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第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辩证法,因而从实际上说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黑格尔的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历经辛苦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功能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领头者,后来陆续的出现许多的学者对着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极大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探究,才成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这样的因果关系使得这三者保持着一致性。

随着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也有着他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定律正不断地为我们所运用,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教案章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哲学形态、哲学范畴、哲学方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案章节:第二章物质与意识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3.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物质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社会性。

4.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
社会本质——实践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权力)
社会的文化结构
人的遗传性
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实现的途径
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决定论及其贫困)
人的异化
4.辩证法的重点范畴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决定论
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
1.导论
第一、二章本体论部分
第三、四、七、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第五、六章辩证法部分
第八、九、十、十一章认识论部分
2.导论和本体论的重点范畴
哲学与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第一本体)与意识
时空观(时间、空间、运动、静止)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第二本体)
主客体理论
世界二重化
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负责人:汪信砚教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学分数:2.0+2.0课程学时数:36+36授课对象:哲学类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哲学概论课程所在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还致力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贯彻启发式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性研究成果,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通过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三、教材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四、辅助教材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陶德麟、汪信砚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五、主要学习参考书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的有关章节。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六、作业与考核方式作业包括课外思考题(期中、期末各提交1次)、读书笔记(每学期完成5篇指定参考书目的读书笔记并于期末提交)、课程论文(每学期完成1篇3-5千字的课程论文并于期中课堂讨论前提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这个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这是因为,事物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绝对静止的。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质和规律、形式和内容、方向和道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进一步致力于恢复辩证法的传统,并将唯心主义 辩证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 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 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 但是,黑格尔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看作是“绝对精神” 的外化形式和派生物,认为现实世界的运动只是“绝对 精神”自我运动的翻版,所以,他的辩证法思想实质上 只关涉到观念领域,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 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是神秘的和错误的
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处在永恒的发展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至今经历了从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总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固有
状态,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对客观世界这一固有 状态的理论概括,或者说,唯物辩证法就是关 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共产主义”意味着对现存世界的革命改造,意味着对 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 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 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虽然
没有明确地提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但 他们在考察事物的辩证运动时实际上已经从不 同侧面论及了这个问题


二、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这主要
是相对于黑格尔辩证法而言的
马克思:“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
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 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 立着的。必须把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 的合理内核。”

唯物辩证法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或思维并不具有 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只是现实存在在主观上的反映 马克思:“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 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 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 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是普遍联系的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无论人类历史处在何种阶段上,人 类社会的每个成员——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交往 中,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鲁滨逊式的个人在 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之所以说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 要是因为: 首先,对立面的统一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也是一 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从而也是理解世 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关键 其次,对立面的统一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内容 的中心线索,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专门揭示对立面之间 是如何统一的,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是质与量、质变 与量变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 的是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再次,是否承认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根本分界线 恩格斯:“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 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 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 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 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 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与此相反,唯物辩证法不仅承认对立面的统一,而且认为它 是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 力


其次,当“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成为哲学思考的 前提时,本来意义上的自然和历史开始真正地进入哲学 的视野中来 从实践的观点看,自然和历史都囊括在人类历史的整体 实践之中,自然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变 化发展过程,反之亦然。自然并不是“精神”外化自身 的一个中介,而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对象和结果,自然 参与和见证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除了用“阴阳”、“有无”等对 立范畴来说明宇宙自然的生成和运动变化外,还对人们 的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如孙子通过 分析敌我、主客等矛盾所形成的战略和战术、孔子提倡 的“中庸之道”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从总体上看,人类早期的辩证法思想还是非常朴素的, 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朴素的 辩证法”
二、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批判的理解,二是革命的改造,其中,批判的 理解构成革命的改造的前提,而革命的改造则 是批判理解的现实化
所谓批判的理解,是指对现存事物进行肯定理
解的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而这 里所谓的现存事物,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 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货币、资本展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

唯物辩证法对各种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的理解,其目是 要对这些不合理的现实进行革命的改造,使人们从不合 理的现实、特别是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 来 正是为了对现存世界进行彻底的革命改造,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学说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 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时发现了其中的根本矛盾,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为,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 社会只是一种有限的和暂时的历史形态,它必然会为更 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无产阶级正是它的掘墓人
1.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在古希腊,辩证法最初源于人们对宇宙本原、现象世界 的生灭及事物运动变化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立是存在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作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不仅强调 世界是永恒变动、生生不息的,主张“我们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 ,而且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并把这个规律称为“逻各斯”即“对立的统一”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同样也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辩 证法,实现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 其统一的基础、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则正确地回答了“世 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 整个世界的唯物而辩证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辩证理解,也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而形成的思维方 法,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在充分借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着 力阐明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强调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将“否定之否定”理解为发生在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 客观规律;将矛盾理解为现实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将质量互变 看作是客观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固有形式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并十 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辩证思维方式提出的要求 总之,通过全面挖掘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马克思 和恩格斯创立了一种崭新形态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辩 证法发展发展史的伟大变革
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解,在一
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基本矛盾和发 展进程的整体把握,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是历 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 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 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复灭的 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解,彻底揭穿了 资本主义永恒存在的谎言 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 上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也包含着不可调和的内在 矛盾,也是暂时的和必将灭亡的
其次,客观世界又是永恒发展的,无论就自然
界而言还是就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如此
所谓发展,就是前进或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就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早在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就系统地论证了自
然界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现代科学更是从多方 面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天体的演化、生命的起 源、意识和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
“两个相互 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 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 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自然界到处都发生着对 立的运动,“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 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总之,唯物辩证法立足于人类的历史与现实,立足于人们的 具体实践活动,着力于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矛盾与对立 这种辩证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合理形态” 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 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 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 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 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问题:“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 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论述,对立面的统一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