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结合课件地图展示,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
(1)、瑞金是红色政权所在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此出发,开始长征。
(2)、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红军损失过半,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博古等人执意去湘西,但敌人已经布下口袋阵----无疑是死路。
毛泽东提出该向贵州,那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应该是生路。
假如你是一名旅行社的导游,你准备让你的游客重走长征路,回忆革命史,那么,你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应推荐哪几个景点?
提示:按时间,地点,顺序走全程。在重要地点设计解说词。
板
书
设
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路线
2、遵义会议: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
3、长征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我重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先分析了长征的原因,后走长征路,体会长征的远,再以视频展示《过雪山草地》,体会长征的难和红军不怕的态度。紧扣课题《红军不怕远征难》。然后重点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突破难点。随后长征的意义也就自然浮现。
5、课件展示: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
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思考:
a、在长征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有什么困难?b、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红军走完长征?
c、作为青少年,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6、总结:翻雪山过草地的过程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长征的难,也让我们体会了红军的不怕。
(三)、遵义会议
1、长征初期红军一再失利,直到出现了一次转折性的会议——遵义会议。
1、向国民党,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2、向中国人民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3、在它经过的11个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感受历史,树立信念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

•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红军长征胜
利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长征精神?在 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 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这门 学科要求学生识记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学 生厌学情况严重,尤其是在农村中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这种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某些问题形象化具 体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根据学 生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随时改变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能够长期持 久的保持下去,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和问题?我们今天应如何做?
长征不怕远征难
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1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原因 经过省 (数量) 重要会议
经典战役
意义
1、如果你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你可能先后经过( C ) ①遵义 ②会宁 ③吴起镇 ④瑞金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④① 2、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A 集中全力解决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 B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次围剿对比
围剿 次数 一 敌我双方 兵力对比 10万-4万 我方方针 反围剿结果 成功
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 之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 歼灭敌人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伏击战,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反诱敌深入,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 之外,节节抵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三 四 五
20万-3万
30万-3万 60万-10万 100万-10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 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4.10中央 革命根据地
突破四道防线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翻越夹金山
巧渡金 沙江
过草地
四渡赤水
陕北吴 起镇
会宁, 三军胜利会师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迹。”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成为之后革 命的主力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长征是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 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掌握: 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和意义。 理解: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讲述: 长征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学习: 先烈不畏艰险、通往直前的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 顾问。奥地利人。1933年 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 “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 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 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 失败。1935年1月,在遵 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 的权利。后随红军长征到 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 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 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 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去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中的相关数据: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 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 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 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 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 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南昌
南昌起义示意图
观看视频后,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件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 韦广新 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教! Wei_guangxin@126.co 教师进修学校 2005年11月
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
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 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 革命优良传统。
学习测试 请用鼠标依次点击红 军长征走过的省,看看红 军走过的地方在祖国版图 上所占的比例。
陕
甘 肃
西
西
四
川
康
湖 江 南 贵 州 广 西 广 东 西 福 建
云
南
拓展延伸
1、学校开展“重走长征路”夏令 营活动,请你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并指 出重点要去的景点。
2、课后搜集毛泽东在长征期间作的 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 诺的《西行漫记》等描写长征的书籍。 写出读书笔记。
为什么说遵义 会议“具有伟大 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
大渡河水不停地在咆哮,泸定 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荡,长征的脚 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 的是不尽的思索。有人说长征是一 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 着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奇迹。 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 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 重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 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 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 索,这是本课的难点。
红军为什么要历尽 艰难去长征呢?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一、被迫长征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进行。
二、被动长征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向前进,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惨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红军不去,改向敌人力量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三、长征转折——标志:会议的召开1.时间: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取消了;肯定;会后确定。
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长征胜利1. 会议后,在领导下,红军四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强渡河,飞夺桥,又翻过,进入甘肃。
2.1935年10月,党中央和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 年10月,和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五、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思考题一: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至少两个)?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思考题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实践题三: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思考题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风采展示——激情抢答(略)★个性拓展——史海探寻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
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 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和问题?红军能够克服 这些困难靠的是什么?在社 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 有必要发扬长征精神吗?
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 少粮食等等。
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怎 样理解长征精神的?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 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央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
(1935.1) 强渡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战地日记(二)
1934年10月26日 多云
这场战争我们没有 胜利,眼看着弟兄们一 个个倒在战场上,我们 很难过。 党中央被迫放弃了中 央革命根据地,决定进 行战略转移。我们从
瑞金出发,一路上敌 人围追堵截,我们拚 死冲杀,但有更多的 同志倒下了。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贵州
湘江
(1934.10)
爬雪山
过草地
动脑筋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 克服的?你能讲讲长征的 故事吗?
七律 •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坚定信念、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小 结】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1934年10月 乌江 遵义
初期的路线: 湘江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时间: 1935年1月 主要内容: 解决…取消…肯定…。确定…确立…。 意义: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转折点。 四 后期路线: 渡 赤 水 巧 渡 金 沙 江 强 渡 大 渡 河 飞 夺 泸 定 桥 爬雪 山 过草 地
四渡
赤水 巧渡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长征的胜利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长征的胜利
爬雪山 、过草 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
过雪山 、过草 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战地日记(三)
1936年10月21日 晴
经历了千辛万苦, 我们到达陕北已经一 年了,虽然我们付出 了很大的代价,但我 们却保存了党和红军 的基干力量,摆脱了 老蒋的追击。 这两天,我们同红
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了,这是一个值得庆 贺的日子。我们相信 只要保存下革命的火 种,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胜利一定会属 于我们。
800006000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 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 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 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
两次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 会师: 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我们不知道路在 何方?我们要走向哪 里?红军可能面临着 生死存亡。我们会摆 脱敌人吗?
遵义会议:1935.1.
内容: 集中解决了博古等人在 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 了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肯定 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 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和周恩来 指挥。
意义::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 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 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 第三次 第五次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请
思
考
1.为什么红军奋战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这 次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
2.这次反围剿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 么? 客观:敌人势力的强大 主观: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 。(“左”的错误指挥)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1、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
2、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哪几个省?翻过了几 座山?渡过了几条江、河? 3、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长征精神是什么?
二、漫步历史长廊,汲取知识精华 ——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经历的过程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 的心情。 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没 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然仗打得很辛苦, 但我们坚持了一年了,也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看 着身边的同志一个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 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的前途在 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