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11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 依靠力量
本章基本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加强党的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任务和特
点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 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成为“两个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 选择。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观)
“生命线”是一个比喻,它包含着指引、保 证、服务三层意思。 所谓指引,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 针、政策,给群众指引前进的方向。 所谓保证,即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 一切经济工作的保证。 所谓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党的其他一 切事业服务。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 的问题。
“什么是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 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 的关系问题。” (江泽民)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 领导集体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中国共 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着比革命时期更为严 峻的困难和考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第 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把党的建设作为 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毛概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民生建设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涨红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各种体制改革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一章毛概

3、这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 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 使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生活为 基础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联 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表现
• 二、人与人的和谐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 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 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 同社会。
具体表现
• 三、人与自身和谐 •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 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破坏人身心和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从 一定角度可以说是欲望,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 资料占有的贪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中观: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微观:指某一区域的社会,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
什么是社会(西方学者)
• 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 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由于社会 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社会和人类社会一 般具有相同的含义。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 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例 如是村、镇、城市、聚居点等等;广义的社会则可 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 个文化圈,例如是英国社会、东方社会、东南亚 或西方世界,均可作为社会的广义解释,也可以引申 为他们的文化习俗。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 做社会学。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个方面的目标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毛概11章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浙江东阳花园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目录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单位:万人) 大专及以 上, 4571, 4% 高中和中 专, 14109, 12% 未上过学, 8950, 8% 扫盲班, 2143, 2%
小学, 45191, 38%
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
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任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我们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这一《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 则和重大部署。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道家
阴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墨家
兼爱、非攻、爱无差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爱人若爱其身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 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初中, 42989, 36%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2000年,世界 卫生组织在对 191个会员国进 行的医疗卫生评 价中,我国排在 第188位。
毛概第11章课件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
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
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
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
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
区别于其他事物。
精选可编辑ppt
41
准确把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精选可编辑ppt
4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
精选可编辑ppt
48
• 第一个层次是根本的指导方针,即“坚持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精选和可编谐辑p社pt 会最根本的要求。 49
第二个层次是总体要求,即“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 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
•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也是 现实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
精选可编辑ppt
43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精选可编辑ppt
39
b. 实践意义P237-239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四位一 体的要求。 (3)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 求。 (4)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的 要求。 (5精)选可维编辑护ppt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40
毛概课件第十一章

前页
后页
我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 思想。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 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孔子 “和为贵”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墨子: “兼相爱”、 “爱无差”
前页 后页
《礼记· 礼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前页
后页
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前页
后页
2、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 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 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 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 选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 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必然 性):
前页 后页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 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 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 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 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 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 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 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 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前页 后页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 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 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 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前页 后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 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 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 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 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 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毛概 第十一章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一)单选题
1.党的十八大指出,()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践
D.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上出现的新阶层
3.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是由()规定的。
A.法律
B.全体人民投票选举
C.宪法
D.中国共产党
4.()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5.()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6.()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进步
D.各民族共同繁荣
7.()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进步
D.各民族共同繁荣
8.()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A.民主党派
B.党的领导
C.工农联盟
D.党与民主党派关系问题
(二)多选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由()决定的。
A.党和国家的性质
B.工人阶级的特质
C.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
D.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2.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的重大方针。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尊重知识,尊重财富
C.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D.尊重知识,尊重收入
3.当代中国,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上出现的新阶层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最广泛的联盟。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事业会主义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三)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1)一切为人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
,它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成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