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合集下载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摘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品味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品味语言的教案 初中

品味语言的教案 初中

品味语言的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美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语法、修辞。

2. 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3.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优美、含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诗或一篇美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2. 讲解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语法、修辞。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3. 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通过分析典型例子,让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

4.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让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美妙语言,如生动、形象、优美、含蓄等。

5. 练习表达: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语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语文教材,如《语文》、《语文同步》等。

2.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语文基础知识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如在线文章、视频讲座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语言知识。

2. 多读多写,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做好榜样。

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初中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

阅读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激发人的情感。

因此,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语言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声响,有色彩,有形状,多么生动形象。

又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其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朱自清《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道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朱自清《背影》)“清请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住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梁蘅《晋祠》)他们写人状物绘景无不生动形象,原因就在于生动的描写。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汲取。

向古今中外名篇汲取,向鲜活的生活汲取。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探索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讲究些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我们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

主持人:小博士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同学们便能够发现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在我们面前表达的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一、字斟句酌,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如《第一场雪》中景物描写是重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阅读时,我们可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细细揣摩,就不难体会到:作者使用了这些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条、松柏不同的形态美,十分准确、形象。

描写雪后的景色局部,作者更是调动了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精心锤炼出多个准确的动词,把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令人产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精彩,脍炙人口。

学习时想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能够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

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实行了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俱生。

这就体味到了语句的优美,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二、熟读成诵,感受情感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读者深入品味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

摘要: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钻研文本,正确把握教材,从图文结合、文本范读、角色转换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散发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在教材文本中获得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欣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花样,有的教师则在朗读中下工夫,从而忽视语言本身存在的美及对语言内在隐藏的魅力的挖掘,因此,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地感受语言美,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语言美的品味和欣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态度及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早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散发的美感,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体验字词之美、语句之美、语境之美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与积累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呢?身为一名已有多年经验的语文教师,我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及不断反思、尝试和总结入手,谈谈个人见解。

一、图文并茂,化复杂为浅显,化内隐为直观,欣赏教材的语言美。

在课文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言语难以用口头语解释清楚,往往这种解释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那么,如何让一些较复杂难吃透的字句变得通俗易懂,更直观且浅显化呢?在现今电子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太大问题。

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把纯粹的文字图文化,可通过静态图片或是动态图片及视频,将生涩难懂的语言直观浅显地呈现,为学生创造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融入这个环境,犹如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感受和发现语言的韵味和意境,再回味课文中的语言美。

感受语言之美教案模板范文

感受语言之美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汉语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感受汉语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

2. 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美的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散文、成语等语言材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收集相关语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汉语诗歌朗诵,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朗诵美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感受语言之美1. 教师展示诗歌、散文等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韵律美、意境美。

2. 分组讨论:各小组选取一篇作品,分析其语言特点,分享感受。

3. 教师点评,总结语言美的内涵。

三、语言表达实践1. 学生根据所学,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语言美?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语言美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语言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感受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语文之美语言运用教案

语文之美语言运用教案

语文之美语言运用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语文之美语言运用的教案,学生能够理解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和美感;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写作表达的水平;3.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语文之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语言运用的定义和重要性;2. 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3. 欣赏语文之美的文学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例如:“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的表达总是那么动人,让人难以忘怀?”Step 2:语言运用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语言运用的定义,并说明其在交流和表达中的重要性。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运用是有效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关键。

Step 3: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20分钟)3.1 修辞手法的教学介绍各类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阅读材料和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修辞手法。

3.2 词语搭配和句式变化教授学生词语搭配的技巧和句式变化的方法,通过练习与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运用各类词语和句式丰富表达的能力。

Step 4:欣赏语文之美的文学作品(20分钟)选择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以朗读、解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语言之美,指导学生从字词的运用、修辞手法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Step 5:练习与评价(25分钟)5.1 练习阅读和分析提供一篇短文或诗歌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美感。

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5.2 作文实践布置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以所学的语言运用技巧撰写一篇作文。

鼓励学生创新和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学习计划。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语言技巧,增强语文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策略.pdf 详细�0�3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几分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会有丰硕的收获?笔者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和挖掘。

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看上去很收稿日期:2010- 10- 8 作者简介:王凤仙,女,浙江丽水人,中学一级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策略王凤仙(括苍中学,浙江丽水323000)摘要: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是关键。

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抓住言隙及追问敲打等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言品味;价值;策略doi:10.3969/j ssn1008-674920110402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11)04-0091-04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Language Tas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ang Fengxian (Kuocang Middle School,Lishui Zhejiang 323000,China)Abstr act:To make Ch n s languag l ssons a real one,the taste of th lan ua s th k y So accor n to the new curr culum,w shoul cr at th s tuat on,rasp th m an n b tw n wors an u th stu nts n th class to tast th lan uaxplor th lan ua law,obta n th v rbal w s om,an b nour sh by th human st c sp r t In th s way,our lan ua class wll b full of r ch Ch n s tast Key wor ds: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taste the language;value;strategy 丽水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第33 卷第4 期V o1. 33 No. 4 2011 年8 月Aug. 2011 美”,实则华而不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
具有很强的
性,应
联盟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
“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一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
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段文字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其中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给我们活画出了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孔乙己的这一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作者借助形象化的语言,使所塑造的形象跃然纸上。

3.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因而,语言美可以通过听觉,以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审美主体悦耳怡神。

语言的音乐美在语文教材中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中,音乐美更是熠熠生辉。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调,韵脚的和谐自然等方面。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音乐美就体现在押韵上,首句起韵,二四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它的音乐美则体现在声调的平仄变化上,只要在读时突出它的声调,随着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就似乎能听到诗人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漂零异乡,思念妻儿老小的悲愁之音,感受出诗人爱国思乡的情感。

语言的音乐美要通过朗读
来感受,要读出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4.品味语言的凝炼美
凝炼,是指语言简洁精炼而内蕴丰富。

语言的凝炼美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重点。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说的就是炼字。

在语文教材中语言的凝炼美俯拾皆是,尤其在诗文中。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个句子中的“俱往矣”,这三个字看似平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