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合集下载

浅论语文课文插图的作用

浅论语文课文插图的作用

浅论语文课文插图的作用一、插图呈现了课文故事低年级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ο笏?指,因为他们大脑中的意象还不够丰富。

人教版课文多采取单幅或多幅插图展现故事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终因它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的故事。

全课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课文中没有注音,连生字也没加注音,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说明一个道理或了解一些知识,像这样的故事叙述插图还有很多,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猴子下山》、《酸的和甜的》、《称赞》等等。

二、插图再现了课文场景低段课文中,有一部分故事叙述的年代背景离现在孩子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故事的主人公,明白课文讲解的道理,便选取一些插图,再现当时的场景,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故事中。

如《难忘的一天》记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进行计算机表演的故事。

通过教材选配的照片,对邓小平爷爷就有了感性认识。

又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邓小平爷爷植树》等等。

三、插图展现了课文景象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但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致使小学生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

有了插图,以形、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了课文描绘的景物,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了解景象,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黄山奇石》、《清澈的湖水》、《小小竹排画中游》等等。

四、插图描绘了事物特征在孩子的眼中,动物、植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教材也选用了许多动植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展现动植物的特点,让孩子们更亲近、了解这些朋友们。

如《比尾巴》,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材插图在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将从插图的作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插图的作用1.丰富教材内容教材插图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现教材内容,使得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在学生阅读文章时,通过插图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内容,丰富了教材的形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美的插图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插图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联想,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插图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展开联想,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二、教学中的应用1.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插图辅助教学。

在讲解一篇文章或课文时,可以通过插图引导学生对文中情节和人物进行理解和想象,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启发思维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插图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察觉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情感一些温馨、感人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插图感受到文章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三、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插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美的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

通过观赏图片,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插图的作用及运用课例研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插图的作用及运用课例研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插图的作用及运用课例研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插图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插图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课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插图可以对难懂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提高学生记忆力。

插图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化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课文。

4.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插图中的情景和人物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可见的想象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插图的运用
1. 课前预习。

在学生看课文之前,可以在黑板或PPT上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2. 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插图讲解和说明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课后巩固。

教师可以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在作文或填空题中使用相关插图,巩固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例研究:
教学内容: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并能准确地表述。

教学步骤:
1. 课前教师制作PPT,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与之相关的插图展示给学生预习。

2. 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插图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模仿或跟读文中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内容。

3. 课后布置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和关键词语进行作文或填空。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关键词语的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

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插图的作用呢?一、仔细观察插图,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考虑:1、图文结合有利于初步感知课文在课堂上,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如在教学《亲人》时,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2、图文结合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

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声、韵母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

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

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插图所展示的图画形象生动,色彩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在讲解《孔子》这一篇课文时,教材插图通常会展示孔子的形象、家塾的场景等,让学生通过插图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形象、生活环境等,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二、直观理解课文内容教材插图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表达,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讲解《金风玉露一相逢》这一篇课文时,教材插图通常会展示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三、辅助记忆和理解语言知识教材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进行辅助记忆和理解。

在讲解《经验记》这一篇课文时,教材插图通常会展示卡片和对应的词语,通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卡片中的词语含义和用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插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讲解《刺绣》这一篇课文时,教材插图通常会展示一些刺绣作品,通过插图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刺绣的美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五、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材插图所展示的情境和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讲解《青藏高原上的美丽村庄》这一篇课文时,教材插图通常会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村庄和居民的生活场景,通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理解课文内容,辅助记忆和理解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是指教材中为了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而添加的图画或照片。

插图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下面就浅探一下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插图通常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或照片来展
示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插图能够使学习
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愿意去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很多语文知识点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
来说很难直接理解和记忆。

插图通过图像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知识点。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直观地抓住重点和关键,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内涵
和特点。

插图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插图通常是有情景和故事性的,可
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学生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自
己的想法和联想,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考、发
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探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指通过画面、图片、图表等形式,来辅助教材内容的阐述和理解的一种辅助手段。

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下面从几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一、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普遍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无法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阅读等问题。

所以,在教材设计中,加入插图以丰富视觉效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在学习语文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优美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于写作主题的直观理解,然后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最终达到感性理解到思维转化的效果,让学生舒服愉悦的接受课程。

二、深化理解力,加强记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插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小学生的视觉记忆较为强烈,插图这种直观形式会更加印象深刻。

比如,如果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含义,如果加上一张相应的插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住这段话,使其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印象更深刻。

三、加强语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也会涉及一些名著名篇的插图,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插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官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深度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促进交流,开展文化教育语文是一门交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开展交流和文化教育。

每种插图都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学生在进行插图欣赏时,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上的美感,也能够学习到其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益的全方位教育手段。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插图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它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提升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插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一谈插图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效果。

一、课前插图引领,提高学生能力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课文前都要先翻看一下书中的插图,特别是低段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在感知、认知等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色彩鲜明的图画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如果把这些精美的插图在课前利用好,则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不要读内容,而是让他们联系课题再翻看本课的插图,想象本课要写的内容,这时学生展开想象,他们猜想到:课文一定讲的是和雷雨有关的内容,而且通过插图知道,文中应该既有对下雨时的描写,又有对下雨后的描写,并让学生想象自己所经历的雷雨时的情景,这样做,仅加深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还给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看图写话能力除此之外,书中的插图还是作为练习“看图写话”的好契机。

如在《找春天》一课中,学生也结合课题,联系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自己创编了许多精彩的内容。

如:学生写到:几个小朋友到田野里去寻找春天,一个小女孩发现了一朵小花,她惊奇地望着它,好像在说:你终于开放了,好好享受阳光吧!虽然孩子创编的故事、片段没有作者写的那样精彩,但我看到了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学生从中也获得了写作的愉快及成功体验。

3、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学生通过翻看插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写话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作者是否和自己写的内容一样,而且,我还教会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在《雷雨》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内容真的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就是描写“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不同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作者:————————————————————————————————日期: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

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

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

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新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需要记忆背诵,这无疑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了。

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第二自然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很容易混淆。

文中配了三幅插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略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配以相应的动作,接着抛开文字内容,让学生看插图进行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就很快背出来了。

第五,借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阶段。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

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

如教学《小站》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方法;当完成这课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小站》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校园的一角或自家、邻居的小院;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这样,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让他们从小增强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收获创新的花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兴趣,他们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的创新。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选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想象丰富的事例,就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就会展开非凡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会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高鼎的《村居》,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活动的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画面里,赋予了早春二月乡村景物新的意境,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让人读来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也飞到了空中,让人浮想联翩,令人神往。

教学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伴着美妙的古筝乐,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仿佛身临其境。

你听:地上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快乐的唱歌。

杨柳的绿枝条抚摸着堤岸,轻轻地摆来摆去,放学回来早的孩子,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特别是对孩子放风筝内容的想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创新的光彩正渐渐绚烂。

生1:哦---放学了,同学们高兴地跑着,跳着,大家一边跑一边整理着自己的风筝,议论着怎样进行风筝比赛……生2:一个扎着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老鹰风筝,一边跳,一边叫“快!快!”“注意,小心挂在树枝上”……生3:快看哟!我的风筝正在和云朵比高低嘞!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眼观画面,放飞想象,完成了一次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爱想象是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的联想。

1、提出假设,启发想象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引导观察图上能看到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

或把图上的内容作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花生特殊的结果方式让小松鼠犯难了,而插图帮助小松鼠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教学中,一位教师作了假设,把小松鼠假设为小蚯蚓,让学生说说小松鼠来到地下会看到什么,它会怎样想呢?爱想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假设很感兴趣的。

有的小朋友说:“小松鼠到地下,它艰难的向前爬呀爬呀!一会儿看到了一串串花生,它终于明白了,原来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而不是挂在枝头。

”有的说:“呀!地下太暗了,小松鼠爬呀爬,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抬头,发现原来就是苦苦寻找的花生。

它连忙摘了一大串,然后钻出了地面。

”……这样的想象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想象的心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插图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一幅插图,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情景。

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略的了解。

在观察整个图画的基础上,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和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七,充分利用好插图,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展现情境中感知美。

课文插图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同时因为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又使它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情。

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在学生学课文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笼罩”、“遮蔽”、“笼着”、“汇成”、“漂浮”、“插”等词语,想象千变万化的秀美画面,体会作者对阿里山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给人的美妙意境。

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阿里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表现美。

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一首诗歌,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

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

《暮江吟》这首古诗词句优美,浅显易懂。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美景。

①读诗。

学生借助注释、字典读诗,边读边画,教师巡查指导,抓重点词“铺”、“可怜”组织讨论,为学生释疑、解难。

②画画。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画出夕阳、江面、露珠、新月。

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③涂色。

绘好草图后,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用橙红色或金黄色涂色,绘出夕阳的余辉斜照江面的景色,来表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意思。

江面的一半用碧绿色来涂,表示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江面的另一半用红色涂,表示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江面的颜色。

三、四句诗,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将露珠、新月融为一幅图,再配上草绿,深蓝色的夜空……绿、墨、蓝等颜色的大胆使用,勾勒出深秋时节夜晚的幽深意境。

④吟诗。

通过画画、涂涂后。

一幅幅《暮江夜景》图跃然纸上,此时,再让学生看着图反复吟诗,诗画交融,学生就深深地领悟了全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笔、图案,借助插图,在纸上涂抹出不同的色彩,这简单的形式把每个学生隐形的思维过程外现了,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插图的作用,每一幅插图都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形象、直观地提示着教材中某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审美、观察等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