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兴”的本义是“起”,常借描写外界事物,开一个头,然后加以联想,引出下文,含蓄地表露诗人内心情感,或渲染氛围。

(二)、比者,比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在《诗经》中,常常是比兴兼用。

(三)、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

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可以用来叙事,也可以议论抒情。

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一、思想内容:

◆反映了周民族的发展史(如《大雅·生民》)

◆反映劳动生产

◆表现贵族生活(如《小雅·鹿鸣》)

◆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如《魏风·硕鼠》、《鄘风·相鼠》)

◆反映战争徭役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

二、艺术特点:(P61-65)

(一)创作方法:现实主义。

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自然地表达内心情感。

与中原文化重人事而敬鬼神,亲人事而远鬼神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二)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展示现实生活的基本手法

?比:形象地展示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基本手法

?兴:表达情感和营造情景氛围的主要手法

(三)章法:重章叠句

重章:章与章之间句型重复,字面上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词。

“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例如:《周南·芣苢》、《周南·卷耳》

叠句:诗句重叠。例如:《鄘风·相鼠》、《豳风·东山》

(四)句式:四言为主,也有不少杂言。

(五)语言风格:简洁通俗、生动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识记:一、记言文之祖、记事文之祖

●记言文之祖:《尚书》

●叙事文之祖:《春秋》

二、“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P91)

识记:一、先秦说理散文代表作品的基本形式——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二、《庄子》一书的创作方法—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理解:一、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脉络——(P91)

(1)《论语》和《墨子》。词约语丰。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

文;

(2)《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着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二、《孟子》的文学成就——(P93-95)

(一)气势浩然

一方面源于孟子本人的人格精神,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发而为文则情感激烈,词锋犀利。

另一方面,孟子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二)长于雄辩

(1)灵活运用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齐桓晋文之事章》,《告子上》)(2)用比喻或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齐桓晋文之事章》,《离娄下》)(三)擅长譬喻

在辩论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却使孟子的辩论,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简约。是成熟、标准的书面语。

(1)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很少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

(2)精炼准确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识记:一、楚辞

含义: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诗歌总集。

楚辞体的主要特点

(一)多用语气词“兮”,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散文化倾向:突破了四言的定格,诗的结构篇幅扩大。

(三)音乐性强

(四)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二、屈原的作品:

史载25篇,据考证,一般认为《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共9篇)、《九章》(共11篇)这23篇为屈原所作。

理解: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一)生平:

名平,字原;楚王同姓贵族;

曾任楚怀王左徒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后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事物,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教育

遭顷襄王放逐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等处,终投江汨罗。

(二)思想人格:爱国忠君,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坚持理想信念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人为追述屈原事迹创作的《渔父》)

造成屈原悲剧的两大原因

(一)外在政治原因:与最高统治集团政见不合,又遭小人谗害。

(二)内在性格原因:诗人气质与环境矛盾造成的悲剧。

二、屈原的创作特点

⑴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⑵具有情节变化的抒情过程

⑶比兴手法的拓展

《离骚》创造了复杂而巧妙的象征系统。

⑷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

●大量采用语助词“兮”以及楚地方言入诗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识记:一、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

二、扬雄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羽猎赋》

理解:汉赋的发展脉络——汉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堪称“一代之文学”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形成期:骚体赋

(1)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

(2)仿效《离骚》创作:多用语助词“兮”;批判现实;情调凄恻哀婉。

(3)代表作家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以及司马相如《长门赋》《大人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兴盛期:汉大赋(散体大赋)

(1)从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二百年间。

(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

(3)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以及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箫赋》、班固《两

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衰微(转变)期:抒情小赋

(1)东汉和帝以后。

(2)现实促使作家从歌功颂德转为讥讽时世;铺张扬厉的长篇变为抒情咏物的短篇。

(3)张衡的《归田赋》首开抒情小赋的先河。还有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识记:一、《史记》概况:

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由五体组成:

(1)《本纪》十二篇(记“王迹所兴”,即历代帝王或实际统治者事迹,如《项羽本纪》)

(2)《表》十篇(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年表)

(3)《书》八篇(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4)《世家》三十篇(记载王侯外戚及个别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迹,如《孔子世家》)

(5)《列传》七十篇(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如《货殖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二、互见法——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表现

理解: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1]、独到的叙事结构

大结构上有五种体例相互补充,勾连天人,贯通古今。

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

小结构上依照传主的实际情况,以及由此确定的每一篇作品的主题来编排人物传记。基本原则为:政治地位、时间顺序、以类相从原则。

[2]、深层的原因探讨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

但有时陷入宿命论

[3]、合理的叙事时间

叙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叙事速度:一是详写事件发展的主因,略写最终结果;二是将重要事件放大、放慢,详细叙述,而一般事件就一笔带过,或简单概括叙述

二、《史记》的写人艺术

[1]、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

帝王将相,刺客游侠,商人倡优

[2]、抓住个性,精心选材

[3]、运用互见法,多层面刻画人物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识记:一、乐府

●秦汉时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

●汉魏六朝,人们把合乐而歌的诗称为乐府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二、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

的汉代诗歌。

●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三、两汉乐府诗的收集、保存情况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辞(最多)、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

理解: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叙事艺术

(一)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2)对两性爱恨的坦露和表白(《有所思》,《上邪》,《江南》)

(3)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薤露》,《蒿里》,《长歌行》)

(二)叙事艺术——【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2)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例:《天马》(汗血宝马)

(3)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如前《孔雀东南飞》

(4)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前《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5)在叙事技巧上,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识记:《汉书》的体例及结构

体例——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于更始帝二年(24年),共230年史事

结构——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80多万字

理解:《汉书》的叙事艺术

(一)冷静叙事而不挟带感情,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

(二)强调与制度起源相关的“故事”、先例,往往用“自某某始”等语揭示

(三)材料安排位置的一致性,如篇末安排生活小故事的写法,以追叙、补叙总结人物一生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识记:一、现存东汉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歌——

班固:《咏史》,现存最早的完整五言诗

二、东汉文人五言诗歌成熟的标志——

秦嘉:《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理解:一、《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游子思乡和羁旅情怀(《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揭示人生哲理,如: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生年不满百》)

艺术风格——深入浅出的艺术构思,富于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在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之中。

?长于抒情,用浅貌表现深衷,用短语表现长情,巧妙的起兴发端。

?情景交融,物我互化,体现出“美是生活”的精神,从意象与诗中呈现的情感氛围中透视出诗人的灵魂。

?语言朴素、精炼,是情真意切的艺术,是文人抒情诗的典范。既有乐府歌谣的纯真,又有文人诗的文雅,质朴而自然,纯真而高妙,在追求思想表达的畅通无阻中,自然把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全部情感之中。

二、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上官体”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1、(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2 P39) 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3、李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4《离骚》_,代表楚辞。5、“骚”指_仁_。_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7、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8、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9标志。P216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建安七子是指: 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13、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 者为徐陵。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14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益之而损。”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叙事性﹍﹍。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17、_ 世说新语__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18、刘义庆的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 19《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其中_名作。 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是20 二、名词解释。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1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简答题 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2)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3)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4)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2、汉赋的形式特点: 答: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

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2)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3)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3、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答: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答: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_西洲曲______和北歌的叙事长诗____木兰诗_______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 我国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 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 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 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 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 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 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编:先秦文学 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 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 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10、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作为爱国志士深受后人景仰(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 2.奠定了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诗歌的传统。 3.创造了骚体文学的样式与技巧(楚辞体: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吸收民歌手法,打破四言体的格局) 11、(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微言大义) (3)《左传》编年史,作者左丘明。1.民本思想2.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3.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 《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四、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4)《国语》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铺排纵恣,国别史。一)纵横家的思想:1.崇尚计谋策略。2.重视名位利禄。3.重视审时度势。 二)文学色彩:1.叙写事物,铺张凌厉。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3.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4.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5.善用寓言譬喻,而不引《诗经》《尚书》。 (6)《吕氏春秋》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