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 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 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论佛教文化中的佛经词汇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初图画的,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图画文字”,其功能是占卜或记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在此过程中,巫术与那些“图画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关联,绝大多数的“图画文字”是为了施行巫术的。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很容易被人类当作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如甲骨文、水书(水族巫师用的符号)用于巫术;纳西东巴文与彝文用作写经书;傣族傣文与藏文也用作抄写佛教经书等。

[1]由此可见,文字在远古时代一直被用于施行巫术,而这又似乎反映了文字的出现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所需要。

因此,文字与宗教的传播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文字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宗教文化传播活动的。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所出现的精神性产物,对语言更是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在文字的起源,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不可抹灭的烙印。

有学者曾说:“如果选择一个社会因素,能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最受语言的影响,那就是宗教。

”[2]佛教文化的传入,以翻译佛经为载体,以传播佛教文化普度众生为目的,无论是在音韵、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上,都对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笔者就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探究其在汉语词汇中的深刻影响。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佛教于印度佛教,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了。

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西域各地与中原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交往非常频繁,从而为佛教文化的传入准备了一定条件。

据相关典籍(《四十二章经序》以及《洛阳珈蓝记》卷四)的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3]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曾梦见一位神人,后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并抄回佛书经文四十二章,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像和经文的欢迎,特意为之建造了一座佛寺,赐名为“白马寺”,故佛教文化开始传播。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精品课件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修辞和文体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修辞和文体的影响

• 认贼为子
• 解释:佛家用语。子:泛指亲人。认贼人为亲人。比 喻把坏人当成亲人。或比喻把妄想当成真实。亦作 “认贼作子”、“认贼作父”、“认敌作父”。 • 出处:《大方广园觉修多罗经》下卷:“譬如有人, 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 事例:以断千古之是非,宜指铁为金,~,而不自知 其非也。 ★宋·朱熹《寄陈同甫书》

例如王维,由于仰慕崇拜维摩诘居 士因此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摩诘。他的诗 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 活和佛教禅理。如《鹿柴》诗:“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 照青苔上。” • 这诗是依照禅宗的“返照”、“空 寂”的义理,通过描绘鹿柴深林的空寂 和落日微光返照的傍晚景色,表现了诗 人寂静无常的心境。

这些比喻的运用来源十分广泛,有 的来自原始的佛教经典,也有的来自中 国化的佛书。 • 例如:梦中说梦、昙花一现、味如 嚼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作茧自缚、 认贼为子、醍醐灌顶、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
• 二、对文体的影响
• 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手段, 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广自己的 教义和思想,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寓言 故事来解释和宣传教义,例如:干宝的 《搜神记》、颜之推的《冤魂记》,集 中宣扬了佛教神像的威力和信佛茹素的 好处。

可见,佛教为我国古典小说提供了 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不仅如此, 在古代文学上,佛教对说唱文学的影响 也非常大,导致变文、宝卷、鼓词的出 现,这些都是直接源于佛教的,例如 《目连救母宝卷》、《渔篮宝卷》等

佛教还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齐 梁时期的文学家在声调上开创了平上去 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唐代文人又把 禅宗融入到诗中,以表达人生理想。

“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 的仪式。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 “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 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 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 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 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三昧】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 “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破魔变文》节选
第一女道:“世尊!世尊!人生在世,能得几时?

不作荣华,虚生过日。奴家美貌,实是无双。不合 自夸,人间少有。故来相事,誓尽千年。不弃卑微, 永共佛为琴瑟。” 女道:“劝君莫证大菩提,何必将心苦执迷? 我舍慈亲来下界,情愿将身作夫妻。” 佛云:“我今愿证大菩提,说法将心化群迷。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2.复合构词
音译词不足以翻译佛经,因为它难以理解,利用汉
语原有语素和复合构词的方式创造新词,才可以真 正满足翻译的需要。
[方便]在佛教中指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而采用适合的
引人入佛的方法。 《维摩经· 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 说。” 《坛经· 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后人再引申,成为今天表示“便利、便捷”的“方便”。
二、佛教传播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必然遇到语言的
困难,词汇问题首当其冲。许多宗教概念都要通过 语言表达,而汉语中是不可能事前备有充足的词汇 与佛教概念配合的。这就要求汉语必须创造出许多 新的词语来适应佛教的传播。这些新词在初期只在 翻译佛教概念时才用,但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 日渐提高,这些词汇也逐步从专业词汇发展成普通 词汇。例如“觉悟、境界、智慧、供养”等今天看 来非常普通的词最初都是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专 业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李芳萍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12)
【作者简介】李芳萍(1960-),女,辽宁沈阳人,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文化研究。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在两汉时期才被引入中国,至此便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的宗教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社会的变革使得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受到了威胁和破坏,各类思想和文化形式开展逐渐的展露头角,佛教才得以发展起来。

统治阶级也对这种形象丰富和系统严密的意识形态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发现佛教所传达的关于前世、现世、来世的理论和人生观,能够作为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佛教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宣传和推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此,佛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的发展后,佛教文化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的结合起来,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期是通过东汉译佛典的形式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到北宋(公元25年—1127年)所翻译出来的佛典总共有一千四百多部,总字数可达六千一百万之多。

可见,
在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词汇量是非常巨大的,而由于印度语言和汉语之间的构成形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了许多汉语借词的出现。

这类借词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汉语中对该类事物或者表达形式的缺失,而这些借词随着佛教典籍的传播,从最开始的佛教用词逐渐的融入了汉语的大环境当中,其中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通用语。

这类借词根据翻译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音
译、意译、半音半意译,下文中笔者将具体阐述:
(一)音译。

所谓音译,简单的说就是声译,即通过语言的发音来进行简单的翻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也是在没有对应的词汇时翻译对象的首选。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些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因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汇,因此就被进行了声译,根据声译的方法不同,还可以细分为全译和单音译。

常见的这类词汇有,佛:梵文为Buddha ,最初根据音译被译为“浮屠”,南北朝时对其汉字形式进行了改写成为“佛图”,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被译作“佛陀”、“佛驮”等,直到后来取单音译的方式被简称为“佛”。

这一类借词还有“和尚”、“裂装”、“菩萨”、“罗汉”、“禅”、“魔”等。

(二)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待翻译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根据本民族的语言对其进行解读的翻译形式。

这类翻译的特点是,针对佛教语言中要表达的含义对其进行翻译,因此语言构成和形式也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形成,所以从字词表面上看不出梵语的痕迹。

例如:方便:梵语为aupayc 。

原意是“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则日便。

”平等:梵语为Sa-rn at ,意思是“没有高下深浅之别。

”这一类词还有“过去”、“现在”、“将来”、“知识”等等。

以上就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一些汉语中不具备的词语的翻译方式,无论是音译、意译还是半音半意译,其产生的词语都对汉语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影响,虽然有些词语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沿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而融入了新的汉语词汇体系。

二、对汉语音韵学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词汇量和词汇形式的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
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语言方面来说,虽然佛教的起源不在中国,但是自从其引入后,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宗教形式,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文字(如:汉语词汇、汉语音韵学、汉语语法)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词汇;R 韵学;句法【中图分类号】
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35-02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
35··
□编辑/张玉龙
丰富,还体现在语言学的发展上,尤其是对音韵学的发展,佛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语文字属表意文字,读音问题一直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所在,尤其是对外族和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音关。

在佛教传入后,通过对汉字实行拼音化的拆解,大大的推进了汉语音韵的发展。

(一)发现了汉语的“四声”。

汉语的读音由声、韵、调三个部分构成,虽然四个声调一直以来就存在,但是明确的认识到汉语的声调特点,并将其定义为平、上、去、仄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翻阅我国古代的汉语方面的典籍即可发现,四声的定义是根据佛经的影响而形成的,著名学者陈寅格先生也在《四声三问》提到,四声最开始是汉语转读佛经的一种形式。

(二)字母的运用。

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最初是没有字母的,又因为汉语的书写较为困难,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人就开始采用梵语来辅助学习汉语的读音,从而发明了一种字母标音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随着汉语的发展被不断的完善,成为了汉语现在的拼音。

所以,佛教可以说是为汉语的拼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反切的产生。

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印度高僧和中国的学者之间要进行沟通和探讨,就必须互相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国的反切法逐渐形成,取代了以往的用同音字来对生僻字的读音进行注脚的形式。

由此可见,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对我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汉语的音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汉语的音韵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准确。

三、对汉语句法的影响
语言的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是一种文化特征的体现,梵语的句式和汉语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梵语句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句子成分的位置并不固定。

相反,汉语的句式则注重原则和规律,其表达形式也相对固定,通常情况下可以概括为汉:(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
或者为:(定语)+主语+谓语+(补语)。

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以及在佛教高僧的讲经过程中,两种句式的差异就深刻的显现出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了保持佛经的原貌,翻译人员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对典籍内容进行翻译,但是由于句式的使用习惯不同,导致了翻译作品很难被国人所接受和读懂。

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直译后,逐渐的采用了符合汉语思维习惯和句式表达的意义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所接受,还能更加清晰的表达佛经中的思想。

在整个句式的变化过程中,属判断句的变化最具代表性,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判断句,就是对某一客观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和表达的
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情况下是靠系动词“是”来完成的。

而这种形似在古汉语中是不成立的,因为古汉语中“是”字还没有发展成为系动词,而是一个不定代词。

即使两汉以后,
被作为系动词使用,但是其还不是判断句的主要构成形式。

所以,我国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构成主要是通过主语加上名词性谓语,最典型句式为:“(主语)+者,(名词性谓语)+也。

”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史记·项羽本纪》
)。

上文的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作为助词,意表停顿,而名词谓语的语气词“也”则是表判断的。

在这种句式中,“者”与“也”两个助词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省略,也可以全部省略。

例如: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秘传·齐桓公伐楚》)。

而在先秦时代,有此“是”字容易被人误认为系词,实际上是指不定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秘传·信公三十年》)。

这句话中的“是”复指前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作“寡人之过”的主语,是代词而并非系词。

古汉语的这种判断句的表达方式一直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典的翻译,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阶段的大量佛典的翻译的情况下,汉语的判断句的表达形式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使得汉语逐渐摆脱了繁琐的判断句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开始呈现出简单清晰的新特征,以至于最终与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脱离,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文。

这吸引了大量的识分子成为佛教的信仰者或者爱好者,他们在研读佛经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佛教语言的许多特点,从而又影响到他们的语言习惯。

作为语言文化知识的评断者,他们的语言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汉语书面语的传承和发展。

因追根溯源,汉语的语法句式在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变化,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使之然的。

综上所论,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佛教文化不但丰富了汉语词汇,还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并且还推动了汉语句法向严密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所有的这些,使得汉语的语言体系更加严整和完善,并为汉语言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领.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2]翁雪鹭.佛经翻译用语及文体的选择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