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生态学笔记

生态学笔记
11.[CO2]升高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光合作用:光合驯化与反馈抑制现象 ——水分关系:水分利用效率——不一定 ——植物化学成分:C、N比例增加? 生源元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P、S,各元素的比例是恒定的——C:N=(10一30):1,P:S=1:1
① 长日植物(天变长>一定值时开花结果)、短日植物(天变短<一定 值时开花结果)、中性植物(对日照时长无要求)
③ 动物光周期——如鸟类迁徙、动物生殖 ④ 光周期反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7.整枝作用:随着树木的增高,树下层的枝条因为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逐渐枯死的情 况——自然整枝 8.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① 温度三基点——Tmax、Tmin、T optimum(最适)
间、空间变化而变化。 沼泽——水分;林地生产力——粘磐层(土壤中水分以毛吸作用扩散 到达一定的位置时,毛吸水断掉而以水汽形式继续向上扩散,使得矿 物质在此聚集,形成一层不透水的矿物层,叫作粘磐层)杉木林撒石 灰促进针叶腐败分解——通过调节pH值
3. 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他 因子量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生态效应——不是替 代!!
第一章:绪论——综合题 第二章:生物与坏境
1.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找自然的和社 会的要素。——只具有相对意义
2.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3. 环境类型
⑴按主体:人——人类环境:环境科学 生物——生物环境:生态科学
⑵按性质:自然、半自然(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如农村环境)、人工环境 ⑶按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4.环境因子的分类:
I.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discriptive——functional——evolutionary;理论——实验——野外;观测 ——假设——检验。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笔记一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笔记一

⽣态学基础 总要求: 了解⽣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态学过程,掌握⽣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态学的观点,指导⼈类的⽣产实践活动,协调⼈与⾃然的关系。

复习考试内容: ⼀、绪论 「要求」 掌握⽣态学的概念及⽣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态学的分⽀学科、⽣态学的研究⽅法。

(-)⽣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态学的定义 2.⽣态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态学 (2)种群⽣态学 (3)群落⽣态学 (4)⽣态系统⽣态学 (5)景观⽣态学 (6)全球⽣态学 3.⽣态学分⽀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 (2)根据⽣物类群分类 (3)根据⽣境类型分类 (4)根据研究⽅法分类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6)根据应⽤领域分类 (⼆)⽣态学的发展简史 1.⽣态学的萌芽时期 2.⽣态学的建⽴时期 3⽣态学的巩固时期 4.现代⽣态学时期 (三)⽣态学的基本视⾓和研究⽅法 1.基本视⾓ (1)整体观和综合现 (2)层次结构理论 (3)新⽣特性原则 2.研究⽅法 (1)野外调查研究 (2)实验室研究 (3)系统分析和模型 ⼆、⽣物与环境 「要求」 理解⽣物和⽣态因⼦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态因⼦的概念以及⽣态因⼦相互作⽤的规律。

(⼀)环境与⽣态因⼦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l)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2.⽣态因⼦的概念与分类 (1)⽣态因⼦的概念 (2)根据⽣物类群分类 (3)根据⽣境类型分类 (4)根据研究⽅法分类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6)根据应⽤领域分类 (⼆)⽣态学的发展简史 1.⽣态学的萌芽时期 2.⽣态学的建⽴时期 3⽣态学的巩固时期 4.现代⽣态学时期 (三)⽣态学的基本视⾓和研究⽅法 1.基本视⾓ (1)整体观和综合现 (2)层次结构理论 (3)新⽣特性原则 2.研究⽅法 (1)野外调查研究 (2)实验室研究 (3)系统分析和模型 3.⽣态因⼦的作⽤规律 (1)综合作⽤ (2)主导因⼦作⽤ (3)直接作⽤和间接作⽤ (4)阶段性作⽤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 (6)限制性作⽤(李⽐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物与光因⼦ 1.光照度的⽣态作⽤与⽣物的适应 (1)光照度对⽣物的⽣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 (2)⽣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2.光质的⽣态作⽤与⽣物的适应 (l)⽣理辐射 (2)红外光和紫外光 3.⽇照长度的⽣态作⽤与光周期现象 (1)昼夜节律 (2)光周期现象 (三)⽣物与温度因⼦ 1.温度因⼦的⽣态作⽤ (1)⽣物⽣长 (2)⽣物发育 (3)⽣物的地理分布 (4)有效积温法则 2.节律性变温的⽣态作⽤ (1)温周期现象 (2)物候节律 (3)休眠 3.极端温度的⽣态作⽤ (1)极端低温对⽣物的影响与⽣物的适应 (2)极端⾼温对⽣物的影响与⽣物的适应 (四)⽣物与⽔因⼦ 1.⽔因⼦的⽣态作⽤ (1)⽔是⽣物⽣存的重要条件 (2)⽔对⽣物⽣长发育的影响 (3)⽔对⽣物的分布的影响 2.⽣物对⽔因⼦的适应 (1)植物的适应类型 (2)动物对⽔因⼦的适应 (五)⽣物与⼟壤因⼦ 1.⼟壤的组成及其⽣态意义 (1)⼟壤的组成及特性 (2)⼟壤的类型与分布 2.⼟壤物理性质对⽣物的影响 (1)⼟壤母质对⽣物的影响 (2)⼟壤质地对⽣物的影响 (3)⼟壤结构对⽣物的影响 3.⼟壤化学性质对⽣物的影响 (1)⼟壤酸碱度对⽣物的影响 (2)⼟壤有机质对⽣物的影响 (3)⼟壤中的⽆机元素对⽣物的影响 4.⼟壤⽣物对⽣物的影响 (1)⼟壤微⽣物对⽣物的影响 (2)⼟壤动物对⽣物的影响 (3)植物根系对⽣物的影响 (六)⽣物与⼤⽓因⼦ 1.空⽓主要组成成分对⽣物的影响 (1)氮⽓的⽣态作⽤ (2)氧⽓的⽣态作⽤ (3)⼆氧化碳的⽣态作⽤ 2.风的⽣态作⽤ (1)风的形成和类型 (2)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风对⽣物的影响 (4)⽣物对风的适应 3.植被的防风作⽤ (1)植被的防风固沙 (2)农⽥防护林 (七)⽣物与地形因⼦ 1.地形要素的⽣态作⽤ (l)坡向 (2)坡度 (3)坡位 (4)海拔⾼度 2.以地形为主导因素的特殊环境对⽣物的影响 (l)焚风对⽣物的影响 (2)⼭风和⾕风对⽣物的影响 (3)海风和陆民对⽣物的影响 (4)⾼原⽓候对⽣物的影响 (⼋)⽣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 l.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4.⼆微⽣物与植物的关系 5.微⽣物与动物的关系 四、种群⽣态 「要求」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变动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种群调节的⼏个主要学说。

生态学_的笔记

生态学_的笔记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笔记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笔记

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笔记成人高考生态学复习笔记(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

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

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

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

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

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

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

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

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要学会总结。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

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成考生态学复习测试题第1题单选某些植物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A. 春化现象B. 温周期现象C. 昼夜节律D. 物候节律参考答案:A第2题单选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 )A. 生物个体B. 生物种群C. 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参考答案:A第3题单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精品】生态学笔记李博

【精品】生态学笔记李博

生态学第一章生态学是一门科学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

Haeckel,1866)(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G.E.DuRietz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J。

Braum-Blanquet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

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

代表人物:B.H。

Cykayeb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概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二.生态因子1、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6)限制性作用—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调节。

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②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最小因素定律(lawofminimum):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

耐性定律(lawoftolerance):耐性(tolerance):①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条件的能力;②指单个有机体或种群能够生存的某一生态因子的范围。

又称shelford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耐性限度(thelimitsoftolerance):每个种只能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

生态学考试笔记讲解

生态学考试笔记讲解

生态学考试笔记2009-09-03 00:15:49|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4.生态因子: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之一。

6.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交合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的规律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以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从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的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主要要低温限制;荒漠地带物种稀少主要受干旱的影响。

当温度恶劣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生殖。

随着自然的季节性变化,会导致动物的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的休眠等。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地球约形成。

35亿年以前: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故称为化学进化阶段。

约在30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光合自养生物。

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ecology):1866年E.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

分别从组织水平、分类学类群、生境类别和性质划分以及边缘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

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

没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苏联学派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20世纪50- 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与全球。

研究手段的更新。

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

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牛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space environment)、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 environment)和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分类: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凋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其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内稳态(homeostasis)-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机制-内稳态是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

恒温动物通过控制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

生态意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成为一个广适种(eurytopic species)。

根据生物体内状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区分出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s)与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s)。

耐性限度的驯化:除内稳态机制可调整生物的耐性限度外,还可通过人为驯化的方法改变生物的耐性范围。

这一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而实现的,因为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所以驯化过程是生物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指示生物决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不作用都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意义。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反应。

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如黄化现象(eitiolation phenolmenon)。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euphotic zone)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光强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同样,不同的植物对光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另外,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了。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着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380-760nm),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捉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实脸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造成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使能量输入成为一种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都具周期性。

生物的节律与周期性就是对这种周期现象的适应。

昼夜节律-大多数生物活动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 h循环一次的现象。

生物的这种昼夜节律存在内部控制机制。

光周期现象-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所造成的昼夜长短在各地是不同的,它在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是固定不变的,属原初周期性因子。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每天日照不足10 h 称短日照。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1)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