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俗作文关中人的中正气度和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还表现在正月十五的社火游演和灯节展示等方面。

那是与三十、初一家族祭祖仪式相应的社区民众的悦神娱人的集体狂欢。

关中的戏剧脸谱社火表演代表着中国传统社火游演的典范程式,将人文始祖炎黄大帝开创的祭祀土地、感恩苍天、缅怀先祖的祭祀仪式,具体化为神话传说、戏剧道情表演,通过脸谱、服饰、把杖及舞台造型,形象表达了民众的心意信仰和生活祈福。

从古到今,各村各寨正月十五闹元宵到二月二古会前,都有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社火演出活动。

从宝鸡地区流传的关于社火的歌谣中大体可以看出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

”社火作为陕西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与原始社会人们的巫术思维和崇拜信仰相关。

土地与火对人类的恩泽,促生了原始人类的大地崇拜和火崇拜。

洪荒蛮野的恶劣生存环境以表达族类的祈愿,傩舞等祈福消灾、驱恶避邪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应运而生。

关中社火的脸谱虽然表面上看直接承续了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的造型,其实,当我们联想起原始社会巫术思维与祭祀活动的文面、文身,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以及古代社会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就可以推断社火脸谱的纹饰,是原始人类的意象记忆与艺术表达的生活化再现和现代艺术化传承。

虽然在今天,社火表演已经渐渐隐去祭祀祈愿本义,但是,祈吉祝福、避灾免难依然是民众参与社火演艺活动的心愿,戏剧脸谱及其装扮表演依然为传统社火之标志。

可以说,春节期间敬神祭祖、游演社火已经沉淀为陕西关中人的一种信仰性生活观念。

这种文化生活方式与观念看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人文生态特点。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介绍
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皮影戏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

皮影戏是利用兽皮或纸制成的影子,通过操纵影子来表现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富有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的剧场艺术”。

关中皮影戏的特色在于形象生动、语言幽默、音乐节奏明快,配合丰富的道具,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很多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记》。

关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在演出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在民俗活动中大量运用。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西西安市便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皮影戏还与其他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庙会、婚礼、祭祀等。

总的来说,关中皮影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当地民俗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传统的艺术形式,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1 -。

关中民俗

关中民俗

乡宦世家们在攀高附贵,攀比的心理驱动 下,降级而仿华表形制,做望柱,立于门前, 以彰显门第。这正是民间“拴马桩”之滥觞。 在坚挺的石柱上,实际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 在华美的雕饰中,却透露着人性的虚荣 。立拴 马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镇宅祈福。在古人心 中,石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所以“名门望族, 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拴马 桩的柱顶多为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对 邪魔很有威慑力。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征 集了40院近千间特色纷呈的 古民居,它们有的是从推土 机下抢救而来,有的则是在 风雨中摇摇欲坠,再不抢救 很快就会消失在天地之间, 从而被迁建于此。
关中民俗
人类文明的演变、进步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到宝鸡峡以东的地区, 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 杨凌一带地区。 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多年,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位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集 锦了关中地区的古代民俗文化。 这里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 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 ,名人字画3000余幅; 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 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
各种房屋的建造不仅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地 位,还象征着不同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表示出主人的品德信仰。他们的房屋门口 都有两个对称的石狮子,是威严的象征,用 来保护家人的安全。
这是太平缸,古代用 来救火的工具,下雨 的时候还可以盛水, 当院子里起火时,就 用里面的说救火。 这是一幅刻在墙上的石画, 最上面的五只蝙蝠象征着五 蝠(福)临门,竹子寓意着 主人为人正直,竹竿的枝节 寓意主人的官职或生意节节 升高,梅花树上的两只喜鹊 寓意着喜上眉梢,两只鹿在 哪吃草寓意主人可以永远吃 皇粮(永久当官),而最下 面的海洋和小山寓意着主人 能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关中民俗

关中民俗

• •

关中的庙会
•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 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 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 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 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 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 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 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 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 计。 • 从全国来看,各地崇祀神灵虽然有别,但其庙 会渊源,超不过关中庙会形成的几种类型。
关中的饮食
•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关中的饮食
•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 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 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 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 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 “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 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 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 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 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 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丧葬仪礼地区,其丧葬制度一直以来都令人称道。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包含了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使得丧葬过程显得庄重而又富有仪式感。

首先,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

在关中地区,逝者在去世之后,家人会为其举办丧礼,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丧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为逝者的灵魂祈福。

此外,丧礼还包括丧服、鼓乐、烧纸、祭拜等环节,使得整个丧葬仪式更加庄重肃穆。

其次,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家族传承。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展现家族血脉的重要方式。

在丧葬仪式中,家族的长辈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和组织整个仪式。

逝者的后代也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例如守孝、为逝者送行等。

这样的传统能够使家族的凝聚力更加强大,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另外,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还注重节俭和环保。

尽管在丧礼过程中,会有一些烧纸和焚香的环节,但是关中地区一直强调最大限度地节俭使用纸钱和其他丧葬用品。

此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丧葬仪礼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低碳环保的举措,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纸钱、推崇绿化陵园等。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尊重逝者、注重家族传承以及节俭环保等方面的举措,这一仪式不仅可以给予逝者合适的安息,也能够促进家族凝聚力的增强,同时还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眉户戏
户又作“眉鄂”或 “迷糊”,是陕西 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之 的李瑞芳,享有很 好的声誉。关中流 传着“看过梁秋燕, 三天不吃饭”。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 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 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 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 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 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 传外人)。 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 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 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 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 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 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 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 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 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 独有之长。
关中戏曲: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 叫“陕西梆子”,是最早 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 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 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 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 有《蝴蝶杯》、《游龟 山》、《三滴血》等。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 一碗粘(ran)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 不仅是秦地风情的直观写 照,也是秦人的自画像。
3.服饰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 结晶,也是人类独 有的特殊技巧。服 饰具有两重民俗性 格,一是保护身体, 二是装饰。服饰有 其自身的古老传承, 既有历史的继承性, 又有不同时代的革 新与创造。
4.民居
5.婚丧嫁娶

关中婚俗从女娲时代结束了群婚现象,实行媒娉制后到周代确定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周礼制定的婚礼的六个程序: 问名(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为占卜而用) 纳吉(卜为吉兆,做出决定) 纳采(男方给女方送小四色礼) 纳征(又称纳帛,送聘礼以成婚) 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 亲迎(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 现在关中还传承着这六个婚礼程序。
民间信仰(宗教信仰)
祖宗崇拜:女娲,伏羲,神农氏,炎黄二帝 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 草树木 图腾崇拜:龙飞天下,凤舞九天。龙凤是中华 民族的两大图腾,其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 髓。 城隍信仰:原始、民间、宗教信仰三者合一

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

关中民间文学以故事见长。这和关中的农耕文化、村落聚居有直接关系。


民俗就是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即民众在自己长期居住、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基础性的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即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着传统与现实,反映着 乡村与群体的意愿,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 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伴生物,也是一个民族 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我国农耕文明十分久远,从氏族部落到 分封制国家,人们均以农耕为生,这种生产是以家庭为一个基本生 产单元,数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长期居住在一地,逐 渐形成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周礼》中描述的:“五家为比, 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不但 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而且是“家乡”称谓的渊源。
皮影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 刻制。据宋朝《梦粱录》等书记载:“京 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 雕影,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 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 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 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 直传到中亚国家。 陕西关中皮影,俗称“影子戏”,是用牛 皮或驴皮硝制,刮磨,雕刻,彩绘,镶连 而成,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画像石的宏大 气派,皮影戏起于先秦成于汉,盛于宋, 明清极盛,每至暮色四合,鼓乐响起,无 不惟妙惟肖,人物打盹酣睡,挥毫泼墨, 形象传神,栩栩如生。陕西民间有一个传 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 一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 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 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 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 转哭为笑。
同州梆子

又名“东路秦腔”、“同州腔”,也称老秦腔。因其历史 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
社火活动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 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 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 “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 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 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 “方六里,为社。”即方圆 6 里 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 围火而舞”, “火”能驱难避 邪。故称社火。 由此可知,从古到今,社火都有 祭祀、祝福之意。“社火”是村 与村,社与社为祭祀、悦人和社 交,在特定的时间(农历正月初 一至十五)内,群众自发的民间 习俗活动。


当代所说的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小关中”包括了宝鸡、 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地市,“大关中”概念从潼关往东延 伸三百里,北至黄河以南,西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南到秦 岭至华山之阳洛南。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的黄河中上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关中境内有影响的大河有泾、渭、洛河,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 化”,也有河洛文化。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 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关中实行土葬,源于远古时期。黄皮肤人从黄土地出来又回到黄土 地里去。 选 【墓坟】 主要是风水先生选坟地定日期,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 人死下葬后,确定为七个七日为祭祀之日。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 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 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 “七历七事”。 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 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 怀之意。同时要宴请亲友。甚至请戏。
生活民俗
1.宗亲,村落,民间组织
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 较大的村落,其道路 多呈棋盘状,并设有 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 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 较严谨,多数为传统 的四合院和三合院, 但院落层次较多,一 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臵, 中轴明确。
2.饮食
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 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 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 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 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 大碗。 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 种大碗叫“大老碗”或 “老碗”,除有一种亲 切感之外,一个“老” 字尤其应有深刻的文化 涵意。
关中民俗文化


关中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 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 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 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从 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 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 之地。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 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礼馍”,在我国黄 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面花造 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既可食用又可观赏, 是关中等地农村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逢 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 馒、枣花、 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 小孩的面羊、 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 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巧饽饽),形如 石榴、桃、虎、狮、鱼等; 四月,出嫁女 儿给娘家送“面鱼”, 象征丰收;也有女 儿出嫁作陪嫁 用的“老虎头馄饨”;寒食 节上坟 时用“蛇盘盘”以示灭毒消灾;做 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 “囫囵” 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 祝寿用“大寿桃”等 等。花馍在民间依不 同岁时和 用途有各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