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6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篇1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
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
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
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创新到底是什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
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
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
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贏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读后感

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感如这本书推荐序里所提到的,“创新”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很流行,许多企业把创新当成口号,但对于创新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
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口号,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了。
德鲁克在书中提到,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的非营利组织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特别的,德鲁克提出,有勇气面对决策并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其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这与他在《管理的实践》里对管理实质的定义相吻合。
德鲁克在探讨创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是社会的创新。
跟大多数的人的观念有点出入,认为创新大多数时候都运用在科学技术的创新。
创新其实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价值。
在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领域里面都能体现出来。
而且创新要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没有产出价值,只能定义为那是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创意而不是创新。
之前,我也曾聪明的认为,平时我自己脑子里想的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
现在才知道,那些都只是创意。
但我知道如果我去行动,通过系统的实践把那些创意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就变成了创新。
德鲁克在书中给出了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在没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自己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不够系统和严谨,难怪对德鲁克的思想很是喜欢,因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在这里简单的罗列出这七个来源:一、意外事件;二、不协调的事件;三、程序的需要;四、产业和市场结构;五、人口统计数据;六、认知的变化;七、新知识。
对于这几个来源,我自己对其中的几个认识的比较深刻。
意外事件,这个来源其实包含了后面的六个来源,它们都有所重叠。
这是企业很难预料到的事情,成功的意外和失败的意外都一样。
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但是很少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抓住创新的机遇,只能使之擦肩而过。
据我自己的观察,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都借助了意外事件来实现。
在时代变迁的时候,在朝代变换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取得成功的时候,在新的制度政策推出的时候,往往容易形成大成功的企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
德鲁克的一本经典着作,管理学方面的书以前也读得很少,因为印象中就觉得管理学就是一门很水的专业,是一些枯燥空洞的方法论,这书名看下来虽然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看到了很多颠覆于一般思维的设想,对于创新有一些全新认知。
右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一,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体育精神的特性,书中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创新是什么,它并不只限于科技、发明,我印象岩砾很深地是日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终究完成了迅即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
我最近在帮我同学找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资料,发现日本人在生产及运作管理上厉害,比如丰田,它的精益生产,JIT生产让管理创新渗透到产品开发装配设计的整个过程,并且它让这种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广汽能保持人中保持下去,不仅让丰田在内用成为世界汽车第三生产商,也让世界各地企业争相效仿。
这种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也称誉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
他认为,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高科技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技术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为什么要创新?作者引用了中多许多实际中所的大企业、公司例子来说明案例创新的重要性,书里也提到了企业家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在公共服务机构,如政府、学校、医院,其实更并不需要可能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书中第14章有分析),列举德鲁克的话来说:“创新与精神创业者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
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这种方式,这次正式发布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
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聚焦每一机会和各种需求。
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word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另辟蹊径,把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理论高度,既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又突出的实践的的本质特征。
这是一本基于创新又强调行动的好书,书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下我的感受。
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
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德鲁克赋予了创新新的内涵。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在此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情况不一致和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创新的概念,对德鲁克而言,创新不是天生的能力,它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创新是经过某种训练,是实践的结果。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首先,若要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 1985 年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撰写一段评语,那便是“值得每一位即将或正在管理组织的人深入研读”。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实践,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往往是勇于创新的。
他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而是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提升至人类组织和社会的高度。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亦或是大学、军队、国家机构等,皆在彼得·德鲁克的思索范畴内。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为“创新实践”,主要阐述创新的来源,包括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变化以及新知识等。
德鲁克对于常人所看重的“聪明的点子”的成功率并不看好,并在书中进行了论述。
在创新的来源中,将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等变化归纳为企业、产业或一个市场内部的因素,而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则属于外部大环境。
德鲁克认为,在“内部”进行创新的成功率要高于“外部”,因为外部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大环境的转变机遇,这是企业难以控制而只能顺应的。
在书中,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一定相似之处。
然而,仅仅单纯地适应环境变化只能造就平庸的企业,若要成为卓越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对内的掌控。
本书的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分为企业家企业(成熟的企业)、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如政府、学校等组织)以及新企业(新创建的企业)。
第二篇中花费最多篇幅论述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起“企业家精神”所需做的事情以及禁忌(这与养育孩子有相似之处),包括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机构以及人员和财务的配置等问题。
个人认为,这第二篇对于现有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言,是最为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主要阐述企业面对市场创新应采取的一些战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英文回答: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ook Report。
Introduc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two key factorsthat driv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etal progress. This book report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book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Peter Drucker, and discuss the key concepts and ideas presented in the book.Chapter 1: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Drucker defines innovation as "the creation of new wealth-producing resources 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mbinations of existing resources." He emphasizes that innova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ming up with new ideas, but also about implementing those ideas and transforming theminto successful businesses.Chapter 2: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involves taking risks, identifying and exploiting opportunities, and creating value. Drucker argues that entrepreneurs are not born, but rather made, and that anyone can become an entrepreneur if they have the right skills and mindset.Chapter 3: The Innovator's Toolkit。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创新和企业家
精神对于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商业成功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书中强调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市场竞争日
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容易被淘汰。
创
新不仅仅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和营销等方面
的创新。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企业
家精神包括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领导才能等。
在现代社会,个人
如果缺乏企业家精神,很难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只有具备了积极的
进取心和创业精神,个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对于个人
和组织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创
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为个人和组织的成
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个
具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
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
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一种变形形式而已。
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
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
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都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
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去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
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 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
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 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
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
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进一步来看,企业家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
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企业家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离不开持续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有感什么是彼得·德鲁克认为的创新?熊彼特是最早论述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市场经济长期活力的根本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于企业家精神,来源于企业家开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详尽的为我们描述了什么是创新以及怎么才能创新,最后创新在企业中应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创新是一种可以应用的工具,而且和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前提,有了企业家精神,创新就可以成为一门学科,能够供人们学习和实践。
一个企业从建立---发展---生存的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行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使得企业不断的寻找企业创新的机遇,挑战企业的外部威胁,最终达到为客户创造价值。
客户价值的创造是衡量企业存在的标准,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不断的存在下去。
创新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其中还包括产品的创新—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即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创新也不是单个高层,中层和员工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
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使得企业创新成为一种可以加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行的。
当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时,企业家必须有目的的寻找和拽住创新的机遇,使企业和谐有序的生存下去。
创新的来源在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创新是系统化的创新,创新机遇的来源有七个方面:前面四个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不论它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或是存在于某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
后面三个来源涉及机构或产业外的变化。
(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交流电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得人们在夜间的生活更方便了,随后各种电器的发明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那么电是怎么发现的呢?从物理学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电的发现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组合:1780年,伽伏尼在做青蛙的应激性反应的实验时发现了青蛙在死亡状态下仍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他研究后发现了青蛙腿中存在一种化学液体物质—生物电。
1800年,伏打电池的面市意味着稳定电流的产生。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存在,小磁针在电流周围会发生磁针偏转现象。
1831年,法拉第发现切割磁场后会产生一正一负两种方向相反的电流—交流电。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在数据挖掘这门学科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沃尔玛(W-mart)的啤酒和尿布销售案例。
啤酒是一种男性偏爱的饮料,尿布是孩子在婴儿时期所使用的东西。
从表面上看,两种商品无论是在用途和外观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实质联系性。
按照商场对商品归类摆放的要求,两种商品绝对没有摆放在一起的可能性。
然而,在沃尔玛对大量的客户消费清单的研究中,惊奇的发现在同一张消费单中同时出现啤酒和婴儿尿布的概率相关性排在第一位。
人们对这种不协调的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买啤酒的男性客户中很多都是年轻的父亲,当年轻的母亲没有时间去买婴儿尿布的时候,年轻的父亲不仅买自己喜欢的啤酒还有给家里的孩子带上婴儿尿布。
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馈,沃尔玛尝试将啤酒和婴儿尿布排在一起销售,随后销售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沃尔玛认为他们只是把这种不协调的事件变成了协调事件看待而已。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需要也应该是一种创新的源泉,这种需要主要是程序的需要。
中国糖网在2015年末公布的甘蔗的收购价格为5380元每吨,制糖企业的农户收购价为5400元,然而这个价格相较于2013年--2014年的每吨7000多元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跳水幅度较大。
相较于5400元每吨的甘蔗收购价,按照现在的农产品种植水平的成本投入,种甘蔗的农民已经处于亏本状态。
因此,就算国家政策在蔗农的投入中给了相当大的扶持力度,但蔗农的数量还在加剧减少,甘蔗面积在广西省境内一年减少8%左右。
甘蔗价格低,蔗农种植亏本,糖产量少等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广西分公司根据糖产业市场的调研,专门设计设计出了针对甘蔗农户的保险制度,就是说当甘蔗的收购价格低于某一标准时,保险公司将给以多少的补偿。
在现在看来,补偿的数额是足以抵补农民的损失的。
这也是在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提供的保障糖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中国国内的手机市场中,国外品牌有IPHONE、SUMMUNG等,国内有华为,中兴,海信和锤子手机等,应该来说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就在这样的竞争市场中,雷军的小米手机异军突起,针对的人群被定义为“手机发烧友”,小米手机一上市很快被年轻一代所接受,从寻找到的一个市场细分点中直击要害。
近年来小米手机的发展很迅速的,占据了市场23%的份额,不得不说小米的营销是最大的亮点。
另外,格力电器的总裁董明珠也在随后推出了格力手机,她也想像小米手机一样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但是似乎市场并不欢迎格力手机,使用的人更是找不见人。
市场和产业结构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产业变动,企业应该拽住机遇适时地调整企业自身适应市场和产业的变动。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商界有句名言“女人和孩子的钱好赚”。
那么是否就是说女人和孩子才是消费的主力群体呢?按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男人是女人的约1.06倍,中国的人口呈现出“橄榄球”状的人口分布,孩子占的比例小于1/3。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中国的消费群中女人和孩子的人口比例占很小一部分,那么企业又怎么才能从这种消费心理中发现创新的机遇呢?人们在消费时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
有经济学家指出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求异,攀比,其实。
消费者心理特征也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
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的回忆、交流重要的信息以及享受了娱乐的时光。
柯达公司长期依赖他们对胶片的领先技术优势而欣欣自喜。
在柯达公司还在研究胶片的感光技术时,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科技对传统影像的影像。
人们开始接触数码科技带来的好处,数字芯片对相片的存储及处理技术远远优于胶片的效果,在价格方便更是优于柯达胶片。
人们已经开始向无胶片时代转变,而柯达公司却没有对这种消费市场的改变提前认知,所以柯达失去了它在世界影像的一家独大的地位。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人们通常认为的创新,就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三新”)的创新。
因此新知识的创新在现代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们生活相关的数字信息化的创新中,手机从单纯的打电话—2G上网—3G技术—4G技术智能手机。
4G的改变不仅仅是手机上网速度的提升,而且手机的功能已经可以同电脑的功能相媲美。
电脑的文字编辑功能Microsoft office,手机有了WPS,手机以其便捷和方便易带的特点正逐渐替代人们的上网习惯。
哪些创新更容易获得成功呢?作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更容易获得成功呢?彼得·德鲁克认为有四种企业家战略:(1)孤注一掷;(2)攻其软肋;(3)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门的“生态利基”;(4)改变产品、市场或一个产业的经济特征。
彼得·德鲁克认为“孤注一掷”的战略的风险性最大,犹如一场豪赌。
但是它一旦成功,它所带来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相反,如果“孤注一掷”没有命中目标,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攻其软肋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创造性模仿。
一个创造性模仿的范例是我国“万燕”VCD的发展与消亡。
“万燕”VCD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款家用影音电器。
万燕作为技术开创者,本应该是自主创新,产业自强的先行者,却成为了先烈。
被后来的步步高等企业领先市场。
万燕VCD的技术是最先进的,消费的价格在刚进入消费者市场的时候也是令消费者望尘莫及的。
当步步高等企业掌握了VCD 的技术后,也就是说技术不再成为进入障碍的时候,步步高等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大大的降低了产品价格,也快速的占领了市场。
而万燕只能成为“革命先烈”。
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门的“生态利基”,“生态利基”战略的目标就是取得控制权,包括收费站战略,专门技术战略,专门市场战略“五星”级酒店的定位在于它只提供高端客户的服务,它的客户接受的服务称得上是贵宾级待遇,包括客房的舒适度和整洁度,客房的装修,客房的服务,客房的订餐,客房的附加服务等等。
“五星”级酒店的服务针对的人群都是上等的地位的高端人士,放弃了中端和低端的消费群体,避开了和一般酒店的直接的针锋相对的竞争。
同时,“五星”级酒店的客户所付出的服务费用也是相对高昂的。
以高昂的酒店服务费得到贵宾的待遇是高端人士选择“五星”级酒店的原因。
最后改变价值和特征,能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产品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产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带来的是创造更多的客户。
在英国的茶具市场中,英国人泡茶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茶壶,而是与茶壶互补的水。
因为水中含有碳酸钙成分,在水煮开的过程中不断的沉淀,最后混入泡好的茶中,影响了茶水的口感。
飞利浦公司发现了水的问题,随后发明了一个新的茶壶,壶口有个过滤器,在倒水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过滤碳酸钙。
这样英国人很快接受了这款新产品。
这款茶壶的设计带来了新的价值提升,很快在市场上创造了很多客户,这个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05年2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研究结果《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中提出了另一种无人竞争的市场战略—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
它并非着眼于眼前竞争(红海战略),而是力图使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都出现飞跃,由此开辟一个全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开辟蓝海战略的路径有:(1)审视他择产业;(2)跨越战略群体;(3)审视界定产业的买方群体;(4)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5)重设客户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诉求;(6)跨越时间。
蓝海战略既可以产生在现有产业的疆域之外,也可以产生于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
最后,通过我们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深刻思索,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我们可以跟随着模仿,学习和实践的。
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无时无刻不再寻找着企业家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当机遇出现在企业家面前时应当牢牢地拽住,并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努力进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