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隧道围岩稳定性及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隧道围岩稳定性及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隧道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大规模地下开挖,因此隧道围岩稳定性是影响隧道工程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为了保证隧道工程安全和高效,需要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和预测。
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新的地质工作方法,它能够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隧道围岩进行预测和处理,从而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及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的相关研究,探讨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方法,并探讨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和优势。
三、研究内容1.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本部分将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围岩性质、地应力和水文等因素,以建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2. 预测隧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的方法:本部分将探讨数值模拟法、经验公式法和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分析其优缺点,以实现对隧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准确预测。
3.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本部分将介绍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和优势,包括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过程、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实例和效果等。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隧道工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和地质预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和地质预报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隧道施工中涉及的围岩问题,建立科学的预测方法和预警机制,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效率。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数值模拟和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建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法,探讨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六、预期成果1. 完成隧道围岩稳定性和地质预报的相关研究,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和方法。
2. 探讨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和优势,提出改进建议。
3.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铁路交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铁路隧道是铁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施工却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复杂地质条件不仅会增加施工风险和成本,还会影响隧道的安全性和施工进度。
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铁路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采用有效的支护措施和应对地质灾害等方面,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开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实际工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提高施工效率,保障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旨在深入分析现有施工技术的不足与挑战,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推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未来的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解决现有技术在此类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总结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优化方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
通过实地案例研究和发展方向探讨,寻找更加适合复杂地质条件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并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可行性参考和技术支持。
研究目的还在于为未来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通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应用前景和趋势,为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领域的地质条件复杂性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1.3 研究意义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铁路隧道是铁路线路中重要的工程构筑物之一,隧道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铁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控制研究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控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控制问题日益凸显。
特厚复合顶板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工程特性,使得巷道支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控制问题,提出有效的支护方案,以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本文将对特厚复合顶板的地质特征和工程特性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与其他类型顶板的差异及其对巷道支护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关系。
本文将针对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支护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支护方案。
这些方案将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和经济因素,旨在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实现与围岩的协同工作。
本文将对这些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总结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的耦合控制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工程应用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地下工程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分析特厚复合顶板是指具有多层结构、厚度大、岩石性质差异明显的顶板。
在巷道开挖过程中,特厚复合顶板的稳定性控制是确保巷道安全的关键。
因此,对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支护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特厚复合顶板巷道的支护结构主要包括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等支护材料。
这些支护材料通过合理的组合和配置,形成有效的支护体系,以抵抗顶板的压力和变形。
在支护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顶板的岩石性质、厚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因素,以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特厚复合顶板巷道支护结构分析中,通常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数值模拟可以模拟巷道开挖过程中顶板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为支护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深部复合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深部复合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薛俊华;范明建;段昌瑞;吴志坚【摘要】针对深部矿井岩石巷道围岩整体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局部破坏严重的支护难题,以朱集矿-965东翼轨道大巷为工程背景,在进行系统地质力学测试、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支护形式选取与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深部高地应力复合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通过优化锚杆支护参数、合理选择护表形式与构件,实现了深部复合岩层巷道围岩的一次主动支护,有效控制了深部巷道围岩的长期持续变形,改变了深部岩巷“前掘后修、反复维修”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In order to solve the supporting problem of large and long-time deformation, local serious failure in deep rock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echnology was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testing geo-stress, analyzing failure characteristic of surrounding rock, selecting supporting manner and field test.By operating anchored bolt parameters, rationally selecting supporting components, one-time initiative supporting of deep roadway with composite rock was realized and long-time deformation was controlled.The situation of“first-driving-second-r epairing” was changed.Field application effect was excellent.【期刊名称】《煤矿开采》【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深部矿井;复合岩层;围岩控制技术;强力锚杆支护【作者】薛俊华;范明建;段昌瑞;吴志坚【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南 232001; 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北京 100013;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南 232001; 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南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53[引用格式]薛俊华,范明建,段昌瑞,等.深部复合岩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J].煤矿开采,2015,20(1):64-67.深部煤炭资源开采以其开采环境的特殊性、生产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工程灾害的突发性和频发性,成为国内外煤矿开采领域研究的焦点。
大窑沟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实验研究及数值分析的开题报告

大窑沟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实验研究及数值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二号隧道位于大窑沟锦屏线上,全长约2.8km,是一座复杂的岩溶隧道。
在隧道施工中,隧道围岩稳定性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于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确定二号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并找出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内容1. 收集有关大窑沟二号隧道的资料,包括地质资料、隧道设计方案和现场监测数据等。
2. 进行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模型实验研究。
在实验室中建立二号隧道的围岩模型,对隧道围岩的受力特性、变形规律及破坏方式进行分析。
3. 进行二号隧道的数值模拟。
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二号隧道围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4. 分析影响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找出影响二号隧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1.模型实验法:采用岩石力学试验台进行模型实验,观测测试二号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质、内部变形规律、破坏模式等。
2.数值模拟法: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二号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和破坏过程。
3.综合分析法: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找出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五、预期结果通过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得到大窑沟二号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情况,找出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和工程的成功。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大窑沟二号隧道的构造与地质条件2.1 大窑沟二号隧道地理位置和线路特点2.2 大窑沟二号隧道地质条件第三章大窑沟二号隧道的围岩模型实验研究3.1 模型实验原理和设备3.2 模型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3.3 模型实验结论第四章大窑沟二号隧道的数值模拟分析4.1 FLAC3D软件原理和应用4.2 模拟分析过程和结果分析4.3 模拟分析结论第五章影响大窑沟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分析5.1 实验结果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5.2 影响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5.3 针对不同因素提出的措施第六章结论和展望6.1 研究结论总结6.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2011隧道年会 《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赵勇

-6
0
6
12
18
-12 0
-6
0
6
12
18
水平收敛值/mm
V级 h=100m
11 22 33 44 1米 2米 3米
掌子面Z=12处围岩先行位移展布特征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6)软岩隧道施工过程力学效应规律 (2)掌子面挤压变形规律 对于软弱破碎围岩,掌子面挤出变形受埋深的影响大于 循环进尺的影响。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预测方法、 分级标准和控制技术
(1)三种“大变形”特征及工程措施基本理念 (2)铁路隧道围岩变形的分级标准 (3)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9)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预测方法、分级标准和控制技术
(1)三种“大变形”特征及工程措施基本理念
类型 定义 大埋深软弱围 挤压型 岩的挤压性变 形 机理 成因 软弱围岩在高地 应力作用下的塑 性滑移 变形特征 变形有明显的优 势部位和方向, 一般边墙收敛较 大 工程措施基本理念 以变形量级预测确 定 预留变形量、提高 支护韧性 控制地下水 加强仰拱 提高支护韧性 加强支护刚度 增加支护与围岩密 贴性
3
0.62
Q V = 28.5 R
0.83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8)隧道爆破近区振动传播规律与控制标准
(4)电子雷管的首次应用和降振效果:电子雷管可实现单孔
连续爆破;爆破振动速度可以降低60-80%上。
(5)爆破振动对支护的影响和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根据现
场实测和理论分析,获得了喷射混凝土从围岩剥落时的临界振速。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1)无支护条件下隧道围岩变形机理与失稳模式
围岩结构分类
整体块状 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
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 张军朋

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张军朋摘要]在我国当代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就铁路隧道施工来说,建设场地的环境总体来说较差,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地质情况,加大了铁路隧道施工难度。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作用及难点,简要概述几种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形式。
[关键词]复杂地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在实施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穿越山谷地带,因此要修建隧道促使铁路工程项目结构更加完善。
但是这种复杂地质会导致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性降低,甚至会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所以,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可以为我国社会效益的产生提供根本保障。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作用铁路隧道建设施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当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给车辆通行提供便利,同时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隧道拓展运输路线,同时能够起到通车及保护车辆的作用。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施铁路隧道施工就需要应用相应的施工技术,使其能够发挥基本职能,避免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很多城市隧道在施工中难度较小,但是水下隧道及山岭隧道在开挖及施工当中都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影响因素,促使综合建设施工难以根本要求。
利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可以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进行科学的施工规划,对于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意外事故进行预防,确保项目施工顺利开展。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就需要提高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加强施工有序性保障,提高项目建设施工质量。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难点1、安全意识淡薄很多铁路隧道施工人员缺乏经验,甚至部分施工单位会聘请农民工施工,其不了解复杂地质的实际情况,仅仅简单地按照施工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实践操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没有重视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凸显了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问题。
复合地层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复合地层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摘要:隧道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对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盾构施工技术成为提高隧道开挖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着重分析和研究了复合地层条件下的隧道盾构施工技术要点,并提出了关键的质量控制策略,以有效确保隧道盾构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些策略有助于克服复合地层环境带来的技术挑战,提高隧道工程施工效率,并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盾构施工、质量控制、复合地层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施工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在铁路、地铁、高速公路和隧道工程领域。
在这些交通工程项目中,隧道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交通通行效率、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隧道工程施工常常受到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这使得其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
具体来说,复合地层环境下的隧道工程施工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要求和标准。
复合地质条件通常指的是地层中存在坚硬的岩体以及基础岩石凸起等复杂地质条件。
这种不均匀的地层条件对隧道盾构施工构成了挑战,可能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复合地层条件下的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处理策略,以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得以有效保障。
通过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相关工程领域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指导。
1 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原理和工作范围1.1盾构法施工原理盾构机设备具备先进的前进刀盘技术,能够同时进行地层的切割和挖掘,这一特性在减少地层扰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盾构机的工作原理使其能够在地下施工中高效地前进,同时确保施工面的稳定性,减少了对地下结构和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施工中,主动支护和被动支护相互结合使用,主动支护通过刀盘前端的土仓来控制工作面的工作压力,防止地层的崩塌和沉降,被动支护则是通过盾构机的盾壳与刀盘的结构,被动地支撑周围的地层,保持围岩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7T16:12:25.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王晨阳
[导读] 摘要:为了解决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确定合理的支护体系。
对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为了解决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确定合理的支护体系。
对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确定了在不同情况下的支护形式和参数。
在隧道内布置测站。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隧道监测初期支护体应力有一定波动,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在47d内开始趋于稳定,左右拱腰收敛应力分布为50MPa和42MPa左右。
说明此支护方案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关键词:铁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围岩控制
1 隧道变形的地质特征与危害
发生大变形的隧道一般具有以下地质特征:(1)隧道围岩条件。
发生大变形的围岩主要有:①显著变质的岩类,如片岩、千枚岩等;②膨胀性凝灰岩;③软质粘土层和强风化的凝灰岩;④凝灰岩和泥岩分互层;⑤泥岩破碎带和矿化变质粘土等。
这类围岩的凝聚强度c 值较低,内摩擦角值很小,单轴抗压强度较低。
(2)隧道处于高应力区,且大变形地段的隧道一般埋深在100m以上。
(3)隧道围岩的天然含水量大。
深埋隧道通过软岩和断层带时,在高的地应力和富水条件下通常产生大变形。
这种隧道围岩变形量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一般可以达到数十厘米到数米,如果不支护或支护不当,收敛的最终趋势是隧道将被完全封死,如果发生在永久衬砌构筑以前,往往表现为初期支护严重破裂、扭曲,挤出面侵入限界。
这种大变形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施工工期或者线路正常运营,而且整治费用高昂。
2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
(1)一次支护原则
锚杆支护要避免二次或多次支护,应尽可能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这是实现矿井高效、安全生产的要求,为采矿服务的巷道和硐室等工程,需要保持长期稳定,不能经常维修;另一方面,这是锚杆支护本身的作用原理决定的。
巷道围岩一旦揭露立即进行锚杆支护效果最佳,而在已发生离层、破坏的围岩中安装锚杆,支护效果会受到显著影响。
(2)高预应力和预应力扩散原则
预应力是锚杆支护中的关键因素,是区别锚杆支护是被动支护还是主动支护的参数,只有高预应力的锚杆支护才是真正的主动支护,才能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作用。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给锚杆施加较大的预应力;另一方面,通过托板、钢带等构件实现锚杆预应力的扩散,扩大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提高锚固体的整体刚度与完整性。
(3)“三高一低”原则
即高强度、高刚度、高可靠性与低支护密度原则。
在提高锚杆强度(如加大锚杆直径或提高杆体材料的强度)、刚度(提高锚杆预应力、全长锚固),保证支护系统可靠性的条件下,降低支护密度,减少单位面积上锚杆数量,提高掘进速度。
(4)临界支护强度与刚度原则
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支护强度和刚度,如果支护强度与刚度低于临界值,巷道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因此,设计锚杆支护系统的强度与刚度应高于临界值。
(5)相互匹配原则
锚杆各构件,包括托板、螺母、钢带等的参数和力学性能应该相互匹配,锚杆与锚索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支护的整体支护作用。
(6)可操作性原则
锚杆支护设计方案应该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施工管理和掘进速度的提高。
(7)安全经济原则
在保证巷道围岩支护效果与安全程度,技术上可行、施工上可操作的条件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合理,有利于降低巷道支护综合成本。
3 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支护参数
3.1锚杆支护参数
型号为Ø20mm×2000mm左旋螺纹钢高强的锚杆,匹配150mm×150mm×10mm高强拱形托盘与高强螺母,是配套产品。
加长树脂锚固,钻孔直径≤30mm,K2335和Z2360各一支用作为锚固剂的规格,锚杆预紧力矩不低于300N•m,锚杆锚固力不低于100KN。
辅助支护:顶板配以钢筋网作为辅助支护,钢筋网采用Ф6mm的钢筋焊接而成的经纬网,经纬网网格大小为100mm×100mm,钢筋网尺寸为2880mm×1100mm,相邻网搭接约100mm,铁丝钮扣联结,联结距离不大于200mm。
3.2锚索支护参数
使用直径是17.8mm,长为7300mm,有效长度7000mm左右的1×7股高强度且低松弛钢绞线制,锚索一排一根,排距2000mm,并且紧跟掘进迎头来施工。
锚索钻孔直径≤30mm,锚索用3卷树脂锚固剂锚固型号分别为一支K2335与两支Z2360,理论锚固长度约1400mm左右,并在锚索锚固端1300mm处施加挡圈。
用型号为250mm×250mm×12mm的高强球型锚索托盘,锚索的预紧力应该≥200KN。
锚索锚固力不低于300KN。
遇地质变化较大的地段,锚索长度可根据需要调整,锚索应深入稳定顶板2~3m。
3.3表面喷浆
设计方案中喷射混凝土强度是C20,喷射混凝土配比为:水泥∶砂子∶石子=1∶2∶2。
刚开始喷时可适度减少石子掺量。
水灰比为
0.4~0.5。
原材料按照重量计,称量的允许偏差值:水泥和速凝剂均为 2%,砂子和石子均为 3%。
设计方案中喷浆厚度为150mm,一次
喷射混凝土厚度为50~70mm,并要及时复喷,复喷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个小时。
否则应用高压水重新冲洗受喷面。
4 支护效果监测分析
通过对铁路隧道断面支护应力变化曲线及锚杆轴力变化曲线可知,隧道监测初期支护体应力有一定波动,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在47d内开始趋于稳定,左右拱腰收敛应力分布为50MPa和42MPa左右。
锚杆轴力在监测初期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85d后趋于收敛。
铁路隧道变形量稳定在30cm.说明此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工程实践表明,该区域支护效果较好,保证了复合岩层地质下铁路隧道车辆安全通行。
参考文献:
[1]林志,屈直.特长隧道岩溶地质段衬砌支护设计优化研究[J/OL].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8(05):8-14.
[2]肖兵.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及施工技术[J].中国建材,2018(09):133-135.
[3]郑朝保,张龙,冯中兴,赖和全.我国隧道凿岩设备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隧道技术,2018,55(04):9-13+24.
[4]赵延喜.深埋长大隧道施工风险应对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8,32(04):619-621.
作者简介:王晨阳(1997-),男,汉族,河南省鹿邑县,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