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邻避逆境的现状_成因与政策改进分析_徐畅
1039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方面,中国的不平衡现象愈加明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原因一:资源禀赋差异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都不相同,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缺乏水资源、能源等基础条件,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这导致了各地区从起点上就存在较大的差距。
原因二:历史发展差异中国的不平衡现象与历史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距到现在依然存在,难以快速缩小。
原因三: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例如,过去一段时间内,GDP 是地方政府建设“政绩地图”的唯一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解决方法一: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全国各地区协同发展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资源上的优势互相匹配,推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间的互动和协作,从而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
解决方法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也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各地应该探索营商环境优化的有效路径,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增强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力,从而在营商环境上实现共享发展。
解决方法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扶持也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政策倾斜、税收优惠、配套资金、储备土地等方面尽量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帮助,在发展上更多考虑综合收益,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
总之,只有通过全面分析、综合施策,加大对区域发展的扶持和投入,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在一些地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指居民因担心某些建设项目(如垃圾焚烧厂、核电站、化工厂等)对自身的生活环境、健康和财产等造成不利影响,而采取集体抗议、抵制等行动。
这类事件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也反映出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一)信息不对称在一些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中,政府和相关企业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而居民对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情况了解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居民产生猜疑和恐慌,认为自身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二)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居民担心公共设施的建设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如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房价下跌等。
如果政府在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或者没有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就容易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抵制。
(三)风险认知偏差居民对公共设施可能带来的风险往往存在过度担忧和夸大的情况,而对其带来的公共利益认识不足。
这种风险认知偏差使得居民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行动来反对项目建设。
(四)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参与机制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企业与居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充分尊重和采纳。
同时,居民在项目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缺乏话语权,导致其对项目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不高。
二、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一)利益诉求的直接性居民参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如生活环境、健康安全等,其诉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直接性。
(二)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到项目周边的众多居民,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背景,具有较强的群体效应。
(三)情绪反应的激烈性由于居民认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情绪,采取较为激烈的抗议方式,如游行、示威、堵塞交通等。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包括居民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相关问题而进行集体行动的情况。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秩序和环境治理带来挑战,因而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环境问题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环境问题的存在。
可能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2. 信息不对称居民对环境问题的了解通常是不充分的,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难以准确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容易受到有关环境问题的不实传言或者信息的影响,从而采取集体行动。
3. 政府监管不力有些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政府监管不力相关。
当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政府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引发居民的群体行动。
4. 利益冲突在一些地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源于利益冲突。
当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纠纷,或者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引发居民的集体抗议。
5. 社会动荡在一些地区,社会动荡可能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或者其他社会事件时,可能引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抗议和反对。
二、治理策略分析1. 完善环境监管对于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
2. 提升公众参与政府应当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向居民公布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
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环境治理决策,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能力。
3. 强化企业责任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并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行政处罚等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居民的权益。
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困境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困境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也在不断演变。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了一些困境,包括经济周期波动、贸易摩擦、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在面临经济增长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困境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问题,并分析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经济困境中继续保持增长的原因和措施。
1.经济周期波动: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周期性的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虽然后来各国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依然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2.贸易摩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
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欧洲债务危机等问题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阻碍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3.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就业造成严重的挑战,同时也会影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金等领域。
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困境,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在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二、中国经济增长转型1.经济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但也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力求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2.消费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和升级。
消费升级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和动能。
3.绿色经济: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倡议。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保监管等措施,力求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以上这些转型措施表明,中国经济在面临困境的同时也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活力。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涉及“邻避效应”的项目建设仍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因此,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邻避效应”问题治理机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并完善治理机制,已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产生“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决策困境。
21世纪以来,“邻避事件”时而在各地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宏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客观结果。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涉及“邻避事件”的公共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也必须不断的发展,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将伴随而行。
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还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论的发展观念,已无助于解决“邻避事件”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因此,需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理念,平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迅速提升,其表现形式为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方面诉求不断增多。
中国的“邻避”问题与治理路径

中国的“邻避”问题与治理路径孔祥涛【期刊名称】《世界环境》【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16-19)【作者】孔祥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各地频发的“邻避”活动,把“邻避”风险推到中国国家治理的前沿位置。
正确认识和科学治理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邻避”问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邻避”问题的特点当前,中国进入“邻避”问题多发期,“邻避”活动不断,愈来愈为公众关注和政府重视,成为国家治理的急迫问题。
当前中国的“邻避”活动,有以下特点和趋势:(一)指向相对集中2007年至2018年发生的“邻避”活动,主要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PX等化工建设项目。
前者属于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后者属于工业设施建设项目。
涉及这两类项目的“邻避”活动占比最高,社会影响也最大,如农药(湖北潜江,2016年)、造纸(江苏启东,2012年)、金属制造(四川什邡,2012年;黑龙江大庆,2017年;辽宁朝阳,2018年)、超高压输变电(北京石景山,2009年;贵州贵阳,2016年)、核材料设施(广东江门,2013年;江苏连云港,2016年)。
与此同时,麻风病医院(海南海口,2014年)等建设项目也引发了“邻避”活动。
(二)居住共同体一致参与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经济利益问题涉及群众固定、身份单一不同,“邻避”活动参与者是项目选址所在乡村、城市的各阶层居民。
他们作为生活共同体结合到统一行动中,集体向政府或企业表达诉求。
在部分活动中,具有资本资源的间接利益相关者(如选址附近房地产开发商、加工制造业小企业主)充当了环境利益直接相关者(普通居民)的组织者和后援。
有的活动中,科研人员、教师学生、公职人员首发倡议。
社区治理何以有效——基于助推和制度信任视角的再审视

社区治理何以有效——基于助推和制度信任视角的再审视
徐畅
【期刊名称】《浙江学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在于普遍的居民参与,但实际的参与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以运用人类认知和行为规律见长的“助推”,能
够改变受制于有限理性的居民面对的选择架构,继而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治理,并且相
关实践已经呈现,本研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进行了理论分析。
进一步而言,
针对新近研究关于助推有效性的质疑,本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制度信任可以“协同”助推突破后者在异质性群体中的功能限度。
在财政发展新态势下,前述结论提供了
诠释社区有效治理的微观依据,并对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增强助推理论本土适
用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7页(P181-187)
【作者】徐畅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文化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关系与信任构建--基于南京B社区戏剧工作坊的实验研究
2.国家何以能治理好--基于信任、权威与参与的视角
3.情感治理何以成为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转向——基于“治理有效”的解释
4.党政统合治理何以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基于陕南Z县的实证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原因及对策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原因及对策探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其中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人口等各种原因。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由过去的出口驱动转向内需驱动,这需要经济结构的转型。
此过程的缓慢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保持GDP的增长率,我认为政府应当加大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力度。
首先,政府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消费者消费,推出更为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提高居民消费税的退税率、加大补贴力度等等。
其次,从供给侧出发,政府应当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扶持。
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服务业的领先地位,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弱化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位置,进而为进一步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出口。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外部需求不断萎缩,这使得各类出口的增长速度逐步下降,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中国需在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加快内部布局调整,从而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
同时,政府应当注重跨国投资,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在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产品开发上下更多的功夫。
三、人口因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儿女教育、养老保障成本不断加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正在出现下降趋势,从而导致其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
然而,政府的一些政策并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例如,One-Child政策对人口的控制带来了现在的经济问题,政府需及时出台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从而确保人力资本的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徐畅 摘要:由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兴建的邻避设施引发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在 我国多地频繁爆发,形成社会负面效应较为明显的邻避逆境。中国式邻避逆境的 成因,既有设施自身性质、政府操作不当等直接原因,亦有众多深层次因素,如 社会经济发展对邻避设施需求量的增加、 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与利益诉求表达机 制缺失的矛盾、个人权利意识觉醒与社会心理效应,以及全社会公共信任的缺失 和地方政府间的不良竞争。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应对邻避逆境的成功经验, 为求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以更好地应对我国的邻避逆境, 首先需要加快我国邻避 设施选址和环评领域的法制化进程,并且逐步规范地方间竞争。在此基础上,中 国式邻避逆境的应对措施应包括邻避风险管理和邻避事件处理两大部分, 其中邻 避风险管理分别针对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采取不同措施, 邻避事件处理则侧重于 考量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逆境,邻避风险,邻避事件,政策改进
[1] 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8) :63-68.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7 2009
[2](以)叶海卡・德罗尔著,王传满、尹宝虎、张萍译,张金马校.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 出版社,1996:代译者序:X. [3]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98.
butch auction)[20], 在保证环境补偿机制到位的前提下, 抬升拍卖价格至有人愿意 承担邻避设施建设费用的水平。 政治补偿即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正如苏・考恩(Sue Cowan) 指出,事前参与优于事后通知,兼顾了合理性与合法性[21]。 2、国内研究的综述 (1) “邻避”相关概念厘清和内涵探索 城市邻避设施建设牵涉不同的利益群体,黄芸憬重点关注城市公共设施,并 作行政、文教、服务、游憩和交通设施五类划分[22]。胡舒立明确将邻避运动归 类于群体性事件,但带有自身特性[23]。王彩波、张磊等重点研究邻避设施的负 外部性承担者及社会福利享受者之间的不对等性,以及政府居民双方的博弈;加 入道德考量后,邻避冲突中凸显的不平等性又是对其正义性最大的挑战[24]。 (2)典型邻避事件的案例分析 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作者选择性参考了以下案例研究:黄汇娟在番禺垃圾 焚烧事件的分析中提出政府需厘清自身角色,科学选址以弱化邻避情结,并为居 民提供风险保障和合理补偿[25]。徐超等提出,京沈高铁的环评报告多次遭否定, 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引进西方的环评制度时,仅注重测评技术,利益方参与流于形 式[26]。何艳玲以美景花园反变电站事件为例,分析出中国式邻避事件的特殊之 处:抗议螺旋式上升、议题难拓展、双方不易妥协等,并搭建出基于“制度缓解” 的政策网络[27]。熊炎有感于外来政策建议的水土不服,选择了三起发生在北京
[4](美)厄黑尔.别在我的社区:设施选址和补偿机制的战略意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5. [5](美)迪尔.理解与克服邻避综合症[J].美国规划协会,1992,58(3):288-298. [6](美)雷克.反思“邻避”[J].美国规划协会,1993,21(7):213-220. [7](美)提摩西吉布森.邻避冲突与公民利益[J].城市与社区,2005(4):381-384. [8] Maarten Wolsink.Invalid theory impedes our understanding:a critique on the persistenc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 the language of NIMBY[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6,31(1):85-91. [9] Patrick Devine-Wright.Rethinking NIMBYism: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place identity in explaining place-protective action[J].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19(1):426-441.
注:图来源:陈宝胜.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学海,2012(5) :110-115.
稳定风险和治理成本。这种转型期国家遭遇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紧张状态”
[2]
,政策科学家叶海卡・德罗尔称之为“逆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
增长,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计划经济的残余在这 个时期并存凸显,多元价值观作用下社会分层分化日渐明显,我国也因而不可避 免地被贴上过渡社会的“异质性”标签[3]。此外,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 一样困难重重,制度化资源缺失严重,法规不健全,致使不同利益群体间的逆向 摩擦很难以合理方式自我消解,公信力缺失又使政府的裁决调停者身份遭受质 疑。邻避事件作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是当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亦可视 为一个近几十年逐渐成型的逆境。 2、研究意义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稳定因素积聚,容易引发各种群体性事件,这种情况 在发达国家历史上也曾出现并且现在仍时有发生。但是在西方,这种“不要建在 我家后院” (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 NIMBY)的群体性运动,推动了民主进 程、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自治的发展,政府的妥为处理也为其加强与 民众的相互信任提供了契机;当前在我国,邻避运动显然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功 能,甚至存在被污化丑化的现象,而邻避事件的治理也存在种种不合理之处,显 得被动、粗暴和短视。 邻避设施是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发展衍生问题的必要项目,各国城市化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公共设施和基础 工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其中诸如垃圾处理场、加油站、核电站、流浪人口救 助中心、公墓等公共设施,在为社会整体或局部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 给周边民众带来了环境污染、健康威胁、安全隐患、心理不安等负外部性影响, 进而引发了群体性抗争事件,表现形式有集体上访、集会游行、阻塞交通、围堵 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1]。资料表明,我国邻避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 势(见图 1.1)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厦门 PX 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天 津 PC 事件、四川什邡钼铜事件、宁波镇海 PX 事件、京沈高铁事件等。
[10] 吴云清,翟国方,李莎莎.邻避设施国内外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2(6):7-12,42. [11] 李晓晖.城市邻避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规划师,2009,25(12):80-83. [12] 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6,4(0): 93-97. [13] 熊孟清.构建垃圾排放权交易体系,推动垃圾处理跨域合作[J].城市运行管理,2009(6):36-37. [14] 胡象明主编.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3. [15] 转引自:梁伟.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1):45-46. [16] 徐超.日本新干线邻避事件[N].财新网-新世纪,2013-1-7. [17](美)约翰格雷汉姆、乔纳森威纳著,陈郁等译.风险之争:维护健康与环境的权衡[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4:109. [18] 吴云清,翟国方,李莎莎.邻避设施国内外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2(6):7-12,42. [19](美)格雷戈里麦卡沃伊.党派调查和民主决策:反思邻避综合症[J].政策研究,1998,17(12): 117-124.
案 例 数(个)
年份
图 1.1 《中国环境报》1984-2009 年报道的邻避冲突案例数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矛盾和利益不平衡突显,增加了社会的
进程中的邻避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亦然。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力 量的壮大,邻避情结日益浓厚,社会管理的风险随之增加。这些都对我国政府政 策制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体制转变时期,以邻避运动为代表的 一系列“建设性冲突”是无法避免和必须严肃对待的。因此,探究中国式邻避逆 境的成因和治理对策,既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环境要求, 更是妥为处理邻避逆境的现实需要。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的综述 (1) “邻避”相关定义及邻避事件发生原因 邻避研究起源于国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教授厄黑尔 (O'Hare)于 1977 年最先提出“NIMBY”一词(即 Not In My Back Yard 的缩写, 引入我国后译作“邻避” )[4]。对于邻避运动(NIMBY Movement)的内涵,迪 尔(Dear)认为指社区居民对社区周边拟建的不受欢迎设施所持的反对态度和所 采取的反对策略及行动[5]。雷克(Lake)则更进一步认识到,邻避运动源于邻避 设施本身的社会效益与地方上反对邻避设施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的矛盾[6]。提摩 西(Timothy)意图淡化 “邻避症候群” (NYMBY syndrome) 这一概念的贬义色彩, 指出城市土地纠纷植根于城市规划者和反对者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导向[7]。马顿 (Maarten)角度独特,认为“邻避”一词是“玷污反对者”的战略,不利于对公 共设施选址冲突形成实质性的理解[8]。帕特里克(Patrick)综合众多观点指出:邻 避运动是指某地区反对不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各种表现形式, 居民住址与拟发 展项目的空间距离、项目的危害评估是邻避抗争强度的两个重要因素[9]。 (2)邻避风险的规避
针对邻避设施如何布局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邻避风险, 国外研究集中为后院理 论(Backyard Theory)和博弈理论(Game Theory)[10]。后院理论由一系列观点 构成,大致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邻避运动的态度转变过程和邻避治理的探索。其中 PIBBY(Put In Blacks’ Back Yard)是指放在黑人或其他弱势群体的聚集区,发 达国家曾长期以此追求最小抵抗路径[11];而 YIMBY(Yes,In My Back Yard, 迎臂)则是利他主义和补偿机制共同作用下邻避冲突的最好解决方式[12]、[13]。 博弈理论认为,邻避设施的布局决策涉及不同利益群体及地区间的博弈。邻 避研究的先驱厄黑尔(O'Hare)就指出邻避现象是一种多人的囚徒困境[4],可理 解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14];处理得当的话,政府、企业和居民可 实现利益的“相对-协同-均衡”转化[15],从“零和”走向“正和”最终达到完 美的纳什均衡。 (3)邻避逆境的治理 针对邻避事件,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D-A-D”法,即:Decide 决定选址, Announce 通知当地,Defend 防御反抗,即采取措施消解民怨和抗争以解决邻避 冲突[16]。这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规范性管理。设施选址布局可开展权 衡风险评估(risk trade of assessment,RTA)[17],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等 角度采取措施,创制适宜的利益补偿机制。此处主要分为经济补偿和政治补偿两 类[18]。 经济补偿最为常见,分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格雷戈里(Gregory)设计出两 区模型(two-region model)[19],即两个区域分别负责承接邻避设施和担负负外 部效应的补偿成本;杰伊(Jay)总结和规范了美国政府的反降价拍卖方案(re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