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29 “大鬼礼”是什么的一个礼节 C,军事训练30 “大鬼礼”一般举行于什么时候 A,农闲31 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 B,野人举行32 古代的战车坐在左边的是什么 D,君子1 红山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流域。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答: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

主要的观念有:(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

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

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题型:论述】[1] 论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再者,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另外,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宋儒那里就有“尊性”与“道问学”的分歧。

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有的儒家如朱烹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另一派如陆象山,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

后—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是占了上风的。

但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

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

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大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2022下]中国文化概论_试卷_B卷

[2022下]中国文化概论_试卷_B卷

阳光学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考试B 卷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闭卷)年级专业 考试日期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累分人题分 3010 10 30 20100 得分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教师注意事项:请按照阳光学院试卷评阅要求操作。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空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栏上)1.“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 )。

A.花纹B.文采C.文章D.文化 2.中国北方农业的农耕文化是( )。

A.稻作型B.麦黍型C.菽稷型D.稻谷型 3.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是发生在( )。

A.先秦时期B.东汉时期C.唐宋时期D.元明清时期 4.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 )。

A.1万年B.2万年C.5万年D.7万年………………………………………………………………装……订……线……内……不……要……答……题…………………………………………………………得 分 评卷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5.曾被汉武帝派往西域,为打通著名的“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唐蒙B.张骞C.张衡D.司马相如6.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千金药方》D.《神农百草经》7.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A.毕弄B. 韩信C. 蒙恬D. 蔡伦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诗经》组成部分的是()。

A.诗B. 风C.雅D. 颂9.我国地势主要特征()。

A.东高西低B.中高东低C. 西高东低D.北高东低10.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A.《大清律》B.《大清刑律》C.《大清律例》D.《大清刑法》11.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宗派是()。

《中国文化概论》pdf

《中国文化概论》pdf

《中国文化概论》pdf
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剖析了中国文化及其发展脉络,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古建筑、绘画、工艺、艺术等内容。

书中论述了中国文化的遗存与发展,主要涵盖以下几点:一是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关系、自然及社会的禅意观念;二是探讨了古代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体制、思想、宗教及文学;三是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如博大精深的思想、突出的文学创作和技艺发展等。

此外,作者还总结了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朝代及其制度、思想及古代社会等,及有关外来文化引入及其影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及深刻性。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了解中国文化衍变而成的千古精髓。

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要谨记,过去的精神思想依然深入人心,不能被一时上流新思想取代。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 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1、儒家理想人格养成 孔子的思想有两方面:一为“成德”,另一
为“为政”。 《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Leabharlann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中庸与诚 “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不易”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超脱一般是非可否),亦因是也。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向秀、郭象的“逍遥”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 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 遥一也。(郭注《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
“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
“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的“逍遥”
就是要超现实,这种游,是心的游,保持内 在心境的平和。这是中国传统,特别是文人 自由自在的传统。
庄子是经过修炼达到忘却生死、忘却一切的 痛苦、忘却一切荣誉,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的逍遥。
就是不改变。作为一个有人格的人,“不偏” 同时就是“不倚”。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中庸与诚 “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 所谓“诚”就是不加反省的,不需要反思的
就能自然做到的。 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3、礼与仁 礼是作为共在的整体的生活节奏。 仁就意味着社会整体节奏在个人身上的内化
向秀、郭象的“逍遥”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卑贱最卑微的人,都 有他独有的逍遥的可能。是万物自足其性的 结果。
郭象和庄子的逍遥,是在限定的范围越来越 小时,只好退到意识世界享受精神的逍遥。 从现代自由理论来看,这种逍遥很虚假,在 现实中没获得任何东西。
逍遥与精神胜利法的距离
郭象和庄子的逍遥,是在限定的范围越来越 小时,只好退到意识世界享受精神的逍遥。 从现代自由理论来看,这种逍遥很虚假,在 现实中没获得任何东西。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1、素朴的生活是超越价值的生活。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即自己如此,万物之道即是自然而然, 自然是贯穿天地万物包括人的根本、普遍原 则。强调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受外在 强制、约束、异化。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譬道之在天下,犹 川谷之于江海。”自然趋向于和谐,不需要 强制。自然秩序又如天地化育,雨露滋润, 不需要任何强制命令。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2、自然与无为
无为,就是反对干涉有为、强制炫耀的作为。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3、道 是世界的统一性,规律、根据、原则,又体现、
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中国的信仰,一个共同特性是,对生活 本身的信仰,缺乏超越性信仰。
第二节 中国征服佛教:佛教的内 心化、生活化
一、从两则偈子讲起
《六祖坛经》
想象中的菩提達摩。在 劉宋時代,他從廣州上 岸,渡過長江,到了北 方,在少室山上修行。
菩提達摩祖師,既是西天二十八 祖,又是東土初祖
内在于万物之中,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 的;
道生成万物,又不控制外在于万物之上,而正 是万物自我本性;
道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万物之中呈现的 状态、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4、逍遥 庄学与老学相近,若论其异,庄学更重人生与 心灵的陶养,并使之超升,导向自由的精神。 道家的自由是无思虑、不动心的精神自由。
《论语.先进》:季路问鬼神。子曰:“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 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1、宗教的定义,仪式、彼岸、神,抑或是 仁爱、同情、终极关怀,若是前者,儒教不 是宗教,若是后者,儒教是宗教。
第四讲 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
轴心时代产生的著名先哲,孔子、孟子、老 子、庄子、荀子,都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人 格精神和心灵方式,决定了后人的生活和文 化方式。先知这个意味着一种生活可能性的 开创者。他开创了一种可能的生活道路。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根源性的人生态度,一种 根源性地面对世界的勇气,它无所依傍地、 自由地把自己放在自己身上。
庄子的“逍遥”
庄子逍遥是无思虑、不动心的精神自由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 游》)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庄子的“逍遥”
实现逍遥的方法:“心斋”“坐忘”双非不 偏(无偏执、无所待)的齐物论
庄子的“逍遥”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 死灰乎。(《山木》)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追求
4、老庄精神的世俗化 君人南面之术、驭人的权术; 油滑、自我中心、无原则地破坏规则冲动; 普遍的无规则、自我中心的缺乏道德底线; 保守冷漠,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第五讲 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形态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 神。”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 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和实现。
二、儒家的发展和侧重
1、原始儒家 2、汉唐经学 3、宋明理学
二、儒家的发展和侧重
4、儒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阻碍科学知识的发展、权力意识、正统与排
他性、道德自足的自大与虚伪、道德的法律 化、强制化。
淳朴不等于道德高尚,苏格拉底“知识即美 德”,缺乏知识基础的儒家道德本心必然走 向虚伪和强制性礼法规范。
六祖惠能真身
這是南华寺的六祖真身, 据佛教的说法,一些修 行有年的高僧,坐化以 後,真身可以不腐,惠 能的真身現在还保存完 好,真是一个奇迹。
一、从两则偈子讲起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