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

合集下载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笔下的一部深刻描绘社会悲剧与个体命运纠缠的杰作。

作品以女主角苔丝为中心,细腻展现了她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大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不幸。

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深入剖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多重因素。

文章将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对苔丝的命运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探讨,本文旨在引发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二、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苔丝的命运之源可以追溯至她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贩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她的父母,尽管深爱着女儿,但却无力为她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苔丝能够借助婚姻改变家庭的困境,这无形中为苔丝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苔丝的成长环境也充满了挑战。

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应对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偏见和歧视。

她的纯真和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为她日后遭遇的种种不幸埋下了伏笔。

在苔丝的成长过程中,她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引导,这使得她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常常显得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下,苔丝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她的纯真和善良成为了她最大的软肋,使她在面对世俗的丑恶时,无力抵抗。

而她的家庭背景则成为了她无法摆脱的枷锁,使她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因此,可以说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是她悲惨命运的根源之一。

然而,尽管苔丝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的坚韧和勇敢却让人深感敬佩。

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时,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虽然对个体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个体的坚韧和勇气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在失去克莱尔之后,苔丝开始对自我价值进行反思,最终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 自己的手中,选择了与仇人同居以缓解家境窘迫的局面。虽然这种选择带给她 无尽的痛苦,但这也体现了她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苔丝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和压迫,也是因为她在追求自我价值和 爱情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困难。然而,尽管在面临困境时苔丝曾经陷入迷茫 和痛苦之中,但最终她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计而 努力奋斗。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命运的坚韧不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贩家庭,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坚韧的女孩。然 而,在那个男权主导的社会,苔丝的美丽和独立个性却成为了她的原罪。她被 诱奸,被迫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订婚,然后在新的婚宴之夜向丈夫坦白过去的 不幸。然而,她没能得到丈夫的谅解,两人分居,苔丝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苔丝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杰作,被誉为“威塞克斯系列”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部小说中,哈代通过对苔丝·德伯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展 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一个贫穷乡村女孩的挣扎与抗争。苔丝的悲剧不仅 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扭曲所致。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生活的贫困使她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到一 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然而,她在那里却被少爷亚历克诱奸。这个事件对苔 丝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她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亚历克的诱奸行为不 仅侵犯了苔丝的身体,更是对她纯洁心灵的摧残。这种伤害使得苔丝在以后的 情感道路上始终挣扎在阴影之中。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德伯家 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基本内容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深入的社会 问题探讨和生动的人物塑造而著名。这部小说描绘了女主角苔丝的悲剧命运, 以及她在男权社会中与三个男人的复杂情感纠葛。本次演示将从女性主义视角 出发,对苔丝的悲剧进行深入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19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主人公苔丝·埃弗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的悲剧成因在于社会的偏见、性别歧视、以及她自身的软弱和无助。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偏见是苔丝悲剧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阶级观念严重,贫穷的农村女孩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贵。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家境非常贫困。

由于家庭的贫困,苔丝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被视为低下的劳动阶级。

在当时的社会中,贵族和富人们对贫穷的人和低下阶层的人持有歧视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人注定是悲剧的命运,是注定要被社会所边缘化的。

社会的偏见使得苔丝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她被剥夺了应有的幸福和尊严。

性别歧视也是苔丝悲剧的成因之一。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

苔丝在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朋友的支持,她不得不去寻找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生活。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工作选择非常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化和技能的女孩来说更加困难。

苔丝找了很多工作,但都因为一些外部条件而不得不辞职。

她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使得她的生活更加困难和无助。

苔丝自身的软弱和无助也是导致她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苔丝是一个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女孩,但她内心却缺乏坚强和勇气。

她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总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她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而是选择了逃避和放弃。

她在与天真的安吉拉和富家子弟阿雷克斯之间的感情纠葛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主要包括社会的偏见、性别歧视,以及她自身的软弱和无助。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苔丝的悲剧结局。

苔丝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一面,更让人们意识到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经典小说《苔丝·得·厄维尔》中的主人公。

她是一个天真善良、勇敢坚强的女性,她的爱情与命运之间交织出一幕幕悲剧。

本文将通过分析苔丝的爱情和命运,探讨她所面对的挑战以及她的成长过程。

苔丝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波折和痛苦。

她最初爱上了托马斯·哈代的表兄弟安吉尔·克莱尔,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与富家女结婚,而将苔丝抛在了一旁。

苔丝对他的爱情是真挚而无私的,然而却得不到回应,这使她备受打击。

她曾试图逃避自己对安吉尔的感情,但内心深处的爱意始终无法掩盖。

当苔丝最终在一次事故中受伤后,安吉尔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却为时已晚。

苔丝的命运同样充满了磨难和不幸。

她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社会的阶级差异和常规的道德观念使得苔丝无法逾越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她在回到故乡德伯后,被迫成为家族的佣人,受尽凌辱和不公。

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公正待遇后,终于选择了逃离这个压抑和恶劣环境。

她的命运似乎无法逆转,她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总是遭遇挫折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一系列的遭遇中,苔丝逐渐成长并展现出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

她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软弱少女,而是变得坚定、独立和自信。

她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独立谋生并养活自己。

她的成长过程显示出一个女性在逆境中挣扎并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形象。

苔丝深受社会和家庭限制,但她从未失去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小说的结尾,当苔丝得知安吉尔已经娶了她的姐姐,她选择了坚强地过上自己的生活,并带着对未来的希望离开了德伯。

她表现出的勇气和坚持展示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欲望,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苔丝的命运虽然是悲剧的,但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挫折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也让读者深深地为她所遭受的不公和不幸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总结起来,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与命运交织成了一幕悲剧。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三、结语
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十分出色,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
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他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 造成的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有着令人 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 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剧结局更能反 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 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 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 不是偶然的,也不只是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 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德 伯家的苔丝》是他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苔丝是一个 天真、纯洁、美丽的农村姑娘,因家境贫困,去给与自己同 姓的地主德伯打工,被主人家的儿子艾利克・德伯维尔奸 污,生下一个私生子。孩子夭折后,苔丝离家到一个牛奶场 工作,并在那里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相恋。然后在新婚之 夜,当苔丝向他袒露自己的过去之后,自己也曾与荡妇鬼混 过的安吉尔却不原谅她,弃她而去。无奈的苔丝不久又成了 亚雷克的情妇。几年后,安吉尔拖着病躯从巴西返回,欲与 苔丝破镜重圆。苔丝杀死亚雷克,与安吉尔逃走。然后很快 被警察抓获,后被判处绞刑。这部作品堪称为哈代悲剧小说 中的典范。作为一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 发展采取了批判的立场。哈代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 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苔丝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 缩影。小说中,作家广泛使用了对比形式表现手法,对人和 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 人的外貌和其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突出反 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 和弱小。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 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在小说《德伯 家的苔丝》中得以集中体现。

理想与现实:《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结局

理想与现实:《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结局

理想与现实:《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结局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891年出版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和女性地位问题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人物苔丝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两者之间所引发的悲剧结局。

苔丝的理想苔丝是一个年轻而坚强的农村女孩,在她成长过程中,她对于生活和爱情有着美好而纯真的理想。

她渴望能够摆脱贫困、得到教育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希望找到真正疼爱她并珍视她内心灵魂的人。

苔丝面对现实然而,苔丝在努力追求自己理想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残酷现实。

她通过去当女仆工作来赚取钱财,并积极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即使付出了努力,她仍然受制于社会阶层的束缚和性别歧视,无法实现她内心的理想。

婚姻的悲剧作为一个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孩,苔丝吸引了德伯家族中的三位男人的注意。

她面临着对爱情和幸福的抉择,然而,她却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痛苦与不幸。

她相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爱她和关心她的人,但却被背叛和遭受未婚生子带来的耻辱。

最终,她不得不放弃自己所追求的那份美好,并陷入了无尽的困境与绝望之中。

社会现实与女性地位小说通过苔丝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地位和道德标准所带来的压迫和限制。

苔丝成为一个被社会舆论所谴责、流落异乡孤苦伶仃的妇女。

这种残酷现实让读者重新思考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对女性权利、尊严和选择权应给予的重视。

结论《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的悲剧结局,寓意着现实与理想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

小说通过描述苔丝的经历和遭遇,向读者们呈现出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女性地位和尊严的关切。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机会和权利,同时也要思考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和偏见。

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我们需要保持信念和勇气,努力去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环境,并为每个人创造更加平等和美好的未来。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苔丝从一个乡村女孩成长为一个经历种种挫折的女性的故事。

苔丝的悲剧成因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苔丝的出身就决定了她的命运。

苔丝出身于农村贫苦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喜欢酗酒、爱赌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

这样的家庭环境决定了苔丝从小便要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她要照顾家务,照料家人,过着贫困困苦的生活。

这种贫困生活使得苔丝从小就缺乏了良好的教育和正常的成长环境,她的心灵和情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苔丝的纯真天性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苔丝自小在福利委员会的幼儿园长大,长大后成为给哈代家族做女佣的女仆。

她天真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然而这样的性格却遭到了很多人的伤害。

她对世界的无邪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酸雨一般的现实面前显得太过玻璃般脆弱,她最后因为对爱情的迷蒙与追求而陷入了深渊,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终点。

苔丝的仁慈和善良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苔丝对待他人总是满怀善意和同情心,她对家里的老大人失去了现实的希望,她对父亲的深情孝心,她对爱情的全部投入,她慈爱的对待哈代家族的儿童,都体现了她的善良与仁慈。

这样的善良和仁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却被人利用和践踏,她最终遭受的伤害也正是因为她过分的信任和仁慈。

苔丝的不甘沦为命运的牺牲品也使她走向了悲剧。

苔丝一直都对自己的命运抱有不甘,她并不愿意沦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命运却对她一直并不友好,她不得不承受种种的被动和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身心崩溃。

苔丝身上的女性特质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展现出了女性的纯真、温柔、坚韧和牺牲,但这些美丽的品质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苔丝的女性身份注定了她只能成为被动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男人的利益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她沦为悲剧的结局。

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悲剧的审美特征在哈代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集中。

正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从苔丝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纯洁可爱的女孩怀着美丽善良的愿望进行着完全正当的追求,可是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磨难和挫折,她最终失败了,被彻底地毁灭了。

我们为她的遭遇不胜悲悯,又从她的不懈的追求中倍受感动与鼓舞。

在潸然泪下之时,我们看到的是真与善的闪光,领略到的是一种庄严悲怆的美。

一、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外部因素1.社会因素作者哈代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即维多利亚后期,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经济的同时也加深了下层贫苦人民的苦难,曾经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逐步走向衰败,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也在动摇,随之出现了经济萧条。

资本主义工业入侵偏远落后的农业地区,破坏了古老的生产秩序,使许多以农耕为主的各阶层人们因受地主的无情剥削而面临生存危机。

哈代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致使农民破产的情况,他在作品中描写了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并且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寄予同情。

哈代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局限,尽管他想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苔丝的悲剧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演的。

苔丝以其美丽、灵巧、勤劳纯朴、善良刚毅,如果生活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过上普通百姓的日子是不难的,然而经济的贫困、生活的艰辛把她一步步推向深渊,最终成了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

2.家庭因素。

家庭的破败贫穷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一开始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如果不是家庭贫困,苔丝就不必连夜去赶集;如果不是家庭贫困,父母也就不会逼迫她去认亲;如果不是家庭贫困,在克莱尔没回来的期间她也就不会受到那么多屈辱,更不会下嫁给亚历克。

由此可见,贫穷确实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尽管苔丝家处于绝望的困境,但她为了不接受亚历克的控制而挣扎着,而如果苔丝答应去爱他,亚历克是有能力去减轻她家的困难的。

可是苔丝内心发生着的冲突,是她的道德感和对家庭的忠诚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摘要】亚雷和克莱尔虽然都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刽子手,但是克莱尔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更是致命的,当苔丝出于爱情、诚实对克莱尔告白时,这也就无形之中宣布了苔丝无可挽救的悲惨命运。

而德伯世家好像一直都用一双冷漠的眼睛审视着一切,操纵者一切。

【关键词】压迫;告白;漠视;悲剧
一、前言
《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哈代“维克塞斯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力作,作品中俩位男性——亚雷和克莱尔在苔丝短暂而悲惨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亚雷是将苔丝推落悬崖的凶手,那么克莱尔就是亲手将落入悬崖的妻子手中的救命草割断的刽子手。

当苔丝出于良心、爱情、诚实对克莱尔告白之后,一切都变了,这一行动也就决定了苔丝最后的无法挽回的悲惨命运。

克莱尔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父权、男权社会的典型代表,而苔丝的本家——德伯世家无疑是苔丝悲剧的见证者、审判者。

正如福柯的《性史》第一卷认为,告白(confession)正是让我们逐渐被权威话语所控制的方式。

二、告白(confession)
现代政治权力的组织体系中保留着并重新使用了来源于基督教各种机构的一些元素,因此,福柯称之为“牧养权利”的东西就是
延续到了晚期时代的机构中来了。

i告白(confession)正是让我们逐步被这样的权威话语所控制的方式.苔丝对克莱尔倾诉自己的过去,并期望得到克莱尔的原谅,在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个行为之中,克莱尔充当了苔丝灵魂的指引着、审判者。

社会、克莱尔自身和苔丝在某种程度上都默认了克莱尔具有将人的灵魂指引到良知
和救赎的位置。

维多利亚时期的苔丝、受到亚雷玷污的苔丝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克莱尔、具有所谓新兴资产阶级的头衔克莱尔二者之间关系构成了告白的前提。

三、苔丝的告白——克莱尔的宣判
如果一个人打算进行告白,就说明,这番言语已经被埋在心里有一段时间了。

有告白可做,就意味着这番话话还没有被讲出来。

这个事件只有在告白迫使这个秘密受到审视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分
析的材料。

也可能到告白发生时,对它的拖延成了产生负罪感和悔恨的新原因。

ii克莱尔每次向苔丝示爱时,苔丝的内心总是在纠结:“苔丝的脸上立刻显示出一片忧伤” iii,“她心里的挣扎,非常的可怕,她的内心老师向着克莱尔的那颗心……她不肯贸然嫁人,免得叫丈夫娶了她以后,又后悔自己瞎了眼睛”iv。

她内心痛苦的原因就是是否向克莱尔坦白自己的过去,犹豫不定的苔丝一直在拒绝克莱尔。

她也想过等一切结束之后再说,但是这位大自然的女儿出于自己对克莱尔的爱不顾自己母亲的劝告决定在婚前写信告诉
自己的爱人自己的过去,但是事与愿违。

一次次地拖延无疑也使苔
丝备受煎熬。

当事情揭露出来之后克莱尔质问苔丝“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时,苔丝的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似乎自己的罪过不仅仅是自己失贞,自己没有及时告诉克莱尔真相导致克莱尔对自己付出了爱情无疑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苔丝违反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未婚先孕,这无疑是当时的社会所不许的,这也是苔丝犯下的第一个过错。

苔丝向自己的爱人克莱尔公开自己的行为,这种公开无疑是又是一桩新的罪行,它加重并取代了旧的罪行。

苔丝用语言公开自己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先前行为的最终完成。

苔丝在告白时,无疑触犯了俩大禁律:第一身份的等同话。

苔丝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公开化,并且要得到倾听者的认可。

哈代在小说中有意而为之,苔丝和克莱尔犯的错误几乎完全是一样的。

在当时人们眼中,如果忽略男女之间的差异,苔丝是出于被迫,而克莱尔却是自己愿意为之的,相比之下,俩人的过错谁轻谁重我们也一目了然。

但是苔丝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男女之间的差距。

在维多利亚时期,女人是男人的依附品,对女人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贞洁”,贞洁被视为女人为之女人的根本。

女人在这个时期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当新婚初夜苔丝听到了克莱尔的忏悔之后,自己毫不犹豫地就原谅了他,并且当她听到了克莱尔的过错时,心里很是高兴,因为“她觉出有希望,乐得跳了起来”,自己的错误“不会,当然不会更严重。

因为我的正和你的一样。

”苔丝觉得自己“赦免”了克莱尔,
同样会得到赦免。

在一个父权、夫权的社会中怎么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殊不知,自己的现在的行为无疑加重了旧的罪行。

克莱尔“因为苔丝对于这件事情表面上仿佛不痛不痒的情况,开始使他苦恼起来,这份苦恼,比起这件事情揭露了以后的那份苦恼,也并差不了多少。

” v男尊女卑的关系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大自然的女儿”而有所改变呢?第二,苔丝在克莱尔的面前讲述,因此,他就成为了她告白所必要的听众,成为了必须在场的听众。

vi对于生于、长于、受教育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克莱尔来说,又怎么可能容忍自己的妻子这样的背叛自己?苔丝的告白无疑使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侮辱,这样的行为他自己又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尊严、脸面又何存。

只要用语言以告白的形式出现,它就会提出身体是否受到惩罚的问题。

苔丝的负罪感引发的告白会以言语的形式出现,苔丝的行为一方面恐惧着惩罚,另一方面又去招致惩罚。

把告白的言语当成是一种要求帮助解除咒语的请求,这种咒语有时几乎会带来致命的结果。

vii苔丝在面对克莱尔的感情错误时曾经出现了一丝希望,但是克莱尔的话立刻将这希望之火扑灭得干干净净。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审判者“克莱尔的爱,却的确轻灵得太过分,空想得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了”,试图以爱情为筹码的苔丝输得很是彻底干净。

最后,克莱尔以一种命令似的严厉的口吻宣判了“不过我没有去找你的时候,顶好你不要去找我。

”这种断绝一切后路的话语割断了俩人的关系、切断了俩人的感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苔丝推向以
“死亡”的深渊。

四、躲在克莱尔背后的真正的宣判者——德伯世家
克莱尔对苔丝的爱情是真的,只是这份爱情不及苔丝的爱深沉、持久、真心……苔丝与克莱尔之间似乎命中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躲在克莱尔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一切,指挥着克莱尔的一切行动。

当克莱尔第一次向苔丝求婚时,这时出现的另一个主角是从克莱尔嘴里出现的亚雷,这似乎也是在提醒苔丝自己犯过的错误;当克莱尔再次向苔丝求婚时出现的另一位主角是德伯世家;而克莱尔与苔丝的婚房又是克莱尔故意而选之的德伯世家。

德伯世家就像一个冷漠的先知一样无情地注视着苔丝的一举一动,并时时刻刻提醒着苔丝的过错。

苔丝的悲剧源于德伯世家,苔丝的悲剧结束于德伯世家。

而德伯世家以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没有庇护自己的子孙,而是躲在克莱尔背后的真正的宣判者——审判着一个纯洁的女人的一生。

注释:
i 《消解性别》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年出版 [美] 巴特勒著第168页
ii 同上第170页
iii 《哈代文集5》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张谷若译第242页
iv 同上第246页
v 《哈代文集5》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张谷若译第323页vi 《消解性别》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年出版 [美] 巴特勒著第171页
vii 同上第17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