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竞争性伦理的发现和重释_范志均
尼采和柏拉图主义_论尼采的_两个世界学说_

收稿日期:2004 09 02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X J031345)。
作者简介:范志同(1975 ),男,原名范志军,河南潢川人,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005年3月第32卷第2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hanx i T eachers U nivers it 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M ar .,2005V o.l 32 N o .2尼采和柏拉图主义论尼采的 两个世界学说!范志同(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南京210096)摘 要:尼采颠覆了柏拉图的 两个世界!理论,建立了自己透视论的 两个世界学说!。
他认为,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不是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而是原文和解释的关系;不是分有和被分有的关系,而是透视和被透视的关系。
永恒轮回生成的权力意志世界就是作为原文的世界,而从这个幽深的原文世界中透视性地涌现出了无数个被赋予意义的外观世界;他还改变了艺术和认识在柏拉图那里的关系,颠倒了审美的和图式化的外观世界的位次,重建了世界的等级秩序。
关键词:两个世界;透视;艺术;认识中图分类号:B516.47/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05)02 0099 05尼采是一个颠倒的柏拉图主义者。
这尤其体现在他的 世界!学说上。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尼采调换了柏拉图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的位置,在柏拉图把持存者当作真实世界,把生成者看成虚假世界的地方,他却认为,真实世界是生成者,而虚假世界是持存者。
但是,虽然他调换了柏拉图 两个世界!的位置,他却还保留着 对一个真实世界和一个虚假世界的区分。
因此,尽管尼采颠倒了柏拉图主义,可他仍然是个柏拉图主义者,他还保留着 两个世界!的存在,他的世界学说同柏拉图的一样,也是关于 两个世界!的学说,只是和柏拉图比较起来,他的世界学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透视论的 两个世界学说!。
伦理学复习

伦理学复习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2、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
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
3、道德的起源简答A,超自然论。
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
(柏拉图的善,上帝,佛,阿拉等)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
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
(康德)自然人性论。
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
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
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
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
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简答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
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
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
林志猛: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西东合集

林志猛: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西东合集在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中,苏格拉底被判定为悲剧之死的罪魁祸首。
苏格拉底用理性否定本能,其“理论乐观主义”杀死了悲剧。
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秘教的传播者”,导致求知欲和科学精神在后世的泛滥,由此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可能带来可怕的政治后果(第15节)。
从早期著作开始,“苏格拉底问题”(das Problem des Sokrates)就纠缠着尼采。
在《不合时代和沉思》、《快乐的科学》等中期著作,直到《偶像的黄昏》等晚期作品,尼采一生实际上都牵扯着“苏格拉底问题”。
本文将主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探索,苏格拉底是否真的要为古希腊悲剧之死负责?苏格拉底式的“知识”确实是现代科学的渊蔽吗?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现代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精神鼻祖是否恰当,其背后又隐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何种忧虑?一、苏格拉底与悲剧之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首先探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进而阐释古希腊悲剧如何从音乐中诞生。
在全书的中心位置第10-15节,尼采考察了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如何致使古希腊悲剧走向衰亡。
尼采先是探讨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艺术的两种基本形式:梦和醉。
他化用叔本华的说法,认为阿波罗冲动代表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使个体从原始的自然摆脱出来,而着迷于现象世界和个体生命;而狄俄尼索斯冲动则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它促使个体回归原初的自然。
自然实现人的个体化是通过阿波罗冲动,但由此也违反甚至冒犯了自然的统一性。
狄俄尼索斯冲动则提醒人源于自然,并将其拉向自然。
[2]在尼采看来,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会从人的最内在的天性中升腾起狂喜的幸福感,从而让人窥见“酒神的本质”。
酒神的强大力量可使人与人重新凝聚,并让人与敌对的大自然和解(第1节)。
作为造型艺术的日神,代表着美丽的外观,适度的克制,庄严智慧的静穆和自知之明。
与日神这种前提坦时代的特征相反,酒神冲动显得是提坦神式的野蛮、残忍和可怕。
[3]尼采将受苦视为人生的基本经验。
尼采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尼采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作者:李慧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尼采提出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传统等思想,主张“重估一切价值”并摆脱传统观念和旧道德的束缚,通过个人努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价值。
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定的反平等、反群众、反民主的消极观念。
尼采的思想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面对尼采的思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尼采思想;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大学生价值观人们常常把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各国流行的哲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思潮称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其中,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思潮的主要代表流派之一。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发端于德国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尼采对旧道德、旧宗教、旧哲学进行批判,认为“上帝死了”,人唯有依靠自我才能生存。
他重视意志的力量,注重自我与个性,以超人的姿态创造自己的生命,把人生的意义从生存提高到追求权力、扩张自身的高度。
尼采的思想吸取了古希腊神话和哲学、近代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他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也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启示及意义。
一、尼采的思想(一)关于“权力意志”的观点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论。
权力意志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他接受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思想,并扬弃了他的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
权力意志,更精确的说是强力意志,是尼采对生命、生命意志本质的一种说明。
他断言“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1]4-5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冲力、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精神实体,而是来自生命本身,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本能冲动。
它表现为一个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自我超越、对自我个性的张扬的活动过程。
权利意志重视的是对自身生命的不断强大,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1. 引言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尼采的主要思想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
2. 尼采主要思想概述尼采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包括"超人"(Übermensch)、"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思想以及它们与尼采整体理论之间的关系。
2.1 超人(Übermensch)超人是尼采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来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完善。
我们将详细解析超人概念,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2.2 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永劫回归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假设,它涉及到时间和生命周期的循环性。
我们将介绍永劫回归的基本理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3 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意志至权力是尼采对人类欲望和力量的概念,他认为一切行动都源于个体的意志。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一理论,并探讨其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主题表达。
3. 尼采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尼采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哲学界,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尼采思想如何启发并塑造了各种文学作品。
3.1 文学作品中超人概念的呈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超人概念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角色塑造、情节发展以及价值观传递方面的影响。
3.2 永劫回归对文学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影响借助文献资料研究和文本分析,我们将探讨永劫回归对文学作品中结构安排、叙事技巧和主题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3 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的关联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实例分析,我们将探索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包括作家个人意愿与欲望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读者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剖析等。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科耶夫从黑格尔承认辩证法得出的普遍同质国家的结论是错误的。
如果历史就是主人与奴隶争取承认的辩证法史,历史终结于主人和奴隶的综合,那么这种综合是两种异质承认的综合,是主人欲求的实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奴隶个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的综合。
这种综合乃是一种真正的和解,而通过这种和解形成的乃是普遍而特殊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实体包括家庭和社会,这是个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还包括国家,这是最高的实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
[关键词]承认辩证法;普遍同质国家;伦理实体范志均(1975-),男,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江苏南京210096)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JC87000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0461061)、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DXM033)、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3213000501)的阶段性成果。
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之外,兴起了承认理论。
由于在个人与共同体、特殊和普遍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陷入对立而不能两全,当代承认理论试图通过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逻辑转换,以承认概念为基础,重建个体与共同体、特殊和普遍之间的统一。
法国哲人科耶夫即通过对黑格尔承认辩证法的深入解读,试图在个体价值与实体/共同体价值的承认冲突与和解中把握承认辩证法的基本问题,但是他却从中得出了普遍同质国家这种否定承认辩证法的结论,似乎未能真正理解承认辩证法的历史逻辑。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黑格尔,再现其承认辩证法的问题和逻辑,得出合乎辩证法的结论。
一、科耶夫的承认辩证法科耶夫在20世纪30年代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解读,激活了黑格尔实践哲学,开启了黑格尔哲学的复兴运动。
科耶夫像马克思一样,兴趣在历史方面,宣称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了破解人类历史“密码”的钥匙。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学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的复习过程中,掌握伦理学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思想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伦理学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哲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伦理学的一部重要典范。
尼各马可(Nicomachean)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的名字,也变成了这本著作的名称。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幸福和美德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幸福的最高层次则是通过修养和德性达到的。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道德观念,认为美德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
考生在复习中应着重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他对幸福的思考。
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学经典著作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试图通过批判性思考解决伦理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伦理学的部分被称为《伦理学基础》。
康德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感性的冲动,而是来自理性的命令。
他提出了“普世原则”和“人格尊重”概念,强调人们应该根据道德法则行事,而不是出于自私或者感性冲动。
此书内容较为复杂,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和他对道德的理性解构。
另外,伦理学经典著作中还有一本是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的理论》。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在伦理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沟通行动的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书中提出了沟通行动的理论,并将其作为实现道德共识的重要途径。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识和理解。
他力图通过这一理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索一种理性而公正的伦理基础。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关注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理解其对伦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超越善恶 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

超越善恶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超越善恶: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的思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伦理观念相对传统,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桎梏,提出了“超越善恶”的观点。
本文将探究尼采对伦理的新思考,解释其突破性质的意义。
一、传统伦理学的局限传统的伦理学通常基于道德二元论,将世界分为善与恶,人们应该追求善的一面,避免恶的一面。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在基督教教义中尤为突出。
然而,尼采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尼采认为,道德二元论使人类无法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限制了人们的潜力和自由。
他批判了传统伦理的价值形态,认为它是被剥夺了生活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等级制度。
二、尼采对善与恶的重新解读尼采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将道德二元论误解为绝对真理,使人们将善视为终极值并追求功利主义。
然而,尼采认为道德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事物,它是根据各自的欲望和背景来形成的。
在他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提出了“超越善恶”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伦理的划分,摆脱对善与恶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个性。
三、超越善恶的意义超越善恶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与传统伦理学不同,尼采的超越善恶观念提倡个体的自由发展,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个人的意愿和欲望,而不必受道德标准的约束。
超越善恶还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拥抱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尼采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尤其强调个人意志的力量。
四、超越善恶与道德责任尼采的超越善恶并不意味着放任个体的道德行为。
尽管尼采认为道德传统受到限制,但他提倡个体决定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尼采倡导个体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道德责任,而不是仅仅遵从传统道德规范。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建立在个人意志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为之负责。
五、超越善恶的挑战与争议尼采关于超越善恶的观点受到了许多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嫉妒” 过很多阶梯升到山顶的青年之所以因 查拉图斯特拉而痛哭, 是因为他还不懂得, 毒性的嫉妒“摧 ② , “战争与战士” 毁他” 而无毒的嫉妒则会激发他与查拉图斯特拉的竞赛 , 直至超越他 。而在论 一章, 查 拉图斯特拉责备其战争中的战士还不够伟大 , 还不理解嫉妒之心能够引发他们的争胜之心 , 使之成为知 ③ 识的伟大战士 。 因此, 我们看到, 尼采发现的被遗忘了的希腊人竞赛性的嫉妒情感以一种变化了的形式出现在查拉 图斯特拉口中, 竞争的伦理精神在他的言辞中复活了 。朗佩特就洞察到, 嫉妒是一种取之于希腊的有益 的激情, 是推动嫉妒者与人竞争的情感力量 , 由它激发的是超越被嫉妒者、 自我超越达于卓越的行动④。 而他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嫉妒言辞中发现了希腊的这种竞赛 / 竞争精神。 朗佩特还看到, 查拉图斯特拉与其门徒建立了一种特有的师徒关系, 即同等的竞赛 / 竞争关系。 他 “永远当学生” , 要其门徒不要 而要勇于挑战老师, 否定老师; 因为求知者“不仅爱自己的敌人, 而且也能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2010 年, 60 —61 、 65 、 120 、 66 页。 德] 尼采 孙周兴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第 50 、 ①②③⑤⑥ [
④ ⑦
伦 理 学 专 题 西 方 伦 理 思 想 356
Lampert,Nietzsche's Teaching,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38 ,pp. 48 —49 ,pp. 52 —53. : “战士精神” : 《尼采在西方》 , 2002 年, 潘格尔 与扎拉图斯特拉的政治哲学, 载刘小枫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第 79 页。
近些年来, 英美政治哲学领域兴起了对竞争 / 竞赛理论 ( agonism ) 的研究。 这种竞争理论不是一般 熟知的经济竞争理论, 而是伦理政治意义上的竞争理论, 是为拯救自由主义之价值多元主义困境和强调 合作带来的庸常化弊端, 把尼采发现的希腊式竞争观念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 其主要理论 形态包括竞争的价值多元主义 ①, 竞争的民主②, 竞争的政治③ 等。 毋庸置疑, 当代竞争理论拓展出尼采 思想的新维度, 激活了被遗忘的竞争伦理, 开辟了伦理政治的新范式。 但是, 迄今对尼采竞争理论的诠 《善恶的彼岸》 释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尼采晚期 和《道德的谱系 》 等文本, 而未能进入尼采的核心文本, 即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挖掘其竞争伦理的深层论述。
* ① ② ③ ④
“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 ( 10&ZD072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Connolly,democracy,plur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edited by Chambers and Carver,Routledge, 2008. Mouffe,The democratic paradox,Verso, 2000. Honig,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Politics,Ithaca and London, 1993. Nietzsche,Nearly Greek Philosophy,Trans by Mügge,Edinbnrgh, 1911 ,p. 55.
伦 理 学 专 题 西 方 伦 理 思 想 355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68 页 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发期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 学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三 期
争 / 竞赛的概念并没有随之也一并出现 。问题是, 先后出现的嫉妒概念存在关联吗 , 竞争 / 竞赛的伦理会 在其成熟思想中获得重述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快乐与激情 ” 、 “山上的树” 、 “战争与战士” 、 “创造者之道” 、 “毒 尼采是在 蜘蛛” 等章中, 多次提到嫉妒这个概念的。大致来说, 其含义有二, 一是指以阻止和毁灭对方而非以自我 提升为导向的否定性情感, 如创造者遭受的平等说教者散布的嫉妒 ; 二即是希腊意义上的激发赶超争胜 “快乐与激情” ; “妒忌、 冲动的激情。如在 中, 源出于激情的德性就是相互冲突的 猜疑和毁谤也是必要
范 志 均 尼 采 对 竞 争 性 伦 理 的 发 现 和 重 释
二竞争性的朋友伦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名智者 。在有生命的地方, 他看到的不是生命意志, 而是权力意志, 前者 为生存而竞争, 后者为扩张而竞争, 前者在适应中表现出来, 后者“只能在对抗中表现出来; 它要搜寻与 ① 自己对抗的东西” 。生命作为权力意志是好战的, 不断进攻和自我超越的; 它不是在自身中, 而是在 “敌对的关系” 中, 在战胜劲敌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与阻遏自身的对手的角逐中自我提升②。 对它来说, 不管它创造什么, 又如何爱这创造物, 但总是希望把它所爱者化为对手, 以期扩张及于更强大。 因此好 战的生命必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分出高低强弱 , 强大者欲求更强大, 弱小者则欲求成为更弱小者的主 “窃取” 人。强大者通过竞争而成为主人, 而弱小者则以 的方式取得权力做主人。 基于生命的权力意志论, 查拉图斯特拉推出了竞争主义的朋友伦理 。在他看来, 生命的本质不是适 应和保存, 而是斗争和超越; 人的目的不是人, 而是超人, 超越人是人应尽的义务。人如何超越人? 当然 不能回到自身, 走内在超越之路, 那是通向末人之路。合乎生命本质的超越是有他人在场 , 以之为对手, 在竞争中实现的超越。通过与同等超越者的竞争而形成的人涌向超人的道路不是一条 , 而是千万条。 正如拱门和拱顶相互突破对方, 展开一种力的较量一样, 踏上超越之路的人互为对手, 相互竞逐以止于 超人。这种在超越人的道路上形成的竞争性的敌我关系 , 在查拉图斯特拉那里, 恰是一种朋友关系。 如 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朋友是和敌人相对立的概念 , 那么在他这里, 朋友是与敌人 / 对手同义的, 敌人就蕴含 , “至少是我的敌人 ” , 在朋友的概念中。也就是说能够成为朋友的 或配得上是敌人或同等对手。 对柏 拉图来说, 朋友不是敌人, 敌人不可能是朋友, 朋友意味着爱友损敌③。 因此朋友关系不是竞争性而是 协同性的关系, 和谐友善而非竞争好胜才是朋友之道 。 而对查拉图斯特拉来说, 朋友所以是敌人, 是因 为朋友的关系是非合作的、 竞争性的敌我关系, 朋友同时是竞争的对手, 而且只有称得上是同等对手的 , “ ” / 。 人方能成为朋友 只有在 好的战争 竞争中的敌人才是朋友 把朋友尊重为敌人, 这意味着你应当与 朋友竞争, 胜过他; 在朋友身上才有自己最好的敌人, 你与朋友的竞争恰是对他的最高尊重。 因此朋友 , 的状态不是和平状态, 而是战争状态, 不过朋友间的战争是“好的战争 ” 他们的对抗是积极的, 指向超 人的, 他们因为超人而聚集起来, 彼此为敌 / 友, 在竞争中实现相互超越。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 人因自身的善, 或因有用, 或因快乐而相爱成为朋友, 后两者是偶性的而非实体 性的, 只有前者才是实体性的和完美的④。 而无论哪种朋友, 都是相似的, 亲密的。 但是对查拉图斯特 拉来说, 自身的善引起的不是友爱而是嫉妒 , 引来的不是朋友而是对手, 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好的战争。 人们成为朋友也不是为了得到好处和快乐 , 而是超克自己, 不是因为自身的善, 而是因为自身的不善, 为 了止于善才成为朋友。因此朋友之间是相似的但不是零距离的, 如果无保留地把自身如其所是地裸露 “憎怒” , “下地狱” 。神或者超人会因为“穿衣而羞 在朋友面前, 那么不是招致相爱而是引来 朋友会让你 , “镜子 ” 耻” 但是人却因袒露而羞耻, 在朋友睡熟之时, 当透过朋友这面 看到我们自己的真相后, 我们必
一 “ 好 的 战 争”
在希腊语中, 词根 ag有聚集、 集结之义, 由它派生出来的 agon( 兼有 contest,competition,struggle 的 含义) , 本义就是竞赛, 竞技, 竞争, 斗争, 是指人们集中在一起, 与他人公开角逐、 争胜以证明自己是最好 agon 是希腊文化的基本精神, 。 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 整个希腊生活都为“竞赛的习惯所占据 ” 《论荷马的 agon》 尼采早期在 一文中, 从文化层面揭示了希腊人特有的竞争 / 竞赛伦理, 道出竞争与个体 美德的习得, 竞技精神与复数伟大个体涌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点燃希腊人争当第一的竞争激情 , 触发 希腊人争胜之心的心理节点, 尼采认为, 是嫉妒, 一种并非坏的、 消极的, 而是好的、 积极的, 把不和引向 竞赛, 把斗争导向竞争的情感, 而嫉妒作为一种竞赛 / 竞争情感,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难以理解 ④ 了 。而看似巧合的是, 嫉妒一词后来反复出现在其成熟期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中, 虽然竞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68 页 原发期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好的战争” 士都爱 甚于爱和平, 都要争夺第一, 超越自身。就查拉图斯特拉而言, 不是消除战争进入永 “好的战争” / 竞争之中, 久和平, 而是把战士带入 方式就是让他们正确理解嫉妒, 不要因嫉妒而羞愧, 而 “自己的敌人 ” , 要由嫉妒心激发斗志, 寻找 继之以竞争, 成就伟大和高贵。 他爱他的战士, 但是他要求 “最好的敌人” , , “人是一 他们把他看作 与他竞争, 通过竞争走自己的超越之路。 战士的高贵在于服从 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 是他们恪守的最高义务, 而他们只有寻找并在与同等对手的竞争中才能超越人, 克尽义务。
⑤ , , 恨自己的朋友” 老师就是对手, 无须因嫉妒老师而羞愧, 相反, 应与老师竞赛以“找到自己 ” 直至“丢
掉老师” 独自踏上通往超人的道路。但朗佩特没有看到的是, 竞赛 / 竞争关系并不限于师徒之间, 也存在 于他的门徒、 弟兄之间; 他悄然在言辞中建立了一个新民族 , 每个人处在一种彼此超越争胜的状态 。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来到市场, 对民众教诲超人与末人, 而民众却宁要末人而不要超人, 因此他的教 。 , 、 诲失败了 他决定不再做民众的牧人或掘墓人 而是寻找与之共同创造 共同收获和共同庆祝的同等的 伙伴, 向他们教诲超人, 通过超人教诲把他们聚集起来。他教诲那些受其“诱惑” 脱离牧群道德, 没有了 , “当成为一个民族” , 祖国和无家可归的孤独者和被排斥者 然后再从中产生一个“特选的 ” 民族, 从中诞 “拣选的” 生超人。而这个 民族就是摆脱民众道德, 在价值标牌上写上高贵伦理的战士民族 。 “弟兄” , “置身在战争中” 。霍布斯勾画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 他经常称呼其门徒为 而他们 “兄弟民族 ” 人的战争状态, 莫非他的 也是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状态? 查拉图斯特拉说, 不是好的事业 ⑥ “好的战争” ? 在《论荷马的 agon 》 使战争神圣化, 而是 使事业神圣化 。 什么是“好的战争 ” 中, 尼采提 到两种不和 / 纷争女神, 一种是好的, 一种是坏的, 好的不和 / 斗争就是竞争、 竞赛, 它促进事物的增长, 坏 的不和 / 斗争即可怕的生死斗争, 它导致事物的毁灭。 查拉图斯特拉言辞中的民族是在“好的战争 ” 中 “好的战争” 的民族, 这种 推动战争中的战士奔向超人而不是走向毁灭 。因此他所说的“好的战争 ” 即是 竞争 / 竞技, 战争中的民族就是竞争中的民族 , 竞争使得过人桥走向超人的事业神圣化了。 潘格尔专门 “战士精神” , 解析了 提到使希腊民族保有伟大的“竞争精灵 ” 即好的不和女神, 却未能看到“战士精神 ” ⑦ “竞争精灵 ” , “好的战争” 与 与竞争的一致, 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对尼采来说, 希腊民族是一切竞争性民族的原型 。在所有民族当中, 唯有希腊人把竞争的伦理原则 作为它争胜的法则: 你应当总是最好的, 胜过任何人, 你那嫉妒的灵魂, 除了朋友, 不再爱他人。 以此竞 争的法则, 希腊人走上了伟大之路。而他在言辞中构建的战士民族继承了希腊的竞赛伦理精神 , 每个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