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概况

第五讲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概况学时分配: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对象、特点以及意义,掌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其它:无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概况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以讲授法为主,兼采讨论方式。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对象、特点以及意义,掌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教学重点、难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特点和意义(一)特点1.时代特点:2.历史特点:(1)政治上,是继秦汉帝国之后,我国出现的一个政权分裂、社会动荡以及战争频繁的历史时期。
(2)民族关系上,是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大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波澜,在民族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3)经济上,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孕育期。
(4)社会阶层结构上,具有特权利益的门阀士族已经形成,门阀制度和门阀政治成为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时代特征。
(5)思想上,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人们冲破了两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学的思想束缚,思想文化领域色彩斑斓,纷繁复杂。
(二)历史地位(意义)1.传统观点2.《中国南北朝历史》:3.《东晋门阀政治》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时限1.189-589 董卓之乱—隋文帝平陈2.190-589 汉献帝建安元年—隋的统一3.220-581 曹魏建立—北周被隋代替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一)历史(略)(二)现状(三)展望一是学术史的把握;二是学术视野的开阔;三是加强考古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四是学术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五是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 由蜀入晋,曾任著作郎,掌国史资料和 撰述。
❖ 《三国志》共65卷,记录了三国鼎立 时期60年的历史。
❖ 陈寿如何处理三国的位置?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2、陈寿的历史观
① “有益风化”的撰史宗旨 ② 宣扬天人感应和皇权神授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立鸟双尾卧虎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1、史籍繁富,种类众多,史学研究 的范围扩大。
① 史籍繁富 ② 体裁众多 ③ 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2、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晋初荀勖在魏时郑默的基础上,创甲乙丙丁 四部分类法,第一次将历史著作独立分类。
《世说新语》由刘义 庆编成,记载了魏晋 时期的士族风尚。是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 史学、社会学的有用 资料。
明代胡应麟言:“读 其语言,晋人面目气 韵,恍忽生动,而简 约玄澹,真致不穷。
王羲之远官帖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四) 外国史的撰述——《佛国记》
东晋法显撰,又称《法显 传》。法显在60岁时到印度 取经,15年后归国。是游历 今印、巴、阿等国的第一个 中国人,比玄奘早230年。
❖ 其史论有精意深旨,笔势纵放,用词典雅,在 史学史中并不多见。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 萧子显往往通过前后史实的对比,揭 示人物性格。赵翼言:“此数传皆同 一用意,不著一议,而其人品自见, 亦良史也。”
❖ 为祖冲之列传。
第3讲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 受诏修《宋书》,计100卷,记载南朝宋 70年的事迹。
❖ 优点:以资料繁富著称。八篇志是其精华。 ❖ 不足:唯上,替统治者隐恶溢美。他自己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这个时期始于东汉末年,终于隋朝的建立,历经了魏、蜀、吴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化艺术繁荣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进行综述。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因为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内外战乱等原因,国家政治经济衰弱,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同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边境民族叛乱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东汉朝积重难返,最终于220年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魏晋时期形成了以司马氏为主的晋朝和以曹操为首的魏朝,魏晋两朝皆为三公九卿制度,但各自司马氏和曹氏掌握实权。
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加分散,北方形成了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南方形成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虽然都宣称正统,但实际上内忧外患不断,政权更迭频繁。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豪门地主剥削农民,使得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此外,南北分治导致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南方经济比较发达,而北方则相对贫弱。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表现出衰败的迹象。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和文学艺术作品。
代表性的文化思潮包括典章学、玄学、名士文化等;而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礼记》、《左传》、《世说新语》、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此外,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编纂了《水经注》,对后世地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经济衰退、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奠定了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变革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概述梁满仓《中国史研究动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来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文化问题越来越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成就突出,内容丰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
据粗略统计,近五年中,全国各种刊物发表的研究这个时期文化的论文近百篇。
此外,还出版了罗宏曾同志近60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30余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这两部论著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整体研究,都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就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以及宗教文化、区域文化、学术思想及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宏观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将其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一、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建筑、社会习俗、社会风气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有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刘驰《从崔、卢二姓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人士族地位的变化》(《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婚姻制度》(《历史知识》1987年第6期)、张承实《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苏州大学学报》19 88年第3期)、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等文。
叶妙娜通过对陈郡谢氏的婚姻研究,指出侨姓世族从西晋时实行身分内婚制,东晋时这种婚制则以门第世系为主要条件,南朝则更重视政治、经济实力。
此外宗教、地域等对婚媾也有影响。
这种内婚制加上江南具体的社会环境,造成大量中表婚和血缘异辈婚,这种近亲繁殖带来的劣生,是造成世族衰落的原因之一。
刘驰通过对北朝崔、卢两姓士族高门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内部联姻是贯穿整个北朝时期的明显特点。
士族高门与各朝最高统治者、与庶族寒门的姻戚关系,则随着双方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王晓卫则从群婚制残余、比较自由的妇女婚姻社交、不论行辈与不重门第、表亲婚、交换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鲜卑婚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与社会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与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间的数十年,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演变与社会动荡。
一、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北魏时期。
首先是魏晋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权,分别是曹魏与晋朝。
曹魏是由曹操所建立的政权,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帝位,建立了曹魏。
而晋朝则是由司马炎所建立,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在这个时期,魏晋政权都面临了农民起义、地方割据以及外族侵袭等各种挑战,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接下来是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分裂的时期。
随着司马炎死后,晋朝南北分裂,形成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政权。
东晋政权在南方,而西晋政权则位于北方。
这个时期,南方政权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北方政权则频繁受到外族侵扰。
时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衰落逐渐加重,南方政权开始渐渐崛起。
最后是北魏时期,这个时期是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人所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荡后,最终统一了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结束,统一了中国北方。
二、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方面。
在农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以及社会动荡,导致了农民的丧失与迁徙,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天灾频发也是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手工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相对较为繁荣。
特别是以刘宋时期为代表的东晋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丝织业和瓷器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出口量大幅增加,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商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发展也相对较为活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起讫时间大致为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变革和王朝更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极度动荡,王朝更迭频繁。
这一时期的政权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争霸,到了晋朝的建立,再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晋灭亡后的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有着六十多个割据政权的存在,国家格局混乱不堪。
2.政治制度的变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方面,传统的封建皇帝制度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豪族地方势力的崛起,士族文人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官僚制度逐渐建立并成熟,形成了后来的科举制度。
3.文化思潮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思潮汹涌澎湃。
玄学、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形成了魏晋玄学的独特风格。
同时,文人墨客的崛起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才子,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4.社会经济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封建经济开始转变为地主经济,同时各种商业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
此时的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北方地区则以农业为主导,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艺术的繁荣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也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士族文人社会的转变,同时也受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石窟艺术的兴起和佛教雕塑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繁荣的象征。
同时,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门类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为后来的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02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述评

202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述评摘要:一、2021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述二、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三、民族方面的研究成果四、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五、社会阶层方面的研究成果六、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七、总结正文:一、2021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述2021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锐意创新。
这一年度的研究成果在政治、民族、制度、社会阶层、宗教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
二、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政治方面,2021 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变革以及政治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
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了政治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民族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民族方面,2021 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等问题。
通过对各个民族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四、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制度方面,2021 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制度的研究,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社会阶层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社会阶层方面,2021 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平民阶层、奴隶阶层等。
通过对各个阶层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变动。
六、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宗教文化方面,2021 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宗教文化的研究,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七、总结2021 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2023-11-05
目录
• 引言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结论
01
引言
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பைடு நூலகம்的变化。
THANKS
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 景、社会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来的历史研 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思考。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中 国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全球历史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政治制度
01
02
03
九品中正制
北方民族的融合
这些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群体。
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要点一
南方民族的迁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族如苗、瑶、畲等也进行了 多次迁徙。
要点二
南方民族的融合
这些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也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 新的民族群体。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 艺术
文学和哲学
税收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税收制 度以人头税和土地税为主 ,税收负担较重。
商业与手工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和 手工业发展较为滞后,但 一些城市仍然是商业和手 工业的中心。
社会结构
士族与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和庶族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地位差异,士族掌握政治和经济资源,庶族则处于 社会底层。
农民与地主
农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租用地主的土地并缴纳地租,地主则掌控土地并收取地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
'【编者说明】这是田余庆先生20年前的旧作,是作者于1984年秋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所作的大会发言。
文章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页1-6,四川省
科学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中国代史的研究状况,各段很不平衡。
长期以来,周、汉、唐、明诸朝历史最受重视,主要的原因是国家“一统”,有盛世,有英主,有武功,典章制度灿然可观,比较发达。
至于分裂时期的历史,历来总是被忽视,因为它往往延续于动乱之中,没有多少可以被称道的文治武功,典章制度也很混杂。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总是处于被忽视、受冷落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代史料编纂很盛,但都属于别史、杂史、载记之类,而且多出私家之手。
后来正史编纂告成,大量史料也就散失殆尽。
魏晋南北朝历时不过四百年,所含正史却有一志八书二史,如果加上隋书,总数达十二种,占二十四史之半。
这一事实,正好说明魏晋南北朝史料纷繁杂乱,亟须作进一步的综合整理。
但是在中国的王朝时期作过这种系统的综合整理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我认为只有北宋刘恕一人。
经刘恕整理的的这四百年的历史资抖,构成《通鉴》的一部分约一百二十卷。
它揉和了几部正史的主要资料,还增添了一些正史以外的资料,于叙事中首尾相呼,南北对应,极具水平。
《宋史·刘恕传》说: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
”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刘恕以后数百年间,魏晋南北朝史料散佚更甚。
唐宋以下颇富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中,也没有多少魏晋南北朝史料可供钩嵇。
史料整理更无从说起。
乾嘉考据风起,出现了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家考史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以其所含正史种类特多,在诸家考史著作中占有较大比重。
此外在正史的补注以及补表、补志中,涉及此段历史的也较多。
乾嘉的务实学风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学风影响下形成的考史、补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乾嘉学者的史学思想缺乏新意,没有导致魏晋南北朝研究的重大。
历代关于魏晋南北织史的研究成果不过如此,比之于汉、唐盛世历史来,这块学术园地显得非常荒芜,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古人囿于其时代水平,不具备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眼光,因而不能从深处思考这段动乱历史的意义和作用,不懂得魏晋南北朝史为什么会孕育、生成出来,为什么又会孕育、生成另一段历史。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启发了中国史家的思想。
一部分中国史家继承乾嘉务学风,突破了乾嘉的狭隘眼界,重新探讨魏晋南北朝史的历史内涵,出现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深受国内外史家景仰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具有爱国的、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学养。
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保持着传统史学的风貌,但是他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都具有全新的内涵。
他着眼于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较高的层次上探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脉络所在,提出并解答了许多前人认识所不及的东西。
他重视以不同的种族、家族、地域、文化为背景的社会集团的活动,从中发现历史的
和推移,并以之解释各种纷繁的历史现象,他师承乾嘉而又不拘泥于乾嘉,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开辟新途径,奠定新基础,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陈寅恪的研究影响了几代史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最有成就的学者,几乎都是陈寅恪的弟子或私淑弟子,而他们的研究,几乎都是在陈寅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诚然,陈寅恪的功力和成就更多地是在唐史研究方面,但他的唐史体系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上承魏晋南北朝史。
正是从魏晋
南北朝史研究中发现了重大的线索,才使他的唐史结构得以形成。
他分析唐史中的文化影响、制度渊源、地域关系和家族关系、学术思想的
背景等方面的问题,跟他分析魏晋南北朝史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现在在这里召开魏晋南北朝史学术讨论会时,不能忘记这位硕果累累的先行者,
陈寅恪按照他自己的家世背景、学术素养从事研究,达到了一个真正的高峰,解放后,陈寅恪继续按照他自己的独特途径从事研究,
了许多精辟的论著。
不过陈寅恪毕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
而陈寅恪受到局限的方面,解放后的史学界正在予以修正和补充,陈寅恪作过划时代的贡献,解放后的史学界也已经并将要继续取得划时代的成果,不过这两个时代的含义不同罢了。
陈寅恪关于种族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在种族来源、人物家世血统之种族背景、上层人物在文化血统的汉化或胡化等力而。
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将种族问题上升为民族共同体问题。
并进而研究各民族在此期间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历程,各民族的相互关系,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等等。
陈寅恪关于大族的文化特征和政治作用的研究成果,大体在家族背景、学术习染、婚宦状况等方面。
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将大族看作—个特定的具有相应基础的社会阶层。
并且把它放在社会各阶级的相互运动这一总的体系中来探讨。
陈寅恪关于制度渊源的研究成果,大体在典章制度的演化以及各种制度的关连。
解放后的研究,则除此以外,还探索制度的基础和本质。
陈寅恪不重视社会经济的作用,较少探索这方面的问题、解放后的研究,则以社会经济为重大课题,如均田制度、依附关系、部门经济、地方经济状况等等。
陈寅恪的局限性是不可免的。
但是毕竟由于他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解放后才吸引了那样多的史学工作者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今天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欣欣向荣,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处于冷落状态了。
但是千余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就其积累总量来说毕竟有限。
解放后由于各种干扰,特别是由于文革的破坏,魏晋南北朝史家浪费了不少精力,丧失了不少时间。
今天看来,譬如垦荒,房前屋后,道畔水边,凡是方便易垦之处都已有人尽力勤耕,并不断获得成果,但有待开发的空白之处还是不少。
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等方面,提出来的新课题并不很多。
研究工作往往是围绕着一些老问题进行,而一时似乎又难于取得重大突破。
这里让我举一个例加以说明。
四十多年以前,陈寅恪于《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推论》文中,曾引用《陈书》所载梁末“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乘时而起的资料,认为这是江东“世局之一大变”。
陈寅恪识见敏锐而又慎重,他把这一见解列入推论,当含有待证的意思。
但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刻而又确凿的验证。
“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大量出现在梁末历史上,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突然的事。
它必然反映江左腹地经济的发展业已达到相当可观的水平。
只有这样,在政治上、军事上足以割据—方的豪霸才能出现,他们乘侯景乱后局面而坐大.浮现到了社会的的表层,成为尔后陈朝的重要统治力量。
但是汉南腹地社会经济在六朝时的发展进程究竞如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腹地豪霸作为—个社会阶层的政治代表如何逐步兴起,凡此等等都是南朝历史的大事,我们却还没有千方百计去发掘资料,加以说明。
所以就这一点而言,陈寅恪四十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还基本上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大的进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尽管多出于国家统一时期,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却住往是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均在首都,只有首都以及首都所仰赖的经济供应线(例如漕运线)附近,首都与重镇之间交通线附近,才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此外的广大地区,发展速度要缓慢很多。
《史记》所列举
的重要都会,多半是分裂的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而到了秦汉统—时期,大发展的只有长安、洛阳,其它都会多数不再发展,有的其至超于衰落。
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长江以南经济、文化取得大的进展,不是在统一的秦汉时期,而是在分裂的六朝。
梁陈之际南方腹地豪霸纷纷出现,正是南方在分裂时期发展较快的一种反映。
从这里看来,我觉相分裂时期的历史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寻。
何况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观象也多在分裂的年代特别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