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魏晋南北朝史课件(本科2009)

•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北方 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 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 “胡化”的同时,是颇多曲折 艰难的胡人的逐渐“汉化”; 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 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 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 合,这也是一种“汉化”。魏 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 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 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 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 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 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区 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 制度冲突等等,复杂异常。
• •
• •
会长:卞孝萱(1985-1996)-许辉(1996-2001)-邱敏(2001-2008);秘 书长:许辉(1985-1988)、邱敏(1988-1996)、胡阿祥(1996-2008) 第六届( 副会长: 第六届(2008-)会长:胡阿祥,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李天石、扬州大 )会长: 副会长 学王永平、南京大学张学锋、徐州师范大学汤其领、丹阳市文联杨再年;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秘书长: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王波;副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胡晓明、 副秘书长 南京师范大学李恒全 代表性成果: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六朝研究”栏目与许昌学院“魏晋史研究”栏目
2、司马篡位→平汉灭吴→贾后干政(牝鸡 鸣晨)→八王之乱(宗王出镇)→五胡 乱华(徙戎实边←曹魏徙戎←东汉徙戎 ←王莽边政←华夷观念)→南北分裂
3、五胡兴衰→拓跋坐大→孝文汉化(胡汉关系)→ 魏分东西→齐周代魏→周灭北齐→隋文代周→杨 隋并陈 4、元帝东渡→立国江南(侨旧关系)→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五朝递嬗 5、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南征与北伐
• 《资治通鉴》:太和十七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 太和十七年,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资治通鉴》 太和十七年 迁都洛阳。 起”,迁都洛阳。 •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邪王仁德虽厚,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 肩轝,具威仪, 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 肩轝,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 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 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 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 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 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实事求是是科研的生命——读陈寅恪先生《某学生论文评语》

点 不 同 中的任何 一 点不 同 , 果 不加 分析 地 混 为一 里姑 置不 论 。 如
谈, 都难 免 出现 张 冠李 戴 的错 误 , 而学 术 的严 肃 从 性也 就必 然衍 化为 移花 接木 的手段 。 学 术 的 严 肃性 是 每 一 个 有 责 任 心 的知 识 分 子
西 运 城安 邑镇 东北 ) , 人 宝元 元 年 ( 0 8 岁 中进 士 13 )
《 学生论 文评语 》 某 鉴原 书卷数 。叉 , 引用材料 需加 以分别 , 可两书混 不
在一起 。
( ) 文 中所 引通鉴 纪事本 末 , 一 论 须改 用 资治通 甲科 。 从 两种书 的基 本情 况来 看 , 至少 三点 是完全 有 不同的: 第一 , 两种 史 书 的体 例不 同 , 一种 是16一 )男 , , 山西沁源人 , 高级教师 , 主要从事语 文教学研究。
7 ・ 0
温兆亮
实事求是是科研的生命
分 列 的史 实 。第 二 , 料 的取舍 存在 繁简 之异 , 史 前者 生 ” 的原 因 , 一是 保 证作 者 著 作 的严谨 , 二是 避 免读 对 后者 有所 削 删和 校 订 ,使作 品规模 大 幅 减小 , 由 者在 翻 检原 作 时 的漫无 头 绪 , 无端 浪 费 掉别 人 的大 24卷 浓缩 为 4 。 9 2卷 第 , 作者不 同 , 前者 袁枢 为南 好 时 间 。至 于 说 陈 寅 恪先 生 的 注本 使 用 原 作 者 的
摘 要 : 寅恪 先 生 给 学 生 的一 篇 毕 业 论 文 的 批语 , 论 文材 料 的鉴 别和 引 用 、 陈 从 引用 作 品 的 版 本 、 人 观 点 和 自己观 点 前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一)考点解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需掌握重要制度。
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
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二)考研了解:围绕本章主题,把握三个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昭示这一时期国家多,战争多,是一个动荡时期,主要掌握动荡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由多国走向少国,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2.社会进步,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积极的内容。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开始南移。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突出的历史特征就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作用。
(三)研究大家:(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被誉为“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分析

试论魏晋南北朝的人名文化意蕴摘要:人名从表层形态来看,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从深层实质上看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名是文化的一种镜像和载体,它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风俗时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门阀制度兴起、南北民族融合,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交相辉映的特殊历史时期。
本文希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人名特点的分析来考察负载在其上面的特定宗教文化内涵。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名字宗教文化士族人名无可否认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任何人名都是由语言文字这个物质材料表现出来的。
但如果通过其语言文字表象挖掘的话,人名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人名与文化共生。
当人名在民族历史、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稳定的共同体中出现时,人名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它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思想、信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文化兴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特殊的历史时期。
战乱频繁造成的剧烈的人口流动不仅产生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新分野。
儒、佛、道等多元文化激荡、冲突、融合,互相吸纳而逐步走向统一。
乱世喧嚣的历史表象背后,这种呈现在文化上的融合、改造、再生,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神速。
与此同时,东晋之后大批北方的士族为躲避战乱而南渡定居,南方因此人文荟萃。
士族文化如火如荼。
世袭士族更是为了表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相互攀比、相互标榜。
所有这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聚焦在魏晋南北朝人名上就使它流溢出了别样璀璨的光彩!一.魏晋南北朝人名与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年代。
战乱频仍,社会极度不安定,中国思想文化格局趋于复杂化,儒学逐渐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崇尚儒学之心不灭,儒学已经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所以《南史》《北史》中俱列有《儒林传》,封建儒家思想仍大行其道。
儒家文化逐渐形成以“仁”为特点的文化结构形态。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陆静卿主讲第一章时代特征总述一、社会特征三至六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些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呢?简单而言,这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一个民族交融的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等等。
具体来讲,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社会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朝代更迭频繁。
从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行程,其间除西晋有过短期统一外(280年灭吴统一全国,317年灭亡,仅存30余年时间)其余都处于南北分裂割据对峙局面。
战争常有发生,社会极不稳定。
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生命没有保障。
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左,后又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数朝,朝代频繁更迭。
第二、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日趋衰微。
第三、劳动者地位下降,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出现了一大批如客、部曲、门生、故吏等依附性人口。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史学界因此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第四、皇权衰弱,门阀士族专政。
第五、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融合发展。
第六、思想活跃,文化勃兴,打破了两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的思想格局,出现了综合儒、道、名等家思想的玄学思潮。
魏晋时期,儒、墨、道、法、名等各家思想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使两汉以来沉闷的思想界为之一变,思想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寻求自身的价值,讲求人与自然的合协。
这一时期的佛教、道教逐渐深入人心,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上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众多的史学、地理学、农学、数学、文学著作。
二、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差异东汉末年,南北双方同步发展。
大土地所有制、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模拟大地主田庄的屯田和屯田客,模拟家兵部曲的国家世袭兵制,品评人才的乡里清议之官方化,都在曹魏与孙吴同时存在。
经过西晋短暂统一,永嘉乱后南北重又分裂,那时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遂在某些方面发生相当重要的差异。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

历史学专业教师推荐书目很用用的书目很用用的书目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课外推荐阅读书目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课外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 部分李天石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六朝史) 李天石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六朝史) 教授推荐书目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版或后出版本. 2,《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5 年年版或后出版本. 3,《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4,《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司马迁著. 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本. 6,《四库全书史部提要》,或简单点读《四库全书简明提要》,或更简单的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历史地理方面可参考谭启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利用 google earth 了解中国山川河流及各地地理之大势. 7,《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文化的诸方面最好的书之一. 8,《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或以后版本. 9,《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国通史编年本《纲鉴易知录》. 10,《爱国一书生》(何兹全),《悠悠长水》(谭启骧),《历劫终教志不灰》(顾颉刚),都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劬堂学记》(柳诒徵),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史家与史学》,王家范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7 年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耀东著,华东师大出版社.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写的序可以读读,看他怎么对史学感兴趣,怎样研究史学的. 11,《论历史唯物主义》,王正平主编,上中下三册,北师大出版社,1983 年版. 12,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等等. 刘进宝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敦煌学) 刘进宝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敦煌学) 教授推荐书目 1.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道玉《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3. 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4. 胡适《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 1999;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 2001;6.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 20 年》,三联书店 1995;7. 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 2006;8.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2007;9. 张广达《张广达文集》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0.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 2008. 张进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史) 张进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3.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4.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 1991 年版. 5. 房龙:《人类的故事》,三联书店 1988 年版. 6. 房龙:《宽容》,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1 7.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8. 《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 20 年 32 次考古新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年洪璞教授推存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洪璞教授推存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教授推存书目 1.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年 2. 《国史概要》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06 月 3. 《剑桥中国明代史 1368-1644 年》下卷(英)崔瑞德,(美)牟夏礼编,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2-1 4. 《剑桥中国明代史 1368-1644 年》上卷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5.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5-1 6. 《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 孔飞力著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1-1 7. 《史学方法导论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05 月 8. 《历史是什么》(英)卡尔著;陈恒译商务印书馆 2008 年 07 月 2007 年 04 月 9. 《走出中世纪》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 《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孟森著中华书局:2006 年 04 月年王建成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 王建成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2.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4. 朱孝远:《史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6.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8.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 1983 年版 10. 麦克尔哈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张菁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宋史) 张菁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宋史): 副教授老师推荐书目 1.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2.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3.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4.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5. 《历史的观念》6. 《史学概论》 7. 《史学导论》 8. 《中国历史研究法》 9.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夏出版社 1989 年版[英]柯林武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白寿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姜义华等著梁启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2 10. 《当妇女提问时—美国妇女学的创建之路》,玛丽琳 J.波克塞,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李济沧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李济沧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1.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 1994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中华书局 2008 3.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 1955 4.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 198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中华书局 1993 6.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 2002 7.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8.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 2000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 1998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 1999 9.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 2001 10.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1.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 1963 12.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1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 1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慈鸿飞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慈鸿飞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年. 2, 蔡继明,邝梅主编:《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9 年. 3, 慈鸿飞,李天石编:《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与社会》第一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 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5, 丁长清,慈鸿飞: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8, 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 年. 9,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2008 年. 10, 李伯重著,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1,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2,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新星出版社,2006 年. 13, 盛邦跃:《卜凯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农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14,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5, 侯建新:《农民, 市场与社会变迁: 冀中 11 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3 齐春凤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经济史) 齐春凤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经济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澳) 骆慧敏编, 刘桂良等译: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袁世凯政治顾问乔莫厄里循书信集,知识出版社 1986 年版; 2, (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下册) ,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1974 年版(如无,可用此书替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 ,解放军出版社 1991,1994,1995 年版) . 4,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 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5,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版. 7,杨天石:杨天石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 8,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9,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版. 10,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85,1990,1993 年版王志龙推荐相关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王志龙推荐相关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1,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2,吴承明: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彭明: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1993 年版. 4,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三联书店2005 年版. 5, (美)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 (美)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7,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年版. 》 8,汪敬虞: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年版. 》 9,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10,傅衣凌: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中华书局 2007 年年版. 11, (美)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2, (美)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江苏人民出版报社 2003 年版. 13, (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 14, (美)赵冈: 《中国经济制度史》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年版. 15, (英)希克斯: 《经济史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郑忠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城市史) 郑忠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城市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萧致治《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4 戴逸《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王拭《维新运动史》吴廷嘉《戊戌思潮纵横论》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柯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十年》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李新《中华民国史(共五篇八卷)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张玉发《中国现代史》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史部分: 世界史部分: 部分姜守明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中古史) 姜守明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中古史): 教授推荐书目 1. 《圣经》 (和合本) 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下两卷)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3.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 4. 〈英〉《利维坦》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5. 〈法〉伏尔泰《风俗论》 ,商务印书馆,上册(1996) ,中册(1997) ,下册(1997) 6.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8. 〈法〉丹纳著《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9.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 1~4 卷),华中大学出版社1996~2000 年版孙颖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美国史): 孙颖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美国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 F.A.哈耶克, 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弗兰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美国实力的衰落, 霍华德津恩, 美国人民的历史,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 保罗肯尼迪, 威廉夏伊勒, 大国的兴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日本文化面面观上海三联 2007 新华出版社 1998露丝本尼狄克特, 菊与刀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尤尔根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祝宏俊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 祝宏俊副教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 副教授推荐书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K. R. 波普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现代世界体系/(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000 世界体系:500 年还是 5000 年?: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巴里K. 吉尔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政治学 [专著]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 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2007 重印) 理想国 [专著] / (古希腊)柏拉图著 ;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历史 [专著] 新译本 /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 ; 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 2008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专著] : 新译本 / (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著 ; 徐松岩, 黄贤全译,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 [专著] / 刘家和,廖学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世界史, 古代史编. 上卷 [专著] / 吴于廑,刘家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 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 [专著]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专著] / (英)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主编 ; 郭小凌等译,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剑桥插图罗马史 [专著] =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man world / (英)格雷格沃尔夫(Greg Woof)主编 ; 郭小凌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埃及学研究 [专著] : 辉煌的古埃及文明 / 令狐若明著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古代埃及史 [专著] / 刘文鹏著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0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专著] / 刘文鹏主编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专著] / 黄洋,赵立行,金寿福著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吴于廑,刘家和主编: 《世界史》, 古代史编. 上卷 [专著]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5 蔡毓芝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 蔡毓芝老师推荐书目(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日本史): 1,蒋相泽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近代部分)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印刷版. 2, (法)托克维尔著: 《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印刷版. 3, (英)克拉克主编,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4, (法)乔治勒费弗尔著,顾良等译: 《法国革命史》 ,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5,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印刷版. 6, (德)俾斯麦著: 《思考与回忆》 ,东方出版社 1985 年版. 7,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年版.6 8,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 《大国的兴衰:1500—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著: 《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2005 年印刷版. 11,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 13,吕万和著: 《简明日本近代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14,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商务印书馆. 15, (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 《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新华出版社97 年 12 月版 16,俞辛焞著: 《日本近代外交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17,殷燕军著: 《近代日本政治体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18, (日)辻清明著: 《日本官僚制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 19,蒋立峰,汤重南主编: 《日本军国主义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0,张声振等著: 《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 年版. 》 7。
魏晋南北朝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新史学》(台)《汉学研究通讯》(台)【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古代史”(下)参考文献资料这是北大历史系徐凯老师为本系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下)所列的参考文献:1、《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魏晋南北朝史参考书目

史籍、论著部分:《后汉书》,[刘宋]范晔撰,中华书局,年版.《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年版.《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年版.《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年版.《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年版.《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年版.《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年版.《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年版.《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年版.《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年版.《周书》,[唐]令狐德芬撰,中华书局,年版.《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年版.《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年版.《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着,[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年版.《抱扑子内篇校释》,[晋]葛洪撰,王明校释,中华书局,年版.《抱扑子外篇校笺》,[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宋]刘义庆着,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世说新语校笺》,徐震谔着,中华书局,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年版.《陈寅恪集》(种册),陈寅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年版.《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年版.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胡戢《魏晋南北朝政治》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出版《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杨筠如著,商务印书馆,年版.《汉晋学术编年》,刘汝霖著,商务印书馆,年版.《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汝霖著,商务印书馆,年版.《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年版.《中古门第论集》,何启民著,台湾学生书局,年版.《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年版.《六朝地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台湾学生书局,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版.《三国史研究》,张大可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六朝史》,张承宗等著,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年版.《六朝史稿》,简修炜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新编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史仲文、胡晓林著,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汉晋文化地理》,卢云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两晋南朝政治史》,陈长琦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著,西安地图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梁满仓著,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华文化通志·民间风俗志》,高丙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秦汉礼制研究》,陈戍国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陈戍国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嬗变中地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薛瑞泽著,三秦出版社,年版.《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杨鹤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卜宪群、张南著,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辑),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古代地“士”》,延涛、林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儒生与国运》,刘修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秦汉士史》,于迎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士人与社会》,刘泽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毛汉光著,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年版.《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方北辰著,台湾文津出版社,年版.《华丽家族——两晋南朝陈郡谢氏传奇》,萧华荣著,三联书店,年版.《簪缨家族——两晋南朝琅琊王氏传奇》,萧华荣著,三联书店,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卢宗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玄谈》,孔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六朝人生哲学》,卞敏著,南京出版社,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版.《阮籍评传》,高晨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嵇康评传》,王晓毅著,广西教育出版社,年版.《魏晋地自然主义》,容肇祖著,东方出版社,年版.《崩溃与重建中地困惑——魏晋风度研究》,马良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两汉经学史》,章权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章权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年版.《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佛教史》,任继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佛教征服中国》,[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等著,人民出版社,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年版.《魏晋思想论》,刘大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六朝美学史》,吴功正著,江苏美术出版社,年版.《美地历程》,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六朝艺术》,姚迁、古兵著,文物出版社,年版.《中国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王靖宪著,文物出版社,年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魏晋南北朝书法》,王靖宪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魏晋南北朝地雕塑》,林树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六朝画家史料》,陈传席编,文物出版社,年版.《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年版.《六朝诗话钩沉》,张明高、郁源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东晋南朝地谢氏文学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钱志熙著,东方出版社,年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年版.《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地作用》,谷川道雄编,日本玄文社,年版.《九品官人法地研究——科举前史》,宫崎市定著,京都:东洋史研究会,年版.《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著,东京:国书刊行会,年版.《中国中世地探究——历史与人》,谷川道雄著,东京:日本エデイタ—スク—ル出版部,年版.《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宫川尚志著,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年版.《六朝史研究——宗教篇》,宫川尚志著,京都:平乐寺书店,年版.《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川胜义雄著,东京:岩波书店,年版.《魏晋南朝地贵族制》,越智重明著,东京:研文出版,年版.《六朝贵族制研究》,中村圭尔著,东京:风间书房,年版.《中国贵族制社会研究》,川胜义雄、砺波护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年版.《六朝士大夫地精神》,森三树三郎著,京都:同朋舍,年版.《门阀社会形成史》,矢野主税著,东京:国书刊行会,年版.《中国中世纪早期地国家与社会》,阿尔培特著,香港大学,年版.《中国古代地身份制——良与贱》,堀敏三著,日本汲古书院,年版.《六朝江南地豪族社会》,大川富士夫著,日本雄山阁,年版.论文部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北新半月刊年月卷期(省馆)中国中古时期之门阀方壮遒中山文化季刊年月卷期论西晋地豪门政治翦伯赞大学年月卷期北魏门阀社会徵略谢之勃学原年月卷期*魏晋南北朝地贵族政治萨孟武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第辑从南北朝社会经济与政治地差异看南北门阀万绳楠安徽大学学报年期论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地形成汪征鲁、郑达忻福建师大学报年期魏晋时期地士族门阀制度黄佩瑾实践年期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地兴衰朱绍侯教学通讯年期吴姓门阀士族集团形成试探中国史研究动态年期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祝总斌人大复印资料年期北朝胡人士族形成地原因及其影响刘驰同上北魏门阀制度辨析杜绍顺人大复印资料年期魏晋南朝“门地”述论汪征鲁福建论坛年期东晋南朝侨姓高门之仕宦——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叶妙娜中山大学学报年期东晋南朝侨姓世族之婚媾——陈郡谢氏个案研究叶妙娜历史研究年期益州门阀初探刘伟航南充师院学报年期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刘隆有齐鲁学刊年期试论桓温北伐与东晋门阀政治王永平、戚云龙扬州师院学报年期试论南朝门阀地主地位地变化高诗敏安徽史学年期颍川荀氏研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个案研究之一刘静夫南充师院学报年期试论北魏地门阀士族与皇权地关系彭体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年期琅琊颜氏研究封海清昆明师专学报年期论“辛、陈、杜、赵”:曹魏颍川士人研究乔丽宾许昌师专学报年期两晋社会地戏謔调侃之风蒋方古典文学知识年期魏晋名士服药释刘康德复旦学报年期东晋门阀制度散论黄正藩、田泽滨年期关于琅琊王氏地几个问题王大良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年期东晋门阀与儒学李书吉晋阳学刊年期魏晋南北朝赌博之风述论罗新本中国史研究年期试论魏晋之际士人之自然适意观王丽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年期东晋南朝社会中地家庭伦常葛建平中山大学学报年期南阳顺阳范氏研究王大良南都学坛年期吴姓士族与东晋早期政治刘雪枫辽宁大学学报年期魏晋文士风范论霍庆华陋铭理论家年期魏晋名士风貌简论孔毅许昌师专学报年期试论士族门阀制度地衰落李靖扬沈阳教育学院学报年期汉族士大夫与北魏政权欧阳小桃江西社会科学年期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谢汉学许昌师专学报年期《颜氏家训》中地家庭习俗周盛衍民俗研究年期魏晋南北朝世族对国家权力中心地作用方式陈长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年期门阀制度发展阶段新说石荣伦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年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精神生活述论刘静夫中国史研究年期酒·药·女人——对魏晋时期一种社会病态地分析秦川甘肃社会科学年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地精神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刘爱文求索年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论两晋之际地中原势族王大良许昌师专学报年期东晋士族地衰落及其对文化史地影响陈明烟台大学学报年期从两晋南北朝士族地婚姻心态看门阀势力地衰落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年期东晋西晋地崩溃与门阀地分化杨德炳武汉大学学报年期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地特征乌廷玉史学集刊年期东晋西晋地崩溃与门阀地分化杨德炳武汉大学学报年期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地特征乌廷玉史学集刊年期从考古资料看六朝谢氏家族地兴衰罗宗真东南文化年期东晋南北朝江南士族之心态嬗变及其文化意义徐茂明学术月刊年期论六朝时期陈郡谢氏地家风与家学王永平江苏社会科学年期从《世说新语》看服药地士族精神宁稼雨南开学报年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折与前进——读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绪论近日读了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被陈寅恪先生的历史学素养和别具一格的历史观所折服,陈先生不愧是一位历史大家。
在运用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讲述历史,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学术,正如他的“三不讲”一样,他的对待历史的角度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他注重在阶级利益上分析魏晋那北朝历史的演进与变化,重视宗教在历史演进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观点是我在其他历史书中没有看到的,让我们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以宏观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他为我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的窗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各民族之间不断地战争、征伐和交流,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然而在着民族融合的背后确实血淋淋的屠杀。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在胡人的马蹄下东晋不堪一击?为什么南朝的政权军事实力不断下降而文化水平制度却依旧领先?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这么多的政权?各民族之间为什么长时间混战而始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陈寅恪先生给了我一个看到他们的方法,在阶级、民族、宗教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看见广阔的历史平原。
二、关于阶级与阶级的分析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便是对于统治阶级中阶级的分析,统治阶级即我们所说的封建地主阶级,他在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持续对中国的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兴亡成败都和他们有着让紧密的关系。
这个统治阶级也不是只有一种思想,就在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于这些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地位与他们所代表的人的利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
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改造的适应汉代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道德的人物和世家逐渐崛起,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正如袁绍家的汝南袁氏,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他们通过治经顺应国家需要逐渐扩大势力形成集团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权利和士人的导向,他们在政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个阶级也就是世家大族在控制了治经和道义导向之后就必须要控制政治,因而世家大族们无不是时代的官僚,他们通过广泛地结交和招收门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东汉以后至于隋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出身寒族的人物在顺应他们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王朝,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王朝是与他们的利益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够长久地持续。
曹操和刘备就是这样的寒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是夏侯氏,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儿子而崛起,因而他的出身是寒族,与以儒家经典起家并一起为标榜自己的世家大族在根本利益上格格不入,然而凭借着不可一世的气魄和才能在乱世之中造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打败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然而世家大族只是一时偃旗息鼓了,而实际上还在蠢蠢欲动寻找新的代表人物,曹操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东汉以来制度。
在人才运用方面,他主张用才不看出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用,不在乎他的出身于过去,这也正是一些乱世成功人士的经验,陈平不就是这样吗,他在刘邦的麾下能够做成事情就会得到赞许并不追究他的过去,两汉以来的察举、征辟已经走向腐败了。
人才的运用不只要注重德,因为所谓的“德”是看不见的,而且不能转换成实在的作用,只有德的国家是不行的。
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由之都,本霸王道杂之”,人才之运用也不能只注重儒家的德性而忽略法,曹操的时代就重视法,改变现状,输入新的人才,改造自己的阶级和统治。
他极力地驱逐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中形成的奢靡之风,这些从曹魏以后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出,一次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然而正是他对于世家大族的打击一和他的子孙的对于这种制度的继承导致了世家大族对于他们的反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身名门,以仁孝著名的司马懿崛起,他有出乎一般人的隐忍、毒辣和与诸葛亮、曹操比肩的才能,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逐渐剪除曹魏的忠诚良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夺得了曹魏的江山,政权有一次回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
然而曹操的这一行为毕竟是进步的,他把汉代以来的实际重视“德”的传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为后世隋唐从“德”转向“才”的用人机制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是我国用官体制汉唐之间的一大变局。
与他对立的然而是属于一个阶级的刘备也是如此,虽然是皇室后裔,可是经过几百年的流落已然成为了寒族,他建立的蜀汉政权是在世家大族实力薄弱的益州建立的,经过励精图治的努力勉强坚持了几十年,然而无论从人口、还是经济实力上说都远不能和北方的曹魏相比,因而灭亡是早晚的事。
相对于蜀汉和曹魏,江东的孙吴政权处在两者之间,他的势力范围内也有一些世家大族,这些大族中的非儒家世祖孙氏由于武力的强大优势成为了他们的代表,他们左右着孙吴政权的发展,当西晋建立在军事上消灭了东吴之后,他的实际上的实力还没有变化,江东士族豪右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以至于后来的东晋朝廷不得不依靠他们才能站稳脚跟,晋元帝来到南方的时候依然与这里有着巨大的隔阂,认为这里不是自己的能够控制的势力范围,由此可见世家大族对于政治的影响。
三、南北形势的分析与统一读了这本书我的另一个收获在于对南北朝形势和南北统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南朝的形式与不能统一的原因1、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腐败先说南朝,西晋经历了短短的统一,没有励精图治道还有些能力的晋武帝直接接受了父祖的成就,几十年没有掌权的世家大族尝到了权力中心回来的滋味,因而迅速变得奢靡,甚于东汉,对于军队的不合理分配使政权变得岌岌可危,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动荡,将西晋的一点元气逐渐耗尽,在北方匈奴的压迫下遂迅速灭亡。
汉族衣冠自过江以来,第一代还有些才能之士,其中王谢便是其中的代表。
初到江南,晋元帝不受到当地世家大族的拥戴,王导从中联系才安抚他们使之支持新建立的东晋政权,他们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互相保障对方的利益,赢得对方的支持,世家大族支持东晋政权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稳定了面临北方胡人困境的东晋政权的心,另一方面,东晋朝廷承认世家大族的地位,给予他们相当高的地位,比如在经济上不收税以笼络他们,在政治上用以做官。
由此逐渐形成了东晋以至于整个南朝的整体的风气,这也成为南朝衰落的原因。
南朝的官员相当一部分是跟随晋元帝渡江而来的北方世家大族,他们保留着原来的郡望,实际上坚守着自己的法统,因而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世家大族于江南之地既然已经安定下来,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奢靡之风又一次兴起,而且相比于前代尤甚。
2、南朝之军队与文化这些来自于北方的世族逐渐腐败之后紧跟的就是军事实力的下降,尽管这一时期文化上依旧领先于满目疮痍的北方世界。
史书记载,南方当时水土不利于生存,北方四十还是壮年,在南方三十几岁已经出现衰老的征状了。
这一件大的现象已经折射出这个衰老的王朝的命运,刘裕起家于北府兵,正如桓温所言“京口就可饮,箕可用,兵可使”,京口北府兵的巨大实力在东晋到刘宋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齐梁时期不得不依靠襄阳集团,梁武帝时期襄阳集团实力也下降,不得不启用南方土著豪族,因而形成了南方的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北方的局面。
以至于不得不依靠北方的将领,侯景之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侯景嘲笑萧梁没有将的话是有道理的。
自此南朝的军队实力完全不能与北方相比了,陈的灭亡世在历史大潮中只早晚的事情。
这一时期南朝的世家大族沉浸在安逸奢靡的生活环境中,文化中心自然在这里,世家大族在谈玄、游戏中度日。
我们可以看到之一时期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东晋、宋文帝和梁武帝时期。
我们熟知的兰亭集序就是一帮世家大族在一起宴饮的状况,他们一出生就注定成为了国家的官员然而却处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不考虑侧国家大事,尤其对于军事不闻不问,以至于世家大族中有人看到马居然大惊失色,以为是老虎,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政权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战胜强横的对手呢。
3、南朝必亡之原因南朝之所以不能战胜战乱中的北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物质上。
首先,在物力上南方不及北方,桓温北伐,刘裕北伐,显得十分豪迈几近成功,然而终究还是无功而返,没有收回故土,原因何在?就在于粮草不济,正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不能够成功一样,其原因在于粮草,一旦这方面出现问题哪怕再强大的军队也不能胜利。
其次的原因就是运输方面极为不方便,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的历史告诉我们南方政府北方的困难是极大的,他们的运输就非常艰难,路途的艰险和漫长是一个原因,而根据《梦溪笔谈》中沈括的概括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畜力,因此就需要成倍的兵丁,而南方的劳动力本来就少,萧梁的人口数不及北周的人口数,而北周的人口数又不及北齐的人口,更与北魏全盛时期不能相比,因此南朝的人口远远少于北朝。
以此粮草的运输要跟军队的步伐就要付出几倍大代价,所以往往难以成功。
再次在于武力南不及北,北方多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军队,而骑兵尤其强横,南方的军队首先在于京口北府兵,北府兵衰落之后不得不依仗楚人襄阳集团,然而楚人的实力终于还是不断下降,最后南方土著豪族还是缺乏向北方那样的拥有丰富经历和军事能力的将领。
还有,南方人的不热心北伐,北人也不乐意南人的恢复,坞堡的形成与普遍将个体与整体隔绝开来,长时间的胡汉杂处将北人的思想上已经习惯,他们不关心南人的北伐,不去帮助他们,而南方的世族也不支持,王羲之所说的“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正是一般南方世族的看法,他注重在与冬季你应当休养生息提高战斗力再去北伐,然而还有一些人便是不主张北伐了,他们在长时间的安逸中已经形成了陶醉安逸的奢靡之风,加之北方的民族意识渐渐模糊,因而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二)北朝的实力与必将统一1、北朝的迁徙与混战再看北朝,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汉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一个大熔炉里,这里充满了腥风血雨而又夹杂着互相学习,历史在不断反复中曲折前进。
腥风血雨是难免的,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密集的战争也是少见的,毕竟个民族在利益、环境、风俗习惯、文化制度上都要有着巨大的差异,寿命极短暂的王朝掌权者的意志又容易造成灾难,因而无论是十六国的纷争混战还是北魏德统一还是北魏的分裂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沿革都伴随着残酷的灾难和制度变革。
这一时期一大时代特征就是各族人民的迁徙,主要的方向在于南方、西北和东北,其中到南方的最多,他们是世家大族和依靠世家大族的农民工匠,他们的南下对于南方是极大的帮助,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和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至于北方,就是各大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外迁,这是十分复杂的,然而也是明了的,自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就生活在中央政府的旁边,至于晋代有一些官员提出了将这些胡人外迁于故地的想法,然而这些胡人已经在中原的边界生存了很长时间与中原文化已经趋同,骤然让他们迁回原地显然是不合当时的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