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

古代史终极重点整理--魏晋南北朝

古代史终极重点整理--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以朝官兼任中正,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品评士人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吏部据以授官。

任中正者多是士族;品评标准实为门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品官占田荫客制西晋时期一项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

官僚按官品占有土地10-50倾,佃客1-15户,占有衣食客1-3人。

也有为官僚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之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此外还可按官品高低庇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东汉以来不断反战的士族阶层,魏晋间获得重大政治优势,中国官僚政治进入士族政治时代。

八王之乱:晋惠帝即位,杨皇后之父杨骏辅政。

291年皇后贾南风与楚王玮合谋杀害杨骏,又设计杀汝南王亮和楚王玮,干政七八年。

贾后欲废宫人谢玖所生太子司马谲,引起公愤,诸王起兵,互相残杀。

300年赵王伦杀贾后,废晋惠帝自立。

306年,大权最终落入东海王越手中。

五胡起兵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

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西晋灭亡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司马邺为晋愍帝。

316 年刘曜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淝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前秦苻坚当政,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

出兵伐晋,晋军谢石、谢玄帅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前秦符融。

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大胜。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文化冲突与融合在晚期罗马与汉晋帝国存在的最后三百年中,西方从公元3-5世纪,东方从2-4世纪大致同时出现了长期的、全面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衰落现象……只是通过不断爆发的人民运动的反奴役的斗争,并伴随着大规模的蛮族入侵,才使古老的欧洲和亚洲再次获得了生命力。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九:小关战、沙苑战、河桥战)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九:小关战、沙苑战、河桥战)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三十九:小关战、沙苑战、河桥战)公元536年小关之战:宇文泰的亮相公元536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西进关中,欲与西魏丞相、大行台宇文泰决战,结果中路军首战就在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被宇文泰击溃,其余两路不战自退。

两年前,孝武帝元修与高欢撕破了脸,只得跑到长安投靠关陇集团的领袖宇文泰。

其实这一步就等于“才脱虎口、又入狼窝”,宇文泰和高欢实质上并无区别,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枭雄。

当初宇文泰之所以收留他,也只不过想建立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合法政权,等到大权在握,孝武帝的“逃跑”行为就开始让宇文泰不安,毕竟他想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傀儡。

当年年底,宇文泰就以元修与妹妹元明月乱伦为口实,鸩杀了孝武帝,另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

至此宇文泰一统关中,同时务农安民、严惩贪污,力图让久经战乱的关中得以休养生息。

宇文泰踏实了,据守晋阳、遥控邺城(东魏都城,今河北临漳县西)的高欢就该不安稳了。

当时东魏势强,西魏政权刚刚建立,尚不稳定,高欢便有了一平关陇的打算。

正好宇文泰的弑君给了高欢口实,而此时的关中大旱又给了高欢趁虚而入的机会。

双方的第一场大战小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因为关陇平原的咽喉正是小关(即潼关),要进入关中,必须先拿下小关。

536年年底,高欢派出三路大军,司徒高昂从南路攻打上洛(今商州),高欢自领大军从北路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设浮桥渡黄河,掩护中路猛将窦泰所部精锐骑兵攻打潼关,乘虚攻取长安。

宇文泰当时率军驻扎渭水北岸的广阳(今陕西临潼北)。

他识破了高欢一虚一实的战术,对诸将说:“高欢三面围住我军,搭建浮桥表示他要过河,实际上是想吸引我军注意力,给窦泰从西进军两面夹攻我们的机会。

窦泰骁勇,素来胜多败少,骄傲轻敌,我们发奇兵先击窦泰,高欢则不胜而胜。

”诸位将领都不以为然,认为高欢近在眼前,不战不防反而掉头击窦泰,万一出了差错会全军覆没。

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与他意见相同,认为如果在蒲坂迎击高欢军,窦泰肯定乘机从反面扑来,双方夹击下一定会失败。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这本书的目录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 研究成果,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使得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 的基本事实,还可以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思考和探讨。
《魏晋南北朝史》这本书的目录体现了全面、深入、严谨的学术风格,为读 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历史视角。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无论大家是历史爱好者、研究者 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我都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我相信大家会从 中收获颇丰,并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魅力。
目录分析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全面、深入剖析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书籍。 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兰亭序》为 代表的乐曲和以《西洲曲》为代表的舞蹈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这个时期的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中国的经 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 国,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这个时期的哲学、艺术、文学和历史学都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形成了独特 的‘魏晋风度’。”
“这个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 代表的书法家和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推 崇。”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大发展时期。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道教也在此时形成并发展。”
内容摘要
本书还在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和多元的时期, 本书通过对这个时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的描绘和分析,揭示了这个时期文 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制度,以及这些政策 和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204年,曹操发兵尽取袁绍之地,207年东 征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袁绍
出身名门望族。 祖上四代有五人官 至三公,门生故吏 遍天下。
灭宦官立功。推为 关东军盟主。
关东盟军瓦解后, 开始相互混战。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太尉曹 嵩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 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 势力发展最快军阀之一。时人许劭评价
3、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08年,曹军以20万大军水陆并进, 与孙刘联军5万战于赤壁。曹军失败。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例。
“连环船”“苦肉计”“火攻” 曹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北方兵不
习水战;瘟疫流行减员;马腾、韩遂 据西北。
襄樊古隆中遗址
明宣宗绘《武侯高卧图》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 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 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 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
——翦伯赞
嘉峪关魏晋墓军屯画像砖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 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 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 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 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 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 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 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 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 还,遂成卑庶。
匈奴
此例之所由仿,但谓此乃权臣易代之法,益变本而加厉焉。此固世
运人心之愈趋愈险者也。
《廿二史札记》卷七“禅让”条
三国鼎立局面存在条件
政治:三个集团都有当地豪强地主支持。 曹操-中原;刘备-荆益;孙权-南北地主 经济:三个相对独立经济区的形成。北
方破坏;江南、益州发展。 军事:三方一定时期内保持某种均势,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

参见教材第383页有关介绍。

历代学者对《三国志》进行考订、研究的有关著作,基本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研究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可以参考(清)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历代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考订、研究著作,基本收录于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对《晋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为补《表》、《志》,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

3.《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5.《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6.《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7.《陈书》中华书局,1987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8.《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9.《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0.《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1.《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2.《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

亡于公元265年。

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

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

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

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

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化
文化特点
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文化成就
1)笔记体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缺少艺术的虚构。

2)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宗教:三教互相渗透
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