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

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精彩的时期,这段历史与其他时期相比,带有更多的变革与转折。
阅读魏晋南北朝史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横跨了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些年份内,中国经历了由三分为鼎盛时期的魏晋,再到南北朝分裂的动荡时期。
在这段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在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
由于动乱不断,统治者之间的争斗和内忧外患使得政权往往难以稳定。
这也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艰苦。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具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也应运而生,如曹操、司马懿、刘备等,他们以其智慧和勇气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
其次,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田的开垦和灌溉工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而南方则以商贸为主,江南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中心地带。
这段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变,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再者,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们的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了“王羲之法书”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此外,玄学的兴起也是这段时期的重要特点。
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通过阅读魏晋南北朝史,我不仅对这段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段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智慧和勇气,在乱世中不断努力和抗争。
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的变革和转折,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努力和奋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在今天,我们需要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向。
最新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时期。这是一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割据,纷争攘扰,但并非漆黑一团的黑暗时期。经济上,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为唐宋以后的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上,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无不闪烁着耀眼光芒,展现着这一时期特有的风格。当然,史学也不例外,在中国史学史上书写了浓密重彩的一笔,展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史学魅力,为以后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地方史、民族史和中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伴随着大批劳动人手的南迁和中原先进技术的传播,因而民族融合加深,中外交流发展。中国关于地方史志的撰述,可追溯到《周礼·职方》《尚书·禹贡》《山海经》等。在班固《汉书·地理志》时,已使用过地方志的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志撰述有了很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地方志很多,但存者很少,唯有《华阳国志》一书,历1600余年独放光辉。《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此书与《越绝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其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 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 “贤士列女”。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中外交流、域外交通的记述,是跟佛教盛行和大量僧人西行求法有关。据《高僧传》《续高僧传》《出三藏记》记载,从西晋建始到刘宋灭亡200年间,西行求法的僧人日益增多,而得以生还的僧人往往把自己在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这一时期关于中外交流、域外交通记述的重要记载。此外,法显的《佛国记》慧皎的《高僧传》都是了解中外联系的重要作品。
魏晋南北朝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
一、魏晋南北朝的起源与背景
⒈魏晋南北朝的划分
⑴魏晋南北朝的时间段
⑵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分布
⒉东晋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⑴东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⑵东晋的社会经济特点
⒊西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动态
⑴西晋政权的建立与衰落
⑵西晋的军事变革与对外政策
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变迁
⑴南朝宋的建立与崛起
⑵北朝魏的兴盛与衰亡
二、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
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制度与阶级
⑴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制度
⑵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阶级分化
⒉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⑴魏晋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⑵魏晋的绘画与音乐艺术
⒊儒家思想与玄学的兴起
⑴魏晋的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⑵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的外交与战争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交政策
⑴魏晋南北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⑵魏晋南北朝的外交使节与使团
⒉魏晋南北朝的战争与战略
⑴魏晋南北朝的内乱与外患
⑵魏晋南北朝的战争形态与战略思想四、附件
附件1:魏晋南北朝地图
附件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选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封建制度:一种以地权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地主通过土地所有权来控制农民劳动力和产出。
⒉社会阶级分化:指社会根据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地位和权力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等级和阶层。
⒊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强调人文主义,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
⒋玄学:玄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注重对宇宙及其本质的探求,追求超越经验的智慧。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内容详见附件部分。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史

袁绍
出身名门望族。 祖上四代有五人官 至三公,门生故吏 遍天下。
灭宦官立功。推为 关东军盟主。
关东盟军瓦解后, 开始相互混战。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太尉曹 嵩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 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 势力发展最快军阀之一。时人许劭评价
3、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08年,曹军以20万大军水陆并进, 与孙刘联军5万战于赤壁。曹军失败。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例。
“连环船”“苦肉计”“火攻” 曹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北方兵不
习水战;瘟疫流行减员;马腾、韩遂 据西北。
襄樊古隆中遗址
明宣宗绘《武侯高卧图》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 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 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 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
——翦伯赞
嘉峪关魏晋墓军屯画像砖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 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 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 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 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 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 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 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 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 还,遂成卑庶。
匈奴
此例之所由仿,但谓此乃权臣易代之法,益变本而加厉焉。此固世
运人心之愈趋愈险者也。
《廿二史札记》卷七“禅让”条
三国鼎立局面存在条件
政治:三个集团都有当地豪强地主支持。 曹操-中原;刘备-荆益;孙权-南北地主 经济:三个相对独立经济区的形成。北
方破坏;江南、益州发展。 军事:三方一定时期内保持某种均势,
历史魏晋南北朝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 7年。
2、明帝睿太和 13年。
3、齐王芳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 3年。
2、后主禅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 7年。
3、景帝休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元兴 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 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 2年 2、李流 l年。
3、李雄 30年 4、李班 l年 5、李期3年6、李寿 5年7、李势 5年。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陆静卿主讲第一章时代特征总述一、社会特征三至六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些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呢?简单而言,这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一个民族交融的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等等。
具体来讲,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社会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朝代更迭频繁。
从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行程,其间除西晋有过短期统一外(280年灭吴统一全国,317年灭亡,仅存30余年时间)其余都处于南北分裂割据对峙局面。
战争常有发生,社会极不稳定。
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生命没有保障。
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左,后又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数朝,朝代频繁更迭。
第二、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日趋衰微。
第三、劳动者地位下降,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出现了一大批如客、部曲、门生、故吏等依附性人口。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史学界因此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第四、皇权衰弱,门阀士族专政。
第五、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融合发展。
第六、思想活跃,文化勃兴,打破了两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的思想格局,出现了综合儒、道、名等家思想的玄学思潮。
魏晋时期,儒、墨、道、法、名等各家思想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使两汉以来沉闷的思想界为之一变,思想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寻求自身的价值,讲求人与自然的合协。
这一时期的佛教、道教逐渐深入人心,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上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众多的史学、地理学、农学、数学、文学著作。
二、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差异东汉末年,南北双方同步发展。
大土地所有制、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模拟大地主田庄的屯田和屯田客,模拟家兵部曲的国家世袭兵制,品评人才的乡里清议之官方化,都在曹魏与孙吴同时存在。
经过西晋短暂统一,永嘉乱后南北重又分裂,那时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遂在某些方面发生相当重要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操
路粹言孔融“罪状”
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管掖。又前与白衣祢衡····
《后汉书·孔融传》
曹植《释愁文》
国家起源于暴力争夺
古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
《昌言·理乱篇》
“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
《三国志·魏书·崔林传》注引曹丕诏书
《后汉书·仲长统传》
庄园经济与士族双重性格
儒家思想:教人做奴隶的东西,培植奴性
说了不做,做了不说
4士族与汉末政治
汉末清流的社会基础
(赵岐)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徐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
掩护党人
俭得亡命
《后汉书·党锢列传》
准备以暴力推翻汉王找台
挂属地部落
水到渠不成
不推不倒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中者二爷
南朝
北朝—鲜卑氏
第一代
领袖:曹操
代表:荀彧
第二代
领袖:曹丕
代表人物:司马懿
曹操选举令—建安十五年令
若必廉姒而后可用,则齐桓
有姓zhishi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埜
曹操建安令十九年
管仲,桓公贼也
曹操建安令二十二年令
“黄老”影响
因循
初,绍与公共起兵,
曹操明本志令
“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
自古至今,未有未亡之国,未有未掘之墓
魏晋南北朝史---王晓毅
1士族社会的发育
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四世五公荐Fra bibliotek制度与官僚家族形成
征辟
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
辟:公府聘为专书
察举(自下而上):孝廉:郡级贡士
秀才
连带责任
官不用本地人,吏用本地人
黄范传
中国
领导上台要组建自己的班子
门生
故吏
田庄经济与乡里豪族
以黄老“因循”政治哲学为本
整一把椅子
“礼法”儒学
黄老名法与儒学的结合,演变为魏晋之际的“
故圣人顺时移动,智者因二一发
《后汉书·皇甫嵩传》
《后汉书·郑泰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曹丕《典论》
二、汉末落
名教破产
《后汉书·陈蕃传》
良心不能培养,良心通过教育出来了,教育讲的太多使人变得虚伪。
心硬的可以划得着火柴
1971年林彪—分水岭
中国走的慢一点等等你的灵魂
2道家复兴
老庄的贵生哲学
《逍遥》
(凡事)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士族来源:
士林学门
乡里豪族
官场官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3、庄园与士族的文化性格
庄园经济的特点: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庄园的独立性与士族的自由精神
庄园经济的特征
在以庄园经济,,这个“平面”
仲长统-曹操
憧憬的庄园生活
使居右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
《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
闻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
良少诞节
《后汉书·戴良传》
山阳—山东
薛勤葬妻
夫复
《风俗通义》
枪挑法制
故圣人能与时推移
崔寔《政论》
三、建安~魏初社会与思想的变化
1、建安名士及其思想
慷慨悲凉的建安时代
(公元196-220)
黄老道家
信仰胜利,虚无
铠甲生虮四
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