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演讲稿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演讲稿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同事们: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
容辞的责任。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人民生活幸
福安康、社会秩序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
这不仅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
和谐
社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社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工作
生活才能有序进行。
只有社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实现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之道。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人民的幸福生活。
和谐社会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只有社会和谐,人民才能享有更多的
权利和福利,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只有社会和谐,人民才能享受到
更多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和谐社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只有社会和谐,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社会和谐,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l期(总第9l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he咖M unicipal C om m i t t ee N o.1,2008(Sum,91)社会学研究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孟治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河南郑州450011)摘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意义重大。
因此,当前需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性消费体系、倡导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相关机制等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路径;制度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08)O l一0079一02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2l世纪,知识经济已向我们走来,社会生产、结构、形态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社会形态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生态文明,体现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的原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包含着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中国政府适应这个转型,积极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问题、挑战,在物质财富并不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达到小康的背景下,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子孙后代的义务,对国际社会的责任‘11。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解决自身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同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们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国资源能源的人均储量只有国际水平1/3到1/5,属能源进口大国,自2001年以来,石油、铁矿石等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一、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态伦理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舆论导向 培育文化氛围
培养消费方式
树立绿色意识
24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 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坚持生态财富与劳 动财富、人文财富并重,大力推动经济发 展绿色转型,促进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形成以低 消耗、低污染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都高的绿色产业体系,走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14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建设环 境友好型社会以来,环境污染程度得到 了一定控制,污染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是,环境状况改善并不明显,整体环 境状况仍然严峻。只有加快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的改善我省整体环 境状况。
15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是我省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需要
5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全局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战略思想
特
复杂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
征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动态性: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 动态性的概念。
6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7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口众多 资源匮乏
11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9年湖南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年均值示意图
mg/m3 0.16 0.14 0.12 0.1 0.08
SO2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NO2二级标准 .
PM 10二级标准
0.06
0.04
0.02
0 长株湘衡邵岳常张益郴永娄怀吉 沙洲潭阳阳阳德家阳州州底化首 市市市市市市市界市市市市市市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 于晓亮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上就首次提出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确定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 期规划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 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 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重要着力点。
GDP 高 增 长
能源高消耗 生产要素总量扩张
矿产
纺织
冶金
钢铁
化工
造纸
16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零 经济发展两大“血液” 油 + 气 =
煤 人均可采储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8.8% 炭 人均保有储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
17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引导经 济经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从而,从 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走 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
12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9年城市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
酸雨频率(%)
100 80 60 40 20 0
长 株湘 衡 邵岳 常张 益郴 永 娄怀 吉 沙 洲潭 阳 阳阳 德家 阳州 州 底化 首 市 市市 市 市市 市界 市市 市 市市 市
13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年至2009年湖南省废水排放对比
18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3.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严重源自威 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0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2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006年至2009年湖南省废气污染物排放
二氧化硫(万吨) 烟尘(万吨)
份
粉尘 总量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生活 (万吨)
2006年 93.4 76.6 16.8 49.1 41.6 7.5 73.4 2007年 90.4 73.9 16.5 44.3 37.3 7.0 65.9 2008年 84.0 67.5 16.5 40.8 30.6 7.1 55.4 2009年 81.2 64.9 16.2 34.1 27.6 6.6 57.5
2007年以来,在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 绩,到2010年底,实现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削 减107%、二氧化硫削减142%;在湘江流域综 合整治过程中,共关闭落后企业2600多家,淘 汰落后产能企业700多家,重金属污染整治纳入 国家江河污染防治重点;投入5.19亿元在14个 市州、27个县的25个片区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试 点;环保产业发展较快,长沙高新区、湘潭九 华工业园正式挂牌;绿色保险工作在全国率先 启动;污染事故、群体性事件逐渐减少等等。
2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3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人政口治 问题
政治 问题
环境
经济
问题
问题
社会 问题
文化 问题
4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环环境境友友好好型型社社会会其其本本质质就是就要是实要现实人现与 人自与然自、然人、与人人的与和人谐的发和展谐,它发意展味,着它社意会味的着 社生会产的、生生产活、、政生治活、、经政济治、、文化经活济动、的文各化个 活层动面的都各要个遵循层自面然都规要律遵,以循环自境然的规承律载能,以力环 境为的基承础载,从能而力形为成基人类础社,从会而与自形然成环人境类和社谐会 与 系可发自的展持社然模续会环式发境形。展良态和性或谐互可社动会持关发续系发展的模展社会式良形性。态互或动社关会
8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9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 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 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消除污 染,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未来走 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0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我省改善环境整体状况的需要
废水(亿吨)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氨氮(万吨)
年份 总量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生活
2006年 24.4 10.0 14.4 92.3 29.2 63.0 10.1 3.8 6.3 2007年 25.2 10.0 15.2 90.4 25.7 64.6 9.2 3.1 6.0 2008年 25.0 9.3 15.7 88.4 23.7 64.7 8.5 2.5 6.0 2009年 26.0 9.6 16.4 84.8 21.6 63.3 8.4 2.4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