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里,文学创作既讲师法自然,也讲师法古人。
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的人物,他在李白之后把唐诗推向了另一座发展高峰。
杜甫高超的的诗歌成就,在宋代渐渐地被发现与推崇,最终整个诗坛都把杜甫奉为诗歌创作的模范。
杜甫宋代诗歌是在唐代诗歌巅峰阴影下顽强发展的,宋人进行诗歌创作之时,不断对于唐代的典范进行筛选与选择,最后在道德和美学的相互作用下,最终选择了杜甫,于是“尊杜”成为宋代诗坛的共识。
当时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都学习杜甫的诗歌主张,北宋和南宋两朝不同阶段的许多诗人都师法杜甫,潜心研究杜甫的诗歌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具体践行,因此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代诗坛的发展。
宋诗也在杜甫诗歌的引领下,逐步摆脱唐诗的藩篱,走出自己的风格。
杜甫与宋初诗坛宋代初期,诗歌上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宋初三体,即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王禹偁是白体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先学习白居易的优游酬唱之作,并且注重学习白居易关心社会民现实和民生疾苦的精神,后来王禹偁转而学杜甫,转成研究杜甫的诗歌。
王禹偁学习杜诗中开阔的境界,还在诗歌创作中继承杜甫“诗史”的精神,他深刻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感流亡》一诗写道:“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茕茕一夫鳏……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真实描绘了大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林逋此外,林逋也特别推崇杜甫,他在《诗将》中曾说“风骚推上将,千古耸威名。
子美常登拜,昌龄合按行”,不过他的文章创作并不学习杜甫。
宋初诗坛只是学杜的一个初始阶段,只有少量诗人学习了杜甫,而且他们的学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只是一个酝酿期。
杜甫与宋代中期诗人北宋中期是学杜风潮的形成期。
宋代中期学习杜诗的重要诗人有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杜诗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的作用,才是杜甫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而宋诗也才走上属于自己的正轨。
就人物塑造的独特魅力,浅谈杜甫诗歌的意义及对唐诗和小说的影响

就⼈物塑造的独特魅⼒,浅谈杜甫诗歌的意义及对唐诗和⼩说的影响'朱门酒⾁臭,路有冻死⾻',这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历经千年⽽不衰。
杜诗就是这样,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充斥其间。
当然,杜甫的诗歌中刻画了不少有⾎有⾁的⼈物形象,这些⽣动的⼈物造型,他们的精神风貌、⼼灵世界都在杜甫笔下栩栩如⽣,个性饱满,跃然纸上。
正是这样的⼈物塑造,对当世的影响不容⼩觑,其意义及作⽤也就不⾔⽽喻,尤其是对唐诗、唐代⼩说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即以此为抓⼿,全⾯深⼊阐述杜诗中的⼈物形象在当时造成的轰动效应及由此产⽣的深刻影响。
杜甫诗歌对⼈物的塑造终杜甫诗歌整个创作,不下1400⾸之多,⽽其中的1/10⼜与⼈物描写有关,这些形象鲜明的⼈物接近70个,全⾯系统地展⽰了唐朝各⾊⼈等的⽣活⾯貌、精神状态、⾏为⽅式及其丰富情感。
在纷繁复杂的⼈物当中,官员、将军、僧侣及下层劳苦⼤众等多有描绘,对他们的刻画因其⾝份的不同⽽各有特⾊。
个中名⼠的分量占有极⼤的份额,占⽐在50%左右,像杜诗中描述的孔明形象、李太⽩形象等,都让⼈过⽬不忘,印象极其深刻。
由于诗歌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这些诗体形式的存在,对字数的要求、对诗句的节奏都不⼤⼀样,故⽽对⼈物的塑造也⼤多具有层次之分。
但杜甫不愧为'诗圣',他对各种诗体的把握都能恰到好处,诚如王世贞所⾔,'五⾔律,⼦美神矣;七⾔律,圣矣'。
在其七律诗《咏怀古迹五⾸》及《蜀相》中,我们能够看到上⾄战国时楚国的宋⽟下⾄汉魏时的刘备,都在精湛的笔⼒描绘下变得⾎⾁丰满,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通过简洁有⼒的诗句衬托,变得尤其⾼⼤⽽独特,其深沉的爱国情感与诗⼈是相通的,因⽽读来意味绵长⽽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对杜诗中的写⼈篇进⾏归总时,不难发现杜甫尤钟情于古体诗对⼈物进⾏塑造,究其缘由,在于该诗体有助于诗⼈跳出押韵、对偶等限制,对⾃由抒发内⼼情感很有帮助。
[转载]杜甫诗对后世的影响
![[转载]杜甫诗对后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80154c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5.png)
[转载]杜甫诗对后世的影响原⽂地址:杜甫诗对后世的影响作者:飘零杜甫诗对后世的影响杜甫(712—770),字⼦美,⾃号少陵野⽼,晚唐⼤诗⼈,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杜审⾔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蜀,友⼈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部员外郎。
故后世⼜称他杜拾遗、杜⼯部。
杜甫和李⽩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活,热爱⼈民,热爱祖国的⼤好河⼭。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活中的⿊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民,甚⾄幻想着为解救⼈民的苦难⽢愿做⾃我牺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典范。
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
在中国古代⽂学史上,还没有⼀个诗⼈,曾经像杜甫拥有这样多的追随者。
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响都说出来,⼏乎要涉及唐代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
这⾥,仅能从⼀些⽐较重要的⽅⾯来简括地说明杜甫的影响是如何的⼴泛⽽深刻。
杜甫的为⼈民歌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先对唐代诗歌的发展,直接产⽣了积极的推动作⽤。
唐代中叶,以⽩居易为⾸的⼀群诗⼈所倡导的“新乐府”,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启发下所形成的⼀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由⽩居易⽽后,⼜⼀直贯注到唐末的⽪⽇休、曹邺、捏聂夷中、杜苟鹤等⼈的创作中去,⽽形成⼀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放射着光辉。
除此以外,杜甫诗歌在艺术表现⽅⾯,也给唐代诗⼈以深刻的影响,如韩愈、李商隐等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并建⽴起⾃⼰的风格。
唐代以后,杜甫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益⼴泛深⼊。
宋代的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追步杜诗奇峭的⼀⾯,⽽形成“江西诗派”。
⼜如王安⽯、陆游、⽂天祥以及⾦代的元好问,明代的李萝阳,清代的杜浚、屈⼤均、沈德潜等等,也都在不同的⽅⾯和不同的情况下受到杜甫的影响。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后世影响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
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
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三个历史时期,其诗歌特点也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气势恢宏、豪放激昂、形象生动著称。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中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将诗歌视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多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锦瑟》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诗歌中呈现出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多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总体来说,唐代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历经盛衰变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的盛世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1.1 高宗时期的开创:唐初的诗歌以文人宫廷诗为主,表现了盛世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古体诗为主,形式简练,内容丰富。
1.2 王勃与杨炯的影响:王勃与杨炯是初唐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对后来的唐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王之涣与杜牧的代表作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展现了初唐时期诗人的豪放与感怀,成为了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2.1 杜甫与李白的崛起:盛唐时期,杜甫和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社会关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2 唐诗的艺术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达到了巅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如长诗、小令、赋、曲等,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更加成熟。
2.3 唐诗的题材拓展:盛唐时期,唐诗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宫廷和政治,开始涉及社会民生、自然景观、个人情感等广泛领域,诗人们的创作思想更加开放。
三、中唐时期(755年-827年)3.1 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诗人因此流亡或躲避战乱,创作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2 唐诗的政治色彩:中唐时期,由于政治动荡,一些诗人开始将个人的抒情与对社会政治的关切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政治色彩的作品。
3.3 唐诗的宗教意蕴:中唐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影响逐渐增强,一些诗人开始创作具有宗教意蕴的作品,表达对信仰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晚唐时期(827年-907年)4.1 唐诗的衰落:晚唐时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这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诗人的创作活动受到限制。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
关于诗人杜甫的知识

关于诗人杜甫的知识
杜甫(712年~770年),原名杜审言,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诗人、思想家,唐代文学四大家之一。
一、生平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汉族,北魏温县(今属河北省)人。
神农氏后裔,官至尚书,历史上被尊称为“少陵野老”。
二、文学创作
一生创作了3000余首诗歌,常以写景、写雨为主,被推崇为“少年时杜甫”,是唐朝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名诗人。
《杜少府先生集》是其集大成之作,在诗歌创作上有重要地位。
三、思想观念
杜甫以晚唐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着重描述实况之文,其中特别重视思想的抒情性,严厉谴责朝廷腐败,FYT等有,尔其思想比较丰富,被誉为“山水诗人”和“诗中思想家”。
四、文学观念
杜甫以诗是体表现出的文学观念,也享誉东北文坛的“诗人之先”,其文学观念乃一贯的“仙骨遗志”,即“浩然正气”,“剑拔弩张”,勇于与邪恶上“火争真桑”,同时也表达地偏爱自然、抒发无限情怀,且诗中有独到的精神观,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思想性、哲学性的诗人。
五、诗歌影响
杜甫是被誉为“满座诗佛”的古代文艺宗师,他的诗歌影响极深。
杜甫的诗描写了一个在不平和冲突中残缺又灿烂的世界,以深厚幽默感链接着古人和后世的读者,令人赞歎不断。
杜甫的诗歌,不但在当时唐朝时期,而且在后来很长一段历史中,被各种改编变奏,甚至拍成一部部印象深刻的电影或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对中晚唐诗人的影响: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这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1、杜甫因事而作,即事名篇,下启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
写生民疾苦的一面,尤其是杜甫重写实、尚通俗的一面,且受到杜甫无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化世俗化的新思潮,这与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有很大的联系。
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
白居易将其全部注意力都投向了杜甫的写实之作。
除此之外,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理论中,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
白居易提出的系统的诗歌理论,是对杜甫写实事的进一步发展。
元稹除了注目于杜甫的诗歌内容,还对杜甫的通俗化推崇备至。
2、韩愈、孟郊、李贺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1、)杜甫造语奇崛,开启韩孟诗派。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向著称的诗作。
孟郊诗风也有明显的怪奇倾向。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如:“风叶乱辞木,雪猿清叫山”“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都是经过精心的锤炼。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许多佳作。
韩愈则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他采用表现手法上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入诗,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乃是其诗散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愈不仅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而且还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
在以文入诗的同时,还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如:《荐士》、《醉赠张秘书》都是穿插有议论,其《谢自然诗》中“余闻古夏后”以下36句,几乎全是议论。
(2、)李贺则是将其卓荦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向诗歌创作,骑驴觅诗,苦吟成性,翻开李贺的诗集,那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宛如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
3、杜甫精于炼字,开启苦吟诗派。
炼字在晚唐发展成苦吟一派。
杜甫律诗的一大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
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他用很大的精力在炼字上。
而到了晚唐时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创作“清新奇僻”的诗。
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其诗代表晚唐一种最普遍的创作风尚,追随者很多,形成苦吟诗派。
这些人苦吟成癖,常常为一字苦苦推敲,反复锤炼。
4、对李商隐的影响
(1、)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在艺术上可以和杜甫诗歌的浑成境界遥相呼应。
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自得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李商隐之通于杜甫,不仅得力于多方面的学习,更在于他和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似。
由于内在的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
的境界。
(2、)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大的技巧。
李商隐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感情,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