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学教程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024版年度心理学全套课程全册汇总课件

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包 括人际关系改善、婚姻家庭辅导、
社区心理服务等。
7
02
认知过程与感知觉
2024/2/3
8
认知过程概述
认知过程的定义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加工、 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包括感 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 问题的基础,对于个体的学习、 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 义。
亲密关系解体
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可能会经历分离、离婚 等过程,需要妥善处理。
27
06
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措施
2024/2/3
28
心理健康问题概述及分类
心理健康问题定义
指影响个体情感、思维、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广泛范围的条 件。
分类标准
依据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如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等。
2024/2/3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包括复述、联想、分类、组块化等多种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 保持和提取记忆信息。
12
03
情绪情感与动机需求
2024/2/3
13
情绪情感概述及分类
01
情绪情感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喜、怒、
哀、乐等方面。
2024/2/3
动机与行为关系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的 强度、指向性和持久性会影响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2024/2/3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 次。
2024年度心理学教案完整版doc

遗忘是记忆的正常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筛选和更新信息。保持则是指将 已存储的信息在需要时提取出来的能力。记忆的遗忘和保持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时间、干扰、情绪等。
13
学习的概念与理论
2024/3/24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验或实践获得知识、技能或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涉及认知、情感和 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人类适应环境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习的理论
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机制的心理学分支,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依据。
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学习方法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如阅读、听讲、观察、实践等。 学习策略则是指个体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如时间管理、笔记技 巧、复习方法等。
2024/3/24
10
03
记忆与学习
2024/3/24
11
记忆的定义与类型
2024/3/24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包括识记、保 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
12
记忆的理论解释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个体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的能力,能 够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自我潜能的发挥。
25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如何与他人 互动、如何形成群体和群体行为 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等问题。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6ab57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0.png)
2024精选心理学课程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学导论》第五章“认知心理学”和第六章“发展心理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过程、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认知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关键环节。
2. 掌握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学会运用有效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3. 了解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认识生命周期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过程、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
难点: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记忆与遗忘机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b. 讲解记忆与遗忘的机制,举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c. 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分析生命周期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解析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知识点。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认知心理学:a. 基本概念b. 认知过程c. 记忆与遗忘机制2. 发展心理学:a. 关键理论b. 生命周期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b. 分析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并提出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c. 简述生命周期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心理学教案(完整版)全文

儿童发展阶段与特点
婴儿期
从出生到1岁,以感觉和动作的发展为主,逐渐形 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幼儿期
1-3岁,开始形成语言和思维,表现出好奇心和创 造力。
学龄前期
3-6岁,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 和社交技能。
青少年期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青少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 方面的巨大变化。他们可能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 自我认同困惑等挑战。
情感与动机的相互作用
情感和动机在行为中相互作用,情感可以影响动机的产生和强度, 动机也可以影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PART 05
社会心理学
REPORTING
社会认知过程与偏差
01
02
03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 群体、社会及自身心理、 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偏差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出现 各种偏差,如刻板印象、 偏见、先入为主等。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全文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1
REPORTING
• 引言 • 基础心理学概念 • 认知心理学 • 情感与动机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课程目标与内容
01
02
03
04
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 论和方法
分析人类行为和心理过 程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中的应用
组织文化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帮助组织建立积
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组织行为
社会心理学可以解释和预测组织 中的各种行为,如领导行为、员
心理学教案(完整版)全文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分析等 ,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机制。
Part
06
总结
本课程回顾
课程目标
回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心 理学基本概念、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 域以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 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 学质量。
评估与反馈
通过科学评估和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 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工作场所心理学
STEP 01
员工激励
STEP 02
团队建设
研究如何激励员工,提高 工作积极性和绩效。
STEP 03
工作压力管理
帮助员工有效应对工作压 力,保持身心健康。
Part
02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定义
总结词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详细描述
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行为、思维、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理解人类行 为的原理和心理过程的发生机制。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理学、 社会学和哲学等。
心理学发展史
总结词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哲学思辨到实证研究。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直接观察个体的行为、言语、表情 等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特征 。
VS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个体的外部表现,如 行为模式、言语特点、面部表情等,来推 断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观察法可以 提供大量真实、自然的数据,帮助我们深 入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心理学教程-精选版

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
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特征
3
威廉· 冯特(Wilhelm Wundt)
(1832年—1920年) 德国心理学家。用客观 的实验方法说明人的 高级心理现象,使心 理学脱离了哲学的 范畴,进入了科学的行 列。他被公认为是实 验心理学创建人。
4
心理现象
5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基础)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核心是思维) 情感过程 (动力)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意志过程 (调控作用) 人在行动中自觉得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6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个性倾向性(动力因素) 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性心理特征(个别性集中表现) 能力、气质、性格
7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关系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 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 程
8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 一)
定义
(二) 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 (三)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20
3)培养克服干扰的能力 4)合理地组织活动
三、 有意后注意
注意: 三种注意间的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21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一 、注意的广度
(一) 定义 (二 ) 影响注意广度变化的因素
24
25
三 、注意的分配
(一) 定义 (二) 注意分配取决于什么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 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甚至达到 自动化的程度.
心理学教程

《心理学》第1章绪论(1)【内容提要】本章作为绪论,具有全书的总纲性质。
本章首先介绍了心理现象及其特征,论述了心理的实质。
其次,重点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任务和意义。
心理学是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其任务是揭示和确定心理事实、探究心理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是一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
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其主要学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识主义心理学等。
【学习目标】1.认识心理现象的实质与特征。
2.了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和研究基础。
3.重点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4.了解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心理及其实质什么是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来源于何处?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出于对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现象的兴趣,人们一直在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心理现象与其特征1.什么是心理现象说起心理,人们不免产生一定的神秘感。
其实,心理并不神秘,它只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反映形式中的一种。
世界是物质的,反映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普遍属性。
随着物质的不断发展,其反映的形式,也随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无机物只有物理和化学的低级反映形式。
如岩石风化或被水冲刷成砂砾的物理反映形式,铁受潮生锈的化学反映形式,都是最简单的反映。
当生命现象出现后则有了感应性的反映形式。
所谓感应性,指的是生物体以整个身体的变动对外界具有维持生命作用的物质刺激所作的直接反应。
原始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遇到可食性物质,就会作出朝向、摄食、消化的反应,对有害物质则会作出逃避反应,等等,也些都是感应性的表现。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体逐渐地产生了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
随着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摆脱了遗传、本能的局限,逐渐产生了条件反射的能力(后天学习能力),有了动物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描述
心理现象
解释
目的
预测
为
行为
控制
什
么
理论意义
意义
实践意义 (教学工作)
现实意义 (考试)
思如
考:何
拆
宽急 忍攻 ,,
散 罗
则则 密
必同 欧
生心 与
分相 裂拒
朱 丽
叶
?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
理论 意义
研究成果有助于邻近学科深 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发 展
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一)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 地位、作用逐渐提高
(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 到主动
注意的范围
5
9
6
3
8
1
注意的范围
刚才你看到了哪几个数字? 1、3、5、6、8、9
注意的范围
你还记得这些形状中的数字是什么吗?
注意的范围
儿童 4到5个 成人 8到9个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1 a h 2
识记“春”、“夏”、“秋”、“冬”四个字
感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分类 3、感觉的特性 4、感觉现象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 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当前直接 非间接、非过去直接 某一特性 非全貌或整体
感觉的分类
极
意义特性
作
用
减少与教
抑
学无关的
制
对象或活
消
动的刺激
极
作
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活动 的目的性
训练良好 注意习惯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 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激发学习动机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安排有难有易 教学方式稳中有变
注意 有张 有弛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 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指标(量) 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 小差异量
感觉的适应
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 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暗适应
例
看电视、听音乐睡觉
感觉的对比
对比
错觉
视错觉 形重错觉
在某些视觉因素的干扰下而产生的错 觉
由于视觉而对重量感发生错觉
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
点
点
我
我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什么?
必胜
点 我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个 性心理形成的 基础,而个性 心理一旦形成 又直接影响着 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什么?
冯特
1879年
德国莱比锡 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 科学心理学诞生
心理学是什么?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艺术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等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衡量
感觉阈限 用来衡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0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0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感觉能力 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哲学三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自我认知 自我定位 职业规划
我们的优势
1、课程覆盖全面,技能训练充分 2、职前准备充分(职业、技术)
课堂要求
1、说普通话 2、不玩手机不睡觉 3、按规矩讨论问题
心理学教程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牛旭峰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心理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怎样学习心理学?
例
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
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怎样学习心理学?
发现问题
一般过程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如 何
观察法
研究方法
学
调查法
实验法
态度
怎样学习心理学?
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
定义 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
素
主体意志水平 能力
注意的稳定性
7-10岁
20分钟
10-12岁 25分钟
12岁以上 30分钟
注意的分配
至少有一种活 集中大部分精力关
动高度熟练
注比较生疏的活动
条
件
形成反应系统
有内在联系
掌握反应模式
注意的转移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影 响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游戏到作业 作业到游戏
因 素
明确的信号提示
意
范围 分配 紧张性 稳定性 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 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 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需注意和
发
操作的活
挥
动,尽量
积
赋予其无
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氵
辶
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理解
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 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 竟是什么
已有经验;理解
知觉的整体性与理解性
面对同一事物,大家得到的结论不一样,就是 知觉的理解性。大家得到的结论一样,就是知 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
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 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 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 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的特性
1、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
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什么改变,仍按他
的实际大小来知觉,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例
题
2、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
基本理论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物质基础
脑
高级 大脑
灰质层/大脑半球皮质/皮层(沟 回和四叶)
白质(神经纤维)
低级 (延、桥、中、间、小)
枕、颞、顶、额
视、听、触、思
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
主观能动性
主体
作用于
客观现实
主观能动性
缺点 人为操作影响,样本容量较小,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怎样学习心理学?
敬畏
开放
批评
怀疑
怎样学习心理学?
1、写一个心理过程的实例 2、准备一个心理现象下节 课抽查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注意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 记忆和想象 第四章 思维 第五章 情感与意志 第六章 品德
第七章 人际关系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九章 自我意识 第十章 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一章 儿童心理发展
主观能动性
反射
反应
反映
发展过程
趋势
简单 复杂 低级 高级 混沌 分化 健全 衰减 灵活 呆板 清晰 朦胧
阶段性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注意的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外部表现 3、注意的功能 4、注意的分类 5、注意的品质
什么是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来源 保证 特征
意识的警觉性 意识的选择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
缺点
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意愿,研 究者难以控制,常会出现主观偏差
怎样学习心理学?
定义 控制;变量;因果。
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场所)
实
分类
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 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自变量数量)
验
法
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控制程度)
优点 解释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可主动掌握进程。
研究表明, 一个人正常的注意范围为7±2个 对象,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 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握。
注意的范围
材料的性质
例:字母和数字
影
响
因
素
组织方式
例:排列是否有规律
注意范围, 是随着人的学习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的。
注意的稳定性
生动、形象、有趣、
影
注意对象特点 实际操力”
刺激来源
感受器位置
形式
外部 感觉
外部刺激
位于身体表面,或接 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 和肤觉
内部 感觉
内部刺激
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 处(如肌肉)或内部器 官的表面(如胃壁、 呼吸道)
运动觉、平 衡觉和机体 觉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 感觉的对比 3
感受性和练习 5
2 感觉的适应 4 联觉
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 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现象
根据作用的顺序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