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王朝雯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 ; 铁皮石斛是濒危药材之一,本文通过查阅铁皮石斛相关文献,对其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中图分类号; ; S567.239;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068-01;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铁皮石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增强血管扩张的效果。

由于铁皮石斛种子小且没有胚乳,只有在真菌环境下才有萌发的可能,因而栽培难度较大[1]。

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铁皮石斛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1; ; 外植体的选取外植体除种子外,还有无菌幼苗茎段。

饶宝蓉等[2]通过分析发现,以种子作为外植体较茎段外植体其无菌系的建立效率较高,种子诱导感染率更低。

同时,种子外植体的长势更加整齐。

总体来说,选取种子作为外植体较为理想。

2; ; 初代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选择是组培的关键,不同的物种、品种以及外植体材料所采用的培养基也应有所区别。

同时,处于不同培养阶段、基于不同目的而进行的培养,应从培养基上进行区分。

2.1; ; 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基是常见的初代培养基,也可采用分化培養基作为初代培养基。

铁皮石斛有多种培养基,可根据外植体的不同而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林江波等[3]采用SRR检验方法对各处理因子进行检验后发现,从原球茎诱导率方面分析,MS培养基与1/2MS培养基并没有明显差异,而二者与VW培养基的诱导率差异较为明显。

杨立昌等[4]对铁皮石斛的愈伤组织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MS培养基相比,1/2MS培养基的出芽率更高,表明在激素浓度适合的情况下,培养基的盐含量较低对不定芽的分化更加适合。

2.2; ; 激素及添加物有利于铁皮石斛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种类较多,NAA与IBA等激素的应用较为常见;此外,还有6-BA等激素。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金线莲为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该文对金线莲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金线莲无菌培养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移栽驯化4个阶段,以期为今后组培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Abstract The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belongs to the genus Anoectochilus Bl.(Orchid),which is a perennial herb pla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cal us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tissue culture,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ptic system,multiplication culture,rooting culture,transplanting domestication. We hoped that the paper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in tissue culture of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Key words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tissue culture;rapid propagation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 Bl.)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金蚕、金线兰、金线虎头蕉等,产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1-2]。

金线莲作为名贵珍稀的中药材,性平、味甘,有“药用植物之王”的盛誉,在民间素有“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高热、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肾炎等。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张志臣, 王海洋, 王玲. (2018). 三叶青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43(13), 2454-2458.
文献2
李明, 王佳佳, 陈建华. (2019). 三叶青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优化与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44(17), 3377-3381.
文献3
杨丽娟, 王海洋, 张志臣. (2020). 三叶青组织培养中污染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中国中药 杂志, 45(3), 551-556.
文献综述
实验材料
系统搜集和分析关于三叶青组织培养和快速 繁殖的文献资料,以了解现有的研究现状和 研究进展。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三叶青植株作为实验 材料,采集成熟、健康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 植体。
培养基
接种与培养
选用适宜的组织培养培养基,如MS培养基 或1/2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生 长调节剂和糖等营养成分。
Hale Waihona Puke 将诱导出的丛生芽移植 到蛭石:珍珠岩(3:1)的基 质中,在25℃左右的温度 下,保持湿度在80%90%之间,并注意及时浇 水,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 获得大量健康的三叶青 小植株。
本研究为三叶青的快速 繁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 方法,对于三叶青的推广 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对于濒危植物 的保护和优良品种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三叶青的组织培养与快 速繁殖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1
三叶青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广泛应用 于中药材市场。
2
三叶青野生资源匮乏,自然繁殖能力有限,难 以满足市场需求。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药用植物作为人类的重要医学资源,在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草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采摘和利用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药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替代手段。

本文将从重要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入手,讨论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人工条件下,利用植物组织的生命活力和再生能力,在不断的培养条件下,得到和保存植物组织的一种技术。

植物组织包括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根等,这些组织可以进行无菌处理后,通过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的调控,实现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再生。

二、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为人类的健康疾病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采摘和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许多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日益减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成为保护和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人员将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和提取。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药用植物成分的产量和效率,还可以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其中,鱼腥草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之一。

据报道,鱼腥草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香茅醇、柠檬烯酮、木犀草醇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抗菌、抗炎、镇痛等成分。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鱼腥草中提取这些活性成分,并对其生物合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这不仅为鱼腥草的种植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三、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人类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高效性。

药用植物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
的问题 ,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 ,讨论 了未来 发展前景 及产生意义 。
[ 关键词 ] 药用植物 ;快速 繁殖 ;遗 传稳 定性
近半 个多 世 纪 以来 ,随着 生 物 技 术 理 论 研 究 的
批 药用植 物 的无 性 繁殖 和转 基 因植 物 方 面也 展 现 了 巨大 的发展 前 景 ,文 献 报 道 欧美 国 家组 培 苗 的 年 产量 均在 数 千 万 株 以上 ,且 以每 年 7% ~8% 的 速
速 繁殖技 术 广 泛 应 用 于 林 木 、观 赏植 物 、农 作 物 的
同时 ,在 Vrn aa aal—qa c . 、C l oht e i ng ls u ta L oc ia i h r yu o p m
au ia e m [ r nd n c u 引

但 是 ,快 繁 中 出 现 的 “ 大 杀 手 ” ( 染 、褐 三 污
Hale Waihona Puke 赤松 Pns e i r( i nf a 专利 ) u d so l
红豆杉 T xsm ii 专利) a u ar ( e 射干 B lm a d hws L )DC ( e cn aC iei a s( . 硕士论文 ) 常 山 Dcra big or( i o ru aL u. 硕士论文 ) h f
苍耳 X nh m s icm P t ( 士 论 文 ) a ti ir u ar 硕 a bi .
滇重楼 P r u n n s ( a s na e i 专利 ) iy ns
印楝 Aa i ct Idc .Js( zdr ha n i A us 印度) a a 白鲜 Dc mnsd ya s uc. 硕士论文 ) ia u a cr rz( t s pT 半枝莲 Sueai abt . o ( ctlr b r aD D n 硕士论 文) l a a

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杭州农业科技2007年第6期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钱丽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31002,4-)摘要以药用植物"三叶青"的腋芽为供试材料,通过开展腋芽外植体诱导技术,不定芽继代增殖技术及试管苗生根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三叶青"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2MS+BAO.o3..O.5mg/1可作为"三叶青"腋芽外植体诱导配方,25d腋芽平均萌发率最高达92%,在此诱导配方上,23邮?m_2?s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腋芽的萌发,较8tanol?m_2?s-1下最高萌发率高出l5.38%;Ms基本培养基+BA2mg/1+NAA0.2mg/1或BA2mg/1为不定芽继代增殖配方,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达 5.455和4,135,继代周期缩短到35~40d;1/2MS+20l蔗糖+NAA0.2nw'l为三叶青不定芽生根培养基配方,l0~15d不定芽生根率达到98%以上.关键词三叶青;诱导;萌发率;生根率三叶青是葡萄科多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lO多个等省区,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医学临床试验表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dxJL高热,扁桃体炎,肝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也是抗肿瘤常用药物,其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为最有效的成分,它不但能减慢癌细胞的生长,而且对肝癌和血癌细胞株具有"促凋亡作用",这一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国内已有少量三叶青药理,三叶青化学成分分析方面的研究报道.但三叶青野生资源已被狂采滥挖,已濒临灭绝,远远满足不了医学需求,作者拟通过对三叶青开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起到保护已濒临灭绝的三叶青野生资源和提供医药原材料,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1.2.2不定芽继代增殖将带有三张叶片的不定芽接种到外加4种不同浓度的6一BA的培养基上, 每个处理l0瓶,每瓶接种3株不定芽,置25℃左右温度,46tan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培养35d统计增殖系数,筛选单因素的适宜处理浓度;然后将筛选出的6一BA的适宜处理浓度与4种不同浓度的NAA进行组合处理,试验设8个处理组合,2次重复,每个处理组合l0瓶,每瓶接种3株不定芽,置25 ℃左右温度,46tan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培养35d统计增殖系数,最终筛选出两种激素组合的适宜处理浓度,确定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1.2.3不定芽生根将带有三张叶片的不定芽在节间分节处切断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置25℃左右温度,46tanol-m-2?s光照强度下培养,统计生根率.1试验材料与方法2试验结果与分析1.1试验材料以三叶青腋芽,试管不定芽为试验材料1.2试验方法1.2.1腋芽诱导将经0.1%升汞消毒后的带茎段的单个腋芽接种于1/21~培养基附加6个不同6 一BA浓度处理的培养基上,每个处理30瓶,每瓶接种1个外植体,分别置于23pa'nol?m-2?s-1和8p.mol?m-2?s光照强度下培养,25d左右统计腋芽萌发率.2.1不同6一BA浓度处理对三叶青腋芽萌发的影晌由表1可见:在6个处理中,培养25d后,处理1~5中腋芽萌发率均极显着高于处理6,前5个处理中腋芽平均萌发率最高可达到92%,即当6一BA浓度从0.03mg/1逐渐上升至0.5mg/1,各处理腋芽萌发率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当6一BA浓度达到1mg/1,腋芽萌发率呈急剧下降,与前5个处理之间腋芽萌发率最大差值达到35.75%,所以1/21~+BA0.03~0.5mg/1可作为三叶青腋芽萌发培养基作者简介:钱丽华(~975一),女,浙江淳安人,农艺师,多年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Tel:0571—8731t794;E—mall:menoyqlh@hotmail.corn?22?钱丽华:药用植物"三叶青"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配方.2.2不同光照强度对三叶青腋芽萌发的影响23tanol?m?s下三叶青腋芽的萌发率明显高于8tanol?m?s~,腋芽萌发率最高达到100%,而8mol?m?S一下三叶青腋芽萌发率最高为84.62%,两者相差15.38%.因此可认为适宜的光照强度即23tmaol?m?s一更有利于三叶青腋芽的萌发(详见表1).表1不同6一BA浓度处理及光照强度对三叶青腋芽萌发的影响2.36一BA不同浓度处理对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表2结果表明:在6一BA4个不同浓度处理中,以6一BA1.5me/1和2.0me/1处理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最好,平均增殖系数达到3.125和4.135,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均显着优于0.8mg/l和1.0me/1两处理,不定芽增殖系数差值达到1.21~2.22,因此可选择在MS基本培养基+6一I3A1.5mg/1或2.0me/1基础上,外加不同浓度NAA,进一步开展两种激素浓度组合对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详见表2).表26一BA不同浓度处理对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2.46一BA和NAA不同浓度处理组合对三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表3结果表明:处理因素A即6一BA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表2结果一致;处理因素B即NAA 之问也不存在显着差异.在8个处理组合中,以处理2,处理4和处理5对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效果明显,均显着优于其它5个处理组合,不定芽增殖系数为3.68~5.455,并极显着优于处理3和处理6,因此MS+6一BA2.0me/1+NAA0.2me/1或MS+6一BA2.0me/1+NAA0.1mg/l或MS+6一BA1.5me/1+NAA0.05ml均可作为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培养的培养基配方.表3不同浓度6一BA与NAA组合处理对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2.5三叶青不定芽生根在试验中发现,将不定芽接种到I/2MS+20I蔗糖+NAA0.2me/1,10~15d不定芽生根率达到98%以上,可作为三叶青不定芽生根配方.3小结与讨论(1)适当浓度的6一BA和合适的光照强度有利于=n-f-青腋芽的萌发,当浓度超过1.0mtl,反而起到抑制作用,导致萌发率呈下降趋势,所以在三叶青组织培养中应控制适当的6一BA浓度,6一BA浓度不宜超过1.0me/1,并置于23ttmol?m?s-1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有利于三叶青腋芽的萌发.(2)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增殖将6一BA和NAA配合使用,通过不定芽基部发生的愈伤上新生芽可达到增殖的目的,虽然MS+6一BA2.0me/1+NAA0.2me/t~M§+6一BA2.0me/1+NAA0.1ml或MS+6一BA1.5l+NAA0.05ml均达到较好的不定芽增殖效果,但从增殖系数看,MS外加单一激素6一BA2.0me/1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也可达到4.135,因此我们认为MS+6一BA2.0Jng/l+NAA0.2m域MS外加单一激素6一BA2.0me/1可作为三叶青不定芽继代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参考文献:[1]刘世彪,陶民,姜业芳,等.五柱绞股蓝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3):308.[2]凌征拄,贾文流,余丽莹.等.红大戟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中草药.2005,36(10):1555—1557.[3]黄衡宇.药用植物青叶胆的组织培养.中草药.2005,36 (2):261—265.?23?。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高产优质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药用植物离体种质保存,并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组织培养技术是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进行培养,使其形成完整的植株。

其包括器官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1]。

这项技术已在科研和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生物技术之一。

该技术具有加速育种、缩短繁殖过程,改良品质,节省空间,减少劳动力,可终年生产,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等特点,且组培苗的体积小,便于携带和资源交流。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有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2]。

药用植物通过植物组织或器官的离体培养和形态发生,可实现种苗的大量快速繁殖,对于因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的药用植物、靠有性繁殖提供种子而种子发育不完善或种子成本高的药用植物、靠无性繁殖提供种子! 而无性繁殖系数低且种子需求量大的药用植物、濒危或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保护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意义[3]。

为此,对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1.1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我国关于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

周延清[4]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芫荽腋芽再生植株与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适配比的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分化和快速繁殖均有增效作用。

高山林等[5]对徐长卿组织培养试验表明,NAA 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优于IAA ,而IAA 较适于诱导丛生芽,BA 浓度有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器官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以进行繁殖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该技术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也为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从培养基的改良、外源激素的应用到基因工程的介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迈向了分子水平的研究。

同时,该技术在植物脱毒、快速繁殖、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提高培养效率、优化培养条件、减少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和变异等,都是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植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也将为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该技术在植物脱毒、快速繁殖、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同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被称为植物细胞工程或植物离体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环境,使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离体状态下进行再生和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现代生物技术。

此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涉及到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脱分化、再分化以及植株再生等多个关键步骤。

离体培养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脱分化是指离体细胞失去原有的结构特性和生理功能,转变为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再分化则是指这些分生能力强的细胞进一步分化成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细胞或组织通过适宜的培养条件和调控手段,这些细胞或组织能够再生成为完整的植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

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体内所含的有效成分形形色色,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既可以从中直接发现新药源;又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等技技术发明新药。

中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在5000种以上,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再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

在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共收载了388种国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中有药用价值的约100余种,在中国历史上就已赫赫有名的人参、天麻、黄连、黄芪、杜仲、厚朴、巴戟天、平贝母、肉苁蓉等,均位列其中。

迄今,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

但在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有不少名贵药材如人参、黄连等生产周期很长,如果以常规方法育种或育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另有一些药用植物如贝母(Ftitillaria spp.)、番红花(Crocus sativus)等,因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导致发展速度很慢且生产成本增加。

还有一些药用植物,如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等,则因病毒危害导致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于是,积极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迫在眉睫。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

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
织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我国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64年,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

1983年,全国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召开,届时全国已有30多个单位,100余人从事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其中以广西药物所的罗汉果快速繁殖,山东大学生物系与荷泽地区中药材试验站的怀地黄去病毒研究和中国药科大学人参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试验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自此,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迅速发展。

1986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有关专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问世……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如培养方法已从固体、液体、悬浮培养,深层大罐发酵发展到液体连续培养;培养材料也从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胚、果实、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这些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冠瘿组织,一直发展到目前的细胞。

近40年来我国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的药用植物已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白芨(Bletilla striata)、番红花、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绞股蓝(Cynostemma pentaphyllum)、苦丁茶(Ilex kudingcha)、南洋金花(Datura metel)、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等100余种,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从60年代开始的我国传统药材离体培养和试管繁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生产用于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

宁夏农林科学院构相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一号”和“宁杞二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通过组织培养成功的药用植物至少有200种。

增养的药用植物从常见的到珍稀濒危植物、民族植物,如云南黑节草、延龄草、高山红景天,藏药——川西獐芽菜、莪术、水母雪莲、星花乡线菊、溪黄草、玉叶金花、辽东葱木等。

从生产常用药的植物到具有抗癌、抗病毒等有效成分的植物,如红豆杉、艾黄杨、狼毒、大戟属、长春花、米仔
兰、狗牙花和香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