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诗鉴赏
离思元稹其四原文及赏析

离思元稹其四原文及赏析离思元稹其四原文及赏析《离思其四》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思元稹其四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离思(其四)[唐]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离思:离别后的思绪。
曾经:曾经经历过。
曾,副词,曾经。
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常称渤海为沧海,这里当指浩瀚的大海。
难为水:沧海深广,因而使别地方的水相形见绌。
除却:除了。
巫山:此指长江巫峡沿岸的“巫山十二峰”,其中朝云峰分外秀美,传说为神女所化。
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树,美若娇姬。
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云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意思是说我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取次”,依次。
这里有任意,随便之意,可理解为随便任意走走(引申)。
“花丛”,是用花比女人。
缘:因为。
君:你,指诗人的亡妻韦丛。
翻译曾经有过游赏沧海经历的人,其它的江河之水就再也看不上眼了;只有巫山的云雾才是最美的,其它的云雾就逊色*多了,不值得观看。
信步漫游在花丛中却懒得观赏,这一半是因为出家人的修身养性*心理,一半是因为思念你啊!赏析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文学家,河南河内(今洛陽市附近)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作关监察御史,与宦官及官僚斗争,遭到贬谪。
继而起任工部侍郎,拜相。
后出为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官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
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创作,以诗作成就最大。
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本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元稹与他的妻子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见元稹《遣悲怀诗三首》)。
然而,他们夫妻仅仅在一起生活了七年,妻子便不幸离他而去。
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元稹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篇,最著名的就是《离思》五首①,本篇是其中的第四首。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表达对亡妻深情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表达对亡妻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
短短四句诗,却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两句诗可谓是千古名句。
诗人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来比喻自己与亡妻之间的爱情。
曾经领略过苍茫大海的波澜壮阔,其他地方的水就再也难以称得上是水;曾经见识过巫山之上的绚丽彩云,别处的云就显得黯然失色。
这里的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象征着诗人与妻子之间那种深厚、独特、无可替代的感情。
在诗人的心中,亡妻就是他生命中最美丽、最珍贵的存在,无人能够与之相比。
这种比喻既生动又贴切,让人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那份刻骨铭心的眷恋。
“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人走过花丛,却懒得回头看一眼。
这句诗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对亡妻的忠贞不渝。
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本应有许多迷人的风景,但诗人却毫无兴趣,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亡妻的身影。
这里的“花丛”可以理解为世间的种种诱惑和其他的女子,但诗人都不为所动,足见他对亡妻的深情是何等坚定。
“半缘修道半缘君”,最后一句诗人解释了自己能够如此坚定不移的原因。
一半是因为自己一心向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另一半则是因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眷恋。
可以说,亡妻的离去让诗人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元稹的这首诗,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地营造氛围,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深情。
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让每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为之动容。
要理解元稹对亡妻的这份深情,我们需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元稹出生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年少时便聪慧过人,怀有远大的抱负。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妻子韦丛。
韦丛出身名门,却不嫌弃元稹当时的贫寒,毅然嫁给了他。
在婚后的生活中,韦丛勤劳贤惠,与元稹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段艰苦却温馨的时光。
离思元稹其四带赏析

离思元稹其四带赏析 导语:元稹的创作,以诗作成就最大。
在当时与白居易 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离思元 稹其四带赏析,欢迎借鉴!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离思:离别后的思绪。
曾经:曾经经历过。
曾,副词,曾经。
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常称渤海为沧海,这里当指浩瀚的大海。
难为水:沧海深广,因而使别地方的水相形见绌。
除却:除了。
巫山:此指长江巫峡沿岸的“巫山十二峰”,其中朝云峰分外秀美,传说为 神女所化。
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 茂如松树,美若娇姬。
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 云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意思是说我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 回头观看。
“取次”, 依次。
这里有任意, 随便之意, 可理解为随便任意走走 (引 申)。
“花丛”,是用花比女人。
缘:因为。
君:你,指诗人的亡妻韦丛。
【白话译文】 译文一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 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 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译文二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 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 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赏析】 此诗就诗论诗,确是好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千 百年来吸引过多少恋人的心扉。
他们信誓旦旦,每每引此语以自况。
显然,不是 深于情者决不能道出此语;同样地,不是深于情者也决不能真正领悟此语。
何以 呢? 《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两句。
朱 熹《孟子集注》为它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离思五首·其四》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了爱情的忠诚。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思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离思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赏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
描写爱情的诗词《离思五首》(其四)鉴赏

描写爱情的诗词《离思五首》(其四)鉴赏《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译注】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赏析】在悼亡词中,这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最为哀婉动人的,使人如见诗人心如篆灰、哀毁骨立。
这两句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但情感更加强烈。
“沧海”之水一望无际,呈青苍色;“巫山”之云如梦如幻,使人迷醉,相比之下,别处的山、别处的云都相形见绌,不值得一顾。
“沧海”、“巫山”在这里都是指世间至美之景,作者引以为喻,表达了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般幽深美好,即遇到妻子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黯然失色。
因此诗人在“花丛中”却懒得回头,因为挚爱虽然不在了,但在自己心中却是永生的。
扩展阅读:元稹文学成就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离思五首其四》是唐朝元稹的诗作。
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爱到至极、专一就是专一。
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变迁巨大,但却远不如对方的感情对于诗人自己的影响更大,不是拥有就能够长久的保鲜,如果对方离开,那一汪曾经让自己迷恋的海,也就不再是曾经的海了。
失去巫山云雨的依托,连百花都失去了颜色。
这般境界、这般境界下流淌出的泪水又岂是一杯相思酒能够慰藉的?所有的哀愁皆源自内心深处。
如果失去情人就会这样痛苦难耐,那么想必是此情令人难捱,想必自己以往没能够用情专一吧!若是有朝一日离开她也会是这种心境。
为了更好地说明“难为水、不是云”之深意,诗人又说:“取次花丛懒回顾”,只有失去了的爱才是最美的。
这也难怪诗人在仕途上小有成就之时就遽然离去情人另寻新欢,怕是思恋自己的前女友真的要用半生修道来换取内心的宁静吧!这里引用巫山云雨典故,更表明诗人对对方用情之专一,在这样一种极端的爱恋之后便是这样一种极端的心境,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用了巧妙的隐喻。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的意思都是说诗人已经下定决心皈依“道”门,再也不为“女色”所动了。
纵观整首诗中,爱之深厚、专一绝无仅有。
它既不像《关雎》式的爱情之舟在生活的大海上搁浅了,也不像《白头吟》中爱情的果实被世俗的波涛吞噬了;而是用情至专、至深,在付出真情后遭遇失去挚爱的伤痛,同时显现了爱情的大起大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实本就是梦寐之地,并非真正能将有情人挽留的地方,曾经拥有的青春却将过去便过去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必诗人在想往事的时候总是“有情”的吧!情到真处也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了吧!一切记忆都会成为往事。
伤痛也是如此。
没有经过世事沧桑的人是写不出这样传神的诗句的。
然而世事纷繁复杂多变,“水性本无常”、“云心亦难测”,又何况是人呢?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呢?人生总会有那么一些失意、遗憾的事情。
唐诗鉴赏 离思五首 其四 元稹

唐诗鉴赏离思五首其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原文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①,除却巫山不是云②。
取次花丛懒回顾③,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①难为水:语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意思是说,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了。
②不是云:战国楚宋玉有《高唐赋》,写楚王与巫山高唐神女相恋故事,其中记神女告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这里用朝云事,说明见过巫山神女之后,别的女人便都不能吸引他了。
③取次:随便,草草了事。
④缘:因为。
修道:指信佛。
元稹《遣病》诗说:“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 ( 《元稹集》卷七)解释:经历过汪洋大海的人,再也看不上别处的水; 见过巫山行云的人,再也不贪恋别处的云。
漫步在百花深处,却无意欣赏花的娇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一半因为我信佛,一半也是因为你啊!赏析:贞元十五年 (799),元稹21岁,初仕于河中府 (蒲州,今山西永济),借寓普救寺。
有崔氏寡妇带着子女,要去长安,也临时住在寺中。
崔妇与元家算起来沾点亲。
这时蒲州发生兵变,崔家有钱,深恐变兵抢劫。
幸好元稹与当地军官有交情,请来军吏到寺保护。
崔妇感激救护之恩,命儿子欢郎、女儿莺莺出来拜见元稹。
后得到侍女红娘的帮助,元稹与莺莺结为情侣。
再后来元稹赴长安考试,又联姻高门,娶韦丛为妻。
莺莺也嫁了人,二人的一段私情就此结束。
但此后元稹对这一段情史久久不能忘怀,不仅写了《莺莺传》追述其事,而且写了许多忆念莺莺的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题目作“离思”,可知这首诗的主题是写离情的。
首二句妙用典故,以“水”和“云”暗喻男女恋情,而“曾经”、“除却”等语,则明显具有今昔对比的意味。
浩翰的沧海使河流湖泊相形见绌,巫山的行云也使其他云气为之失色,作者利用这中间强烈的反差,说明昔日的初恋已经把感情推至峰巅,此后虽有婚姻,但再也没有那种热恋的场景了。
《离思》原文赏析

《离思》原文赏析《离思五首》原文赏析《离思五首》原文赏析1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出自唐朝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离思五首·其四》注释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离思五首·其四》鉴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
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离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一组著名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其中尤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为世人所称颂。
【原文】
离思五首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话译文】
译文一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
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译文二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赏析】
此诗就诗论诗,确是好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千百年来吸引过多少恋人的心扉。
他们信誓旦旦,每每引此语以自况。
显然,不是深于情者决不能道出此语;同样地,不是深于情者也决不能真正领悟此语。
何以呢?
《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两句。
朱熹《孟子集注》为它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
”这是人之常情;正如人们游历过名山大川之后,谁还为寻常的丘壑迷恋呢?但“曾经沧海”两句,另有特定的深意在。
它纯用诗词比兴手法,道出了钟情恋人心底的特有秘密;; 爱情的排他性。
因为人们交友,朋友不妨越多越好;然而恋爱却与此不同。
尽管封建社会里容许三妻四妾,但真正的爱情在同一时间内却只容许属于一人。
哪怕此人并不是想象的那般完美,但她(或他)在对方心目中确是像沧海水那般丰盈、清深,像巫山云(用宋玉的《高唐赋》故事)那般缱绻多情。
这是任何第三者也难以代替的。
像这样一种特殊的钟情者心态,元稹能用如此形象而又如此隽永的诗句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由于自身有切肤之感。
后两句进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诗人爱情的专一。
他不再寻花觅柳,经过“花丛”且懒于回看;这除了由于遵守道德规范之外,也是一种对心上中人的忠诚表现。
元稹的《梦游春七十韵》云:“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说明诗人确曾信守过前约。
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称赞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亦可与此参证。
问题是:此诗的受诗人究竟是谁呢?有人说:“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显然与事实不符。
《全唐诗》于《离思五首》题下注云:“一本并前首作六首”。
所谓前首,即《莺莺诗》;诗题下亦注云:“一作《离思》诗之首篇”。
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考定:
此诗乃“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
而所谓崔莺莺者,实即名为双文的寒族女子。
尽管她才、艺双绝,仍终被元稹离弃。
元稹为了飞黄腾达,不惜忍心负情,另婚高门女韦丛。
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
原因何在?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
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关于这,陈寅恪氏已有详细论述,不必重复。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魏昭成皇帝十世孙。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有《元氏长庆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