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星期四)【阅读7之一(总1065)】----别让读书成为“战略差距”档
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80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_

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800字让阅读成为习惯,老师和家长不知在耳边提醒了多少次,可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平日里,我倒是常读书,但都是凭了兴趣,经常是囫囵吞枣,将情节记住就可以了。
可这如同走马观花,书中的精华很快被遗忘。
这样的阅读习惯却是不可以提倡的。
《全神贯注》一文中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我想,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定包含这一点。
毛主席经常选择在茶馆那样喧闹繁杂的地方读书,这就是有意识地在训练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要认真专注,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
随身携带一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无论在哪里,若情况允许,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取出阅读。
哪怕只读半页,一页,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家里的床前、书桌,还有沙发旁边都可以放置一本书,这样便于我们随时拿来阅读。
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每天至少要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来阅读。
你可别小看这二三十分钟,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下来,那样我们积累的好词好句就会越来越多,当我们需要用到它时,就会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然,好处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丰富知识,比如拓宽视野,比如很好的巩固课内知识……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
阅读中如果有记笔记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读书时,随身准备一个小本子,将遇到的好词佳句随时记录下来,必要时,可以将优美的段落抄录以便日后背诵。
当然,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及时圈点,并通过查等方式来消化认识。
其实,良好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大家能够一起分享,那岂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阅读,让我们一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吧!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你的文笔如泉水奔涌,平日里一提说写作就头疼的现象再也不会发生了。
还有的你的表达,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得精炼而有序。
以前可能啰嗦半天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可在坚持阅读之后,这样的情况也在慢慢地改善。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
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
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
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
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数量的井喷式增长给微短剧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微短剧创作题材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不少微短剧的自觉选择。
在古风、甜宠等传统题材之外,微短剧已开始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更多领域。
不少剧集注重聚焦社会议题,洞察大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
如《拜托啦奶奶》描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引发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生存状况与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触发了观众的高频互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壶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传达流落海外文物的思乡之情,使“让文物回家”的愿望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在叙事和视听上,探索符合微短剧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更新颖的风格讲好故事,成为时下微短剧的追求。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5年起把4 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以此来推动阅读和写作。
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华由洪荒走向文明,无不伴随着优秀的书籍。
正是通过一代代人开卷不止,孜孜以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人生因读书而美丽。
今天,读书,已经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发展是硬道理。
要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创新离不开学习,要学习离不开读书。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更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新知识,练就更多的新本领。
因此,读书学习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为此,我在这里向大家发出倡议,1 走进伴你终生读书的学校——图书馆,借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开始阅读;2 请不要将书籍卖做废纸,请捐出身边闲置的书籍给需要的人和图书馆,传递爱心,传承知识;3每天,请关闭电视、网络一小时,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共享阅读的乐趣;4 从今天开始,确立一种信仰:“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同学们,读书吧!让浓浓的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习惯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点燃读书的激情,让这种读书的好习惯熏陶我们每一个人,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我们的讲话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让阅读成为习惯”国旗下的讲话范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国旗下的讲话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xxxx。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阅读成为习惯》。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属于读者的节日吗?它就是“世界读书日”。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为了号召全人类重视读书并体验读书的乐趣。
同学们,谈到读书,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肯定在你的耳畔回响。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戏剧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伟人们不光用自己的言语,也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使人高尚。
我国古代的《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些反映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所有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
”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
读一本好书,能使人飞引到一个绚丽神奇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和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和巴金一起观海上日出,和冰心一起感悟人生;和戴望舒一起寻找雨巷中那结着愁怨的丁香般的姑娘与书为友的过程,优雅而美丽。
静静地,一个人坐在小书屋里,择一本散发墨香的好书,细细地品读。
窗外,淡淡的日光亲吻大地,夜空中繁星点点。
在这样温柔的夜晚,沉浸于书中,是一副多么惬意的事啊!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
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
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
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态的平和,精神的慰籍。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同学们,让我们和书籍交朋友,热爱读书吧!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名爱读书的好少年,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吧!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一年级作文】让阅读成为习惯_550字

【一年级作文】让阅读成为习惯_550字让阅读成为习惯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的兴起,很多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逐渐减少。
所以,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呢?家长应该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平时不读书,没有阅读的习惯,那么孩子也会认为阅读是无趣的。
所以,家长应该多读书,扮演起孩子的阅读导向者,让孩子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重要性。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只有孩子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
家长可以通过购买图书、订阅杂志、加入图书馆等方式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创建一个愉快的阅读环境,如在家中设立一个安静的阅读角落,让孩子可以专心阅读。
家长还应该和孩子一起阅读。
阅读不应该是孤独的行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一本书,每天晚上一起读,一起讨论。
这样,就能够增加孩子的阅读乐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家长还应该定期监督孩子的阅读情况。
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并要求孩子每天读完一定数量的书。
并且,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每个月读完一本书。
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培养阅读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和毅力。
只有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才能发现阅读的乐趣,并养成阅读的习惯。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阅读的爱好者,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和乐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莫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负担

觉 阅读 , 激 发 阅读 兴 趣 。
、
正确引导, 培 养学 生 良好 的 形 式 ,走 过 场 ,学 生还 没 有 弄 懂 文 章 的内
二、 课 外阅读 活动 中容易 出现 的
错误 做法
( 一) 内外 结合 , 变 课外 阅读为 作文 阅读 应该说, 通 过课 外 阅读 可 以让 孩 子积 累 大量 的词汇 , 在 潜移 默化 中提 高写作水 平 。 但
教 师 应 以 此 为契 机 , 开 展 多 种 形 式 的活 课 外 阅 读 作 为课 堂 教 学 的 延 续 和 补 奇 ,
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 , 更有甚者 , 索性把课
外 阅读 变成 了作 文阅读 。 ( -) 考 练渗透 , 变课 外 阅读 为应试 阅读
近 几年 来 , 小 升初 考 试 如 火 如 荼 , 语 文
是, 这 是一个 日积 月累 的过程 , 不可 能一蹴 而
阅读 兴趣
的关 键
’
容, 教师就要他们汇报 自学情况 , 其结果可
想而知。 要 培 养 学 生 阅 读 的兴 趣 , 语 文 教 师
( 一) 加 强 指 导 是 培 养 学 生 阅 读 兴 趣 阅读 是 一 项 反 映 个 性 和 人 格 的 活动 , 而读 物 的选 择 是 个 性 的表 现 。 只 有 让 学 生 选 择 最 感 兴 趣 的读 物 , 他 们 才 能 深 入 理 解
首先要解放思想 ,摒弃那 些阻碍学生发展
的 陈 旧的 教 学 观 念 和 教 学 方 法 ,从 封 闭沉
闷烦 琐 的分 析 中 走 出 来 ,彻 底解 放 学 生 的 足 的时 间 读 书 ,感 受课 文 的语 言 美 、意 境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600字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600字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600字(1)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毫无疑问,这已是公认的至理。
国家要兴旺,民族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的作用不可限量。
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
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前。
当然读书是要花费时间的,一些人总是用时间不够来推托,难道你连一点点时间都没有吗?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深有体会。
在一次知识竞赛中,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和其他班的几个同学竞赛。
主持人出题目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灯泡的人是谁?”“爱迪生”对方同学脱口而出。
哎!没有抢答!对方得了10分。
主持人又出了一题:“霸王龙在哪一个时期?”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只是想起家里有一本恐龙书,里面有记载霸王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接着主持人说:“这是最后一题,成败就这一局定。
”主持人报出最后一题:“珠穆朗玛峰多少米?”“8848”我一口报出。
这样我们就成平手了。
好险!我决定回家多看书。
星期六,我一天都没出去,呆在家里爸说有的书看了一遍,掌握了好多知识。
通过这次知识竞赛,我懂得了只有看书才能进步。
从那次竞赛后,我随身携带书。
在学校,吃饭,郊游,坐车,走路……反正只要空闲下来都读书。
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速回话说得好“开卷有益”只有读好书,好读书,才能有所进。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家一起读书吧。
家长感言:是啊,读书才能增长知识,向我们大人也要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让我们多读书,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作文600字(2)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毫无疑问,读书是我们青少年获得全面成长的第一课。
我们共同读书,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开拓视野,从而享受读书与生活的快乐。
在以前,我并不喜欢读书。
但是《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曾让我爱不释手。
2023世界读书日倡议书

2023世界读书日倡议书2023世界读书日倡议书11995年,为纪念人类历史上的两位伟大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进一步倡导读书文化,引起全人类对阅读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即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的辞世纪念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
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读书。
这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华儿女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几千年来书与无数的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
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
我们即将迎来的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读书,让生活更加精彩”。
在此工商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在这一天,走进图书馆,让丰富的经典馆藏伴您度过全世界读书者的节日;在这一天,打开您的专业书,读上几页,让专业的思想开拓您的视野;在这一天,把您尘封已久的好书翻出箱底,和您的朋友一起分享精神食粮;在这一天,让我们互赠一本最喜爱的书,传递美好的感受和新的启迪。
从今天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养成毕生阅读的习惯;从今天开始,读书一小时,在温馨安静的环境里共享阅读快乐;从今天开始,确立一种信仰,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风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记住:423––世界读书日––我们的节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让我们把全民读书活动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在浓浓墨香中,体验读书的喜悦,丰富心灵的世界,让众人读书的身影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史家方汉奇---亦师亦友笔走千秋(足音)陈昌凤《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7日24 版)人物头像:丁聪绘书法:梁漱溟方汉奇,1926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普宁。
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逾60年,先后开设和讲授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研究”“名记者研究”等课程,无数新闻学子终身难忘其上课的风采。
方汉奇1984年成为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导之一,1989年创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他与宁树藩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被译为英文十卷本,收藏于多所国外图书馆。
“我只是显微镜底下被研究的一个小动物。
如果刘泱育的这个成果得到公众的认可,那都是他的功劳。
他跟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一样,我只是青蒿素。
”去年12月20日举行的《方汉奇传》座谈会上,年届90的传主方汉奇先生的话,引得在场的同行和弟子们放声大笑。
方汉奇是新闻史大家,也是公认的幽默大师。
1999年我为人民日报社属的杂志写过一篇《亦庄亦谐方人生》,此后在央视的《大家》和多家媒体上,对他的报道都以“亦庄亦谐”来描述其睿智风趣的一面。
他能把人生的种种磨砺,都转化成洒脱豁达的语言。
你说他听力好,他会说“这是‘文革’锻炼出来的。
那时候到处都是大喇叭广播点名:‘某某某,竖起你的狗耳朵听着!’我的‘狗耳朵’因此锻炼得还不错。
”他笑说他的人生,并不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段落,多的是一场又一场的侥幸:在上世纪50年代的各种运动中,虽然他受过监视、挨过批判,但侥幸漏网;“文革”中尽管被抄家、被批斗,被迫去劳动改造,但也侥幸活了下来,如今比乾隆皇帝活得还长,算是超期服役了。
过往的60余年,方汉奇的生活有黄晓芙师母相伴。
2015年9月18日师母辞世以后,他不得不练习独自生活。
他和师母鹣鲽情深,相濡以沫。
当年在“文革”中被迫下放劳动,师母辞去工作,陪他到江西一起劳动。
年轻时儿女们小,师母在中学里教学任务繁重,方汉奇时时骑车送师母上班,担负起家中的各种家务。
师母生前每提起这段往事,他都会很平淡地说:“也就是做了15年饭。
”方汉奇心灵手巧,还改装过师母坐的轮椅。
那轮椅的坐垫既低又软,坐在上面的人窝在里面、不得劲儿。
他到超市找到了一块大小合适的木质砧板,又在砧板上加了一个软垫,这样师母坐着就很舒服自在了。
为此,师母特别骄傲地跟我们说:“你们看,你们的老师多聪明!”2013年的母亲节,方汉奇就是用他改装过的轮椅推着师母,矫健地从家中走到食堂的餐厅贺节,他还风趣地说:“在座的不是孩子的母亲,就是母亲的孩子,所以过节都有份儿。
”方汉奇在生日、节日里都会给师母赠送礼物表示祝贺和恩爱。
在他给传记作者刘泱育提供的2014年的日记里,记着这样的事:(6月1日)下楼取报时,“顺便为晓芙买了一大盒巧克力冰淇淋”,(6月15日)“晚上偕晓芙赴如论讲堂看电影《归来》”,(11月19日)“赴品园商店买了一枝玫瑰花,祝贺晓芙82周岁生日”。
如今师母的遗像前,总盛开着他摆放的鲜花。
方汉奇对生活一直敏觉欢欣如少年。
2015年3月,我在福州旅行时给先生打电话,告诉他三坊七巷贴有他的外曾祖林启的肖像和事迹。
电话里老人家问我:“福州很暖和吧?北京也到春天啦!玉兰花儿开了,迎春花儿也开了,昨天我看见海棠花儿打了骨朵也要开了……”虽然没有机会成为记者,方汉奇却养成了勤于记录的好习惯。
在各种开会的场合、在学生庆毕业的聚会上,当大家都把镜头对着他时,他会从容地摸出胸兜里的手机,拍下一个个场景。
他算得上是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最早一批使用者,也是同龄人中最早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潮人”。
他总是随时记录生活,而后把这些照片编上日期、写上介绍,归入他的生活与学术档案。
他的每个学生报到的第一天,都会在他那里留有一张记有日期的照片,如今已积累了很多。
这是我们事后才了解到的。
单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点儿,我们很多人都不如他。
他的微信加入了亲戚群、朋友群、同事群、学生群,“表情”也丰富生动。
不过,有一次他在“方门弟子”群里却出了一个错误——他想发一个致谢的表情,后来他发现不小心点错了:“本想派个小姑娘来感谢大家,没想到她哭起来了!”逗得弟子们大乐。
弟子们常说:从先生那里,总能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上周,方汉奇还跟我聊起家里的小时工小邹,话语中充满体恤与同情,感叹小邹举家北漂生活之艰辛不易,并且告诉我:她来干活儿时,我就离开家出去走走或办事。
他说,留下小邹一人在屋是表示对她信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这样的信任。
至今逢年过节,他还会专门给楼下的门卫送红包、送食物。
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但他会用宝贵的时间跟门卫和工人聊天儿。
在他非常简洁的日记里他甚至还记下了门卫小何的动态:有一天小何告诉他,门卫工作被另行承包,他将丢了工作;又一天,他很关心地询问了小何找工作的情况,知道小何去了绿化队;再一天,他将学生们赠送的物品,连同一些积存的报纸一并送给了小何。
作为终身教授的他,寒暑假无论在何处,新学期都会准时赶回来参加开学第一会。
他一直说“上课就是宪法”,是最大的事儿。
他的课堪称经典!20多年前的学生张鹏最近写道:几十年来,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没有人会不记得方汉奇教授。
他一开口,满座叹服,一位同学多年后回忆仍“惊为天人”!讲到梁启超,他随口就可以抑扬顿挫背出一篇千字政论;讲到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他能扒出相关的所有正史、野史和八卦,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就像刘宝瑞说单口相声。
上世纪80年代,他的公开大课,学生多到挤坐在窗台上。
20年前的学生刘禹同最近以一首五律表达其崇敬之情:“著述等身厚,桃李育满园。
树人续鸿业,米寿犹执鞭。
”许多无缘听他讲课的晚辈都后悔自己晚生了20年。
方汉奇的书房四壁皆书,他算得上国内外收藏中国新闻史书、报、刊最多最全的个人了。
上世纪80年代他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涉及报刊500余种,报人1500余名,纠正前人的著述失误200余处,受到海峡两岸新闻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之作,许多人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才下决心研究中国新闻史的。
至今方汉奇依然笔耕不辍,正在组织编写《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增订本》;近年主编的新闻史系列著作在台湾出版,已达23册;他主编的新闻通史的英译版10册于2013年在国外面世,获首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之“卓越学术奖”。
方汉奇先生常说:我对前辈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对同辈是“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我对年轻人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2015年3月17日,他专门去探望百岁同事甘惜分教授,并记言:“我和甘老师相差10岁,相知相识61年。
我1953到北大新闻专业任教,他1954年调北大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一同调来人大新闻系。
此后,我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1961年共同挨批;‘文革’共入牛棚;然后同一年到‘五七’干校共同打了三年石头。
此后又共同迎来了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春天。
今年他望百,我望九。
特地抽空去看望他,提前为他的百岁大寿祝嘏。
他研究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的一代宗师,但愿马克思别惦记着他,让他继续健康快乐地享受他的生活!”在提名他当选首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时,他以自己不够资格来推辞,并且热忱地推荐年长于自己的甘惜分、宁树藩教授。
方汉奇说他“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一些平常的事情,正好给新闻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个时间段站过岗、做过事,如此而已。
”跟着他读过书的博士生如今都已是中国各大新闻传播院系的中坚力量,正如师兄胡太春所说:先生的学问是大海,我们只是从大海中汲取了一瓢水。
近日胡太春将30年前27万字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按照诸位前辈的指点弥补缺漏、更新发现,以69万字的新增订本,作为送给老师的迟到30年的答卷。
其实我们这些晚辈都有未竟的答卷需要完成,希望他老人家百岁的时候能收到我们更多的答卷。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何处安放乡愁(编辑札记)任姗姗《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7日24 版)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展翅翱翔。
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与我一样,许多人还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
在乡愁的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
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
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你最柔软最温暖的心事。
这个假期,当我穿透重重雾霾,重新审视我的故乡时,却猛然发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原来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
那片闪耀着金色麦芒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座曾经铺满碧绿芳草的山岭,回荡着的机械轰鸣令人头晕脑涨。
那个曾经宁静、闲适的小城,正在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把自己变成又一个“小北京”“小上海”,甚至还未模仿到几分都市的摩登现代,却已沾染上了雾霾与拥堵的“现代病”。
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怅然若失,一样的怀有无处安放的乡愁?一切已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在走向相似的结局。
在速度至上的城镇化进程中,故乡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故乡的面目也变得愈加模糊。
就像我们使用相似设计的手机,穿着相似款式的服装一样,今天的我们又不得不面对面貌趋同又如此陌生的“故乡”。
乡愁,它不再是一种甜中带酸的思绪。
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是不是迷失了许多?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何以如此诗情画意?假如深巷不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何以如此含意隽永?当胡同弄堂、粉墙黛瓦与历史记忆、人们心中的诗意一起被“现代”淹没后,我们的后人,难道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乡愁,去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试问那时的我们又如何向历史交代?我曾走过一些地方,也曾看过现代与传统比邻而居、相映成趣的风景。
这让我相信,现代城市并不是乡村的简单反动,乡村不是城市在地理上的对应物,城镇化当然也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
旧的、老的、传统的,未必毫无价值、一文不名。
建立新的,当然不意味着要将旧的、老的、传统的一律推倒。
建立在废墟上的“新”,必然掩埋着无根无源、地基不牢的危机。
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结,都会回到我们的出发之地。
假如我们同意,城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就不要轻易毁弃这种美好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吧。
因为城市生活不仅关乎我们的物质欲望,更关乎我们的精神诉求,关乎我们内心的无穷与浩瀚。
一个伟大的城市,理应容得下昨天的故事。
吾心安处是吾乡。
请不要让我们的故乡,成为一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强健体魄从养好“精气神”做起中国军网2016年1月7日星期四第10版:生活与健康■单守勤刘金凤李军艳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