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教案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利用地下害虫对温度的敏感性,通 过提高或降低土壤温度来灭杀它们 。
人工捕捉
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地下害虫,可 以通过人工捕捉的方式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
针对严重的地下害虫问题 ,可以使用适当的农药进 行防治。
拌种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一些 药剂与种子进行拌种处理 ,以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 。
土壤处理
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农业防治
采取轮作、精耕细作、清除田间杂草 等农业措施,减少地下害虫的繁殖和 生存环境。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毒饵诱杀等物理方法 ,消灭地下害虫。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 地下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辛硫磷、 甲基异柳磷等农药进行土壤处理。
对小麦生产的保护作用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2023-11-10
目录
• 引言 • 地下害虫的种类和特点 •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及评估 • 结论
01 引言
地下害虫的定义
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期间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取食植物根部或根状茎的一 类害虫。
这类害虫通常生活在土壤中,以植物的根部或地下部分为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显著 增加小麦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
效益。
评估方法
调查害虫密度
通过对小麦地下害虫的密度进行调查,可以了解 防治效果的好坏。
观察植株症状
通过观察小麦植株的症状,可以判断地下害虫对 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
检测土壤微生物
通过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评估 防治措施对土壤生态平衡的影响。
防治建议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小麦病虫害综合预防和主要技术措施论文

小麦病虫害综合预防和主要技术措施论文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预防和主要技术措施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一、综合预防开春后,小麦处于返青至拔节期,此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丛矮病、黄矮病等的危害盛期,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

因此开春后要做好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以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

适期划锄还可铲除杂草。

大力推行化学除草对秋冬季不能开展化学除草的,要抓住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中旬小麦返青后的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

以双子叶杂草危害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每亩10ml或20%使它隆乳油每亩50~60ml;以单子叶杂草危害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世玛乳油每亩25~30ml,对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防治。

搞好病虫药剂防治近年来,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高产地块的小麦产量影响更大。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关键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

然而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或防治时间偏晚的情况,这是造成防效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选用合适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二、穗期病虫害防治小麦穗期是麦蚜、一代蚜虫、吸浆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为害盛期,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案范文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案范文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案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和经济利益。

然而,受制于其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小麦种植常常受到病虫害侵袭。

本文将介绍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和方案,以帮助农民和种植者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病害防治小麦常见的病害包括赤霉病、白粉病、抽穗病、锈病等。

这些病害常常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这些病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合理种植不同病害在小麦生长期内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种植时应选择对病害较为抗性的品种,比如固体麦、强筋麦等。

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时间,避免病害持续蔓延。

土壤管理小麦病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土壤环境的影响。

要减少小麦病害的发生,应做好土壤管理工作。

首先,要加强土壤肥力管理,提高土壤的肥力,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做好田间排灌和通风,保持土壤湿度、通气性和温度,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病害监测和防治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应定期对小麦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喷雾药剂、追肥、灭菌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轮作、休闲等方式,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和繁殖,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虫害防治小麦虫害包括蚜虫、稻虱、龟甲虫、螟虫等。

它们会破坏小麦植株、降低产量、甚至使小麦无法生长。

为了防治小麦虫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生态调节自然界中有很多小麦虫害的天敌,如蜘蛛、蝉、蜻蜓等。

通过生态调节,可以引入天敌生物,以控制小麦虫害的数量。

通过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从而起到防治小麦虫害的效果。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小麦虫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涂抹药剂等。

不过,化学防治方法会经常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方法应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且注意使用时间和剂量。

农业机械防治农业机械防治方法包括利用机械设备进行防治,如灭虫灯、盖布、农药喷雾器等。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略,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作业旨在通过学生自主进修、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风险特点和传播途径。

2.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进修阶段: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参观实验室,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种类、风险特点和传播途径。

2.调研阶段:学生分组到田间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水平。

3.实践操作阶段:学生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喷药、灭虫等。

4.总结阶段:学生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和教训,撰写实验报告,分享经验和效果。

四、设计方法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进修: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2.实地调研:学生分组到田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影响水平。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总结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经验和效果。

五、评判方式1.学生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的效果。

2.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内容。

3.学生对于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七、参考资料1.《小麦病虫害防治手册》2.《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钻研报告》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材》以上是《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对学生进修和实践有所帮助。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业设计方案一、前言在当前举世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小麦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二、作业目标通过完成这份作业,学生们将能够:1. 理解和掌握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风险水平;2. 进修并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策略和技术;3. 提高同砚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了解和掌握农药应用的相关知识。

三、作业内容与步骤以下是本作业的主要内容与步骤:第一部分:理论进修(50分)1. 讲述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影响因素;2. 分析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3. 探讨小麦病虫害防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150分)1. 分组讨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2. 每组准备一篇针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钻研报告;3. 将钻研结果和预防措施在小组内分享,并进行互评。

4. 分组制作一份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手抄报或海报,展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效果。

第三部分:实地考察(150分)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家田地的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编写一份关于该作物病虫害的简要钻研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需要包括所选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和数量,还需要提出合理的防控建议。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思(30分)1. 评估整个作业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2. 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并尝试改进;3. 结合个人实际经验,分享自己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的经验和见解。

四、作业评判标准按照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判:1. 口头表达:词汇准确,语法正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2. 文章质量:主题明确,结构周密,论述充分,有创新性。

3. 实践能力:参与度高,方案可行,沟通能力强,观察力敏锐。

4. 写作规范:书写的整洁美观,不出现错别字,无涂改现象。

五、作业时间安排本次作业时间为一周时间,每天晚上进行小组讨论,第二天早晨完成作业报告。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论文[大全5篇]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论文[大全5篇]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论文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

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

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

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

其内容包括: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

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

秋播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秋播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秋播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本地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本地栽培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病,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本文重点探讨小麦秋播主要病(纹枯病)、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金针虫)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

【关键词】秋播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发生;防治1.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本地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本地栽培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病,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1.1田间消长规律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小麦纹枯病,根据本地多年多点系统观察,小麦纹枯病田间发展可分5个阶段。

1.1.1苗期传染期病菌在小麦种子发育后即可侵染,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

一般小麦播种后35天左右,即11月中下旬开始见病。

自小麦3叶期后病株率逐渐增高,形成冬前发病高峰期。

1.1.2越冬稳定期入冬后气温常年低于10℃,不利于病菌活动,病害停止发展,病情基本稳定,而发病的麦苗上病菌可存活,渡过越冬期成为早春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1.1.3横向扩展期次年2月中下旬,随着气温不断上升至10℃以上,病菌开始入侵。

3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春季发病高峰期。

1.1.4病情加重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已完全适合病菌扩展,病株率趋于稳定,但病斑高度迅速上升,侵茎率与病情指数激增。

1.1.5枯白穗显症期5月中下旬出现死穗高峰,此时病斑高度、病叶鞘与侵茎数都基本趋于稳定。

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治

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治

21第10月 上半月刊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6小时,捞出晾干播种。

该法可增加小麦苗期营养,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苗全、苗壮和安全越冬。

2.硫酸锌:用硫酸锌50克,溶于适量水中,喷拌在50公斤麦种,拌匀堆闷4小时,或将选好的麦种放入1%的硫酸锌溶液中,浸泡12~24小时。

这可有效防止小麦生长期缺锌造成的病害。

3.硼砂(硼酸):用量10克,溶于5公斤水中,配成0.2%溶液,喷拌在50公斤麦种上,或浸泡麦种12小时。

4.钼酸铵:拌种时,每公斤麦种用2~6克,要先用热水溶解,然后稀释拌匀;浸种时,用0.05%~0.1%的钼酸铵溶液,浸泡12小时,晾干播种。

5.硫酸锰:浸种用0.05%~0.1%的硫酸锰溶液浸泡12~24小时;拌种每公斤种子用2~4克。

6.金太阳神肥:内含植物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能解决小麦因元素缺乏造成的多种病状,用法为0.25%的溶液浸种6~12小时。

7.多元微量元素肥:用多元微量元素肥拌种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方法:拌种时先用温水化开50克多元微量元素肥,再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后拌麦种10公斤,晾干后播种。

小麦地下害虫是危害小麦地下和近地面部分的土栖害虫,主要包括三类:蛴螬(金龟甲幼虫总称)、金针虫和蝼蛄。

这些害虫主要在小麦秋苗期和春季苗期危害,咬食小麦地下根茎。

秋苗期危害造成小麦缺苗断垄,春季苗期危害则导致小麦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地下害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危害,是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

在具体防治中要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秋、春、夏三季防治,同时要以小麦播种期防治为主,兼顾作物生长期防治,对蛴螬还要进行成虫防治。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指标为:每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文/ 兰陵县种子公司 赵国庆编辑:杨风光**************平方米蛴螬头、蝼蛄0.3~0.5头、金针虫3~5头,春季麦苗被害率为3%。

综合防治措施如下:1.农业防治:地下害虫一般在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地块危害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教案设计本课面对的是小麦生产种植者,学员中年龄有差别,学历有深浅,生产经验有多寡,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教授规律,即理论上少讲,技术上重点掌握,生产中能够熟练应用,所以设计并多次讲授《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别三类地下害虫。

2.掌握三类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及“调查方法”(教学难点)。

3.熟练运用“综合防治”措施(教学重点)。

二、教具准备
1.三类地下害虫标本或虫体。

2.三类地下害虫的悬挂彩图及悬挂工具。

3.自制”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讲解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是小麦播种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它对小麦保证一播全苗,苗全、苗匀、苗壮意义重大而关键,因此本课在“小麦栽培管理技术”中尤为突出而重要。

这节课涉及的知识层次主要是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即农业害虫常识,农药常识方面的内容,它相对于“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整体来讲,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前后内容关联不大,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运用上也容易掌握。

下面我们学习本课内容。

2.出示三类地下害虫标本或虫体,让学员传阅观看。

张挂三类地下害虫彩图及自制“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讲解。

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
①蝼蛄危害特征:若虫,成虫:食种、芽、断茎,受害基部呈乱麻状。

防治指标:0.2头以上/m2调查方法:5点取样,每点1㎡,深
0.6m。

②蛴螬:幼虫俗称“地漏子”,成虫俗称“瞎碰子”
危害特征:幼虫:食种、芽、幼苗,横断面较齐。

防治指标:2头以上/㎡
调查方法:“z”字取样,每点0.5㎡,深0.3m。

③金针虫:幼虫俗称“金耙齿”,成虫俗称“叩头虫”
危害特征:幼虫:食种、芽、幼苗,蛀茎,茎伤口纤维呈乱麻状。

防治指标:3头以上/㎡调查方法:5点取样,每点1㎡,深0.3m。

综合防治措施(三类兼治)
一、农业措施
1.合理施肥。

①施用充分熟腐的有机肥,降低虫源基数。

②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加含磷、钾肥和含铁、錋等元素肥料的用量。

2.依地而治。

对花生茬、大豆茬、玉米茬、地瓜茬、蔬菜茬等不同茬口,做好调查,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举,一并进行兼治。

3.科学耕种。

①大力推广精耕细作。

②足墒,精量,适期播种,避开为害盛期,降低为害程度。

二、施肥拌药
用50%辛硫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中的一种,每亩用药200~250毫升,兑水10倍,喷于饼肥或土杂肥中施用,或喷于25~30千克干细土,于耕前撒施。

三、土壤处理
1.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中的一种,每亩用药2~3千克,拌干细土25~30千克,耕前撒施。

2.2%甲基异硫磷粉剂,每亩用药2~3千克,拌干细土25~30
千克,耕前撒施。

四、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

种子包衣可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包衣,收到防病治虫的双重效果。

①0.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与2%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的混合剂,按药种的比1:50包衣。

②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混用55%甲拌磷浮油按种子量的0.3%包衣(或拌种)。

③14%的种衣剂14号包衣,药种比1:50。

④2%立克秀、20%三唑酮分别用种子量0.15%、0.2%包衣或拌种。

⑤适乐时25克每升悬浮种衣剂200毫升,包衣种子100千克,混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0.2%包衣或拌种。

⑥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混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包衣或拌种。

2.药剂拌种。

①35%克百威种衣剂按药、种1:50拌种。

②40%地亚农乳油、4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甲拌磷乳油50毫升,选用上述四种农药中的一种,兑水3~4千克,拌种50千克,闷种3~4小时。

说明:
地下害虫:亦称土壤害虫,是指幼(若)虫或成虫取食植物地下或贴近地表部分;成虫取食植物地上部分,而多个虫态在地下度过的害虫均称为地下害虫。

防治指标:是指需要立即进行药剂防治的害虫发生数量的程度和密度。

综合防治:从农业生态学的总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其它防治措施,达到经济、环保、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的目的,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讲解“小麦秋种主要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表。

重点讲述“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种子包衣”和“拌种”,力争使学员在课堂上能对每种农药达到熟记,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