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量词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尤其对于东南亚留学生而言,由于母语与汉语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量词的偏误。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偏误情况及其原因,为相关学科提出借鉴和改进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深入分析东南亚留学生在习得现代汉语量词时的偏误现象;2.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量词偏误的原因和成因;3.提出针对东南亚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量词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量词知识。

三、文献综述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汉语学习中量词偏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刘斌(2013)在研究中发现,汉语学习者容易将不可数名词的量词误用于可数名词之上,如将“红色牛奶”替换成“一瓶红色的牛奶”。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中英文量词的异同点,如黄伟勋(2019)发现,中文中有很多量词的概念在英文中是不存在的,例如“口”、“顷”等,并且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中对应的单位数量也有所不同。

针对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时的情况,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

朱美玲(2018)的研究表明,在东南亚国家,学习者对一些具有文化背景和习惯的词汇和习语的理解有所偏差,比如说“吃饭”、“闲话”、“放心”,因为这些词汇或习语与他们的母语有差异。

这也启示我们,在研究东南亚留学生量词偏误时,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方面的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综述和梳理,进而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和相关研究方法。

其次,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东南亚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量词偏误的实证数据,分析数据,探究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的成因和原因。

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量词。

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

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

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汉语、泰语两种语言同属汉藏语系,是亲属语言,二者都拥有丰富的量词,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

从大类上来分,量词主要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即修饰名词的为名量词,修饰动词的为动量词。

名量词数量繁多,用法灵活,因此,本文将以名量词为研究对象,从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名量词偏误入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教学建议,希望对初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有所助益。

一、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表现笔者在泰国曼谷陕迪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期间,收集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名量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笔者从105名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共搜集到77条关于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其中名量词的遗漏、误加、错用共67条,名量词位置使用错误10条,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一)名量词的遗漏和误加。

1.名量词的遗漏:泰语系统和汉语系统里都有数量繁多的名量词,但学生在答题或者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不熟悉且没有掌握的汉语名量词时,常会遗漏名量词。

(1)教室后面有两大树。

(2)他头上戴着一帽子。

(3)昨夜下了一大雨。

(4)王林拿着一球棒,大家一起打棒球。

(5)泰国蚊子很多,老师帮我们点了一蚊香。

2.名量词的误加:在某些句子中,不需要用名量词修饰的地方学生却多加了。

(1)我回泰国的那个天,妈妈去机场接我。

(2)我学习了两个年的汉语。

(3)上个周我去芭堤雅玩。

语料显示,学生在“年、天、周”前都加上了量词“个”,学生误将时间量词认作名词,以为在能计量的名词前都要用量词修饰。

(二)名量词的错用。

1.泛用名量词“个”在汉语名量词中,“个”学生接触最早,使用范围较广,且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名词都可以用名量词“个”进行修饰,如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嘴巴、一个鼻子、一个包子、一个鸡蛋等。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他们把“个”当作万能名量词,由此造出很多不合规范的句子。

(1)他家有两个汽车。

(2)我妹妹买了一个新衣服。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然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词语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策略。

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汉语的声调对词义有重要影响,而印欧语系则没有;汉语的词汇中,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现象较为普遍。

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也不尽相同,例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顺序、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等。

这些难点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面临诸多挑战。

词语偏误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词语偏误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不好意思”和“对不起”混淆,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意思相似,但在某些场合下,它们的使用是不同的。

词语偏误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而避免使用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效果。

词语偏误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因为使用错误的词语而失去分数。

外国学生出现词语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母语干扰:学习者往往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使用母语的语法和词汇,从而造成词语偏误。

缺乏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者可能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导致使用错误。

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学习者可能不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某些场合下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词语偏误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同义词混淆:例如,“全部”和“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能。

声调错误:例如,“大”和“呆”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它们的声调是不同的。

词性错误:例如,“快乐”是一个形容词,但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其用作动词。

语境错误:例如,“请勿打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短语,但学习者可能会在不适当的时候使用它。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一、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学习传播知识文化,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

无论哪一种语言,在使用中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一些特点。

比如在词类划分上,印欧语系语言与汉语在词类划分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印欧语系的语法系统中,量词这一词类缺项。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数词和名词连用时,中间必须用量词。

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使用广泛,分工细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同一个量词可以与许多不同的名词搭配,例如“张”可以与“报纸”、“桌子”、“脸”、“网”等诸多名词搭配。

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与不同的量词搭配,例如在计数个体的人时,我们可以用“个”、“位”、“名”、“口”等量词;在表示许多人在一起时,我们可以说“一群人”、“一堆人”、“一帮人”、“一伙人”等,但它们在性质或者感情色彩方面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汉语的量词不仅有表量的作用,而且有修辞的功能。

对于大多数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很多汉语语法规则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习焉不察”,像上述这些不同的量词,中国人仅凭语感就可以判断其使用规则,而不需要刻意地去习得具体的语法。

但外国人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点时,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出现不用量词、乱用量词等偏误,量词也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之一。

本文根据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实际问题,着重归纳偏误类型,并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期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对外汉语教师教授量词有所帮助。

二、偏误类型描写1.未使用量词(1)* 我是一美国人。

改:我是一个美国人。

(2)* 在门口看到一钉子。

改:在门口看到一枚钉子。

(3)* 虽然只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时间,但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改:虽然只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但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4)*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脱离不了那国家的教育的。

改: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脱离不了那个国家的教育的。

所谓未使用量词,是指在该用量词的地方却没有用上量词。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量词在汉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词类,汉语里的量词数量十分丰富并且种类繁多。

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中往往缺少量词的对应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易出现偏误的词类之一。

本文试通过分析留学生学习量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总结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此来对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标签:量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再次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

而对于留学生尤其是对母语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缺少量词对应成分的留学生来说,汉语量词的学习无疑是一个重难点。

汉语中的量词主要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又包含大量的同音、同义量词,使得汉语学习者难以分辨。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偏誤问题,解决这些偏误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量词偏误类型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动量词表示发生的时间总量和动作次数。

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中对汉语量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

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使用量词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量词缺失量词缺失是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常出现的一类偏误。

学习者们往往会将名词和数词直接搭配,缺少量词,造成了句子不完整,句意表达不准确。

例如:(1)因为跑得太快,我丢了一手表。

(2)茶几上放着三苹果。

(3)他在琳娜家吃饭,喝了五啤酒。

这三个句子均为量词缺失的现象,例1中“手表”受量词“只”修饰,应为“一只手表”;例2中“苹果”受量词“个”修饰,应为“三个苹果”;例3中“啤酒”受量词“瓶”修饰,应为“五瓶啤酒”。

产生此类偏误的汉语学习者一般来自母语中没有量词或量词数量较少的国家,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只手表”的表达为“a watch”,“三个苹果”的表达为“three apples”,“五瓶啤酒”的表达为“five beers”,都是数词与名词直接进行搭配,没有与量词相对应的成分。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分析原因一、认知误差:印尼留学生在面对量词看起来似乎容易受到一定的认知困扰,他们由于上课内容多而杂,以及语文水平的不同,不容易弄明白这个量词的含义,导致大家学习成效低。

二、语言资源缺乏: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由于自身汉语水平有限,没有很多语言资源去学习,遇到新的量词,没有做充分的了解,所以也不容易理解。

三、实践不多:在印尼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导致学生对汉语量词不熟悉,甚至出现错误使用,有时也无法理解课程上学到的知识。

四、跨文化误区:中国量词与其他文化量词不同,印尼留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在听说读写方面很容易出现错误。

五、复杂词汇:汉语量词学习中涉及到词汇量比较大,印尼留学生很难一下子熟记下来,可能导致理解不到位,出现量词用法错误等情况。

解决方案一、加强量词知识的掌握:重点强调量词的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量词灵活性,及时评论学生的朗读及表达,逐字逐句查缺补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二、强化朗读练习:让学生练习语语言角色扮演,全体学生每次读几句,由每组学生校对,必要时提醒,使用正确的量词。

三、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把课外活动,如写作、看书这类活动,归纳到量词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阅读兴趣: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熟悉大量同义词,完成针对性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去积极运用量词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注重教学体系建设:要将中式汉语教学体系彻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要对量词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调整,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作文及笔试语文过程中,加强对量词的纠正。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知识。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

这些偏误不仅影响他们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也反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和挑战。

本文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语音转写造成的偏误许多外国留学生的母语与汉语完全不同,他们在学习汉字时会受到自己母语语音体系的影响。

一些外国留学生将自己的母语语音转写成汉字,导致汉字的发音和书写与汉语实际语音不符。

“珍惜”可能被误写成“真西”、“正吃”可能被误写成“政吃”。

2.缺乏汉字笔顺知识汉字的书写顺序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汉字的结构和形态。

许多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字笔顺教育,导致他们在书写汉字时无法掌握正确的笔顺,出现笔画顺序颠倒或者错位的现象。

3.语义误解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很容易产生语义误解,将汉字的意思和自己母语的字面意思进行对应,造成偏误。

“激动”可能被误解为“激热”、“滑稽”可能被误解为“滑鸡”。

二、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的解决方法1.加强汉字笔顺教育为了解决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问题,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对汉字笔顺的教育,使外国留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每个汉字的书写顺序。

可以通过示范写、比划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外国留学生牢固掌握汉字的正确笔顺。

2.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语音转写和语义对照的方式,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通过将汉字的发音和实际语音进行对照,帮助外国留学生正确理解和书写汉字。

3.注重语言和文化的交融教育机构还应该注重外国留学生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综合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日常生活,避免在学习汉字时出现语义误解和偏误。

三、总结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汉字是一个非常特殊和复杂的文字系统。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汉语。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量词作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色,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往往是一大难点。

量词的使用不仅涉及数量表达,更与名词的搭配、语境的选择等密切相关,因此,量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我们将对量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偏误案例,总结常见的偏误类型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教学方法不当、教材编写不足等方面。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汉语教师更有效地进行量词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二、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用来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或程度。

量词在句子中常常与数词结合使用,形成数量短语,对名词或动词进行修饰和限定。

因此,量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量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的次数。

比如,“个”是表示个体事物的单位,如“一个苹果”;“次”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如“去了一次北京”。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量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张”既可以表示纸张的单位,如“一张纸”,也可以表示平面的单位,如“一张桌子”。

物量词:物量词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根据所修饰名词的不同,物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例如,“个”是个体量词,“双”是集合量词,“半”是部分量词,“瓶”是容器量词,“碗”是临时量词,“米”是度量衡量词。

动量词: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时间的长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一、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学习传播知识文化,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

无论哪一种语言,在使用中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一些特点。

比如在词类划分上,印欧语系语言与汉语在词类划分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印欧语系的语法系统中,量词这一词类缺项。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数词和名词连用时,中间必须用量词。

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使用广泛,分工细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同一个量词可以与许多不同的名词搭配,例如“张”可以与“报纸”、“桌子”、“脸”、“网”等诸多名词搭配。

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与不同的量词搭配,例如在计数个体的人时,我们可以用“个”、“位”、“名”、“口”等量词;在表示许多人在一起时,我们可以说“一群人”、“一堆人”、“一帮人”、“一伙人”等,但它们在性质或者感情色彩方面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汉语的量词不仅有表量的作用,而且有修辞的功能。

对于大多数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很多汉语语法规则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习焉不察”,像上述这些不同的量词,中国人仅凭语感就可以判断其使用规则,而不需要刻意地去习得具体的语法。

但外国人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点时,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出现不用量词、乱用量词等偏误,量词也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词类之一。

本文根据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实际问题,着重归纳偏误类型,并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期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对外汉语教师教授量词有所帮助。

二、偏误类型描写1.未使用量词(1)* 我是一美国人。

改:我是一个美国人。

(2)* 在门口看到一钉子。

改:在门口看到一枚钉子。

(3)* 虽然只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时间,但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改:虽然只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但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4)*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脱离不了那国家的教育的。

改: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脱离不了那个国家的教育的。

所谓未使用量词,是指在该用量词的地方却没有用上量词。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遗漏错误在它们使用汉语量词时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来自英语国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在学说“我是一个美国人”时,便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在英语里只需说“I am an American”,英语中有许多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形式,即“数词+名词”,而在汉语表达时则要加上“个”。

刑福义说“数不离量,量不离数”。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不能出现例(1)、例(2)和例(3)中的情况。

汉语大多数名词也不能直接受指示代词修饰,一般在指示代词和名词之间要带量词,特别是用于复指前面出现过的名词的时候,如例(4)。

2.多加量词(5)* 照片里我们五个姐妹带着十分自然天真的笑容。

改:照片里我们五姐妹带着十分自然天真的笑容。

(6)* 从此王子跟公主过着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改:从此王子跟公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7)*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节课和教我们写作课老师的形象。

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节课和教我们写作课老师的形象。

(8)* 刚结婚的他一张脸幸福。

改:刚结婚的他一脸幸福。

所谓多加,是指在不应该有量词的地方却用上了量词,或者是在已有量词的情况下又多加了另一个量词。

例(5)中应把“五个姐妹”改为“五姐妹”,因为在汉语里,虽然数词一般不能直接与名词结合,要在它们之间加量词,但也有例外——当数词后面的名词为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词并列时,其间不能加量词,直接由数词和名词结合或者将数量词放在名词的后面,如“两兄弟”或“兄弟两个(兄弟俩)”。

例(7)、例(8)中“节”和“脸”其实已经是量词,分别修饰“课”和“幸福”,所以它们前面不应该再出现另一个量词,因为在汉语中,除了复合量词如“人次”、“架次”等,其他量词不能连在一起使用。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出现这类偏误的留学生头脑里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量词概念,他们没能确定“节”和“脸”在句中是否可以做量词。

3.量词的过度泛化(9)* 爸爸给我寄了一个信。

改:爸爸给我寄了一封信。

(10)* 中秋节的晚上,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圆月。

改:中秋节的晚上,天空中出现了一轮圆月。

(11)* 我昨天在东方书报亭买了一本报纸。

改:我昨天在东方书报亭买了一份/一张报纸。

(12)* 我的衣柜里有六件衣服、四件裤子和两件帽子。

改:我的衣柜里有六件衣服、四条裤子和两顶帽子。

所谓过度泛化,是指将一个量词的使用范围扩大化,将其与一些有固定、专属量词的名词搭配。

“个”是留学生习得量词过程中最早接触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最为熟悉的一个,也是被泛化使用最严重的一个。

由于汉语中的很多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属量词,都能与“个”搭配,例如“一部手机”、“一座宝塔”、“两枚硬币”都可以说成“一个手机”、“一个宝塔”、“两个硬币”,于是有的留学生觉得找到了使用汉语量词的“捷径”,不管对什么事物都用“个”去表量,这就形成了“个”的泛化。

有的“个”的泛化尚可接受,但有的就听上去明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例(9)、例(10)中就应该使用“一只小猫”、“一封信”这样的搭配。

外国留学生出现泛化量词“个”的偏误,一方面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作为一个语法规则,汉语在表量时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上量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体会到汉语量词所附加的情态、格调、形象等色彩。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个”,可能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

对此,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适度宽容。

除了“个”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量词有时也被泛化使用。

比如例(11)中,留学生知道量词“本”可以和“书”、“杂志”搭配,就把“本”泛化到所有和印刷品有联系的物品上,于是就出现了“一本报纸”。

还有的留学生把“件”过度类推到所有的衣物上,就有了“一件裤子”、“一件帽子”、“一件裙子”等。

用于计量树木和草的“棵”被用来计量花朵,用于计量桌子的“张”被用来计量椅子,也同样是过度类推。

4.音同或音近而形异的量词的混淆(13)* 墙上挂着一副画儿。

改:墙上挂着一幅画儿。

(14)* 去SOS村回来,大家都说,我们都应该有一棵爱心。

改:去SOS村回来,大家都说,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心。

(15)* 大个的生日蛋糕上插着二十只蜡烛,我惊奇了,我都二十岁了。

改:大个的生日蛋糕上插着二十支蜡烛,我惊奇了,我都二十岁了。

(16)* 昨天王老师让我们回去写一编作文,题目是《快乐的一天》。

改:昨天王老师让我们回去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快乐的一天》。

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同音或近音而形异的量词时,特别容易出现偏误。

这些量词有的不仅读音相近,形也相似,对留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困难。

比如“棵”与“颗”的混用,其原因就是如此。

“棵”和“颗”都是个体量词,但“棵”用于表植物的名词,“颗”强调颗粒状的、小而圆的表物名词,它们的语义选择不同。

类似容易引起留学生在书面交际中混淆的量词还有,“副”、“幅”,“对”、“堆”,“支”、“枝”、“只”,“篇”、“遍”、“编”等。

5.语义特征相近的量词的误用(17)* 她发现自己头上有一条白头发。

改:她发现自己头上有一根白头发。

(18)* 我吃惊了,他们很年轻,原来他们结婚了,他们是一双夫妻。

改:我吃惊了,他们很年轻,原来他们结婚了,他们是一对夫妻。

(19)* 我的眼镜摔坏了,我想买一对眼镜。

改:我的眼镜摔坏了,我想买一副眼镜。

(20)* 天空中出现一粒非常亮的星星。

改:天空中出现一颗非常亮的星星。

汉语中一些语义特征相近而使用范围不同的量词,是留学生常常容易出现偏误的。

例(17)出自初级阶段测试卷中的一道小题,很多学生没有选“根”,选了“条”。

“根”和“条”虽然都可以用于修饰细长的东西,但“头发”有其固定搭配的量词——“根”,而“条”通常不与“头发”搭配,它们有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一类偏误在汉语水平达到中级的留学生中也很常见,他们在遇见类似例(18)、例(19)中“夫妻”、“眼镜”、“皮鞋”等这样都含有“两个”之意的名词时,量词“双”、“对”、“副”经常会使用错误。

这是因为他们对语义特征相近的量词的使用范围还没有搞清楚。

在现代汉语里,“双”用来计量生命体左右对称的肢体或器官,以及以肢体或器官为媒介而使用的左右对称的事物;“对”常用来计量按性别、左右、正反配合的两个同类的人、动物或事物;而“副”常用来计量若干个(包括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发挥一个功能的事物。

同样道理,量词“粒”与“颗”、“株”与“根”等量词,它们的语义特征虽然相近,但使用范围也有不同之处。

6.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的偏误(21)* 我爸爸昨天买了两行树。

改:我爸爸昨天买了两棵树。

(22)* 今天星期天,没有课,我们一伙学生去家乐福买东西。

改:今天星期天,没有课,我们一群学生去家乐福买东西。

汉语中同一个名词有时候可以与几个量词搭配,但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些不同的量词在与同一个名词搭配时,肯定各有各的语义特征和使用范围,而留学生对于这一点往往把握不准,在遇到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时容易出现偏误。

例如指称“树”的量词可以有“棵”、“行”、“排”、“片”等,于是就出现了例(21)“我爸爸昨天买了两行树”这样的偏误。

“群”、“帮”、“伙”、“批”都是集合量词,表复数,但语义色彩不同,在接不正当身分、职业和关系这类带有贬义的指人名词时才会用到“伙”,而不用“群”、“批”。

三、偏误原因分析在以上六种留学生出现的量词使用偏误中,中国人有时会出现“个”的泛化和同音异形字及近音异形字错用这两种情况,其他的偏误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不会出现的。

留学生出现的这些偏误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但要找出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而且要对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这些偏误找到好的对策。

1.母语的负迁移根据普通语言学的观点,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母语的干扰作用比较大,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非常多。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英语中的个体名词可直接与数词连用,不需要量词,例如“two books”、“a teacher”、“that country”,所以有的留学生就造出“两书”、“一老师”、“那国家”这样的错误短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英语的影响。

这是造成量词遗漏和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比如例(22)中提到的“批”、“群”、“帮”、“伙”等都可以与表人的名词结合的量词,在语义特征上有所区别,但英语中的“a crowd of people”、“a crop of students”则没有这种区别。

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来说,英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法概念,在形式上比较明晰、规范,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汉语在此问题上更多的是逻辑概念,而且很多量词是根据所修饰名词的外形特征、形象特征、感情色彩等做出相应的搭配选择,留学生很不适应这样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