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肌梗死并发症一、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
心肌缺血坏死面积是决定心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梗死面积占左心室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梗死面积超过40%则将导致心源性休克。
STEMI急性期的心力衰竭往往预示近期及远期预后不良。
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包括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和肺内罗音。
(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
1.轻度心力衰竭(killipⅡ级)(1)吸氧,监测氧饱和度。
(2)利尿药:速尿20-40mg,必要时间隔1-4小时可重复使用。
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对利尿药反应良好,用药后可降低肺小动脉嵌入压,减轻呼吸困难,降低左心室舒张期容量和心肌耗氧量。
增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心肌的氧供,而肺淤血的减轻又使氧合效果增加,使心脏收缩力、射血分数、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
但应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
(3)硝酸甘油:以扩张容量血管为主,可降低前负荷、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
硝酸甘油应从10ug/min的小剂量开始,每5-10min增加5-20ug,并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调整剂量,一般可加至上限200ug/min。
应注意低血压和长时间连续应用的耐药性。
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用硝酸甘油。
(4)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明显肾功能不全者可给予ACEI,不能耐受者给予ARB。
2.严重心力衰竭和休克(killip Ⅲ-Ⅳ级)(1)吸氧,持续正压给养、无创或机械通气。
(2)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逐渐加量至收缩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90mmHg。
(3)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
多巴胺5-15ug/(kg.min),有肾脏低灌注者多巴胺<3ug/(kg.min);治疗不满意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是第一个24h内禁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以免造成心脏破裂、梗死面积扩大及恶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作为临床护士,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在实践中,我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有以下体会。
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以及意识状态等。
通过评估患者病情的变化,护士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及时干预患者病情。
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特征是心排血量减少和肺淤血。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颈静脉怒张等症状时,护士应立即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卧床休息、调整体位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加强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抱怨和疑虑,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增强治疗的合作性和依从性。
合理用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应该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对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及时记录和汇报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合作团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护士应积极与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分享患者的信息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我们应该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干预患者病情,加强心理护理,合理用药和合作团队护理。
通过不懈努力,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恢复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1. 引言1.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发展出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心力衰竭则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时,患者的生命危险性大大增加,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等因素。
心力衰竭的发生又会进一步加重心肌梗死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依据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脏标志物升高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等。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水肿等症状,而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可能有所不同。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提高护理成功率的关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1. 心绞痛: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或不适感,常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下巴,持续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上。
2. 窒息感:心力衰竭可能导致肺水肿或其他呼吸困难,患者出现感觉到气短、无法平卧等症状。
3.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心房纤颤等。
4. 体征改变:包括心率不规则、心音减弱或增强、肺部啰音等体征。
5. 血压改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血压不稳定等情况。
6. 皮肤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四肢发凉等表现。
以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时识别和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至关重要。
在护理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正文2.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目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稳定患者的病情,尽快缓解症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其次是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的恢复功能;第三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等;第四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第五是教育患者相关知识,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的正确使用等,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对策【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原因:①左室大面积梗死,坏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左室顺应性下降致左房压力增高;②少数由于AMI的机械并发症;③并有右心室梗死。
1 AMI并发CHF的诊断1.1 AMI并发CHF临床表现以左心衰竭为主,右心衰较少见,若下壁、后壁梗死伴有右心衰竭,则提示有右室梗死的可能。
1.2 胸部X线表现由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引起双肺上叶肺静脉充血,严重时肺门云雾状阴影向外扩展。
1.3 Swan-Ganz漂浮导管检查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CO)或心脏指数(CI)。
PCWP可间接估计左室充盈压(LVFP)、CO/PCWP可作为收缩功能指数以估计左室收缩功能。
肺充血时PCWP>2.4kPa(18mmHg),周围灌注不足时CI<2.2L·min-1/m2。
2 AMI并发泵功能障碍的分级2.1 Killip分级法Killip分级法是以临床症状及体征来判定,I级:无心力衰竭的征象;II级:轻度到中度心力衰竭,心尖部舒张期奔马律,肺叶50%以下有湿性罗音;III级:严重心力衰竭,肺叶50%以上有湿性罗音或出现肺水肿;IV级:心源性休克。
此分级不包括急性右室梗死并发的右心衰竭,并应注意鉴别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所引起的肺部啰音。
2.2 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分型(改良Forrester分型)可正常指导治疗I型:PCWP≤2.4kPa (18mmHg),CI≥2.2L·min-1/m2,临床无肺充血及周围组织灌注不足;II型:PCWP>2.4kPa (18mmHg),CI≥2.2L·min-1/m2,临床肺充血,无周围组织灌注不足;III级:P CWP≤2.4kPa (18mmHg),IC<2.2L·min-1/m2,临床有低血压及周围组织灌注不足,无肺充血。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危急病症,是冠心病的一种最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出汗等。
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既需要重视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又需要加强对心力衰竭的护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出一些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1、及时的观察和监护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监护,一旦出现情况需要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
特别要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患者的血压变化、体温变化、呼吸变化、心率变化等等都需要被密切关注。
此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体液平衡、尿量情况和心脏功能等参数,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异常情况。
2、心理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日常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开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并积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信心。
3、药物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脏负荷,避免心肌继续受到损害。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和方案。
4、营养支持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保证患者的摄入量和营养均衡,还可以适当地进行营养补充。
5、康复护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逐渐增加体力锻炼、进行心理干预、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等。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异常情况。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并积极开展综合性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在治疗和照顾这类患者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在护理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进行体会分析。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时的干预非常重要。
在患者就诊时,护士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心肌酶谱等必要的检查。
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护士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困难或气道梗阻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士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率失常或心律不齐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证患者的心肺功能稳定。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心理护理同样重要。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与此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护士需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
通过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护士还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指导,关注他们的康复情况,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康复期间出现的问题,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恢复正常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我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了体会和总结。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患者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70例)和心力衰竭组(60例)。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果非心力衰竭组的平均年龄、心绞痛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等指标与心力衰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女性占比、心肌梗死发生率、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既往脑卒中史占比、吸烟者占比、白蛋白、血肌酐、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单素因心力衰竭组的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等是导致患者发生心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OR=0.985、1.102、2.201、1.032、1.020,P<0.05)。
将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高血压、血红蛋白、糖尿病、肌酐清除率等因素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0、2.654,P<0.05)。
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糖尿糖和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
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各类原因的死亡之首,而冠心病的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且多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在此次的研究中將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病例分析PPT课件

2咳嗽Βιβλιοθήκη 咳痰 咯血3乏力4
少尿 肌酐升高
5
病例介绍
患者陶某,男,37岁,因“发作性胸痛1天余”于 2013-10-22 10:58入院。
病例特点:
患者于2013年10月21日21:00始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骨后疼 痛,呈压榨痛,伴出汗,伴胸闷、气短,症状持续不缓解。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I、AVL、V1-V5导联ST段抬高0.050.15mv。
口服 口服
静脉输液
口服 口服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区别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激活途径
9
机制的比较
分类 与P2Y12受体结合的可
逆性
激活
起效时间 作用持续时间 择期手术前停药时间
氯吡格雷 噻吩并吡啶类
不可逆
前体药物 受代谢限制
2-4小时 3-10天
7天
分子结构
噻吩并吡啶环
替格瑞洛(倍林达) 环戊基三唑嘧啶类 可逆
改用:聚乙二醇4000散 10g 1/晚
通便灵胶囊 0.5g 1/晚
泮托拉唑钠粉针 80mg 1/日
奥美拉唑片 20mg 1/日
复方酸枣仁颗粒 8g 2/日
地西泮片 2.5mg 3/日
13
利尿剂的区别
➢呋塞米:88%肾代谢,静脉极量320-400mg,口服极 量600mg。容易利尿剂抵抗。
➢托拉塞米:80%肝代谢,对肝损害大。长效,极少出 现利尿抵抗。排钾作用为呋塞米1/3。静脉10min起效, 作用5~8小时。心衰极量80mg/日;肾衰200mg/日。
扩冠 抑制心率 稳定斑块、调脂
改善循环 营养心肌
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 1/日 替格瑞洛片 90mg 2/日
依诺肝素钠注射液 40mg 2/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VR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因素。
方法在首次发生AMI的患者中选择心脏彩超VRM表现的133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有CHF组(61例)及对照组(72例,无CHF)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类型及部位、入院时Killip分级、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确立AMI后VRM 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绘制AMI后VRM伴CHF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结果 CHF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前壁及多部位梗死、入院时Killip分级、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G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出血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R≥80%、入院时 Killip分级的Ⅲ、Ⅳ级以及CK MB≥20%是AMI后VRM伴CHF 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值和95%可信限分别为 2.599、1.060~6.370;4.679、1.833~11.945;7.700、3.154~18.795。
AMI后VRM伴CHF的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844。
结论 GR≥80%、入院时 Killip 分级的Ⅲ、Ⅳ级以及CK MB≥20%是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
据此Logistic模型诊断AMI后VRM伴CHF的可靠性为84.4%。
【关键词】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重疾病,AMI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AMI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AMI后CHF主要与心室重构(VRM)有关。
AMI后VRM是指AMI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几何形态及功能的改变。
VRM是影响AMI患者是否进展至CHF,甚至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逆转VRM、如何减慢CHF的进展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了解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AMI早期判断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寻找更好的药物及其他的治疗方法以提高AMI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本文对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相继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首次发生AMI的患者,选择心脏彩超有VRM表现的133例作为研究对象。
AMI的诊断标准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VRM的诊断标准〔1〕:用入院后2 w~20 d的心脏彩超来评价,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改变则视为AMI后心室重构:①梗死区心肌无收缩或矛盾运动;②梗死区扩张或室壁瘤;③梗死区室壁变薄厚度7mm;④左室梗死时左室舒末径增大(男性≥55 mm,女性≥50 mm);⑤右室梗死时右室内径增大(≥20 mm)。
CHF的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规定的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临床表现,且EF值(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的射血分数)50%。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糖尿病符合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为既往空腹血脂检查2次或2次以上血浆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任何一项或几项高于正常或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正常。
排除标准:①AMI后24 h以后入院及2 w内出院或死亡的患者。
②同时伴有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以及既往诊断为严重的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且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③肝、肾等其他脏器存在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分析方法将133例患者分为CHF组(AMI后VRM伴CHF,61例)及对照组(AMI后有VRM但无CHF,72例)。
对两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包括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及快速性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类型及部位、入院时Killip分级、白细胞(WBC)、单核细胞的百分数(MO%)、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GR%)、血小板(PLT)、红细胞(RBC)、CHO、TG、HDL、LDLC及血液的出血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百分数(CK MB%)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分析方法确立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绘制AMI后VRM伴CHF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1.3 检测及判断方法心脏彩超检测采用美国HP5500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于AMI 2 w后用标准方法记录心脏长轴、短轴及心尖四腔和两腔图像。
主要指标①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末径等;②收缩功能减退指标:EF值。
WBC、MO、GR、PLT、RBC于入院即刻取静脉血2 ml,采用美国COULTER.STKS自动血象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CHO、TG、HDL、LDLC于发病36 h内取静脉抗凝血2 ml,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SYNCHRON LX20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PT、APTT、FIB于入院即刻取静脉抗凝血2 ml,采用ACL200自动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CK、CK MB于发病24 h左右取静脉抗凝血2 ml,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SYNCHRON LX20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吸烟史及既往病史通过入院时医生询问获得,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为既往于三级甲等医院作出的诊断。
心律失常、心梗类型及部位、入院时Killip分级通过心电图、心电监护及临床医生根据症状、体征的判断获得。
治疗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单纯药物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同时或不同时用阿司匹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安体舒通等药物;另一种为药物治疗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用药原则同前,PCI治疗于入院后1 w内进行,PCI治疗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均成功开通。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AS6.12软件,计数指标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指标采用x±s表示。
2 结果2.1 两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梗死部位及类型、Killip分级及治疗情况见表1和表2。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治疗情况及CHO、TG、LDL C、HDL、MO、RBC、PLT、FIB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心律表1 两组临床情况及特征比较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表2 两组年龄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失常的发生率、心肌梗死的部位及类型差异显著(P0.05),入院时Killip分级亦差异显著(P0.01)。
CHF组WBC、CK MB、P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R、CK及APTT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AMI后VRM伴CHF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GR ≥80%、入院时Killip分级的Ⅲ、Ⅳ级及CK MB≥20%是AMI后VRM 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3。
2.3 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的AMI后VRM伴CHF的ROC 曲线见图1,AMI后VRM伴CHF的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844(据此模型诊断AMI后VRM伴CHF的可靠性为84.4%)。
表3 AMI后VRM伴CHF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3 讨论关于AMI后VRM伴CHF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前壁及多部位梗死、入院时Killip分级、WBC、GR、CK、CK MB、FIB、PT、APTT值升高是其危险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R≥80%、入院时 Killip分级的Ⅲ、Ⅳ级以及CK MB≥20%是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
GR≥80%是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GR≥80%的患者发生CHF的危险性为GR80%患者的2.6倍。
既往研究结果示〔2〕AMI 时外周血GR增高的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是预后不佳的指征。
GR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御外来感染,通过吞噬和酶的消化作用参与炎症和免疫过程。
关于GR增多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分析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GR对心肌组织的再损伤:国外已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3〕,冠脉血管急性闭塞后,血浆中白介素6、白介素8浓度明显升高,它们可引起GR趋化、聚集和被激活,GR通过释放氧自由基、微血管阻塞和分泌蛋白水解酶等机制导致缺血区心肌细胞的再损伤,甚至死亡。
第二,心肌细胞的自身损伤,AMI后可有发热,在无感染时均认为是吸收热,这种吸收热与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关,可能为大量的GR进入心肌坏死组织被激活,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时细胞内酶活性升高,心肌自身损伤加重。
第三,激活的GR可释放大量缩血管物质而促进心力衰竭。
第四,GR直接释放细胞毒性介质到心肌细胞表面,直接损伤心肌。
第五,GR增多是感染的主要标志,而感染可促进心功能不全的进展。
入院时Killip分级Ⅲ、Ⅳ级是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级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Ⅰ、Ⅱ级患者的4.7倍。
Killip分级是根据入院时肺部听诊的湿啰音来划分的,它反映入院时的心功能状况,本研究显示入院时有急性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以后出现CHF的几率增多,预后差。
因此可得出入院时的心功能会影响以后的心功能状况,影响患者的预后,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曾有人研究〔4〕表明血清心肌酶明显升高是老年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CK MB≥20%是AMI后VRM伴CHF的独立危险因素,CK MB≥20%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是CK MB20%患者的7.7倍,是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肌酶是反映梗死面积的指标,说明AMI后VRM早期发生CHF与梗死面积有关,梗死面积越大,发生CHF的危险性越大,死亡的危险性也越大。
【参考文献】1 Wei W,Rongli G.A study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cardial func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or without thrombolysis therapy〔J〕.J Emerg Med,1998;7(5):301.2 Lorraine Kyne MB,Hausdorff LM,Knight E,et al.Neutrophilia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 J,2000;139(1):94100.3 Franz Joset Neum,Meinrad Gawaz.Cardiac release of 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5;92(4):74855.4 江建强,王治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11):6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