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挑战试卷答案

中国公共卫生挑战试卷答案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摘要】探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不同的成功的社区卫生服务经验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我国社区卫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仍处于初创阶段,浮于表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一、引言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其中的医疗保险更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之一,我国一直对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自1996年试点至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政策支持、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人员的素质和群众的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社区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担任组长,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 个,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过去与发展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81年中美两国专家在上海市上海县进行的卫生服务调查,但直到1988年,Dr. Raiakurcar建议中国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7年底,国家在济南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全面拉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序幕。1999年,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讨论和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则、内容、政策等进行了界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召开社区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社区卫生服务;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14条指导意见中有8条涉及社区卫生服务问题。2001年,卫生部基妇司在成都召开会议,就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进展情况进行总结。“青岛会议”也就卫生三项改革明确方向。同年8月卫生部基妇司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定了三项基本政策,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2002年,国家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启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年国家十一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2003年,卫生部基妇司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在对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总结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创建工程,并制定了创建标准和和创建日程,为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浅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地建议

浅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局里领导与号召,努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重型精神疾病,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九方面,就我镇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努力方向作如下汇报: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我镇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基本信息和主要健康问题,就卫生服务信息的记录欠完善,仅开展了部分重症病人的接诊转诊工作。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使用比较差。望今后在加强动态管理健康档案方面再做努力,争取将“死档”变活,真正发挥其效力。 二.慢病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 35 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 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每年随访四次,对管理达一年的患者进行年度 评估,对管理不到一年的患者进行半年度评估。对他们的生活饮食,健康起居,用药方面等进行健康指导。我镇卫生院将长期努力重视、督导村卫生室,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强慢性 病管理,争取达到慢病的规范化管理。

三.重型精神疾病 对辖区重型精神疾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至少四次随访, 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增加随访次数,必要时转诊专科医院。每年进 行一次年度评估,康复指导。对确诊患者进行网报管理。有望通 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减少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次数,提高精神疾病 患者的生存能力。 四.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65 岁及老年人进行管理,我辖区有老年人986 人,管理 786 人,对其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和一般体格检查,共进行健康体检 389 人次。今后我们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健康体检的重要性。提高体检率。为他们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五.预防接种及传染病防治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 破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 性接种,包括肾出血热生厌,炭疽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的疑 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爱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病人等进进行治疗管理。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国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水平化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方、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爆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

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防治水平。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初步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立;饿精神专科学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及对基层技术指导的机制。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和四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三是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合适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现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900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行业标准3100余项。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

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化

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化 现状与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功焕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指出:
围绕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 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示范引导,落实责 任,持续推进,为“十一五”国家信息化发展开好局、 起好步。
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教育信息化 文化产业信息化 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
2006-5-29 2

公共卫生发展与信息化
2006年我国将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响应能力建设,全 面启动全国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建立省会 城市和地市级医疗救治数据中心,逐步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医疗救治 信息系统。支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将居民疾病控制、预防保健 和健康促进工作落到实处,使常住人口的预防保健主要指标处于良好 水平;努力为居民,特别是长期联系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方便、 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促进传染病的控制 促进个人健康的指导和慢性病的控制 促进资源共享 促进决策分析 促进信息服务
2006-5-29
3
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控制的现 代化。
2006-5-29
4

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现状
中国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
构建了全球疾病监测网络覆盖面最大的互联网 应用系统; 构建了全球疾病监测通过合理利用VPN技术和 Internet资源建立“公网专用”的网络系统; 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疾病在线直报网络系统; 构建了全球监测病例个案数据量最大的疾病监 测信息系统; 实现了疫情报告与单病种病情监测信息管理的 结合,为实现WHO提出的综合监测信息管理模式 奠定了基础。
2006-5-29 6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公共卫生原理与方法答案

1、温思络将公共卫生定义为: “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和艺术。这些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每个人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服务,建立社会机构来确保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能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 温思络定义内涵非常丰富。“科学和艺术”、“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和“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3个关键词以画龙点睛的手笔点出了公共卫生的本质和使命。温思络定义界定了公共卫生的范围,包括了公共卫生的早期目标(控制传染病和环境卫生),以及当前越来越重要的健康促进,初级保健和社区卫生等工作。该定义明确指出社会环境和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强调公共卫生的目的是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健康长寿的人权。 2、公共卫生的3项核心功能: (1)评价:公共卫生机构应定期地、有系统的收集、整合、分析并提供关于社区健康的有用信息,包括健康状况、社区卫生需求、流行病学自己其他健康问题研究的统计资料。(2)政策研究制定:公共卫生机构应通过促进科学知识库在公共卫生决策中的运用以及在领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发挥领导作用,制定出全面的公共卫生政策,以此服务公共利益。(3)保障:公共卫生机构应保障其服务人群享受到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必需的服务,无论是通过鼓励其他相关实体开展行动,还是公共卫生机构自己直接提供服务,目标都旨在保证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从而达到让公众满意的预设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公共卫生的三大核心功能与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功能相类似。如果将人群或社区看成一个人,评价就类似于诊断,保障就类似于治疗。政策研究制订则是介于评价和保障之间的一个中间步骤,类似于诊断之后的治疗计划研究制订过程。这三大核心功能全面地明确了公共卫生该做什么。 3、中国公共卫生的 10 项职能 ①预防和控制疾病(或危害健康的事件); ②监测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③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④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公共政策和规划; ⑤执行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卫生标准; ⑥鼓励社会参与,发展多部门间的协作关系; ⑦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⑧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实用性和可及性; 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 ⑩发展和施行创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4、公共卫生体系 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妇幼卫生保健体系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主要职责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应用研究与指导。同时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浅谈公共卫生系统在我国的架构

浅谈公共卫生系统在我国的架构 摘要: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所以每个国家都在建设自己的公共卫生事业,以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公共卫生系统的涵叉,谈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架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结构 2008年10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公开征集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特别强调 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但从收集到的意见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何为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系统”仍颇有疑虑和争议,因此有必要利用科学方法建立逻辑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内涵 1、公共卫生的定义、内涵。要想科学合理的建立公共卫生系统的逻辑架构,首先必须对“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内涵加以深刻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内涵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1923年winslow曾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

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 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此后还有许多机构和学者提出过不同的定义。虽然定义有所区别,但其内涵还是有相通之处。从核心来看, 公共卫生围绕的是人群的健康,与临床医学以个体健康为中心明显不同;从学科领域来看,公共卫生范周已经远远超过纯医学的范畴,更多的成为一种社会学科;从关注的问题来讲,公共卫生更多的关注社会 宏观层面的人群健康问题,甚至包括一些社会问题;从手段上看,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运用医学技术和服务手段,还要综合应用其他社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教育、行为干预、环境监控和治理、交通安全保障等等;从组织方式上看,公共卫生工作其实是政府部门 的重要职能之一,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协调和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总之,从本质上讲,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正面外部效应,侧重于宏观调控,需要政府主导,其实质就是公共政策。因此,必须树立新公共卫生和大公共卫生的理念,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 2、公共卫生的目标、功能、及内容。从公共卫生的定义及其内涵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公共卫生的目标,就是通过综合采取各种手段和方 法来促进、修复和维护人群的健康状况。此外,还有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既然被视为整个宏观卫生体系中的一个部分,那么公 共卫生也应该遵循WHO提出的卫生系统三大目标:提高人群健康、财务风险分摊能力和提高人群的满意度。进一步讲,正是由于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

中国公共卫生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上) 赵根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 课程前言 我要重点跟大家说中国的公共卫生,另外重点跟大家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因为只有看到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今天是将分四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个,绝大部分做公共卫生的(同志)可能不能讲出公共卫生的定义是什么,可能仅仅是做公共卫生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公共卫生的概念以及它包含的内容。重点跟大家说公共卫生的成就和挑战,这个方面,我更重点说公共卫生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第三个,我们来分解一下,假如公共卫生的话,我们应包括哪些职能、哪些任务?最后,有时间的话跟大家探讨,因为现在医改做得轰轰烈烈,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特别强调医改当中的公共卫生问题。我跟大家稍微提一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中的公共卫生问题做哪些方面。 一、公共卫生概述 (一)公共卫生定义 公共卫生的话,至少说在2003年的SARS之前,我国有“公共卫生”这个词,但没有“公共卫生”的定义,但在国际上,假如翻阅过去的公共卫生历史的话,在1932年,Winslow第一个提出了“公共卫生”,大家看一下,公共卫生就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环境卫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因为在那一时期,社会的、人群的主要的疾病负担是传染病,教育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的治疗。所以,在80多年之前就谈到了“公共卫生”的定义是很广的,而不像我们在临床医学当中的,主要一个是治疗疾病,它除了预防疾病之外,还要控制它的流行,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一个,在现在看起来,对社区的人群进行早期的发现,这是我们现在国家医改当中,公共卫生任务当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早期发现慢性病的人群。另外在John Last,以及美国的科学医学院都有相应的定义。 但在2003年之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定义,SARS之后,给公共卫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一)预防医学发展趋势与策略 预防医学的基本目的是:①预防疾病(包括各种新老疾病);②改善环境(包括生产和生活环境);③增进健康。要实现这些目的,需要预防医学工作者和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政策学等其他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 2003年,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谁来维护大众的健康》一书中就加强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战略性的发展框架和建议。报告呼吁公共卫生教育应该建立在生态学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影响健康的多重决定因素及多种干预策略。报告推荐在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中,除了传统的5门核心课程,即生物统计、流行病学、环境科学、卫生服务管理、行为和社会科学,再增加8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即信息学、基因组学、交流、文化素质、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研究、全球卫生、政策和法律、伦理学。WHO提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从要求“什么都知道(know-all)”向“知道如何获取(know-how)”转移。【13】 我国虽然也在预防医学的教育上进行改革,但依然存在着挑战。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培养复合型的公共卫生人才,因而教育模式、内容都会有较大的调整和改变。 (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是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个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达到减少发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2)预防医学朝着防治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识,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也是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

浅谈中国医疗卫生现状与未来设想

浅析中国公共医疗卫生现状与未来设想 【关键字】公共医疗卫生,现状,未来,发展,改革,健全 【摘要】2000年以来,经历了非典,甲流等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后,一个词语---公共医疗卫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在突发性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03年,我国就开始筹划建设,近几年更是不遗余力的加大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弊端,所以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也有了对其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设想与推测…… 在正式进入文章内容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医疗卫生的定义。何为医疗卫生?顾名思义,就是保障大众健康的公益事业。具体而规范的定义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通过国家与社会共同努力,防控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实现全社会的健康促进,最终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在了解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基本定义后,我们进入正题。首先介绍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突出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情况不是令人满意。特别是2003年春夏之交中国局部地区爆发的SARS疾病提示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基础的薄弱。【1】为此,国家及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全面推行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改革,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立和健全我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除此之外,颁布了10 部关于公共医疗卫生的法律,制订了若干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倾斜。 虽然自2003年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国政府设立由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总指挥部由国务院主管领导担任。但仍存在政府本身工作机制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和其它部门配合不利等诸多问题。【2】所以总的看来,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仍然有许多需要建设和改进的地方。何况在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暴露的许多问题。下面我将从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分别加以阐述。首先我们来看农村方面。由于很多农村患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上封闭保守,并且农村在技术上比较落后,不能用现代的科学观点看病、治病。更为糟糕的是,有些患者生病以后往往凭所谓的“经验”自行诊断、用药。用药条件的限制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在农村,药物多是口服药--主要是抗生素,并且把抗生素视为“万金油”,认为其能治疗百病,对抗生素的滥用最终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滥用药物不但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了疾病的恶化和扩散,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综上,在农村地区有病乱医,滥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就医时费用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经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1%,有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全国有1.4亿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较低,农民自费就医的比例仍然很高。【3】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城市方面。虽然城市情况强于农村,但也有许多方面有待加强。虽然我国每年对公共卫生医疗方面有一定的投入,但大部分投入都流入了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型医院。另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原有的地区医疗体系与级别被打破。此外,盈利目的导致医药费用急速上升,严重超过了人们收入增长速度,导致一般群众难以承受。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公共卫生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5665484.html,/htmlnews/2012/7/267476.shtm 胡玉坤 因全球化进程引发或加速的宏观社会经济变迁,其中包括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迁徙、贫富两极分化、环境退化乃至全球气候变暖等等,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地球村”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势不可挡的全球化也无可规避地制造、催生并加剧了大量公共卫生问题,并戏剧性地改变了全球疾病谱。当前,无论是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抑或对大众健康的其他威胁,正逐渐变成越来越复杂化且多样化的全球性挑战。 遭遇疾病全球化威胁 全世界正面临日趋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在20世纪,由于抗生素和疫苗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加之其他公共卫生干预等,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已大为降低。伴随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转变。诸如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恶性肿瘤、中风、糖尿病等原先被视为富裕社会独有现象的非传染性慢性病也开始侵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死于非传染病和伤损的人数也迅速上升,并超过传染病带来的疾病和死亡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2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全球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1/10的人患有糖尿病,12%的人患有肥胖症。仅2008年,全球约有3600万人死于非传染疾病,约占当年世界死亡总人口的63%。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趋势会不断加剧,未来死于非传染疾病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多。该统计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死于非传染疾病的人口将增至5500万。 与此同时,各种新旧传染病仍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急剧变迁,像肺结核、疟疾、梅毒等死灰复燃。其中,结核

浅谈对公共卫生现状的认识

浅谈对公共卫生现状的认识 公共卫生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 为了能够公平、效率、合理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公共卫生。 顾名思义,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 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SARS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例如对SARS的控制预防治疗属于典型的公共卫生职能范畴。 按照吴仪副总理定义是: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哪些卫生服务领域应该纳入公共卫生范畴?实际上,就医学领域的分类而言,“公共卫生”一词的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 针对社区或者社会的医疗措施,它有别于在医院进行的,针对个人的医疗措施。 比如: 疫苗接种,健康宣教,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各种流行病学手段等。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 在国外,各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政府的干预作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

许多国家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并有利于监督和评估。 在我国农村因为基础医疗条件相对薄弱,资金投入比较少,相对的更重视一些可以短期收益的项目,削弱了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行政干预力度。 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尤其是对于农村公共卫生的政府职责更是含混不清。 因此,尽快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以利于各自履行其职责是当务之急。 确切的说我们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应该是在SARS以后,但是主要局限在硬件的建设,但却忽略了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力的提高,花钱就是用来盖大楼、买设备了,或者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家或者省一级的疾病控制中心的建设上,而对于基层切实做疾病控制的机构和人员,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设,都没给予足够的应有的建设。 我们现在是重投入轻改革,尤其是体制改革,因为通过SARS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楼房陈旧不陈旧和设备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因为当时大量的病人管理不好,造成了传染源的失控,另外,没有很好的医疗组织能力,使得民工大量外流和互相的交叉传染,整个公共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体系之间相互的分离,缺乏协调和配合。 整个的疾病控制体系之间也缺乏联系,缺乏指挥的效率,这些都属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不需要投入资金的,即使资金投进去之后,仍然还是这样的体系,那么公共卫生体系还是会存在障碍的。 在我国,医疗是一条体系,公共卫生又是一条体系,这两个体系几乎是断开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和彼此支持,各唱各的调子。 而实际上,两者应该是相通的,但现在由于在部门设置上的问题,导致了两者之间长期分割,所以,将来如何能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