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综合管廊与设备布置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综合管廊与设备布置综合管廊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系统,能够方便地安装各类管线设备,提供更高效、可持续和灵活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综合管廊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以及其设备布置方面的考虑。
一、综合管廊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1. 解决管线问题: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类管线(如电力、通信、给排水等)需要分别敷设,造成空间浪费和后期维护困难。
而综合管廊则将这些管线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在节约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
2. 功能多样化:综合管廊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比如,在商业建筑中,可以安装照明设备和安防设备;在住宅区域,则可以配置供暖设备和消防设备。
因此,通过灵活配置各类设备,使得综合管廊能够充分发挥功能。
二、综合管廊设备布置考虑因素1. 设备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特点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类型。
如空调设备、电力配电设备、通信设备等。
考虑到室内高效布局,可以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的布置方案,避免设备冲突和能耗浪费。
2. 维护便捷性:在综合管廊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类设备的维护便捷性。
这包括避免管道交叉、保证每个设备都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且安装可拆卸的工作面板,以方便将来的检修和维护工作。
3. 安全性考虑:综合管廊与建筑其他结构相连,因此在安装传输介质和电线时,需要注意消防隔离要求和防治电磁辐射措施,确保居住者和办公人员的安全。
三、综合管廊与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势结合1. 减少施工时间:由于综合管廊采用预先集成化组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减少现场制造所需的时间。
通过优化设计和提前准备,可以实现模块化生产,并加速整体施工速度。
2. 提高施工质量:综合管廊系统能够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安装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一致性,并降低人为操作错误的风险。
此外,系统集成性还能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漏水、断电等问题。
3.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性:尤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物用地有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成为严重问题。
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 李宁

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李宁摘要:本文立足于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背景,简析了其国内外发展历程以及地下综合管廊的优势,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研究现状1 地下综合管廊概述综合管廊是一种安置于地底的隧道,作为一类新兴的城市建设模式,综合管廊将电力管线、通信线路、供水供热线路等公共服务管线整齐划一的安置于地底。
要建设综合管廊主要采取的施工方法有装配式、现浇式以及叠合整体式混凝土等。
而采取装配式这一方法,需要预先制成部件,以便在施工场地进行组装。
此外,组装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湿法和干法。
干法包括了螺杆连接、焊接、以及机械连接等,而湿法主要为混凝土现浇连接。
2 装配式综合管廊的主要类别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分类依据主要是结构体系,以此分为两大类:钢制和混凝土综合管廊。
绝大部分的综合管廊都是属于混凝土结构体系,少部分属于钢制结构体系。
2.1 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的结构连接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强度的螺栓将钢板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的截断面通常分为梨型、拱形以及拱形三种类型,这三种截面类型使得综合管廊的承受性能更好,能够比较均匀的分担压力,使得管廊的整体构造更加稳固安全,并且还大大提升了材料的使用效率,便于钢材的裁剪以及制作。
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的内部安置需要借助组合式支架,在对其进行外部安置时要特别注意其防腐问题,有必要时要进行二次防腐处理。
此外,在管廊的接口处需要运用到功能强大的防水和防火手段,最大限度上避免管廊遭受水灾火灾。
装配式钢制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于2017年在衡水落成,该管廊是我国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我国的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引领了之后的管廊建设。
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在正式投入使用时需要经过严密的检验,主要检测的方面设计到出土压力、水压力、温度以及防腐性能等。
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借助有限元模拟这一技术手段,并且检测的各环节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开展,并且只有在各个方面均符合规定才能投入使用。
装配式钢结构地下综合管廊应用

装配式钢结构地下综合管廊应用摘要:在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地下管道廊道仍然是一项新技术。
装配式钢结构地下复合管廊道结合钢筋混凝土复合管廊道较为成熟的施工经验和钢波纹管涵洞的力学性能,利用钢波纹管的优异工作性能,更好地发挥钢结构地下复合管廊道的优势。
关键词:装配式钢结构;地下综合管廊;应用技术1 综合管廊施工分类和优势分析目前,综合管廊施工常用的方法有现浇、预制、盾构掘进、顶管等。
1.1 明挖现浇法明挖现浇法是将基坑整体开挖、现浇支架,后在施工场地直接整体浇注管廊主体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现浇法方法简便,且经过数代工程的积淀,技术早已成型、完备,现在仍是许多工程的首选。
在使用现浇法建设时,模板和支架对现浇混凝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浇筑模板有木模版、钢模板、新材料模板(如铝合金模板、塑料模板及钢框木模板)等,从材料成本和循环使用率成本进行核算,钢模板的总体成本最高,新材料成本最低。
从功能上来说,木模版能够胜任大多数浇筑但周转率较低;钢模板施工能较好地控制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但很容易因固定不牢固而产生错台现象;新材料模板组装方便、应用灵活、施工效率高。
支架可使用满堂支架、液压式台车等方法,两种方法的适用浇筑类型不同,如果管廊需要有不同的断面形式,则使用满堂支架进行部分分段浇筑;而面对整体浇注且断面较长管廊的施工,则液压式台车更能胜任。
1.2 预制装配法预制管廊的方法相对复杂多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预制顶板(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
其方法原理同叠合式管廊大致相同,管廊顶板为工厂预制,剩余部分可进行现场浇筑。
该种方法可以解决顶板不宜浇筑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模板自由的浇筑管廊的舱室结构,选择舱型甚至细化每个舱室的功能。
(2)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
其将大部分结构生产制作放入工厂,仅留叠合层顶板使用现浇,这样就改良了顶板预制式管廊整体性差的缺点,同时与现浇混凝土相比,节约了约98%的模板工作量,支架搭设简单,现场用工量可减少2/3,施工效率明显提升。
综合管廊行业报告

综合管廊行业报告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开挖一条或多条管廊,将城市地下的各种管线(如电力、通信、燃气、给水、污水等)整合到一起,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地下管线交叉、重复建设、管理维护难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改善城市地下环境,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综合管廊行业正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管廊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综合管廊项目2000多个,总长度超过10000公里。
综合管廊已经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形式,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趋势。
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管廊建设所需的施工技术、材料技术、监测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综合管廊的建设更加安全、高效、环保。
2. 规划设计更加科学。
未来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将更加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3. 建设模式更加多样化。
未来综合管廊的建设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
4. 管廊运维更加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智能预警、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管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综合管廊行业的发展机遇。
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对综合管廊行业的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2.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综合管廊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3.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综合管廊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机遇,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浅析

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浅析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内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将预制构件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建筑方式。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一种新趋势,它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安全可靠等优点。
而在综合管廊工程中,装配式建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合管廊工程是一项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工程,它将各种管线、电缆等设施集中在一个管廊内,既美观又便于维护管理,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装配式建筑的快速、高效特性与综合管廊工程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加快了工程进度。
相比于传统的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将大部分施工工序转移到了工厂内进行,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可以提前进行生产加工、策划、设计以及工艺、工法、人员的培训等准备工作。
而在综合管廊工程中,时间通常是非常宝贵的,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施工能够大大缩短工程周期,提高工程的进度和效率,有利于提前完成工程并投入使用。
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工程质量。
由于装配式建筑大部分施工工序在工厂内完成,能够避免受到现场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保证了施工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而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施工能够保障工程的安全可靠,并且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提高了工程的整体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还给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能够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噪音、粉尘和废弃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而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工程的能耗成为重要议题,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装配式建筑在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为工程的快速、高效、高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摘要:绿色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主流,而作为发展的载体,装配式建筑凭借自身节能、环保、工期短、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赋予了工程项目现代工业色彩,并在各工程建设领域迅速推广开来,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领域,装配式建筑理念也有着极大地发展空间,新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进一步实现提质扩容。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分析了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指出了装配式建筑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以期拓宽和深化装配式建筑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地下综合管廊;应用引言2016年2月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提出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善于对试点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的总结,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内的全面铺开,对城市各类管线进行统筹规划和梳理,在确保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的同时,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所谓综合管廊实质上是一种容纳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般建设地点多集中在城市地下空间,集规划、设计、施工、维护于一体,是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
从权属上来看,综合廊由政府负责,属于典型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其他管廊建设不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地下管线布置形式更具高效化和集约化。
1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本研究所选项目为乌鲁木齐市2017年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子项目艾丁湖路(工业大道-苏州路)综合管廊工程,该项目南起工业大道,北至苏州路,全长约3.8千米,拟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有给水管道、热力管道、电信线缆、电力线缆、绿化给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管道(中压和次高压)共7种管线,项目采用明挖施工工法,明挖结构施工主要分两种,主要采用现浇式施工工艺,为验证装配式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其中试点400米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 预制管廊主体每节长度为2.4m,分上部、下部分预制生产。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引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种将建筑构件在生产线上加工制造后再进行现场安装的方法。
它具有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本篇报告旨在对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二、国内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1. 装配式建筑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模块化的构件通过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和组合,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建筑结构。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取得了突破进展。
2. 装配式建筑材料与构件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装配式建筑材料为钢结构、混凝土预制构件以及木质构件等。
同时,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推广,装配式建筑材料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3.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国内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房屋结构设计、工厂化生产与加工、现场组装等环节。
这些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如CAD/CAM系统、BIM 技术以及数字化控制装备等。
4. 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情况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市场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并且预计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三、国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1. 发达国家经验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早开始进行装配式建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他们在设计理念、施工流程以及标准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不断完善其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2. 亚洲地区领先地位亚洲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
他们以高科技手段和工艺为支撑,推动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对比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
在材料、设计理念以及施工流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积极进行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四、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的装配式建筑将更加注重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装配叠合式综合管廊施工研究与应用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
1. 已浇筑完垫层混凝土,防水找平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已完成。 2. 为提高现场效率,以变形缝为界,左边标准段为A区,右边标准段为B区,进行流水施工。
施工要点
夹心墙竖向连接节点
施工工艺流程
宽*高120*550的孔洞
施工工艺流程
第3天
1. B区墙板吊装并安装斜支撑调节垂直度,墙板下部用垫块进行标高调整。 2. A区底板钢筋绑扎,橡胶止水带安装,底板及板面以上300mm夹心板内混凝土浇筑。
施工工艺流程
第4天
1. B区底板钢筋绑扎及模板安装,底板及板面以上300mm夹心板内混凝土浇筑。 2. A区板底支撑搭设及木方调平。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结构自防水+接缝防水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片区定位:“某市未来城市中心”及“国际服务区、科技
创新城” 。 某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之一 住建部考核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之一
项目背景 工程简介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结构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关键施工工艺流程 费用对比
工程简介
工程简介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预制装配叠合式管廊的防水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08T15:05:18.8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张晓崴
[导读] 本文浅析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11
摘要:综合管廊的预制装配技术与普通建筑结构的预制装配技术类似,是将管廊部件预制后在现场拼装成整体结构的一种综合管廊施工方式。
与现浇式相比,在综合管廊施工中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可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构件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被认为是综合管廊的“绿色建造”技术。
本文浅析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
关键词:综合管廊;应用;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经常会出现路面开挖现象,再加上暴雨或极端天气的频袭,导致路面塌陷、漏洞以及管道线路的泄露和爆炸等问题出现。
基于此情况,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解决上述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也将会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建设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1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优势分析
1.1工程造价低
现行综合管廊综合建设成本较高,平均在1亿元/km左右,往往成为地方财政极大的负担。
经过试验测算,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整体造价比传统混凝土结构低20%-30%,具有极大的先天价格优势。
以10km常规管廊的初步测算,可以节约1亿元-1.5亿元。
1.2标准化生产、质量可靠
综合管廊大多为大断面薄壁结构,传统管廊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在狭窄地下空间内振捣压实较困难,施工质量受建设环境、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影响较大,质量水平难以把控和进行全面检测。
装配式钢制管廊部件由专业化工厂流水线生产,从原材料到生产成型,从现场安装到细部拼接,均为标准化生产过程,质量易于控制及检测。
1.3施工难度低、速度快
传统现浇混凝土管廊受施工工艺、现场环境和天气的制约,施工速度缓慢,对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影响较大。
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标准化程度高、安装简易,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管廊的标准段施工速度提高了近10倍,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把对交通和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且可较好满足于应急抢修、临时施工等工期较短的工程需求。
1.4抗变形能力及耐久性强、寿命长
传统现浇混凝土管廊属于长距离线形刚性结构,受不同路段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压力影响,纵向变形协调能力较差,结构易被破坏。
装配式钢制管廊结构采用波纹钢管,具有良好的横纵向位移补偿功能,可有效消除地震、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的应力。
此外,制作管廊的钢材均经过有效的防水、防腐、防锈蚀处理,可保证管廊结构100年使用寿命。
1.5低碳环保、降低能耗
相比混凝土结构,钢制管廊大量减小了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再加上超长使用年限之后,钢材可实现回收利用,因而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耗能,减小了对环境的破坏。
2预制综合管廊的主要型式
2.1预制拼装式
预制拼装式是指采用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将工厂或现场生产区域预制的分段构件在现场拼装成型的综合管廊,可分为整体预制拼装式(如图1所示)和构件预制拼装式(如图2所示)两种。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的预制产品为一段段的管节,而后者则将其离散成预制的底板、侧墙、隔墙与顶板等构件。
2.1.1整体预制拼装式综合管廊技术特点
(1)预制拼装管节由专业混凝土预制构件厂,采用高精度钢模成型制作,可更好的保证产品的强度、耐久性。
(2)施工速度快,可以降低基坑支护的费用,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3)拼装接头有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栓连接接头以及承插式接头,拼装接头防水做法有着较多的研究。
(4)受制于吊装设备、城市运输等条件,预制管廊断面不宜过大,多为单舱或双舱。
2.1.2构件预制拼装式技术特点
(1)构件更加轻量化,对运输及吊装的要求低,常用于多舱管廊。
(2)在现场需进行定位、垂直校正等工序,装配工期慢于整体拼装式,但快过现浇式。
(3)横向、纵向节点较多,防水工作量大,整体性较差,较少采用。
2.2预制叠合装配式
预制叠合装配式管廊类似于构件预制拼装式,但又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
预制叠合装配式是由在工厂预制加工的叠合底板、叠合墙板及叠合顶板在现场定位、拼装并进一步现浇而成。
叠合侧壁板与隔墙板均为中空,叠合顶板与底板仅预制下表面板层,且这些叠合构件已包含了断面的主要受力钢筋和预留好的插筋,可以在现场作为模板,进而通过中空夹心等部位的混凝土浇筑组合在一起。
(1)叠合底板、墙板及顶板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模板大幅减少,但需进行较多的混凝土现场浇筑工作。
(2)预制构件轻量化,便于吊装及运输。
(3)不用抹灰,达到清水混凝土水平。
(4)各叠合板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贯通,利用现浇混凝土设置防水构造,防水性能较好。
3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发展的关键问题
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现有工程实践表明,装配式综合管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未来大规模的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现有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关键共性问题,也为装配式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装配式综合管廊建造工法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四点。
3.1综合管廊断面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模块化
目前综合管廊的断面设计采取“一廊一设计”的方式,每条综合管廊的断面尺寸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条管廊出现多种断面尺寸的情况
也很常见;这种做法给预制品的生产带来了诸多麻烦,导致成本显著增加。
因此需要针对管线入廊情况进行归并分类,实现管廊断面设计标准化和模块化。
3.2交叉点、出入口等非标准断面节段的预制拼装技术
综合管廊的非标准段所占比例可达40%,甚至更多,非标准段的预制装配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综合管廊工程整体装配率的提高。
3.3大断面综合管廊的预制拼装技术
干线管廊容纳的管线种类和数量均较多,而且未来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趋势也越来越显著,这些因素均使得综合管廊的断面尺寸越来越大,因此发展大断面综合管廊的预制拼装技术也十分迫切。
3.4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长期受力变形性能演化机理、预测及评价
装配式综合管廊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遭遇地震作用以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导致综合管廊发生不可恢复的平移或转动变形,从而影响综合管廊的长期服役性能;因此需对这些情况预测、评价和控制。
4前景与展望
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比较晚,全国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因而,建设城市综合地下管廊的需求已经处于紧迫形势。
而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推动之下,国内掀起发展预制混凝土箱涵、预制综合管廊的浪潮,这些产品的出现又积极推动着全国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的发展。
笔者认为,随着创新、优质、绿色理念在相关研发上的不断推进,预制混凝土综合管廊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将占有着不可小视的前景。
结语
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常用的装配方式包括节段预制装配式、分块预制装配式、顶板预制装配式、叠合装配式和钢波纹管式等5种形式。
其中,前两种形式装配化程度最高,主要适用于断面尺寸较小的单仓和双仓综合管廊;顶板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可避免搭设顶板模板和脚手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工;叠合装配式综合管廊具有“等同现浇”的优点,且能够较好的适应非标准节段部位的装配式施工;钢波纹管综合管廊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综合管廊具有更好的施工性能和抗震性能。
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应当考虑实现断面设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注重开发新型适用于非标准段和适用于大断面综合管廊的预制拼装技术,并对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长期服役性能进行预测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明照,赵红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研究综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5(20):3-7.
[2]于晨龙,张作慧.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J].建设科技,2016,02(0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