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肥技术措施探讨

合集下载

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

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

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种植历史上,大豆种植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大豆的高质高产在农业领域中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营养成分,因此想要提升大豆的产量,还是要从施肥做起。

本文将围绕大豆生长的实际特点,总结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

关键词:大豆;可惜施肥;技术大豆施肥与其生长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在对大豆进行施肥的过程中,一要注重施肥的程序,依照合理的程序逐环节地合理施肥;二是要把握住大豆生长的关键点,针对重点问题施展有效的施肥技巧。

大豆施肥的主要原则是既要保证大豆的充足营养,又要发挥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因此在任何一个生长时期施加氮肥都不应该影响到根瘤菌生长或引起倒伏,同时也要做到氮磷钾肥与硼钼等微量元素合理搭配。

一、大豆的生长特性要想探究大豆的施肥技巧,首先要对其养分吸收与营养积累的特性展开研究。

(一)大豆的营养特性1.大豆养分积累大豆全生育周期一般为90-130天,因品种、种植区域及播种时期而有所不同。

幼苗期到分枝期是营养生长阶段,这个时期营养供给充足就会表现为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和茎杆粗壮。

开花期到鼓粒期既是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又是主要养分吸收的高峰期。

在成熟期大豆干物质的分配中,子粒占33.4%,叶片与叶柄占31.8%,茎与荚壳占34.5%。

2.大豆养分吸收量大豆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平均算来,每100公斤大豆大约需要吸收氮8-10公斤,磷2-3公斤,钾3-6公斤。

此外还有钙、镁、硫以及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

3.共生固氮的特性大豆与其根瘤形成了独特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会在大豆根部形成根瘤,并接受光合作用的产物逐渐发育,同时吸收环境中的氮成分,这种共生固氮体系会为大豆的生长提供的主要氮源。

但是共生固氮作用并不能满足大豆整个生育期的氮需求,因此仍然需要施加氮肥。

(二)大豆的需肥特点氮磷钾是大豆生长的主要需求元素。

氮肥是大豆正常生长并维持高产的重要条件,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促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农田施肥的科学方法

农田施肥的科学方法

农田施肥的科学方法农田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科学的肥料施用方法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分析农田施肥的科学方法,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肥料,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一、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在进行农田施肥前,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土壤测试,可以确定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并根据作物的需求量确定适宜的施肥量。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犁底面土壤和浅层土壤。

通过这些测试结果,可以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二、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比例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我们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

肥料种类主要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主要包括畜禽粪便、秸秆等,富含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无机肥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肥,常见的有氮肥、磷肥和钾肥。

施肥时,应根据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选择恰当的肥料比例。

一般来说,氮肥适用于增加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磷肥则适用于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和提高果实质量,钾肥则有助于植物的抗病抗逆性。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区别,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合理施肥的时机和方法合理的施肥时机和方法对于施肥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氮肥应在植物生长的初期进行施肥,以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磷肥则应在植物生长的中后期施肥,以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果实质量的提高;而钾肥则可以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适当进行施肥。

施肥的方法也应注意遵循科学原则。

在施肥前,应先将肥料充分溶解或打散,确保肥料均匀分布在整个土壤中。

施肥后,可以进行轻微的耕作或摇匀土壤,以促进肥料和土壤的充分接触。

四、合理利用有机肥有机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肥料来源。

合理利用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有机肥在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有机肥的储存和处理要合理,避免有机肥的损失和变质。

其次,有机肥应在施肥前进行充分腐熟处理,以减少对作物的有害影响。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方案及措施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方案及措施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方案及措施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施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本文将就科学施肥减量增效方案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科学施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性。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是指通过合理施肥、优化施肥结构、提高施肥利用率等手段,实现减少施肥量同时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标。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施肥利用率。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可以减少施肥量,提高施肥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科学施肥减量增效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施肥减量增效的方案。

1. 合理施肥。

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施肥过量或施肥不足。

2. 优化施肥结构。

合理配置氮、磷、钾等养分比例,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养分利用率。

3. 科学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4. 利用生物技术。

通过利用微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率。

5. 实施精准施肥。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土壤养分测试等,实施精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精确施肥。

6. 推广绿色施肥技术。

推广利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绿色施肥技术,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三、科学施肥减量增效的措施。

1. 加强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施肥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提高施肥减量增效的技术水平。

2. 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施肥减量增效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施肥与养分平衡管理技术

科学施肥与养分平衡管理技术

科学施肥与养分平衡管理技术一、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施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

科学施肥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肥料施用到土壤中,它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可能导致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我们合理施肥时,能够为作物提供其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

作物就像人类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才能健康成长。

例如氮、磷、钾这三种大量元素,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氮元素有助于作物叶片的生长,使叶片更加翠绿、繁茂,对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有着关键的作用。

磷元素在作物的根系发育、开花结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作物根系的健壮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钾元素则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品质,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使果实更加饱满、口感更好。

如果施肥不科学,比如施肥量过大,可能会出现“烧苗”现象。

这是因为过量的肥料会使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导致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而且过量施肥还会造成肥料的流失,这些流失的肥料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施肥不足同样也会带来问题,作物可能会因为缺乏某些养分而生长缓慢、产量低下、品质不佳。

二、养分平衡的内涵养分平衡是科学施肥的核心概念。

它意味着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要与作物的需求相匹配。

土壤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多种养分元素,除了氮、磷、钾之外,还有钙、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铁、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

这些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过量的某种养分可能会抑制作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

在一些土壤中,如果磷元素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锌元素的有效性,导致作物出现缺锌症状。

所以,在进行施肥管理时,不能只关注单一养分的补充,而要综合考虑各种养分的平衡。

要实现养分平衡,首先需要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

这可以通过土壤检测来完成。

土壤检测能够准确地测定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依据。

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1 . 2 限 制 因 子 律 作物 的 生 长 发 育 , 受 自然 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许 多 条件 的 影 响 , 不 只 局 限 于
养 分 。因 此 , 可 以把 养 分 条 件 进 一 步 引 伸 扩 大 到 作物 生 长 所 必需 的其他环 境条件 , 如 水分 、 光照等 , 有 一 个 因 子 不 能 满 足 需要, 就 会引起减产 , 把 这 个 因子 就 称 为 限 制 因 子 。 1 . 3报 酬 递 减 律 人 们为了获得高产 , 往往用施肥 来突破限制因子 。 化 肥 的 施 用促进了产 量的明显增加 , 获 得 了 预 期 的 经 济 效 益 。但 是 随 着 一 种 化 肥 的 施 用 超 过 一 定 数 量 的 时 候 ,产 量 不 仅 不 增 加, 反而 有下降 的趋 势 , 伴 随 而 来 的 经 济效 益 有 逐 渐 减 少 的 趋 势 。这 种 现 象 被 称 为 “ 报 酬递 减 律 ” 。盲 目 的 增 加 施 肥 量 而 不在改 善其他限 制因子上下 功夫 , 必然 会出现“ 增产 不增收 ” 现象 。 1 . 4 作 物 营 养 临 界 期 和 最 大 效 率 期 作 物 营 养临 界 期 简 单 的 说 在 作物 发 育 的 某 个 时 期 ,对 养 分 的需求迫 切 , 如 供应 不 足 , 就 会影 响产量 , 后补 难 以弥补 。 作物 营 养 最 大 效 率 期 是 指 作物 的 某 个 时 期 对 作 物 的 某 个 影 响 元 素 利 用 律 最 高 。例 如 甘 薯 氮 的 最 大 效 率 期 在 幼 苗 期 , 而 磷、 钾 的 最 大 效 率期 则 在 块 根 膨 大 时 期 。 玉 米 氮 的 最 大 效 率 期 一 般 在 大 喇 叭 口到 抽 雄 初 期 。 2 作 物 对 元 素 的 吸 收 棵有 生 命力的种子在适 宜温度 、 水分 、 空 气的情 况下 , 靠 自 身营 养 长 出幼 苗 , 出 土 后 的 幼 苗 靠 本 身 内部 细 胞 的 分 裂 逐 渐 长 大 。在 此 过 程 中 就 得 依 靠 从 土 壤 中 吸 收 各 种 养 料 , 光 台 作 用 吸 收 二 氧 化 碳 生 长 发 育 。 在 植 物 生 长 因 素 的 水 分 养 料、 空气 、 温度、 光照条件 中 , 有的人类无 法控制 , 而 有 的 条 件 ( 如养料 ) 却 可 以人 为 的给 予 满 足 。通 过 对 植 物 体 内 化 学 成 份 的 化 验 分 析 表 明 :植 物 体 内 含 有 的 化 学 元 素 高达 八 九 十 种 。 高 等植 物 所 必 须 的 营 养 元 素 有 1 6种 , 分 为 大 量 营 养 元 素 和 微 量元素两组 。大量营养元素即 植物 需要量较 多的元素有 : 碳、 氢、 氧、 氮、 磷、 钾、 钙、 镁、 硫等 , 它 们 各 自 在 植 物 干物 质 中 般 占百 分 之 几 十 到 干 分 之 几 , 因而 称 之 为 大 量 元 素 ; 微 量 营 养元素 即植物 需要量较 少的 元素有 : 硼、 锰、 铜、 锌、 钼、 氯 和 铁 ,它 们 在 植 物 干 物 质 中 仅 占干 分 之 几 到 十 万 分 之 几 , 故 称 为微 量 元 素 。上 述 各 种 元 素 在 植 物 体 内 无论 含量 多少 都 是

高效肥料利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肥料利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肥料利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高效肥料利用技术是实现粮食自给的关键。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全球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但是肥料的过量使用却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土壤积累、水体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

因此采用高效肥料利用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本文将探讨高效肥料利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一、高效肥料利用技术的概念与分类高效肥料利用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使用,使肥料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并且减少肥料的浪费,降低农田对肥料的需求量。

目前高效肥料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四效肥料”、“生物肥料”、“肥料节水技术”、“增施微量元素”和“秸秆还田技术”等。

1、“四效肥料”:指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达到肥效、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肥料在生产或应用时,要遵循“减少施用量,提高利用率”和“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等管理原则。

2、生物肥料:指以微生物代替化学肥料,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种肥料。

其中包括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生物菌肥和有机酸菌肥等。

这种肥料具有增施量小、营养丰富、微生物能力强等优点。

3、肥料节水技术:通过科学灌溉管理,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和减少农田排放,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和节水。

4、增施微量元素:针对农田产值低的特殊性,引入适量的微量元素,刺激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作物残体作为一种有机肥料,还田肥和还原物对土壤肥力的改良和改良,对农业产业生态的构建和维护,对应对温室气体和其他土地污染起着重要作用。

二、高效肥料利用技术的成果与应用高效肥料利用技术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

采用高效肥料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表现如下:1、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高效肥料利用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增收、增效、增产的重要手段。

美国采用四效肥料技术,以每公顷只施用一次化肥,就能够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浅谈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及技术措施

浅谈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及技术措施

浅谈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及技术措施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科学的农业技术,它能够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土壤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分析,从而为农民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这一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在于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减少施肥成本。

一般而言,施肥成本较高,而肥料的利用效率却不高。

如果缺乏科学的依据来施肥,将会导致肥料的浪费,进而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同时,如果施肥不当,会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造成土地严重退化。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配比施肥方案,可以将成本降低,减少肥料浪费。

其次,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掌握土壤特性、肥力状况、养分供应等信息,科学合理地配置肥料,使农民能够在不浪费肥料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产量和品质提高。

换言之,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实现“肥料精准使用、施肥合理化、产量增效和质量提高”的目标。

最后,测土配方施肥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并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当前许多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透支,造成的土壤退化或者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日益严峻。

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助于确定何时、何地、何种肥料使土地保持生产力和肥力稳定,并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于分析,准确分析土壤,掌握土壤的肥力状况。

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养分含量等的分析,得出土壤肥力特点和缺陷,为后期的施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量身定制,根据农作物的需求以及土壤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此项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灵活制定。

三是注意时间、质量、浓度的平衡,做到施肥适时、适量、适质。

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有助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是实行全程服务,及时跟踪,做好数据记录和分析,对出现的C问题进行随时调整。

全程服务,帮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综上所述,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在于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施肥技术规范

农田施肥技术规范

农田施肥技术规范正文:引言:农田施肥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施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

为了确保农田施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和遵守一套严格的施肥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农田施肥的技术规范进行探讨。

I. 施肥前的土壤分析在进行农田施肥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全面的分析。

土壤分析可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酸碱度等关键指标。

通过土壤分析,可以明确了解作物所需的主要养分和缺乏的养分,进而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

II. 施肥方案制定根据土壤分析的结果,科学制定适合作物生长需求的施肥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施肥方案需要考虑作物的需求、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制定施肥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作物的不同生育期需求,如苗期、开花期、结果期等,合理调整施肥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III. 施肥时间的选择施肥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施肥的效果。

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生育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施肥应在作物生长旺盛期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IV. 施肥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施肥的效果。

对于不同作物和土壤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如底肥、穴施、覆盖施肥等。

在施肥时,应避免将肥料直接撒在作物的叶面上,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V. 施肥量的确定施肥量的确定是施肥技术规范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需求以及施肥的效果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肥量。

施肥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不同的生育期进行调整。

VI. 施肥时的注意事项在具体的施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选择合适的施肥工具和施肥速度,保证施肥均匀且稳定。

其次,施肥时要避免将肥料堆积在某一地点,以免出现过度施肥现象。

此外,还应注意施肥后的浇水等后续处理工作,确保养分能被及时吸收和利用。

结语:农田施肥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是保障农作物高产高质的重要保障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施肥技术措施探讨
摘要介绍科学施肥的措施,包括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平衡施肥、施肥量确定、施肥时间确定、施肥方法、施肥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供不同土壤、作物类型施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肥料;作物;施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34-02
万物土中生,年复一年进行耕作,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营养元素。

为了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以施肥的手段向土壤补充足量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应避免盲目施肥。

合理施肥,能以最小的肥料投入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不足,达不到高产,施肥效率低;施肥过多,不仅浪费肥料,增大肥料投入成本,还会引起作物中毒,造成减产,降低产品质量,破坏土壤良性结构,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因此,探讨科学施肥技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1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长期单纯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和品质也会下降,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

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改善作物营养环境,培肥地力,降低施肥成本,提高肥效,减轻生态环境污染。

2 平衡施肥
氮、磷、钾营养元素是作物正常生育必需的大量元素,是施肥补充的主要肥料,人们往往只注重施氮,忽略磷、钾肥施用,造成土壤缺磷、少钾,比例失调。

根据种植作物营养元素要求和土壤供肥能力,氮、磷、钾肥应按比例配合施用,同时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1-2]。

3 适量施肥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总需求量不同,如玉米形成100 kg籽粒需吸收纯n 2.57 kg、p2o5 0.86 kg、k2o 2.14 kg;小麦形成100 kg 籽粒需吸收纯n 3.00 kg、p2o5 1.25 kg、k2o 2.50 kg;水稻形成100 kg籽粒需吸收纯n 2.00 kg、p2o5 0.90 kg、k2o 2.80 kg。

不同环境条件下肥料利用率不同,如尿素水田利用率20%~50%,旱地利用率40%~60%。

4 适时施肥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绝对数量虽不多,但很迫切,这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即使以后补施也很难纠正或者弥补,这一时期就是作物营养临界期。

大多数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所以只有施足底肥、种肥,才能达到苗壮的目的[3-4]。

5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主要有基肥(含种肥)和追肥2种。

一般情况下,有机肥、缓释性化肥、难溶性肥料等通常作基肥或种肥施用。

速效性
肥料,如人粪尿、尿素、硫酸钾、重钙等最好作追肥施用。

6 采用合适的施肥技术
6.1 有机肥
有机肥应该结合播前整地进行施用。

将腐熟打细的农家肥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深耕翻压,或发透水后随种条施、塘施,盖土。

6.2 尿素
尿素施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尿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大,易淋失,在水田或灌溉地里不宜用作基肥。

旱地作基肥,均匀沟施到湿土层中。

二是尿素不宜用作种肥。

尿素中的缩二脲转化后,高浓度的氨气或高渗透压都会影响出苗率和伤害幼苗根系。

用作种肥要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施肥位置要距种子5 cm以上,施用量控制在37.5 kg/hm2以下。

三是尿素宜作追肥。

尿素经转化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施用期要提早5~7 d。

提倡深施,可沟施、穴施,深度5~10 cm,避免地表撒施和随水灌溉。

四是用作根外追肥。

尿素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可增加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尿素叶面喷施吸收快,养分运输途径短,能及时补充养分不足,喷施浓度在3%以下。

6.3 磷肥
在磷肥施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分层施用。

浅层集中施到3~5 cm土层中,施总施肥量的1/3,有利于幼苗对养分的吸收,从而促进返青早、分蘖快。

深层集中施在10~15 cm
土层中,施总施肥量的2/3。

二是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

三是根外追肥。

根外追施磷肥,喷施时要喷透、喷匀,但不宜直接喷在花上,以免影响受粉。

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以及果树等的喷施浓度宜为1%~2%,而双子叶植物如棉花、油菜、蔬菜等的喷施浓度则以0.5%~1.0%为宜。

6.4 钾肥
钾肥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有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等。

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均可作基肥和追肥。

作基肥,可供作物整个生育期内钾的需要,施用的钾肥要施在根系分布密集的范围内,施肥深度为7~10 cm,以利于作物根系对钾的吸收。

同时,也可减少因表土干湿度变化较大引起的钾固定,提高钾肥利用率。

钾在作物体内流动性较氮、磷大,转移快。

钾在土壤中的流动性较大,对于保肥能力较差的砂质土壤,钾肥要分次沟施或穴施,才能更好地发挥肥效。

钾肥用量在目前施肥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等以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50~300 kg/hm2为宜。

6.5 复合肥
复合肥含缓效性养分为主的复合肥料,如偏磷酸盐等,宜与有机肥配合作基肥。

全国因地域、种植作物、产量水平等差异大,没有较普遍适用的复合肥。

各地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产适用于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专用复合肥。

建议广泛施用专用复合肥。

在配制复混肥时,应注意不能将以下肥料混在一起,以免引
起肥效损失:一是铵态氮与碱性肥料,如硫酸铵、碳铵、硝酸铵、氯化铵与草木灰、钙镁磷肥混合;二是过磷酸钙与碱性肥料不能混合。

如过磷酸钙不能与草本灰、钙镁磷肥混合;三是过磷酸钙不能与碳铵混合。

6.6 微肥
微量元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作物吸收量很少,一般作种肥或根外追肥施用。

作种肥时1 kg种子拌各种微肥1.0~6.0 g,浸种溶液浓度0.01%~0.10%,根外追肥浓度0.01%~0.02%,微肥肥效较长,一次施用,可持续3~5年。

7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发布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j].江西农业,2012(5):46.
[2] 徐晓磊.丰收季:科学施肥是增产增效的可靠保障[j].中国农资,2012(26):23.
[3] 张涛.中航化肥为肥料家族又添新秀[j].中国农资,2012(25):17.
[4] 朱建强,马静,刘文生,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5):35-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