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6部分: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

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SZDB/Z 29.6— 部分: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Part 6: Charging station supervisor management system
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9813-2000 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3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 GB 1628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T 17626.2-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199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8-200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2-1998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DL/T 634-5-104-2009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 DL/Z 860.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l部分:概论 DL/Z 860.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2部分:术语 DL/T 860.6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6部分:与变电站通信有关的智能电子设备的配置描述语言 DL/T 860.1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10部分:一致性测试 DL/T 860.7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1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原理和模型 DL/T 860.72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2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抽象通信服 务接口(ACSI) DL/T 860.7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3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公用数据类 DL/T 860.74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4部分: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 兼容逻辑节 点类和数据类 DL/T 860.81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8-l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 映射到MMS(ISO/IEC 9506-l和ISO/IEC 9506-2)和ISO/IEC 8802-3 GA/T 711-2007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安全保护等级通用技术指南 SZDB/Z 29.3-2010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非车载充电机
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

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充电技术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和挑战。
一、慢充技术慢充技术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低功率电源给电动汽车充电,需要较长的充电时间,但成本相对较低。
慢充技术适用于在家中或办公场所停留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使用,比如晚上停在家里过夜充电。
二、快充技术快充技术相对于慢充技术来说,充电速度更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电动汽车充满电。
这是通过使用直流充电技术实现的,快充电站会提供高功率直流电源供电。
然而,快充技术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充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等问题。
三、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前瞻性的充电方式,通过电磁场传递能量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无需插线充电。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灵活的充电方式,无需处理电线或插头的连接问题。
然而,目前无线充电技术的效率还比较低,并且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展才能投入实际使用。
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充电桩的安装和维护,充电站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充电网络的搭建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能源公司和电动汽车制造商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总结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充技术、快充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等不同的充电方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
同时,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也是新能源汽车充分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
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设施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与标准作业指导书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与标准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概述 (4)1.1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简介 (4)1.1.1 充电技术分类 (4)1.1.2 充电连接器及接口标准 (4)1.1.3 充电控制策略 (4)1.2 充电设施类型及功能 (4)1.2.1 家庭充电桩 (4)1.2.2 公共充电桩 (4)1.2.3 充电站 (5)1.3 充电设施发展现状与趋势 (5)1.3.1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5)1.3.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5)1.3.3 充电网络逐渐完善 (5)1.3.4 市场竞争加剧 (5)1.3.5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5)第2章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原理 (5)2.1 电动汽车充电原理 (6)2.1.1 电池化学原理 (6)2.1.2 充电方式 (6)2.1.3 充电过程控制 (6)2.2 充电设施电气结构 (6)2.2.1 输入侧 (6)2.2.2 输出侧 (6)2.2.3 内部电气设备 (6)2.3 充电设施通信协议 (7)2.3.1 通信协议类型 (7)2.3.2 通信协议标准 (7)2.3.3 通信内容 (7)第3章充电设施关键技术与参数 (7)3.1 充电设备功率模块 (7)3.1.1 功率模块概述 (7)3.1.2 功率模块组成 (7)3.1.3 功率模块关键参数 (8)3.2 电池管理系统 (8)3.2.1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8)3.2.2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8)3.2.3 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 (8)3.3 充电设施安全防护技术 (8)3.3.1 安全防护概述 (8)3.3.2 安全防护措施 (8)3.3.3 防护设备关键参数 (9)第4章充电设施安装与施工要求 (9)4.1 设施安装环境要求 (9)4.1.1 地理位置选择 (9)4.1.2 土建条件 (9)4.1.3 电气条件 (9)4.1.4 环境保护 (9)4.2 设施施工规范 (9)4.2.1 设备安装 (9)4.2.2 系统集成 (9)4.2.3 防护措施 (10)4.3 施工安全与验收标准 (10)4.3.1 施工安全 (10)4.3.2 验收标准 (10)第5章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 (10)5.1 国内外充电接口标准概述 (10)5.1.1 国内充电接口标准 (10)5.1.2 国际充电接口标准 (10)5.2 充电接口结构与功能要求 (10)5.2.1 结构要求 (10)5.2.2 功能要求 (11)5.3 充电接口兼容性与互换性 (11)5.3.1 兼容性 (11)5.3.2 互换性 (11)第6章充电设施通信与控制技术 (11)6.1 通信协议标准 (11)6.1.1 通用要求 (12)6.1.2 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通信协议 (12)6.1.3 充电设施与充电运营管理平台通信协议 (12)6.2 充电设施远程监控 (12)6.2.1 监控系统组成 (12)6.2.2 数据采集与传输 (12)6.2.3 远程控制 (12)6.3 充电设施智能调度 (12)6.3.1 调度策略 (12)6.3.2 充电需求预测 (12)6.3.3 充电设施状态监测 (13)6.3.4 调度执行与优化 (13)第7章充电设施电能质量与效率 (13)7.1 电能质量要求 (13)7.1.1 电压波动与谐波 (13)7.1.2 电磁兼容性 (13)7.1.3 功率因数 (13)7.2 充电设施能效评价 (13)7.2.1 能效评价指标 (13)7.2.2 能效评价方法 (13)7.3 充电设施节能措施 (14)7.3.1 优化充电策略 (14)7.3.2 提高设备效率 (14)7.3.3 节能管理 (14)7.3.4 技术创新 (14)第8章充电设施运行与维护 (14)8.1 充电设施操作规程 (14)8.1.1 操作前准备 (14)8.1.2 充电操作步骤 (14)8.1.3 充电结束及设备归位 (14)8.2 设施日常检查与维护 (15)8.2.1 日常检查 (15)8.2.2 定期维护 (15)8.3 故障处理与应急措施 (15)8.3.1 故障处理 (15)8.3.2 应急措施 (15)第9章充电服务与管理 (15)9.1 充电服务模式 (15)9.1.1 服务模式概述 (15)9.1.2 充电设施布局 (16)9.1.3 充电设施运营管理 (16)9.2 充电计费与支付系统 (16)9.2.1 计费模式 (16)9.2.2 支付系统 (16)9.2.3 充电计费与支付系统管理 (16)9.3 充电设施监管平台 (16)9.3.1 监管平台功能 (16)9.3.2 监管平台架构 (16)9.3.3 监管平台数据管理 (16)9.3.4 监管平台运维管理 (16)第10章充电设施产业发展与政策环境 (17)10.1 国内外政策环境分析 (17)10.1.1 国内政策环境 (17)10.1.2 国外政策环境 (17)10.2 充电设施产业链发展 (17)10.2.1 产业链概述 (17)10.2.2 产业链发展现状 (17)10.3 充电设施市场前景与挑战 (17)10.3.1 市场前景 (17)10.3.2 市场挑战 (17)10.4 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8)第1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概述1.1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简介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简称EV)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交通工具,以其零排放、低噪音、高能效等优势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论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汽车与能源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类型 第四章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第五章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第七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第八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第九章 其他新能源汽车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
主要内容
• 1.纯电动汽车概述 • 2. 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 3.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 4. 纯电动汽车的实例
按驱动电动机分类
• 直流电动机驱动 • 交流电动机驱动 • 永磁无刷电动机驱动 •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
二、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M电动机;T传动装置;D差速器;G减速器;RM相互相反电动机 图6-3 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传动系统
三.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纯电动汽车结构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即车载电源模块、电力驱 动主模块和辅助控制模块。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与原理
• 辅助模块 • 2、动力转向单元。转向装置是为实现汽车的转弯
而设置的,它由方向盘、转向器、转向机构和转向轮 等组成。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控制力,通过转向器和转 向机构使转向轮偏转一定的角度,实现汽车的转向。 为提高驾驶员的操控性,现代汽车都采用了动力转向 ,较理想的是采用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EPS。电子控 制动力转向系主要有电控液力转向系和电控电动转向 系两类,对于纯电动汽车较适于选用电控电动转向系 。
北汽 EV200纯电动汽车
• 北汽 EV200电动汽车 的长、宽、高分别为 40 25mm、1720mm、1503mm,轴距达到 2500mm,整车质量为 1290kg。
电动汽车是高科技综合性产品,除电池、电动 机外,车体本身也包含很多高新技术,有些节能措 施比提高电池储能能力还易于实现。汽车车身特别 是汽车底部更加流线型化,可使汽车的空气阻力减 少50%。
第6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 (2)绿色环保 • (3)运行噪声低 • (4)续驶里程长 • (5)过载能力强 • (6)设计灵活方便
• 2.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缺点 • (1)燃料电池价格过高 • (2)燃料电池用氢的制备、储存困难 • (3)辅助设施不完善、建设成本本昂贵 • (4)起动时间长,系统抗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6.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
• FCEV按“多电源”的配置不同,可分为纯燃料电池驱动(PFC)的 FCEV、燃料电池与辅助蓄电池联合驱动(FC+B)的FCEV、燃料电池与 超级电容联合驱动(FC+C)的FCEV、燃料电池与辅助蓄电池和超级电 容联合驱动(FC+B+C)的FCEV。
• 6.2.1 纯燃料电池驱动(PFC)的FCEV
• 6.2.4 燃 料 电 池 与 辅 助 蓄 电 池 和 超 级 电 容 联 合 驱 动 (FC+B+C)的FCEV
• 燃料电池与蓄电池和超级电容联合驱动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如图 所示,该结构也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结构。在该动力系统结构中,燃料电 池、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一起为驱动电动机提供能量动电动机将电能转化 成机械能传给传动系统,从而驱动汽车前进;在汽车制动时,驱动电动 机变成发电机,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将储存回馈的能量。
• 7.整车与动力系统的参数选择与优化设计 •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性能参数是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的信息来源,而虚 拟配置的动力系统的特性参数也影响整车性能。
• 目前参数设计主要借助于通用的或专用的仿真软件进行离线仿真,如 ADVISOR、EASY5、PSCAD、V2ELPH、FAHRSIM等。
• 为了实现虚拟模拟与真实部件的联系,必须建立实时仿真开发环境。 • 8.多能源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 目前的开发方式一般是借助仿真技术建立一个虚拟开发环境,对动力系统模 型进行合理简化,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得到最优功率分配策略与能量源参数和工 况特征之间的解析关系,并从该关系出发定量地分析功率缓冲器特性参数对最 优功率分配策略的影响,为功率缓冲器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几种常见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

几种常见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充电方法主要有三种:慢充、快充和无线充电。
慢充是指使用家庭电源或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功率相对较低,一般为3-6kW。
慢充的优点是充电过程相对安全,不容易产生过热现象,对电池寿命影响较小。
慢充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10小时才能将电池充满,适合在家充电或停车场长时间停放时使用。
慢充的成本较低,但充电效率相对较低。
快充是指使用高功率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功率一般在40-150kW之间。
快充的优点是充电速度快,一般可以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将电池充满,适合在旅途中快速充电。
快充的缺点是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大,容易对电池产生影响,缩短电池寿命。
快充的成本较高,需要建设专门的充电桩设施。
无线充电是指通过电磁感应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的优点是充电过程方便,无需插拔充电线,只需将车辆停放在充电设备上即可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的缺点是充电效率相对较低,传输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充电速度较慢。
无线充电的成本较高,需要建设专门的充电设备。
除了这三种常见的充电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充电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例如,充电站可以利用太阳能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充电,实现绿色环保的充电方式。
另外,一些厂商也在研发可移动的充电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为电动汽车充电,提高充电的便利性。
总之,随着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充电设备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充电速度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第六章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

式中: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串联电池单体数量;
——充电机输出电压裕度系数,宜取1.0~1.1;
——单体电池最高电压(V)。
第三节 充电站充电系统设计
(4)充电机直流输出电压范围宜从电压优选范围中选择一组最高电压大于或等于的等级确定。 2.非车载充电机输出额定电流的选择 (1)根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容量和充电速度以及供电能力和设备性价比,在确保安全、可靠充电的情况下确定最大充电电流。 (2)充电机输出的直流额定电流应优先采用以下值:10A、20A、50A、100A、160A、200A、315A和400A。 (3)充电机的输出直流额定电流可按式(6-2)计算:
第三节 充电站充电系统设计
(6-2)
式中:
——充电机输出电流裕度系数,宜取1.00~1.25;
——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最大允许持续充电电流(A)。
(4)应从电流优选值中选择一个大于或等于的数值确定为充电机直流输出额定电流。
3.非车载充电机的功能要求 (1)具有根据电池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动态调整充电参数、自动完成充电过程的功能。 (2)具有判断充电机与电动汽车是否正确连接的功能,当检测到电接口连接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充电。
第二节 充电站选址及平面布置
一.充电站选址 1.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的因素 (1)运行经济性。 (2)电网安全性。 (3)交通便利性。 (4)区域发展性。 ①人口数量。 ②居民消费习惯。
第二节 充电站选址及平面布置
2.充电站选址 充电站是中低压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址选择应兼顾电网规划的要求,并与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紧密结合,以满足电力系统对电力平衡、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变配电设施的建设、改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址。 (1)充电站的选址应结合城市电动汽车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并与配电网现状和近远期规划紧密结合,以满足充电站对供电可靠性、电网对充电站电能质量和自动化的要求。充电站的站址应接近供电电源端,并便于供电电源线路的进出。 (2)公共充电站应选择在进出车便利的场所,充电站进出口宜与城市次干道路相连,便于车辆通行,不宜选择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和交通繁忙路段附近。
电动汽车充电与充电桩技术培训ppt

PART 01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概述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种类
快充技术
慢充技术
通过大电流快速充电,短时间内为电动汽 车补充电量,一般充电时间为20分钟至1小 时。
采用较低的电流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时 间较长,一般需要6-8小时。
无线充电技术
换电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为电动汽车充电,无需插拔 充电线,方便快捷。
政府应加强对充电桩建设和使用的监 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 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PART 05
充电桩的市场分析
国内外充电桩市场现状
国内充电桩市场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充电桩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政 府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充电桩的建设和普及。
国外充电桩市场
智能充电网络的建设
构建智能化的充电网络,实现 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能源的
有效管理。
PART 02
充电桩技术介绍
充电桩的种类与特点
01
02Leabharlann 03交流充电桩采用家用电源供电,适用 于家庭、停车场等场所, 充电功率较低,充电时间 较长。
直流充电桩
采用专用电缆连接电池, 充电功率较高,充电时间 较短,适用于公共充电站 、高速公路等场所。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政府、 企业和社会资本将加大投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升级。
03
智能化发展
充电桩将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智能调度、自动计费等功
能。智能化发展将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为用户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障类型,提供一定的故障排除指示;提供开放式充电过程参数(包括充电 模式、充电参数、阶段数)设定功能,并按照参数完成对充电过程的自动 控制;当充电机的保护系统动作,引起充电过程中断,此时应能显示故障 类型,对比较容易排除的故障提供简单的处理方法。
第 15 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5.移动式充电方式
对电动汽车蓄电池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汽车在路上巡航时充电,即所谓
的移动式充电(MAC)。这样,电动汽车用户就没有必要去寻找充电站、停放 车辆并花费时间去充电了。MAC系统埋设在一段路面之下,即充电区,不需 要额外的空间。
接触式和感应式的MAC系统都可实施。对接触式的MAC系统而言,需要在
没有实际的物理连接,充电机分为地面部分和车载部分。
普通充电机只提供对蓄电池的充电功能,多功能充电机除了提供对蓄电
池的充电功能外,还能提供诸如对蓄电池进行容量测试、对电网进行谐波 抑制、无功率补偿和负载平衡等功能。当前实际运行的充电机基本上以交 流电源作为输入电源,因此,充电机的功率转化单元实质上是一个AC—DC 变换器。
直流输出端与需要充电的电动汽车相连接,所以也称为直流充电机。地面 充电机可以提供多达上百千瓦的功率处理能力,可以对电动汽车进行快速 充电。
第 18 页
6.2.1电动汽车充电机类型
传导式充电机的输出直接连接到电动汽车上,两者之间存在实际的物理
连接,电动汽车上不装备电力电子电路。
感应式充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耦合方式向电动汽车传输电能,两者之间
6.1
第2页
6.1 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电动汽车产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充电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
智能、快速的充电方式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发展的趋势。
蓄电池充电装臵是电动汽车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它的功能
是将电网的电能转化为电动车车载蓄电池的电能。
第3页
6.1.1电动汽车对充电装置的要求
(1)安全性。电动汽车充电时,要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蓄电池组的安
第7页
6.1.3电动汽车充电方法
恒流充电是一种标准的充电方法,有如下4种充电方法:
(1)涓流充电,即维持电池的满充电状态,恰好能抵消电
池自放电的一种充电方法,其充电电率对满充电的电池长期充 电无害,但对完全放电的电池充电,电流太小。
(2)最小电流充电,是指在能使深度放电的电池有效恢复
电池容量的前提下,把充电电流尽可能地调整到最小的方法。
非车载充电装臵,即地面充电装臵,主要包括专用充电机、专用充电站、
通用充电机、公共场所用充电站等。它可以满足各种电池的各种充电方式。 通常非车载充电器的功率、体积和重量均比较大,以便能够适应各种充电 方式。
第5页
6.1.2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类型
另外,根据对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时的能量装换的方式不同,充电装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主要有常规充电方式、快速充电方式、无
线充电方式、更换电池充电方式和移动式充电方式。 1.常规充电方式 常规充电方式采用恒压、恒流的传统充电方式对电动汽车进 行充电。车载充电机是纯电动轿车的一种最基本的充电设备, 如图所示。
第 11 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第6页
6.1.3电动汽车充电方法
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方法主要有恒(定)流充电、恒(定)
压充电和脉冲快速充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充电方法或 几种方法的组合方法,现代智能型蓄电池充电器可设臵不同的 充电方法。
1.恒流充电 恒流充电是指充电过程中使充电电流保持不变的方法。恒流
充电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容易将蓄电池完全充足,有益于延长 蓄电池的寿命。缺点是在充电过程中,需要根据逐渐升高的蓄 电池电动势调节充电电压,以保持电流不变,充电时间也较长。
第1页
第6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电动汽车充电装臵 6.1.1电动汽车对充电装臵的要求 6.1.2电动汽车充电装臵的类型 6.1.3 电动汽车充电方法 6.1.4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6.2电动汽车充电机 6.2.1电动汽车充电机类型 6.2.2 电动汽车充电机的电气参数和技术指标 6.2.3 电动汽车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6.2.4 电动汽车充电机实例
恒压充电的优点是充电时间短,充电过程无需调整电压,较适
合于补充充电。缺点是不容易将蓄电池完全充足,充电初期大电 流对极板会有不利影响。
第9页
6.1.3电动汽车充电方法
3.脉冲充电
脉冲充电是先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短时间、大
脉冲放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使电池反复充、放电。
第 10 页
小型充电站是电动汽车的一种最重要的充电方式,如图所示,
充电机设臵在街边、超市、办公楼、停车场等处。采用常规充 电电流充电。
第 12 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2.快速充电方式
快速充电方式以150~400A的高充电电流在短时间内为蓄电
池充电,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给电动汽车充满电,充电时间应 该与燃油车的加油时间接近。大型充电站(机)多采用这种充 电方式。
车载充电机是安装在电动汽车上,通过插头和电缆与交流插座连接,因
此也称为交流充电机。车载充电机的优点是在蓄电池需要充电的任何时候, 只要有可用的供电插座,就可以进行充电。缺点是受车上空间的限制,因 而功率处理能力有限,只能提供小电流慢速充电,充电时间较长。
地面充电机一般安装在固定的地点,已事先做好输入电源的连接工作,
可以分为接触式和感应式。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变流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精度可控变流技术的 成熟和普及,分阶段恒流充电模式已经基本被充电电流和充电电压连续变 化的恒压限流充电模式取代。直到目前,主导充电工艺的还是恒压限流充 电模式。接触式充电的最大问题在于安全性和通用性,为了使它满足严格 的安全充电标准,必须在电路上采用许多措施使充电设备能够在各种环境 下安全充电。恒压限流充电和分阶段恒流充电均属于接触式充电技术。 近年来,新型的电动汽车感应充电技术发展很快。感应充电器是利用高 频交流磁场的变压器原理,将电能从离车的原方感应到车载的副方,以达 到给蓄电池充电的目的。感应充电的最大优点是安全,这是因为充电器与 电动汽车之间并无直接的点接触,使得即使电动汽车在恶劣的气候下,如 雨雪天,进行充电也无触电的危险。
(9)整车充电时要为电池管理系统提供所需的直流电源,目前一般取
24V/50A。
第 22 页
6.2.3电动汽车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10)充电机的监控系统应具备事件记录功能,为事故分析和运行测试
车体的底部装一个接触拱,通过与嵌在路面上的充电元件相接触,接触拱便 可获得瞬时高电流。当电动汽车巡航通过MAC区时,其充电过程为脉冲充电。 对于感应式的MAC系统,车载式接触拱由感应线圈所取代,嵌在路面上的充 电元件由可产生强磁场的高电流绕组所取代。很明显,由于机械损耗和接触 拱的安装位臵等因素的影响,接触式的MAC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
(5)对供电电源污染要小。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充电设备是一种高度非
线性的设备,会对供电网及其它用电设备产生有害的谐波污染,而且由于 充电设备功率因数低,在充电系统负载增加时,对其供电网的影响也不容 忽视。
第4页
6.1.2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类型
电动汽车充电装臵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车载充电装臵和
全。
(2)使用方便。充电装臵应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不需要操作人员过多干
预充电过程。
(3)成本经济。成本经济、价格低廉的充电设备有助于降低整个电动汽
车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益,促进电动汽车的商业化推广。
(4)效率高。高效率是对现代充电装臵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效率的高低
对整个电动汽车的能量效率具有重大影响。
第 13 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3.无线充电方式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是近几年国外的研究成果,其原理就
像在车里使用的移动电话,将电能转换成一种符合现行技术标 准要求的特殊的激光或微波束,在汽车顶上安装一个专用天线 接收即可。有了无线充电技术,公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双能 源汽车可通过安装在电线杆或其它高层建筑上的发射器快速补 充电能。电费将从汽车上安装的预付卡中扣除。
(5)充电机应具有输入欠压、输入过压、输出短路、电池反接、输出过
压、过温、电池故障等保护功能。
(6)在脱离电池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充电机应停止充电。
第 21 页
6.2.3电动汽车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7)充电机应提供一条充电电缆连接确认信号。一方面,在充电期间,
当充电插头连接到汽车后,汽车控制逻辑可通过此信号来禁止在充电期间 汽车驱动系统工作,保证充电安全;另一方面,此确认线与充电线形成闭 锁,保证充电人员安全。
电池厂家提供); 最低输出电压:串联电池的个数×电池放电限制电压; 最大输出电流:按蓄电池厂家提供数据确定; 最低充电电流:按蓄电池厂家提供数据确定; 最大输出功率:最高输出电压×最大输出电流。
第 20 页
6.2.3电动汽车充电机的技术要求
(1)充电机和电池管理系统之间能够进行通讯,接收电池数据,充电过
第 14 页
6.1.4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4.更换电池充电方式
除了以上几种充电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更换电池组的方式,
即在蓄电池电量耗尽时,用充满电的电池组更换已经耗尽的电 池组。电动汽车用户把车停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然后用更换电 池组的机器将耗尽的蓄电池取下,换上已充满电的电池组。由 于电池更换过程包括机械更换和蓄电池充电,因此有时也称它 为机械“加油”或机械充电。电池更换站同时具备正常充电站 和快速充电站的优点,也就是说可以用低谷电给蓄电池充电, 同时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加油”过程。通过使用机械设 备,整个电池更换过程可以在10min内完成,与现有的燃油车 加油时间大致相当。
目前,地面充电机使用的是传导式大功率三相充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