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演示教学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一种融合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业生产模式,旨在实现高效产出,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
这种模式基于生态循环的原理,通过合理组合植物和动物的种植与饲养,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种模式的实施及其优势。
首先,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农民可以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形成闭合的生态循环。
例如,农民可以选择一些互补性良好的植物和动物进行种植与养殖,如在果树种植区域内配置适量的家禽、家畜等动物进行饲养,并利用动物的粪便和废料进行有机肥料的制作。
这样一来,动物粪便中的养分可以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植物则能提供充足的阴凉和饲料等。
其次,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也可以带来很多生态和经济的优势。
首先,通过种植和养殖的结合,可以减少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风险。
其次,通过合理配置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再次,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成本,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最后,由于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相关产业的互动和协同发展,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完善。
在实施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时,还有一些关键的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地区气候与土壤条件的植物和动物进行种植与养殖,确保其生长环境的吻合度。
其次,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引导,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的比例和结构,保持生态循环的良性循环。
再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优势。
总之,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在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收益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的组合,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成本。
然而,也需要农民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推广和应用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保护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探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探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结合了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生态循环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
在种植业方面,农民可以选择适合当地土地和气候条件的作物进行种植。
他们还可以利用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等,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
通过控制作物的生长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农民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民还可以利用覆盖物和遮荫网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养殖业方面,农民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养殖种类,例如家禽、牛羊等。
他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养殖的效率和质量。
他们可以利用科学饲养和饲料配方,提供均衡营养的饲料,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肉质。
他们还可以合理管理动物的生活环境,例如提供舒适的栖息地、控制疾病传播和减少粪便的污染。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强调生态循环的概念。
在这个模式下,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损害。
农民可以将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的生长;他们还可以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处理为生物能源,用于农业生产的能源供应。
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化石能源的需求,同时还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农民和环境都有许多好处。
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对于环境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农业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农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可以提供更加健康、有机和安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与推广备课讲稿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与推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示范与推广可行性报告一、项目实施单位情况介绍项目实施单位一一金特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注册资金15万元人民币,公司种、养殖基地位于萧王庙街道后竺村,现有员工5人,其中,技术人员2名。
公司主要经营的项目为:花卉、水果、蔬菜种植、生物养殖,花卉零售、租赁、初级农产品批发、零售。
公司现拥有农业种植基地50余亩,无害化牛羊生态养殖基地1个,具有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花卉及绿植物种销售、租赁渠道。
2015年销售产值100多万元,创利20多万元。
公司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已熟练掌握农业作物种植、牛羊无害化生态养殖技术,并与萧王庙街道兽医站等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公司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和技术基础。
二、当前该项目在市内外推广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世界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土地资源不断集中,农业种植逐步由过去单干经营方式转变成农场化、园区化和企业化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也由过去分散养殖转变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和养殖场等规模养殖方式。
传统田园经济式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所取代,种养日益脱节导致农牧分离越走越远。
在专业经营高度集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方面,规模种植业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并造成氮磷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业又大量产生和排放畜禽粪污及废尾水污染环境。
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将畜牧无害化饲养、粪便生物化处理、植物有机化种植等相配套的综合经营方式,利用物种多样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牧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成就出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环境。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和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健康、安全、营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是一种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
通过将农业和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畜共生、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该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种养结合:将农田和养殖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农田秸秆、秸杆等农作物废弃物做饲料,同时将畜禽粪便、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实现农田和畜牧业的相互补充和循环利用。
2.生态循环:通过合理的农田设计和养殖场规划,将农田灌溉水和养殖场处理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
同时,通过农田中的植物和养殖场中的植被,实现土壤固碳、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循环利用:利用农田和养殖场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秸杆、割草等,进行有机肥料的制作,用于农田的施肥。
同时,利用农田和养殖场产生的副产品,如农作物秸秆、养殖场的养殖饲料残渣等,作为食材或饲料的补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生物多样性维护: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农田和养殖场的生态系统协同,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敌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的依赖,保护农作物和畜禽的健康。
5.环境友好:该模式注重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有机肥料的使用和土地的轮作轮种,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实施,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该模式还可以增加农田和养殖场的收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对该模式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教材]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ce1caf76bd97f192379e9d0.png)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教材]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江苏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报道,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本文以果园中“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为例证,为广大农业用户展示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沼渣、干撒式发酵床养殖猪和鸡以及沼液滴灌,生态沟渠(塘库)的构建等关键农业技术在该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1、模式表达式:“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园地选择: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的地块。
规划布局:根据果园地形地貌,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设施的科学规划。
梨树种植: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
果园生草:采用自然生草法。
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
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cm。
、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3养殖小区布局: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
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
养殖密度:生猪平均养殖配比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建立圈舍。
圈舍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
采用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舍,其他干湿式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的设施配套。
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1.“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是针对畜禽养殖的畜禽排泄物的特点进行设计的,畜禽排泄物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一是排水量大,冲击负荷强;二是固液混杂,有机质浓度较高;三是生猪养殖业系微利产业,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目前,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如下:对于养殖粪便污水的处理,国内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既有好氧处理,也有厌氧处理,还有好氧+厌氧处理,以及氧化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
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三种模式:还田模式,无动力—自然处理模式,机械化处理模式。
1.1还田模式粪污还田是一种传统的、经济有效的粪污处置方法,可以使畜禽粪尿不排向外界环境。
它适用于乡村,经济落后,土地宽广,有足够的农田消纳养殖场粪污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农村分散养殖户大多采用这种处置方法。
这种模式是我县现在利用的主要模式。
1.2无动力—自然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畜禽粪—沼气池,沼液、沼渣作有机肥,沼气回收作能源利用。
它适用于乡镇,经济欠发达,土地宽广,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县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际。
1.3机械化处理模式这种模式粪污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后处理、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储存与利用等部分组成,需要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要求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和要求高的构筑物,其设计、运转均需要受过较高教育的技术人员来执行。
与前两种模式相比,这是一种技术含量最高的处理模式。
它适用于地处城镇近郊,经济发达,土地紧张,没有足够的农田消纳猪场粪污的地区。
猪场规模大,一般出栏在1万头规模以上。
当地劳动力价格昂贵,主要使用水冲清粪,冲洗水量大。
2.旌德县“种养”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2.1.“畜禽-沼-作物”生态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县及各乡镇开发出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内容、以沼气池技术为核心、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能生态项目。
就是将粪便污水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在严格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优质可燃气体——沼气和绿色有机肥料——沼肥,沼气用于农户的炊事用能,沼肥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同时推广“猪—沼—蔬果”、“猪—沼—稻”、“猪—沼—鱼”等农业生态模式,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开发利用。
生态循环种植养殖55页PPT

2020/6/18
十堰市农业学校
10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种植—养殖链
2020/6/18
十 十堰 堰市 市农 农业 业学 学校 校
11
2020/6/18
11
五、介绍几种生态循环种养的模式
(一)在原有养殖场基础上建立种养循环链; (二)在原有养鱼场上建立循环链; (三)在果园林地里建立起立体循环种养链; (四)在蔬菜园里建立立体种养链; (五)在农田里建立立体种养链; (六)新建一个生态循环农场。
• 5、牛粪 种植双苞菇 残渣养蚯蚓喂鸡
2020/6/18
十堰市农业学校
7
农作物秸杆理化特性
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我国每年产生的大约6亿 多吨农作物秸秆中,还有2/3的剩余秸秆尚未得到综合利用,一些农 民采取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 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的,其有机 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 粗脂肪。
先用猪粪养蚯蚓,养完蚯蚓后再用来种 菊苣,再用蚯蚓和菊苣来喂猪,不仅能有 效解决猪粪堆积造成污染带来的困扰,还 能大大降低养猪成本,同时生产出高品质 的猪肉产品,减少猪病的发生。
2020/6/18
十堰市农业学校
16
猪粪—有机肥—无公害蔬菜
日光温室“猪-沼-菜”模式是指在北方的日光温室菜棚一端修建 沼气池,在沼气池上建猪舍,把养猪、沼气和种菜合理配置,形成能 源(太阳能、沼气)、肥源(牲畜粪尿、沼液和沼渣)紧密联系,养 殖和种植相结合,畜、沼、菜三位一体的生态复合农业工程。其主要 特点是:猪粪尿经沼气池发酵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产生的沼气用来 做饭、照明,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能够还田种 植无公害绿色蔬菜;蔬菜的茎叶等副产品可代替部分饲料用来喂猪。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作者:欧艳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11期摘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实现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和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稳定粮食生产、提供第二生产力以及实现耕作制度中的用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农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着重探讨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关键词:农业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A当今时代,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次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针对此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对资源进行了节约和有效利用,还促进了生态平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1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1.1 发展资金短缺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等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使得一些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扶持。
另外,生态循环农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多元化的投资作支撑。
现在很多城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且仍未建立起长期的发展模式,对农业环境的维护也缺乏资金的投入,无公害的、生态的循环模式也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1.2 土地污染严重有调查表明,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t,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kg/hm2,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安全上限,使得土地污染严重。
以氮肥为例,它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与土壤吸附性复合体相接触时,会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江苏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报道,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本文以果园中“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为例证,为广大农业用户展示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沼渣、干撒式发酵床养殖猪和鸡以及沼液滴灌,生态沟渠(塘库)的构建等关键农业技术在该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1、模式表达式:“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
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
园地选择: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的地块。
规划布局:根据果园地形地貌,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设施的科学规划。
梨树种植: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
果园生草:采用自然生草法。
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
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cm。
3、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
养殖小区布局: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
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
养殖密度:生猪平均养殖配比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建立圈舍。
圈舍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
采用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舍,其他干湿式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的设施配套。
鸡舍建设:一般6.67hm2的果园,在果园的角落建设标准化鸡舍,面积较大的果园在果园中间建设标准化鸡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和自动饮水装置。
4、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
沼气池:猪场沼气池容积以存栏1头猪配套建设0.8-1.0m2沼气池容的标准来确定猪场规模和沼气池的容积的配比。
发酵堆沤池:在生猪养殖圈舍旁边配套建设干湿分离间和密闭式厌氧发酵堆沤池若干立方。
一般建设体积40m2的下沉式发酵堆沤池,发酵堆沤池采用砖混结构,上方预留便于操作的窗口。
发酵堆沤池建设数量依据养殖规模而定,一般可建4-5个,可使用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对池内物料进行厌氧发酵,作为果园有机肥料备用。
干湿分离间:根据养殖规模,建立相应规模的干湿分离间,并配置生猪养殖污水干湿分离机。
生态循环沟渠塘:在果园四周及沿路构建生态沟渠,在果园中间或边缘适当位置建立生态池塘1-2个,配置循环水泵房;生态沟渠塘内种植狗牙根、黑麦草等植物。
畜禽粪污管理:固态粪污进入发酵池堆沤制作有机肥还田,液态粪污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通过沼水1:2混合后滴灌还田,沼渣进入堆沤池或直接作为有机肥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