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眼科学之角膜移植术后护理课件

根据眼部情况和医生建议,定期更换敷料,保持 眼部清洁干燥。
更换时机
在清洁消毒眼部后,及时更换新的敷料,避免污 染和感染。
避免揉眼等不良习惯培养
揉眼危害
01
揉眼可能导致眼部伤口裂开、感染等严重后果,应尽量避免。
培养良好习惯
02
通过宣传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不揉眼、不触
碰眼部等良好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自 理能力的训练,提高患者 独立生活能力。
心理支持与关怀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关怀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 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需求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 心理疏导和干预,减轻患者的焦
虑和恐惧情绪。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传授眼科学知识和术 后护理技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 意识和能力。
防止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01
02
0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医护 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避免术后感染。
定期检查与监测
对患者进行定期眼部检查 ,监测眼压、角膜透明度 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 防和控制感染。
促进伤口愈合和角膜功能恢复
及时处理不适
03
如出现眼部不适、异物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自行
揉眼或用药。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感染性角膜炎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护理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以预 防感染。
医疗机构医院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9版)

医疗机构医院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9年版)目录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二、人员基本要求 (4)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4)四、培训管理要求 (6)为规范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是指将角膜捐献人(供体)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全部或部分角膜,植入接受人(受体)的相应部位,以恢复受体角膜形态及功能的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技术必须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诊疗科目。
(三)开展眼科显微手术临床诊疗工作15年以上,床位50张以上,每年可完成内眼显微手术500例以上,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等。
其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四)具备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包括眼科AB超检查、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共聚焦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电生理检查、视野检查设备以及角膜移植器械等。
(五)手术室。
1.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2.有达到I级洁净手术室标准的手术室。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配备有显微外科专用显微镜设备和器械。
(六)重症医学科。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眼科显微手术诊疗专业需求。
2.有空气层流设施,配备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组织血流检测、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器。
3.配备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具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
角膜移植术

主要生理功能:
1、维持眼球完整 2、保护眼内容物 3、透过光线并参与屈光 4、感知环境及外界刺激 5、渗透作用等
定义
角膜移植术:是用透明的异体角膜材料,替换
病变的不透明角膜,以达到增视、治疗某些角 膜病和改善外观的目的。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 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是异体移植效果最 好的一种手术。
角膜解剖
3、组织学分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 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其中上皮细胞层 和后弹力层 可再生。
后弹力层对机械损伤抵抗力差,对化学和病 理损伤抵抗力较高,且与基质层和角膜内皮 层链接不紧密,在外伤或某些病理条件下, 可能发生后弹力层膨出脱离。
解剖
解剖
解剖
解剖
生理
角膜透明、屈光、敏感
术后护理要点2
用药护理: 1、遵嘱用药:抗生素的应用视病情而定,一般全
身用药2~3天。糖皮质激素静滴3~5天,改口 服,10天后改生理量服1~3个月(真菌感染者 慎用),一周后视情况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 他克莫司)、角膜上皮营养剂、非甾体类消炎药 等。针对不同感染的原发病继续使用有效的抗感 染药物。化脓性角膜溃疡术后虹膜反应较重,应 予散瞳药,以避免虹膜后粘连。 2、用药过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眼部上药动作轻柔,避免加压眼球,注意无菌操 作,滴眼瓶口及眼膏软管口不能碰到角膜植片, 因角膜知觉未恢复。
角膜的材料大多取自新鲜尸体(供体),取出时间越 早越好,南方气温较高,以不超过死后4小时为宜,角 膜上皮完整、基质透明、厚度不变者为佳,如将新鲜 角膜材料经保存液或深低温(逐渐降温)特殊处理,则可 保持数天或数周后待用。角膜取出后必须经过检测处 理才能使用。角膜移植能否成活、不被排斥而保持透 明,取决于多种原因,同种异体组织间的相容性抗体, 占有重要地位,受主角膜本身的条件和手术技巧,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角膜移植的最终结果。
角膜移植诊疗常规

穿透性角膜移植诊疗常规一、适应证(一)角膜瘢痕1.炎性瘢痕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后所致的角膜瘢痕,要求病程稳定后3~6个月进行手术。
因为炎症得到有效控制,上皮愈合后,角膜组织仍会有炎性水肿,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过称,瘢痕水肿消退后,使病灶直径缩小到最小程度,患者的视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应避免过早地施术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最终的瘢痕形成是否需要穿透性角膜移植,一是要看瘢痕是云翳、斑翳还是白班,另一方面还要看实力恢复到何种程度,如果视力>=0.5,手术绝不应做;如果视力>=0.3对有丰富经验的手术医师来说要很慎重考虑;如果视力<0.1,应当采取手术。
如果是单眼或全身条件较差,也不应盲从手术。
对HSK的炎性瘢痕,不宜等待时间过久,要了解患者的复发周期规律,在炎症静息到一定程度后即应施术,以防再次复发,而失掉相对稳定期手术的机会。
2.角膜穿透伤性瘢痕常常是黏连性角膜白斑,要考虑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同时,还要做瞳孔成形术,术中难度增大,并且术后并发症也会增加,要请经验丰富的术者施术。
临床很常见的是早期伴有外伤性白内障,晚期除粘连性白斑外,还有膜性白内障或是无晶体眼。
如果角膜破损严重,伤口缝合困难,应作穿透性角膜移植,同时做白内障摘除,有后囊膜破裂者,还应同时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是否I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取决于后囊是否完整,外伤程度,玻璃体和视网膜损伤程度及术者的经验,前房人工晶体不考虑I期植入,如果缺乏经验或不能确定手术的效果,尽量采取II期人工晶体植入的方法。
对术前房角有粘连或术后有可能形成虹膜粘连者,术前还应先做Nd-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以预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
(二)角膜化学伤属于高危角膜移植范围,术后免疫排斥率高达70%以上。
在化学伤的早期,一般不主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穿透性角膜移植主要是为了增视的目的,因此,要求眼表功能基本稳定。
对角膜内皮细胞仍能代偿者,首先通过带新鲜上皮的异体角膜板层移植,联合自体或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有时还要辅助羊膜移植来重建眼表,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
ICL手术规范性治疗

合理选择晶体尺寸和植入位置
根据患者眼部情况,选择合适尺寸的人工晶体, 并确保植入位置准确。
ABCD
加强术前术后检查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后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强化术后护理和用眼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避免揉眼等不良习惯 ,降低感染风险。
并发症处理流程和方法
白内障处理
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 ,借鉴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 系。
PART 06
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
针对不同岗位设置培训课程
医生培训课程
包括ICL手术理论知识、 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 处理等内容,确保医生 全面掌握ICL手术技能。
护士培训课程
重点培训术前术后护理 、手术配合、感染控制 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护 士的专业素养和手术配 合能力。
2023-2026
ONE
KEEP VIEW
ICL手术规范性治疗
REPORTING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患者选择与术前评估 • ICL手术操作规范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持续改进 • 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
PART 01
患者选择与术前评估
设立手术质量监控指标,对手术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 评估。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和审计活动
01
定期组织专家对ICL手术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 时提出改进意见。
02
对手术过程进行定期审计,确保手术操作符合规范 要求。
03
对手术结果进行定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 进措施。
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验证效果
角膜移植技术 相关管理制度

角膜移植技术相关管理制度角膜移植技术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治疗角膜疾病的方法,对恢复视力和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角膜移植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角膜移植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角膜供应管理、术后追踪和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探讨角膜移植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
首先,角膜移植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手术操作规范和流程,在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加强对手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应建立手术操作录像和数据记录制度,以便于后期的审查和追溯。
手术材料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选择和采购,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其次,角膜供应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
医疗机构需要与角膜库建立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可靠、及时。
在接受角膜移植的病人中,需进行严格的供体选择和评估工作,以确保供体的质量和适配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建立有效的供体信息管理系统,记录供体的相关信息和用途,并及时更新。
除了手术过程的管理,术后追踪也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术后随访制度,对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进行定期复诊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和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建立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便于更好地跟踪和管理患者的术后情况。
最后,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确保角膜移植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角膜移植相关的不良事件,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在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事故分析和病因调查,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角膜移植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角膜移植手术的标准化操作、角膜供应管理、术后追踪和不良事件报告等多个方面。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应加强与角膜库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确保供应和术后管理的顺畅进行,最大程度地提高角膜移植技术的效果。
医疗机构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为了确保手术及高风险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规范各级医院、科室、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结合医院分级管理要求,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规范。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系指各类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分为四级:(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一)、住院医师1、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3年以内。
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二)、主治医师1、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3年以内。
2、高年资历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
(三)、副主任医师1、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1、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内。
2、资深主任医师:从事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医院眼科角膜移植术护理常规

医院眼科角膜移植术护理常规
角膜移植是一种用同种异体的透明角膜代替因病变而混浊的角膜的手术。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术前解释工作,简要地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恐惧与不安,使其密切配合治疗。
2.手术前10~15分钟滴抗生素眼药水1次,直至手术开始。
3.术前常规剪除睫毛,冲洗泪道和结膜囊预防手术感染。
4.降眼压与缩瞳:手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及口服降眼压药软化眼球,减少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滴1%匹罗卡品3次,使瞳孔直径保持在2mm左右。
二、术后护理
1.嘱病人安静卧床休息,短期双眼包扎,戴眼罩,防止遭受不必要的误伤。
2.做好生活护理,避免头部震动以致影响植片。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叮嘱病人及其家属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进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勿用手揉眼及用不洁物品擦眼。
4.术后隔日换药一次,注意有无分泌物,移植片是否透明、平伏,前房是否形成,虹膜有无粘连,缝线有无松脱。
5.观察病人全身反应,如出现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6.应严格按医嘱及时用药预防感染和排斥反应,并注意疗效及副反应。
7.术后两周应密切注意免疫排斥反应,并详细记录。
8.多食高营养、高维生素及多纤维素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出院指导
1.按医嘱交代病人出院后的有关事项及用药,定期门诊复查。
2.指导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视力及眼部感觉,如有免疫排斥反应可疑情况应及时复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 浅层角膜病变,包括瘢痕、营养不良、变性、肿瘤。
2. 角膜病变虽已累及角膜全层组织,但为了改善植床条件,以备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而先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禁忌证】
1. 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2. 粘连性角膜白斑。
3. 角膜深层活动性病变,估计不能剖切干净病变组织者。
【术前准备】
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但术前不需要静滴甘露醇。
【麻醉】
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术眼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术眼用显微开睑器或上下眼睑缝线开睑。
3. 术眼缝上、下直肌固定眼球,使角膜位于睑裂中央。
4. 制作角膜植片。
(1) 以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溶液冲洗供体眼球。
(2) 依角膜病变深度决定植片厚度。
一般环钻1/4-3/4角膜厚
度以后,进行板层分离,做好的植片备用。
5. 环钻受体角膜,去除病变组织,植床深度与供体角膜的厚度相同,但以能切除病变或浑浊的角膜组织为度。
6. 以10-0尼龙线间断或连续缝合角膜移植片于植床。
7. 冲洗去除层间积血和异物。
8. 术毕结膜下注射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溶液。
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及眼膏,以无菌纱布双眼遮盖。
【术后处理】
1. 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
涂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眼膏,包扎术眼至移植片上皮化为度。
2. 眼部去除包扎后,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每日4次,持续3-4周。
3. 术后2周可加用1%环孢素滴眼液,每日2次。
4. 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与剂量应根据原发病变和板层移植片的大小而酌情掌握。
5. 术后3-6个月可拆除角膜缝线。
如有新生血管长人或缝线松脱可提前拆线。
【注意事项】
1. 术前应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病情解释,恰当地解释术后效果。
2. 术后应密切注意是否发生角膜植片的免疫排斥反应等并
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