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美人松公园简介

长白山美人松公园简介长白山美人松公园是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一处自然风景区,位于长白山脉南麓,东经127°23′至127°31′,北纬42°32′至42°36′之间。
公园总面积约3000多公顷,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美人松群而闻名于世。
公园内有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湖泊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以下是对长白山美人松公园的详细介绍。
一、景区概况长白山美人松公园是由一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布于公园中的美人松群。
公园内有多条游览线路供游客选择,包括步行道、观景台和索道等,方便游客全面了解美人松的独特之处。
公园的海拔高度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
二、美人松美人松是长白山地区帕米尔林带中一种生长在细砂质或广斜坡上的针叶树。
美人松非常耐寒,能耐受-50℃以下的低温。
它的树干笔直挺拔,树枝横伸,被爱称为"大树漂亮的妹妹"。
美人松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金色的树皮,枝繁叶茂,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美人松的年龄可以达到300年以上,有的甚至已经生长了上千年,因此在这片树林中漫步,仿佛进入了一个富有历史和神秘色彩的世界。
三、自然风光除了美人松群外,长白山美人松公园还有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自然风景。
公园内分布有多个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镜泊湖。
镜泊湖以其清澈见底的湖水和湖边的原始森林景观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湖边还设有观景台,游客可以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湖泊和周围的景色。
此外,公园内还有众多原始湿地、瀑布、温泉等自然景观,给游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观赏体验。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公园内有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
动物方面,公园内常见的有黑熊、红狐、鸟类和鱼类等。
其中,黑熊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之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植物方面,公园内的美人松群是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其他还有菩提树、红豆杉、沙棘等。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第一座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
长白山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白山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降雨量、气温等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长白山地区的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其植被资源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可能导致植被分布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等问题。
开展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规律,保护和利用长白山植被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背景介绍完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响应情况,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脆弱性。
具体包括:通过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特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探讨气候变化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影响形式和程度,分析气候要素变化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然后,研究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适应性和演变性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森林植被资源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策略和反应方式;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
通过该研究,有望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长白山地区的气候数据、植被资源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地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我们搜集了长白山地区近几十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量等指标,以及植被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数据。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长白山地区位于中国边境的东北部,是一个环境非常特殊的地方。
这里盛产森林资源,而不同的林型所属的土壤特性,水源涵养功能也自然各有不同。
长白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
其中,针阔混交林是占该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的林型。
其土壤特性为酸性、黄棕壤,属于非常肥沃的土壤类型。
这种土壤透水性能强,能较快地将降雨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对于水源涵养功能有不错的效果。
另外长白山地区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林型——针叶林。
因为该地区地处边境,气候寒冷潮湿,很多植物无法在此地生长。
但乔木和灌木可在这里通过适应性演化而存活下来。
因此,该地区的针叶林分布范围非常小。
针叶林的土壤特性为酸性,粘砂土,含有很多有机物质。
这种土壤也非常透水,但由于该地区气候较寒冷,因此它的蒸发速度比较慢,使得它在水源涵养功能上的效果非常显著。
最后,阔叶林是长白山地区的另一种重要林型。
阔叶林天然的特点是枝叶繁茂,树高伸缩自如,所以阔叶林生长在地面土层深厚、松软、黄褐色或棕色或黑色壤土上。
这种土壤可以很好的保水,只要一有雨水灌溉就能将水分吸收,作用于水源涵养功能。
不同的阔叶林所属的土壤特性虽有细微差异,但都属于肥沃的土壤。
总之,不同的林型所属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在长白山地区有着不同的水源涵养功能。
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透水性力强,可形成地下水资源;针叶林能显著的减缓水体蒸发,对于水源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阔叶林的壤层深厚且富含营养,能良好的保水,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很有帮助。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长白山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地基。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属省份、保护对象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96465公顷。
位于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
1960年,建立长白山保护区。
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保障长白山乃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为根本目的,集资源保护、科研教学、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①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如紫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人参、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②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
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③珍贵的红松阔叶林带: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林带是长白山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生长于气候较温和、降雨量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m 范围内,是长白山区动植物种类最多、植物生长最繁茂的典型林带,珍贵濒危药用植物野山参就生长在其中。
该植被带中的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均为珍贵树种,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④独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⑤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丰富。
长春附近一日游景点

长春附近一日游景点
长春附近一日游景点
一、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吉林省首座历史文化名山、国家级自然森林公园,分布在吉林省东北部伊通满族自治县、延吉市的山岭,地处长白原乡;素有“东北第一山、朝阳之乡”之美称,是中国最北方的国家级自然森林公园,也是长白山上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它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和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依山傍水,自然景观奇丽,森林气息浓郁,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可谓景色无可匹敌,吸引着无数观光游客,可以说是吉林省的热门旅游胜地。
二、长白山天池景区
长白山天池景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伊通满族自治
县的交界处,是长白山的一个重要景区,以简捷的路线,醉人的自然景色,完美的景观而著称,它是从长白山脉北延湖沟溪流的最后一段,形成一湖,以其具有神话色彩的湖水,古老的森林,古朴的山水构成的风景,吸引了成百上千的观光游客和登山者,是中国最有名的登山胜地。
三、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0.689万公顷,有“自然、艺术、文化的汇集之处”之美称,它是一处绝美的自然保护区,以古老而原始的森
林,以清新而空灵的湖泊,以湿润而雅致的山谷,以穿山而行的溪流,平坦而明亮的湖面,碧绿而神秘的森林,它们把这里的绝美景色尽收眼底,可以说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长白山几种主要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

第26卷第9期2006年9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 O LOGIC A SI NIC A V ol.26,N o.9Sep.,2006长白山几种主要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郭忠玲1,郑金萍1,马元丹2,韩士杰3,李庆康4,于贵瑞4,范春楠1,刘万德1,邵殿坤1(1.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市 132013;2.南京大学生物学院,南京 210093;3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29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课题资助项目(K ZCX 12SW 2012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课题资助项目(CX OG 2E01202)收稿日期:2006203220;修订日期:2006207226作者简介:郭忠玲(1965~),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恢复研究.E 2mail :gzl65@Found 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ru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30470293);the K 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N o.K ZCX 12SW 201and CX OG 2E01202)R eceived d ate :2006203220;Accepted d ate :2006207226Biography :G UO Zhong 2Ling ,Ph.D.,Profess or ,mainly engaged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E 2mail :gzl65@摘要: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选择5种垂直植被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山杨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利用钻取土芯法对细根分布及细根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长白山森林分布(最新整理)

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1993 年调查的资源数据,全区有林 地面积为 196465.0 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 168918.5 公顷,占总 面积的 86.0%;疏林地 8406.0 公顷,占 4.3%;灌木林 4897.4 公 顷,占 2.5%;未成林造林地 349.0 公顷,占 0.2%;草地、拣集迹 地、风倒迹地、沼泽地等无林地 10955.5 公顷,占 5.6%;林业 设施和林业其它用地 2538.6 公顷,占 1.4%。全区森林覆盖率 88.5%。区内活立木总蓄积 4373.5 万立方米,(包括天然林 4367.83 万立方米,人工林 5.70 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 4323.9 万立方 米,疏林地蓄积 19.9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 29.7 万立方米。有 林地每公顷平均蓄积 256.0 立方米。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 其面积、蓄积分别为 94295.0 公顷、2708.9 万立方米,比重分别为 55.8%和 62.7%。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 27782.0 公顷,蓄积为 608.3 万立方米,其比重分别为 16.5%和 14.1%。其它龄组的面积、 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 2.3%和 0.5%;中龄林 14.5%和 9.4%;
高山苔原景观带 分布在海拔 2000 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 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气候为高山
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 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 根系肥大,花序大型,色彩鲜艳,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 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植被为典型的高山苔原植被类 型。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 天、圆叶柳等。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 唯一的兽类。此外,白腰雨燕、领岩鹨是高山苔原带常见的鸟类。 森林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
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
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
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
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
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
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
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
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
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
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
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
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
由于气候冷温,林深树密,适于古北界树栖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如紫貂、黑琴鸡等在本带仍较多。
岳桦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
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降水多,相对湿度较大。
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
乔木以岳桦为主,亦分布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伴有散生的长白落叶松、东北赤杨、花楸等。
灌木以耐寒种类为主。
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高山苔原景观带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
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
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
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根系肥
大,花序大型,色彩鲜艳,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
植被为典型的高山苔原植被类型。
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圆叶柳等。
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
此外,白腰雨燕、领岩鹨是高山苔原带常见的鸟类。
森林资源
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93年调查的资源数据,全区有林地面积为196465.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68918.5公顷,占总面积的86.0%;疏林地8406.0公顷,占4.3%;灌木林4897.4公顷,•占2.5%;未成林造林地349.0公顷,占0.2%;草地、拣集迹地、风倒迹地、沼泽地等无林地10955.5公顷,•占5.6%;•林业设施和林业其它用地2538.6公顷,占1.4%。
全区森林覆盖率88.5%。
区内活立木总蓄积4373.5 万立方米,(包括天然林4367.83万立方米,人工林5.70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4323.9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9.9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9.7万立方米。
有林地每公顷平均蓄积256.0立方米。
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其面积、蓄积分别为94295.0公顷、2708.9万立方米,比重分别为55.8%和62.7%。
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27782.0公顷,蓄积为608.3万立方米,其比重分别为16.5%和14.1%。
其它龄组的面积、•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2.3%和0.5%;中龄林14.5%和9.4%;过熟林10.9%和13.3%。
有林地绝大部分是天然林,面积为167081.0公顷,蓄积为4320.5万立方米。
分别占98.9%和99.9%,其余为人工林。
天然林中,主要的
优势树种(组)是混交林、针叶林、云杉冷林、阔叶林和落叶松林,人工林则只有落叶松林。
全区活立木蓄积按树种分类,针叶树蓄积2553.6万立方米,占59.1%.主要树种为红松、云冷杉、落叶松;阔叶树种蓄积1770.2万立方米,占40.9%。
主要树种为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椴树、柞树等。
(如此大的生物量基础,如以每年1%的净生长率计算,每年的净生长量亦超过40万立方米木材)实验区的森林经营开发实验区处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外围和保护区内公路两侧500-1000米范围。
目前在实验区的主要研究试验煤杨桦次生林改造实验。
保护区边缘有桦杨次生林7000公顷,林龄达40多年,多为近成熟林或成熟林。
表1. 白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蓄积量
红松母树林
被誉为”红松之乡”的抚松县露水河林区,是国家列入的最重要的”红松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保护地,专门设立了红松母树林管理处。
这里的红松不仅树干笔直挺拔,而且材质优良,是最上等的栋梁之材。
当年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时,所用的木材就是从这片红松林中挑选的。
”露水河红松母树林是国家1964年划定的我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面积为11,764公顷,是一座天然优良的基因库。
长白山西南坡
全区耕地仅占总幅员的10%,而林地占72%;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山地气候随海拔的增高而变化,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也较明显。
海拔500米以下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阔叶林多演变为低质木林,灌丛或耕地。
林下、林缘、山坡、荒地、村边、路旁等处,经济植物种类繁多。
海拔500-1,100米间为针阔混交林带。
这一带范围广,面积大,是野生经济植物的主要产区。
海拔1,100-1,800米间为针叶林带,1,800-2,100米间为岳桦林带,2,100米以上为高山冻原带。
生长着长白山区特有的珍稀植物种类。
本区除外,在集安一带还分布有华北植物区系种类,如天女木兰、漆树、盐肤木、太子参、农吉利、葛藤、省沽油、八角枫、白檀山矾、锦带花等。
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育成了植物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天然绿色宝库”。
这里有丰富的木材、药用、食用、油料、酿酒、编织、蜜源、绿化、工业原料及观赏等经济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山区人民致富的源泉。
1986年8月下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西坡和西南坡受到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吹倒从海拔750-2000米,即从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至岳桦林的一个风倒带。
风灾面积达9800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0;风倒立木总蓄积量为200多万立方米,其中核心区立木蓄积量达199万立方米。
风倒面积最大的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红松林分布区生长最好、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最高的红松林,每公顷蓄积量在600立方米以上,最高可达800立方米。
风灾发生后,关于风倒木如何处理的问题,曾有较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定清理风倒木,以加速迹地的幼树更新,同时利用风倒木的木材。
因此,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开始清理风倒木,1989年大范围作业,至1993年,大部分倒木已清理完毕。
为止,自然保护区在6年时间内,清理风倒木40多万立方米,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