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安全学教案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培训教案范文(二篇)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培训教案范文【引言】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是保证矿井工作环境安全的关键举措,对于预防矿井事故和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的有效方式。
本教案旨在通过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职工对通风系统的了解和操作能力,从而确保矿井通风安全。
【教学目标】1. 了解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熟悉通风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3. 掌握煤矿通风系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方法;4. 增强对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通风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3. 煤矿通风系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方法。
【教学难点】1. 煤矿通风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操作要点;2. 煤矿通风系统的故障排除和维护技巧。
【教学内容】一、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作用1. 通风系统的定义和目的通风系统是指通过使用空气流动的原理来调节和改善矿井工作环境的系统。
通风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矿井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并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以确保矿井空气的新鲜和洁净。
2. 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通风系统基于气体运动的物理原理,根据气体流动趋势和温度、浓度差异的自然推动力来保证通风的有效性。
通风系统通过建立差压、产生气流和控制气流的流向和速度来达到通风效果。
3. 通风系统的作用通风系统在煤矿中具有以下作用:(1) 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2) 防止有害气体积聚和爆炸;(3) 降低工作面温度和湿度,改善工作环境;(4) 提供工作面所需的氧气。
二、通风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1. 通风系统的组成结构通风系统主要包括:主风机、风门、风筒、支承和配电系统等。
各个部分协同工作,形成统一的通风系统。
2. 通风系统的运行方式通风系统的运行方式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1) 自然通风:依靠气流的自然流动,不需要外力的推动。
通常适用于小型矿井或短期停电维修等情况。
矿井通风实训教案

课程类型:工学结合 实验实训主题 (任务 1) 专业或班级 实训目标
项目 2 矿井风流能量及变化规律 相对空气压力测定 煤矿开采技术 计划课时 时间 2 2012 年 9 月 指导教师 日
赵尚书
使学生掌握矿井相对空气压力测定方法,能分析空气变化状况。 1.熟悉相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的种类、构造与功能。
2.熟悉通风阻力测定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及要领。 3.会测算矿井通风阻力。 4.会分析评价矿井通风等级和通风状况。
地点与器材 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 组织
地点:矿井通风实训室 器材:U 型压差计、皮托管、连接胶管 示范引导法、训练指导法 “师讲生学、师示生仿、生练师导、相互考评、总结讲评” 集中引导讲授、示范操作引导模仿、组织指导练习、组织学生互评、教 师总结讲评 实训内容: 1.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仪器的构造原理。 2.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操作方法及要领。 3.测算通风阻力。
实训任务
2.熟悉相对空气压力测定压力测定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及要领。 3.会操作使用相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 4.会绘制不同通风法的相对压力关系图,分析空气压力变化状况。
地点与器材 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 组织
地点:矿井通风实训室 器材:U 型压差计、皮托管、胶管 示范引导法、训练指导法 “师讲生学、师示生仿、生练师导、相互考评、总结讲评” 集中引导讲授、示范操作引导模仿、组织指导练习、组织学生互评、教 师总结讲评 实训内容: 1.相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的构造原理。 2.相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操作使用方法及要领。 3.用相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测量空气压力。
2. 示范操作绝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引导学生模仿操作过程,掌 握操作要领。 (1)选择绝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
(2)检查绝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 (3)确定测量路线。 (4)将绝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置于测点。 (5)读取所测定的空气压力值 PS。 3.按 6 人一组实施绝对空气压力测定仪器操作的反复训练,巡回 指导答疑。 4.抽查学生“边操作,边提问”,检查训练效果。 5.组织训练小组织间相互考评。 6.组织训练小组代表对考评结果进行讲评。 7.总结讲评实训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8.安排实训报告的编写。 9.组织学生评教。 效果评价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教案

《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
2. 了解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掌握各种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学会使用相关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和仪器,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矿井通风的概念和意义通风的基本原理通风方法和技术2. 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通风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设计原则通风网络的构建和计算通风机的选型和安装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通风基本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的操作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2. 课件:通风原理、通风系统设计、灾害防治等3. 实验室设备: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仪器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通风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占总评的60%。
3.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8课时: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9-16课时: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第17-24课时: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第25-32课时:灾害预防和控制措施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矿井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灾害预防和控制措施2. 教学难点:通风网络的构建和计算通风机的选型和安装矿井灾害的预测和控制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讲解:讲解通风基本原理、通风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案例分析:分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实际案例实验室实践: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设备的操作和实验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的问题2. 课堂活动: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并回答问题小组竞赛:开展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演示:进行通风与灾害防治实验的演示九、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教学拓展与推荐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2. 推荐资源:教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学术论文: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相关的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通风安全学全套教案

通风安全学全套教案教案标题:通风安全学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通风安全的重要性和作用;2. 掌握通风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通风原理、通风设备和通风管理;3. 培养学生的通风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通风安全事故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通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解释通风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b. 介绍通风安全的原理和通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c. 分析不良通风条件可能引发的问题和危害。
2. 通风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a. 介绍通风设备的种类,如机械通风设备、自然通风设备等;b. 说明通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c. 根据实际情况,演示使用不同通风设备的操作方法。
3. 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a. 强调通风管理对于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b. 讲解通风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如定期检查通风设备、保持通风道畅通等;c. 提供通风管理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通风安全事故案例或类比故事,引起学生对通风安全的关注和兴趣。
2. 知识讲授:分模块讲解通风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通风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操作演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通风设备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通风设备的使用方法。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通风管理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深对通风管理的理解。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通风安全的重要性和应对通风安全事故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通风安全事故案例和组织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通风设备模型或实物:可以准备一些通风设备的模型或实物,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通风设备的使用方法。
压风机安全培训教案(4篇)

压风机安全培训教案【教案名称】:压风机安全培训教案【培训目标】:1. 理解压风机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
2. 掌握正确操作压风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提高压风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对象】:压风机使用者和相关操作人员【培训时长】:2小时【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理论知识讲解1. 压风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a) 压风机是以电动机或柴油机为动力,通过风机产生气流,用于通风、排气的工具。
b) 常见的压风机有离心式、轴流式和混流式等。
2. 压风机的主要部件和功能a) 压风机主要部件包括机壳、电动机、风机、进气口和排气口等。
b) 功能包括吸入空气、增压气体、排出废气等。
3. 压风机常见故障和危险因素a) 电气故障,如电机过载、短路等。
b) 机械故障,如风机叶片损坏、轴承损坏等。
c) 人员误操作,如不正确的启动、停止方法等。
d) 气体泄漏,可能引起爆炸和中毒等危险。
【第二部分】:操作技能演示1. 压风机的正确启动和停止方法a) 启动前检查电源线是否接好、机器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b) 启动时,按下启动按钮,注意观察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c) 停止时,先减少负荷再断开电源。
2. 压风机的安全使用技巧a) 避免超载使用,根据设备规定使用合适的压力和流量。
b)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c) 使用中遇到异常现象和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维修人员处理。
d) 使用防护装置,防止人员误触和受伤。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和综合测试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压风机的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2. 综合测试,对培训内容进行测试和评估,检查学员对压风机安全操作的掌握情况。
【培训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压风机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并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
2. 操作演示:通过模拟操作场景,让学员实际操作压风机,并在指导下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员分析和解决压风机的故障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意识。
通风透气的环境营造大班健康教案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通风透气是环境营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大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布局教室
布局是环境营造的一个关键点。
合理的教室布局应该能够保证教室内部通风透气,尽量避免死角。
在布置教室时,不妨尝试将桌椅转向朝窗口的方向,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
二、推行“开窗换气”
开窗换气采取自然通风的方式,是通风透气的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下课之后适时而释放地将窗户打开,保障室内空气流通更换,以达到通风透气的效果。
三、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
由于大教室内存在诸多污染源,空气污染也无疑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方式进行治理,确保室内空气的干净与清新。
四、引导孩子养成散步好习惯
散步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益身心健康。
为此,教师可以在课间、放学时不妨鼓励孩子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营造健康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孩子爱护自己、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有效让孩子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生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通风机操作工培训教案

通风机操作工培训教案古汉山矿机电科2014年2月1、教案名称:通风机操作工培训教案2、授课人:3、授课时间:4、教学目的:通过培训使通风机操作工培训了解通风机操作程序、操作规范、工作标准,规范日常检修和维护,保证通风机安全运转。
5、教学难点:通风机的工作原理。
6、教学重点:通风机操作规范的掌握。
7、教学方法:讲授法8、培训课时:4课时教案内容:通风机操作工培训教案第一章:通风机的有关规定一、矿井通风机供电有关规定(一)通风机使用管理规定1、开关的选型和使用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开关的安装、维护和使用必须达到产品使用的各项技术要求。
技术性能达不到要求的开关不得在现场使用。
3、入井前,各区队应对开关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检查和调试。
并对其防爆性能进行检验和贴证。
否则,一律严禁入井。
4、开关的安装、移挪、拆除必须经电管组审批后方可实施。
开关的电源必须分别来自两段不同的电源。
开关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5、专供电源作为主扇电源(正常运行)。
备扇应保持完好状态,随时投入运行。
6、主扇因故障停止运转后,备扇应延时3~8秒启动,并保持正常供风。
7、主、备局扇和联锁开关必须保持风电联锁和瓦斯电闭锁。
当主扇停止运转,自动切换到备扇上时,备扇同时应具备风电、瓦斯电闭锁功能。
切换局扇后,风电闭锁开关应人工复电。
8、当切换开关自动切换备扇后,局扇司机、检修工应及时发现、回报并处理主扇电源、开关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后再恢复到主扇工作。
9、开关应悬挂标志牌,并注明局扇台数、功率、整定及供风范围。
开关上应写上主扇、备扇字样,各种按钮、文字标记清楚。
10、检修工应熟知供电线路,掌握切换开关的性能和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能及时判断排除故障,并指导局扇司机工作。
11、检修工应加强开关、线路的日常检查与维护,每天应对其防爆性能、接地装置和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杜绝失爆、失保。
12、开关必须完好,适时置换干燥剂,保证绝缘状态良好。
四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0课《电风扇的安全使用》

四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0课《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风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用电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电风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电风扇实物。
2. 电风扇图片。
3. 安全用电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电风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的外观和结构。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电风扇的了解。
二、讲解电风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电风扇的基本构造,包括扇叶、底座、开关等。
2. 解释电风扇的功能,如降温、通风等。
三、讲解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电线是否完好,插头是否牢固。
- 使用时保持电风扇水平放置,避免跌落。
- 避免将手指伸入电风扇的扇叶和底座之间。
- 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拔掉插头。
2. 通过图片和实例,向学生展示电风扇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危险。
四、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安全使用电风扇。
2.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安全用电宣传资料,编写一个关于电风扇安全使用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了电风扇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掌握了电风扇的安全使用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电风扇,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风扇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风安全学》教案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学期:2012-2013学年第2学期任课教师:杜学胜系部:安全工程学院编写时间:2013-03-04第一章矿井空气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矿井通风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掌握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性质,掌握矿井主要有害气体及熟悉其性质,了解矿井气候的概念及主要衡量指标。
二、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矿井空气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矿井主要有害气体及熟悉其性质。
本章的难点:矿井气候的概念及主要衡量指标。
三、学时分配(2学时)第一节:矿井空气成分(0.5学时)第二节: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1学时)第三节:矿井气候(0.5学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章矿井空气一、矿井通风概念及目的矿井通风的概念:利用机械或自然通风动力,使地面空气进入井下,并在井巷中作定向和定量地流动,最后排出矿井的全过程称为矿井通风。
(注:应用动画或PPT演示风流在井巷中流动的全过程)矿井通风的目的: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必须源源不断地将地面空气输送到井下各个作业地点,以供给人员呼吸,并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
矿井通风的首要任务:保证矿井空气的质量符合要求。
二、矿井通风技术的发展(注:此部分结合实际图片给学生讲解)1、约在1640年,人们开始把进风和回风路线分开,以利用自然通风压力进行矿井通风。
2、为了加大通风压力,1650年在回风路线上设置火筐,1787年又在回风路线上设置火炉,使回风风流加热。
3、1807年风量约200m3/min的活塞式空气泵、1849年转速约95r/mi n风量约500m3/min的蒸气离心式扇风机、1898年电力初型轴流式扇风机相继投入使用。
4、20世纪40年代以来,矿井已使用功率约1500kW和3000kw的电力轴流式和离心式大型扇风机。
5、1672年人们只知道身穿潮湿衣帽,伏在底板上,手举装有燃着蜡烛的木棍点燃局部积存的沼气。
出于危险,后来改用背上共有燃着的蜡烛的骡马去点燃沼气。
6、1813年开始用安全油灯照明并检查沼气和二气化碳的浓度。
20世纪40年代以来,气体的检测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特别是60年代以来,风流中各参数(沼气和一氧化碳的浓度.风速、压力、温度等)已经实现了遥测和遥讯。
7、1745年,俄国科学家M.B.лOMOHOCOB发表了空气在矿井流动的理论,1764年法国采矿工程师JARS发表了关于矿井自然通风的理论,成为矿井通风学科史上奠基的两篇论文。
20世纪以来,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关于矿井通风的论文和专著。
现在矿井通风已成为内容丰富的一门学科。
有关矿井通风史的详细内容见:/home.php?mod=space&uid=53298 1&do=blog&id=414589。
第一节矿井空气成分地面空气进入矿井以后即称为矿井空气。
一、地面空气的组成地面空气是由干空气和水蒸汽组成的混合气体,亦称为湿空气。
干空气是指完全不含有水蒸汽的空气,由氧、氮、二氧化碳、氩、氖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所组成的混合气体。
干空气的组成成分比较稳定,其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气体成分按体积计/%按质量计/%备注氧气(O2)20.96 23.32惰性稀有气体氦、氖、氩、氮气(N2)79.00 76.71氪、氙等计在氮气中CO20.04 0.06湿空气中含有少量水蒸气,但其含量的变化会引起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和状态变化。
二、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基本性质地面空气进入井下时,由于受到污染,其成分和性质要发生变化。
固有新鲜空气和污浊空气之分。
新鲜空气:井巷中用风地点以前、受污染程度较轻的进风巷道内的空气,污浊空气:通过用风地点以后、受污染程度较重的回风巷道内的空气。
尽管矿井空气与地面空气相比,在性质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在新鲜空气中其主要成分仍然的氧、氮和二氧化碳。
1.氧气(O)2氧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气体,人体维持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氧气量,取决于人的体质、精神状态和劳动强度等。
人体输氧量与劳动强度的关系劳动强度呼吸空气量(L/min)氧气消耗量(L/min)休息6-15 0.2-0.4轻劳动20-25 0.6-1.0中度劳动30-40 1.2-2.6重劳动40-60 1.8-2.4极重劳动40-80 2.5-3.1当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时,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舒适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身亡。
人体缺氧症状与空气中氧浓度的关系氧浓度/% 主要症状17 静止时无影响,工作时能产生喘息和呼吸困难15 呼吸及心跳急促,耳鸣目眩,感觉和判断能力降低,失去劳动能力10~12 失去理智,时间稍长有生命危险6~9 失去知觉,呼吸停止,如不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可能导致死亡矿井空气中氧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人员呼吸;煤岩和其他有机物的缓慢氧化;煤炭自燃;瓦斯、煤尘爆炸;此外,煤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也使空气中的氧浓度相对降低。
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略带酸臭味。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其比重为1.52),在风速较小的巷道中底板附近浓度较大;在风速较大的巷道中,一般能与空气均匀地混合。
在新鲜空气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对人体的无害的。
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呼吸中枢神经有刺激作用,所以在抢救遇难者进行人工输氧时加入5%的二氧化碳。
矿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有机物的氧化;人员呼吸;碳酸性岩石分解;炸药爆破;煤炭自燃;瓦斯、煤尘爆炸等。
)3.氮气(N2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是新鲜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它本身无毒、不助燃,也不供呼吸。
但空气中含氮量升高,则势必造成氧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可能造成人员的窒息性伤害。
正因为氮气具有的惰性,因此可将其用于井下防灭火和防止瓦斯爆炸。
矿井空气中氮气主要来源是:井下爆破和生物的腐烂,有些煤岩层中也有氮气涌出。
案例:平顶山某矿“9.7”重大高氮缺氧窒息事故1982年9月7日平顶山某矿戊8-179综采面正在安装,当时矿井为压入式通风,该采面下行通风,且为无煤柱开采。
因主要通风机轴承发热,停风13min后,造成一起严重的高氮缺氧窒息事故,上区段采空区从小绞车窝涌出的高氮气体,使工作面23人中的9人窒息死亡,14人经抢救得救。
三、矿井空气主要成分的质量(浓度)标准《煤矿安全规程》依据其主要成分(O2、CO2)作了明确的规定。
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总回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75%;◆当采掘工作面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5%或采区、•采掘工作面回风道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时,必须停工处理。
国外规定,国际劳工局规定进风流中氧气浓度>19%。
俄罗斯、德国工作地点氧气浓度>20%。
美国、日本规定行人巷道中氧气浓度>19% 。
第二节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CO、H2S、NO2、SO2、NH3、H2。
一、基本性质1、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相对密度为0.97,微溶于水,能与空气均匀地混合。
一氧化碳能燃烧,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在13~75%范围内时有爆炸的危险。
主要危害:血红素是人体血液中携带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细胞。
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亲合力比氧大250~300倍。
一旦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首先就与血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因而减少了血红素与氧结合的机会,使血红素失去输氧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血液“窒息”。
0 .08%,40分钟引起头痛眩晕和恶心,0.32%,5~10分钟引起头痛、眩晕,30分钟引起昏迷,死亡。
主要来源: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以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
2、硫化氢(H2S)硫化氢无色、微甜、有浓烈的臭鸡蛋味,当空气中浓度达到0.0001%即可嗅到。
硫化氢相对密度为1.19,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一个体积的水可溶解2.5个体积的硫化氢,可能积存于旧巷积水中。
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为4.3%~45.5%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危害:硫化氢剧毒,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阻碍生物氧化过程,使人体缺氧。
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较低时主要以腐蚀刺激作用为主,浓度较高时能引起人体迅速昏迷或死亡。
0.005~0.01%,1~2小时后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0.015~0.02% 《规程》规定硫化氢的允许浓度为0.00066%。
主要来源:有机物腐烂;含硫矿物的水解;矿物氧化和燃烧;从老空区和旧巷积水中放出。
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16H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
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氮是一种褐红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相对密度为1.59,易溶于水。
主要危害:二氧化氮溶于水后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肺部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二氧化氮中毒有潜伏期,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
0.01%出现严重中毒。
主要来源:井下爆破工作。
NO2中毒症状与浓度的关系NO2浓度(体积)/% 主要症状0.004 2~4小时内出现咳嗽症状0.006 短时间内感到喉咙刺激,咳嗽,胸痛0.01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神经麻痹, 严重咳嗽,恶心,呕吐0.025 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死亡4.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无色、有强烈的硫磺气味及酸味,空气中浓度达到0.0005%即可嗅到。
其相对密度为2.22,易溶于水。
主要危害:遇水后生成硫酸,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喉炎和肺水肿。
当浓度达到 0.002%时,眼及呼吸器官即感到有强烈的刺激;浓度达0.05%时,短时间内即有致命危险。
主要来源:含硫矿物的氧化与自燃;在含硫矿物中爆破;以及从含硫矿层中涌出。
5.氨气(NH3)无色、有浓烈臭味的气体,相对密度为0.596,易溶于水。
空气浓度中达30%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危害:氨气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喉头水肿。
6.氢气(H)2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为0.07。
氢气能自燃,其点燃温度比沼气低100~200℃,主要危害:当空气中氢气浓度为4~74%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有害气体中:CO、H2S、NH3、H2等有爆炸危险性。
二、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安全浓度标准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因此,《规程》对常见有害气体的安全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
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高容许浓度《规程》中规定CO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其轻微中毒(0.048%)的1/20,NO2的最高允许浓度为其危险中毒浓度(0.025%)的1/100。
可见只要严格遵守《规程》规定,就可避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第三节矿井气候矿井气候:温度、湿度和流速一、矿井气候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获得能量;部分用来维持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活动以及满足对外做功的需要,其余部分必须通过散热的方式排出体外,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