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经渐成趋势。
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在本课学习之前也仅仅是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
但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所以,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小组讨论探究及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探究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氐前秦 383 前秦淝水之战前秦北方2. 鲜卑 4393.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民族交融4.大交融经济文化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隋唐【合作探究】1.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2.(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3.(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交融,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4.(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当堂达标】1.B2.D3.C4.C5.D6.C7.D8.B9.(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衔知: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先学:淝水之战1、强大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383年,()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们当兵,企图灭亡(),统一中国。
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军队应战,在()与前秦隔岸对峙。
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1、4世纪后期,()族建立北魏。
2、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加强北魏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措施:(汉化政策)(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4)鼓励鲜卑贵族与()联姻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也增强了()。
探问:(一)概述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延展:如何理解“民族大融合”测评:(一)选择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北周B 前秦C 北魏D 北齐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 解决粮食问题B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C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D 洛阳更加的繁华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 吴起变法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是()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 统一黄河流域B 完成封建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阶级矛盾(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班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淝水之战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86-89页。
2.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3.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哪里?迁都后推行哪些措施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影响?三、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2.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北魏就走向分裂。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民族淝水之战前秦衰亡民冲撞族迁都洛阳大民族孝文帝交汇聚改革汉化措施融五、达标检测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战役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
这场战役是()A、赤壁之战B、长平战役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3、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中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羌族D、氐族4、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背景(1)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1)时间、地点:年,淝水。
(2)双方:北方的与南方的。
(3)结果: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
(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的著名战役。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世纪后期,族拓跋部建立。
(2)统一北方:年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目的:用文治,治理好北方地区。
(2)措施①迁都:年,迁都。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改革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趋于消解,趋于和缓。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建立: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
2、战争:年,前秦发动了旨在的战争。
东晋,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即位后,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他进一步推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取代。
西魏后被取代。
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重归统一,为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还接受他们的、、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日益加强,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并为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
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
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阅读课本,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直击中考】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3. (2015·扬州)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 (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
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5.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7. (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
1. 淝水之战:时间 383年;地点:淝水;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1)前秦氐族
(2)前秦皇帝苻坚。
统一黄河流域。
(3)没有。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
1.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见课本76——77页。
3. (1)说汉语改汉姓免官态度坚决。
(2)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1.表现:见课本77页。
影响:见课本78页。
2.民族融合。
【直击中考】
1.D
2.B
3.C
4.A
5.C
6.B
7.(1)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