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反私人语言论证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两种学说_曹润宇

1889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出身豪门, 自幼跟随兄姊在 家 里 接 受 教 育,然 而 家 庭 教 育 却 无 法 使 其 达 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 1903 年才进入一所技术中学学 习。少年的路德 维 希 爱 好 机 械 与 技 术,其 最 初 的 志 向 在 于 物 理学,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1908 年,他进 入英国曼彻 斯 特 维 多 利 亚 大 学 攻 读 航 空 工 程 空 气 动 力 学 学 位,期间,为了彻 底 搞 清 螺 旋 桨 的 原 理,同 时 出 于 对 数 学 的 兴 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 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 1911 年夏天拜 访 了 弗 雷 格 后 ,维 特 根 斯 坦 听 从 了 这 位 逻 辑 学 家 的 推 荐 ,前 往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大哲学家罗素门下。罗素非常 欣 赏 这 位 学 生 的 才 能 ,把 他 视 为 最 理 想 的 接 班 人 ,预 言 哲 学 下 一步组成的,是 所 有 事 实 的 总 汇; 而 事 实 又 可 分 解 为 基 本 事 实,是基本事实的复合; 而基本事实则是由对象构成的,是对 象的一定方式 的 结 合。 语 言 则 是 世 界 的 对 应 物,与 世 界 相 对 应,语言是由命题组成的,是所有命题的总和; 而命题又可分 解为基本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而基本命题则是由简 单的语词组成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建立起了语 词———对 象,基本命题———基本事实,命题———事实,语言———世界的一 一 对 应 的 同 型 同 构 关 系 。由 此 ,维 特 根 斯 坦 认 为 ,事 态 能 够 为 语 言 所 摹 状 ,世 界 可 以 为 语 言 所 摹 画 ,因 为 语 言 与 世 界 共 有 实 在的逻辑形式,命 题 的 本 质 在 于 它 是 实 在 的 图 画。 正 是 在 逻 辑的空间,对象 成 之 为 对 象,事 实 成 之 为 事 实,世 界 成 之 为 世 界 。这 就 是 说 ,逻 辑 是 一 种 界 限 ,一 切 可 说 的 东 西 都 是 可 以 用 逻辑命题加以描述的,因而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 而一切不可 说的则不属于逻 辑 研 究 的 范 围,因 为 他 们 根 本 不 存 在 与 逻 辑 空间之中。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笔记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笔记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逻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一些笔记: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的语言是一种工具,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进行交流。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即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游戏的规则应用于另一种游戏。
2. 意义和用法(Meaning and Use):维特根斯坦主张,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决定的。
他认为,词的意义不是由它所指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遵循的规则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弗雷格(Gottlob Frege)等人的语义学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逻辑原子论(Logistic Atomism):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逻辑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通过逻辑运算相互关联。
然而,他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逻辑本身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任何信息。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相似性,即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基于共同的、固定的本质,而是基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4.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旨在证明不存在私人语言。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试图用私人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思考,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公共的,因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然而,一旦语言成为公共的,它就失去了其作为私人表达工具的目的。
5. 哲学的治疗任务(Philosophy's Healing T ask):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误解。
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家试图通过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往往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
分析哲学家之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在现代西⽅哲学中,语⾔哲学有⼴义和狭义之分,从⼴义上说,凡是以语⾔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都属于语⾔哲学。
狭义的语⾔哲学就是指“剑桥-⽜津学派”的⽇常语⾔哲学。
这⾥主要介绍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和“剑桥-⽜津学派”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在第⼀次世界⼤战之后,维特根斯坦回到了他的⽼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个地⽅过着隐居⽣活。
但是他并没有停⽌研究⼯作。
他的哲学思想发⽣转折⼤体上是在1928年。
1929年他⼜回到了英国的剑桥⼤学。
⼆战期间,他去服兵役。
1944年⼜回到剑桥⼤学,直到1951年去世。
下⾯谈谈他后期的三个观点。
1.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到了后期也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
在前期,他把哲学看作是⼀种澄清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意铁废话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到了后期,他认为哲学是⼀种描述的活动。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所谓“描述”是相对于“说明”的。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不同的。
科学的任务在于“说明”,也就是⽤原因来说明结果。
⽽在哲学中,我们必须避免⼀切说明,⽽只⽤描述代替它。
他所说的“描述”就是既不提出假设,也不进⾏推论,⽽是把每⼀件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们的⾯前。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常语⾔的⽤法进⾏描述。
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们对语⾔有某种误解所造成的。
其中⼀个很重要的⽅⾯就是硬要给名词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形⽽上学”。
也就是说你硬要给每⼀个名词找到⼀个相应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引起了争论。
所以,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采⽤的是⼀种“精神病症的语⾔”,它没有意义,别⼈也听不懂。
这样就给⼈们造成了很多困惑。
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形⽽上学哲学家他们不按照⽇常语⾔规则来讲话,不在具体⽤途上来考察它们的意义,⽽是违反规则,脱离⽤途,盲⽬地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因此,科学的哲学,就像医⽣给病⼈看病⼀样,来治疗这种“精神病症”的语⾔,以消除形⽽上学哲学家给⼈们造成的困惑。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问题

〔 许民, 1〕 辛琪.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程. 【 杨惠芬, 2〕 杨明.音乐欣赏入门. 【 人民音乐.高校音乐艺术欣赏课探析.20 1年第 ] 3 0
二期.
夫教喻 0 0 年 号 旬 科2 8 5月 上 刊
理 ,由此我们也可 以看到早期 维特根斯坦 主张语言应 当精确描画事 实 , 图用 逻辑 来净化 日常语言 , 试 制造 出 一套严密的形式化的合乎逻辑 的理想语言系统 ,以避 免传统形而 上学的种种混乱。这一套思想 , 我们通常把 它归到分析哲学的理想语言哲学一支 ,也 可以称作人 工语 言 , 弗雷格 、 罗素和卡尔纳 普等 都 可以算 作这一分
误解, 所以, 解决哲学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建立一套精确
的人工语 言( 逻辑 ) 。 以上 就 是对 维 特 根 斯 坦 “ 期哲 学 ” 前 的一个 粗 糙 梳 来聆听音乐 , 当神奇 的音乐 响起 时 , 我们就会随着作者 的创作 意 图和作者 的感情来 充分感 受音 乐所描写 的 内
本主题具有机智 、 果断的英雄性格 , 虽然是轻轻奏 出,
括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 对于不能谈论 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因此本书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
限, 或者毋宁说 , 不是 为思 想 而是 为思 想的表达划一个 界限 , 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 界 限 , 我们 就必须能够 想到 这 界限的两边 ( 这样我们 就必须能够想那不能想 的东 西 ) 。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 , 而处在界限那 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 么 , ’ 卿肠 这种划界 何 以可能呢? 维特根斯坦 给出的是“ 图象论” 。通过 “ 图 象论”维特根斯坦将语言与经验事实之间严格对应起 , 来, 经验事实虽然 只有重复性 和偶 然性 , 但是在逻辑 中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启示论文精选

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观的启示论文摘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后期思想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意义指称论和语言界限;在后期,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研究视角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论文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
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
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
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
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中后期哲学思想尤为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调查》中。
在这两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试图解决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哲学的真正意义。
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多个概念和观点,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语言游戏。
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而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构成的。
语言游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的意义在于其所在的具体语境和使用目的,而不是通过逻辑规则或符号本身来确定。
他用“波斯湾谜语”的例子来说明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否定了以往对语言的单一本质的观念。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意义和规则随着使用环境和目的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语言的本质无法被逻辑或语法规则所捕捉,因此哲学家不应该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一切问题。
相反,他们应该关注于具体的语境和使用目的,从而找到语言的意义所在。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私语语言问题。
他认为,私语言是一种只有使用者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它无法被传达给他人或者被其他人理解。
在《哲学调查》中,维特根斯坦用“蜡烛游戏”的例子来说明私语言的问题。
他指出,当一个人想要认识蜡烛的颜色、形状和特性时,他需要通过外界的标记(如颜色的名称、形状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察,而不能通过心灵中的一个私人语言。
私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公共语言才是有效的交流工具。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形而上学问题的否定。
他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或者解决。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私人语言later wittgenstein-language game-private language

“ Tell them I have had a wonderful life.”
1、Transition of the Later Wittgenstein
1.2 Critique of Tractatus
• World and language • Meaning and use
• philosophy
2、Language-games
• “Not: "without language we could not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but for sure: without language we cannot influence other people in such-and-such ways; cannot build roads and machines,etc. . And also: without the use of speech and writing people could not communicate.” (PI 491)
• Others
2、Language-games
2.1 background theory of language-games 2.1.1 form of life
• “Here the term "language-game" is meant to bring into prominence the fact that the speaking of language is part of an activity, or of a form of life.” (PI 23)
2、Language-games
2.3.2 There are countless kinds of use of what we call “symbols”,”words”,”sentences”.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吴景滨文法学院科技哲学 1200026摘要: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
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
其哲学中的语言观表现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重在参与,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分析出具体语言的意义,给当代语言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简介维特根斯坦于 1891 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有而且颇具音乐气氛的家庭。
14 岁前他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1906 年进入柏林———沙洛腾堡工学院学习。
1908- 1911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从事喷气发动机、推进器等的研究设计工作。
1911 年秋, 维特根斯坦为了学习和研究纯数学, 接受弗雷格的建议, 来到剑桥大学做了罗素的学生。
罗素对他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个字: 热情、深刻、认真、超群出众。
在很多人眼中,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哲学家的典范。
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对繁华世俗的罕见的漠视,以及对真理的一丝不苟的执着追求,给人们勾画出真正的哲学家的活生生的肖像,他的不少奇闻轶事已经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传奇。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以“语言游戏说”为代表的后期思想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展开了无情的彻底批判,使哲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俨然在国际哲学界掀起了一阵“维特根斯坦旋风”,是20世纪对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可以被称作语言的学问,他认为哲学的本源便是语言,语言代表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奠基。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代表作是《哲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期维特根斯坦读书报告
——语言游戏说与反私人语言论证
张宽前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不但可以看成是其个人哲学走向的重大事件,也是其所在哲学时代的走向变化的一个缩影:抛弃理性的逻辑构造,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一、转变
后期哲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方向上的转变,主要在于其对前期以《逻辑哲学导论》为蓝本所构成的哲学观存在着多方面的批判。
这些批判集中体现为:他抛弃了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命题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的静态的结构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
这些批判不但可以看成是针对前期哲学的,更是针对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
1、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
2、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
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
3、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的实在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整个看法;
4、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的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
5、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了哲学的人物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
则的研究,自习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通用法,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当然,后期和前期的哲学研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关心的主题都是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
2、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
3、对待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也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作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的办
法不是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达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
4、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
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二、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实际中的使用,而语言的运用也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对这一理论的论证是从对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的批判开始的。
从其文本描述,我们可以将语言游戏概括为:
1、原因是一种活动,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2、符号、词和语句有着无数种的不同的用途;
3、使用词和语言并不是为一个唯一的目的服务的;
4、语言游戏要产生规则,但遵守规则会产生悖论;
并且,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它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
2、它不须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
以反思;
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
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
为了突出语言游戏的反本质主义立场,维特根斯坦采用了‚家族相似‛这一概念。
维特根斯坦强调家族相似和语言游戏一样不可定义,只能举例说明。
在家族相似中:
1、一个家族成员和另一个家族成员总有相似之处;
2、一个家族中两个成员的相似之处,不一定就是与第三个成员的相似之处;
3、在每一个家族中,有相互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之网,家族成员有时大部分相似,有时小部分相似,
但不存在一个相似之处是所有家族成员所共有的。
‚没有什么行为的规则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
‛这就是所谓遵守规则的悖论,也就是说,语言游戏必须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进行,而规则又无法脱离语言游戏而存在。
这就产生了一个类似于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理论上的悖论是由于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去。
三、反私人语言论证
‚人们不可能‘私人的’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维特根斯坦由此认为语言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必须是一种公共性的可理解的活动。
私人语言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
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
‛既然这种语言根本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不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和步骤;;
1、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及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其有所了解。
但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
他人的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
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语所涉及的心里内容。
2、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
3、肯定私人语言的存在以肯定私人存在为前提,而维特根斯坦根本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
4、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盖火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
有这些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的是私人的感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无法从中得到针对任何
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
当然,也有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犯下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反私人语言论证有个前提,即论证必须发生在公共语言中。
我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游戏)只是一个偶然的事实(我们对母语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独自进行的),但这一偶然事实却在根本上左右了论证。
既然私人语言不可能在公共语言游戏中表达,又为什么要在公共语言中来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呢?最好的私人语言论者是一个禅宗的和尚,这个和尚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