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介
甘肃介绍

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岭山脉之中。周围 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 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麦积山石质 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 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 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 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 米,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 西两崖。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 窟。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 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 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 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莫高窟坐落在 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 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栉比、重 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 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 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 势宏伟壮观。
甘南草原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南临 四川,西界青海。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 北部边缘,东南与黄土高原相接,年平 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 在这黄河首曲上,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草 原景观,如著名的西梅朵合塘(意为花滩)。 这里是黄河首曲最大的生态湿地,也是河 曲马、黑颈鹤、白天鹅、藏原羚和梅花鹿 栖息的乐土,曾被称为“亚洲第一牧场”。
甘 肃 简 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 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 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海拔 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 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 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 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 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 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南藏族锅庄舞 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 庆香格里拉,有的 地方称锅庄为“擦 拉”(意为玩艺), 在部分地方称锅 庄为“卓”(意为舞蹈)。 它是随着藏 民族生产生活 的发展 变 化而产生变化 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 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 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 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甘肃介绍演讲稿

甘肃介绍演讲稿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甘肃这个美丽的省份。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内陆省份中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样,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之一。
甘肃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自然风光。
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地貌类型齐全。
甘肃有祁连山、兰州、甘南、官鹅沟、嘉峪关等著名的自然景观。
祁连山脉是中国的一条重要山脉,这里有着壮丽的冰川风光和丰富的植被资源,是中国的生态屏障。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这里有着美丽的黄河风光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甘南是甘肃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藏族文化。
官鹅沟是甘肃省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有着清澈见底的湖水和葱郁的森林。
嘉峪关是甘肃省的一个著名古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人文景观。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甘肃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
甘肃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长城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的石窟群,这里有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壮丽的石窟造像。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的石窟群,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嘉峪关长城是中国的一段著名的长城,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甘肃省政府还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甘肃省政府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汇报人:
目 录
• 甘肃省概况 • 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甘肃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 甘肃省社会发展情况 • 甘肃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01
甘肃省概况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地处黄土 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
甘肃省的能源化工产业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依托丰 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甘肃省在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在新 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装备制造产业
总结词
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竞争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该省在机床、 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并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提高企业生 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甘肃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重点行业污 染整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气候特点
甘肃省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降水量少,日照充足,昼夜 温差大。
人口与民族分布
人口
截至2020年,甘肃省常住人口约为2637万人。
民族分布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
经济发展背景与特点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3篇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3篇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1: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之西,古代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的设置,故又称陇。
现全省设11市(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1地区(陇南)和两个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
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2: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古代的甘肃简介

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夏、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兴起于此,汉武帝时开通丝绸之路,使甘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具体分析如下:1. 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的传说:陇山(圣龙山)一带传说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庄浪朝那湫据说是华胥氏受孕伏羲女娲的圣地,大地湾附近的秦安女娲洞是伏羲女娲诞生地,天水卦台山是伏羲演绎八卦之地。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又称白家文化,距今约8000年,其彩陶是中国西部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范围最早的彩陶之一。
农作物的栽培:大地湾遗址发现农作物黍(糜子),证明已有初步的农业。
2. 古代经济的重要地区粮食主产区:《史记》中的西汉俗谚“陇右熟,天下足”,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
畜牧业的发展: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
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之路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
3. 古代政治的关键地带边防重地: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设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
军事工程: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包括长城和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甘肃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4. 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多民族聚居: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先进者熏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5. 文学艺术的繁荣地区边塞诗的创作:唐代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对象。
总的来说,甘肃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文明的发祥、经济、政治、民族文化交融、宗教文化传播还是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甘肃省简介

甘肃省简介
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秦国开始在今天甘肃[1]东南(天水区域)建立冀县、邽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今天甘肃省境东南已经设立北地郡和陇西郡。
西汉时期到前秦时期甘肃全部是中国领土。
公元前114年置天水郡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省境先后改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金城、北地、安定、陇西、武都、等10郡。
隋朝到唐朝全部是中国领土,后为西夏版图。
公元1227年部分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公元1241年吐蕃等部(今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蒙古大汗国后改名中国元朝。
从元朝开始时再次全部是中国领土,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新疆东南部、宁夏,同中华民国前中期和新中国前期辖地。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甘或陇。
甘肃历史简介

甘肃历史简介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商、周时期,甘肃地区属于西戎地域。
随着历史的演进,甘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在秦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部分。
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等郡县,统治甘肃地区。
唐朝时期,甘肃地区是中原与西域沟通的重要通道,安西四镇之一的鄯州就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
宋朝时,甘肃地区属于兴灵路、凉州等行省的管辖范围。
在元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归为大都路,后来分为宁夏行省、甘肃行省。
明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因抵御外族入侵有重要功勋。
到了清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划分为鄂尔多斯、西藏、宁夏等行省。
直到1912年,甘肃地区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近代以来,甘肃地区成为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甘肃省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
此外,甘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
甘肃简介200字

甘肃简介200字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上游,行政区划代码为620000,省会城市为兰州。
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界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
全省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形状狭长,东西跨度大,地貌多样,涵盖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
历史上,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着关键作用。
省内现下辖12个地级市及2个民族自治州,共有86个县级行政区。
经济发展方面,甘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产业,并在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同时,甘肃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名胜古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简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
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
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
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
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
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
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粮食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
教育、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22个。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饮誉全球,《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2011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20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亿元,增长40%;大口径财政收入933.6亿元,增长25.3%;地方财政收入450.4亿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8.7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
当前,甘肃正处在负重爬坡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别是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机遇,使甘肃面临着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步入了奋力赶超、转型跨越的历史阶段。
2012年,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提出了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