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1、学生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2、能够解决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能记录你的问题。3、查阅教材或资料将问题的答案简单的写到记录本上。
小组合作二次生成
10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1、教师巡视指导,参与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2、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预设问题:
1真正参与,各抒已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3、小组长评价。
1.学生能够踊跃展讲。2。认真的记录,生成班级问题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3分钟
创设反思情境
1、(教师旁白)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2、教师补充、
1,生总结知识点。2,谈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二
(问题解决课)
程序要素
时间
创作情景
教师行为
期待的学生行为
创作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结合每段小标题,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的பைடு நூலகம்学兴趣。2、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两篇课文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难点)教学方法:朗诵法,讲授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神话故事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
它在留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学习《短文两篇》,共同感受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字注音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颛顼..(zhuān xū)水潦.(lǎo)尘埃.(āi)2、解释下列加点字: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愚公移山、蚍蜉撼树等。
二、问题导学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25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课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25 短文两篇教课设计七年级下第 25 课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设计 (新课标 )七年级下第 25 课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设计 (新课标 )细节夸父每日夸父每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期间,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
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细描绘:“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旁,因酷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拐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以为,夸父每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觉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如将水看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取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伍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看法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遇到很多同志的赞成。
此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豪: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每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暖和。
夸父是“盗火英豪”,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很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每日当作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格格不入。
夸父每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怎样理解这个故事,已不只是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踊跃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一样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第一课时教课目标:1.认识孔子的平生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虑: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儿童)二、介绍资料,认识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 年,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初一下)【教材分析】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
关于太阳的传奇、故事专门多,本文所记载的确实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故事。
古人虽没有用科学知识来掀开太阳的隐秘,但那种丰富的想像,那种对大自然的挑战,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
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太阳故事的资料、图片,采纳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同意课文内容,并明白得、把握其所包蕴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爽朗、愉悦的学习平台,从而达到同意新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把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故事中包蕴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课前预备】1、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图片、连环画。
2、课前预习课文,并写出预习提纲。
3、录音带、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做好的课件,最好采纳多媒体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学习«夸父逐日»【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导入课文同学们,太阳是宇宙中和人类关系最紧密的星球,它发出的光和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顺,使我们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夸父逐日2、学生介绍关于神话的知识教师补充:中国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辉煌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最初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越来越丰富,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美,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包蕴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宝。
人们无不从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受到启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看一看,说一说(展示图片)2、你知道吗?(神话的有关知识)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有:1.对劳动人民的歌颂.2.对美好爱情的讴歌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课文感知《夸父逐日》图片展示,进入新课1.读一读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把握字音,停顿.学生朗读,老师点拨.2.自主合作学习①.词语积累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北.饮大泽..(向北,到北方)大湖未至.(到达)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欲.得饮:想要②.课文翻译.学生对照课后注释,自主翻译.(插入音乐)老师归纳: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5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夸父逐日一、情境导入毛泽东同志在其七律《长征》中写下了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细浪翻腾;雄伟的乌蒙山高大陡峭,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泥丸滚动。
我们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脚真大!”其实,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广阔,脚步就有多豪迈,人生的舞台就有多精彩。
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这样一位巨人,他曾经徒步追赶太阳。
同学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位巨人就是夸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资料助读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作。
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自然现象,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称之为神话。
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精神。
2、《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先秦古籍。
全书共18篇,主要记述古代地理、民族、物产、巫术、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讲解]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docx
![[讲解]语文: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e0682bb783e0912a3162a0b.png)
25.短文两篇一、 所在单元(第五单元)二、 授课学时二课时三、 教学冃标理解课文人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夸父追H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四、 教学手段与方法自主、探究、协作五、 教学准备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 一人Z 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 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 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 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 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疋》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等。
基础过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ei ) 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未至(到达)弃其杖(他的) 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H 》选口《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Z 意。
弃其杖(zhdng )饮于河(到)(黄河) 道渴而死(表修饰) 化为邓林(桃林)“夸父逐Fl”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口不量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H》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H逐走”?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对《夸父逐口》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彖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消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廿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学情分析:本课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认识神话,解读神话的角度可能与我们最初对神话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对于夸父形象的认识及逐日的原因上会有另外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制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一、新课导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
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二、课文感知《夸父逐日》1.词语积累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
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8.课堂小结《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9.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共工怒触不周山》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2.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
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4.“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拓展训练:a.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b.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9.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