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治疗进展(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血管内皮细胞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的细胞。
它既是感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不仅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压力等信息,而且能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研究表明[1~3],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因此,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如何评估、保护和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对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1 血管内皮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征血管内皮细胞绝大多数衬覆于血管内膜表面,极少部分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其总数约为1.2×1018,总面积约400m2。
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腔面有稀疏、大小不一的胞质突起,相临细胞间紧密连接,核淡染,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
成熟的内皮细胞都表达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包括CD34、CD31、KDR和VE钙黏着蛋白等。
2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2.1 屏障功能血管内皮是由不同类型的黏附结构或细胞细胞连接形成的连续的细胞单层,可维持血管内膜光滑,防止血小板和白细胞等黏附及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完整的内皮结构还有抗脂质沉积作用。
内皮内表面为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黏附连接则参与循环细胞血管壁通透性的调节。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减退或丧失,将导致细胞外水肿的发生。
2.2 调节血管张力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等舒血管物质以及血栓素A2、内皮素(ET)等缩血管物质来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
其中,NO和ET为内皮细胞分泌的两种重要的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一旦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使之失衡,则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2.3 抗凝促纤溶作用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NO和PGI2,具有舒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刘玉莹 杨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可减少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再内皮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平滑肌细胞黏附和增殖的调控、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活化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吸附。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损伤再内皮化机制的研究,可为损伤后血管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有利于提升PCI患者的预后。
现就PCI后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的相关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NA结合蛋白;药物洗脱支架【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3 013MechanismandTherapyofReendothelializationofInjuredVessel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LIUYuying,YANGBin(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00,Shandong,China)【Abstract】Latestentthrombosisisamajorcomplicationof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therapy,whichseriouslyaffectstheprognosisofpatientswith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ndcausesirreversibleharm.ReendothelializationofdamagedvesselsafterPCItherapyisavailabletoreducelatestentthrombosis.Themechanismsofreendothelializationmainlyincludetheadhesionandproliferationofendothelialcell,theadhesionandproliferationofsmoothmusclecell,theadhesiveaggregationandactivationofplatelet,andtheabsorptionoffibrinogen.Thestudyonthemechanismofreendothelializationofvascularinjuryinpatientswith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providesnewviewsandtherapeutictargetsforvascularremodelingafterinjury,whichisconducivetoimprovingtheprognosisofpatientsundergoingPCI.ThisarticlereviewstherelevantmechanismandtherapyofreendothelializationofinjuredvesselsafterPCI.【Keywords】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Latestentthrombosis;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NAbindingprotein;Drugelutingstent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一种重建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血管的方法,因其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经常被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致病率和死亡率[1]。
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导致微循环异常的疾病,可发生在多种疾病中,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虽然在不同疾病中的病理机制不尽相同,但其发生的共性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凋亡和细胞减少、代谢紊乱、纤维化等。
氧化应激是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氧化应激能够导致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引起氧化磷酸化和对内皮细胞的细胞减少以及对其功能的影响。
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或缺乏会导致葡萄糖的大量流入细胞内,形成过多甲基糖基化终末产物,从而引起氧化应激。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中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也将产生过多的氧化应激物,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慢性炎症反应也是导致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中,存在过多的炎症因子,如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而这些因子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和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微血管内皮功能的进一步受损。
炎症反应还会引起细胞的凝集和超敏反应,从而使得微循环紊乱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内皮功能的损害。
线粒体损伤也是导致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线粒体损伤可以导致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的死亡,从而引起靶器官的功能损害,同时还会导致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被影响。
在心血管疾病中,长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强烈损伤,进而激活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影响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代谢紊乱是导致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及其他代谢障碍,会导致葡萄糖、脂肪酸和脂蛋白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同时,还会引起内皮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使得细胞的功能进一步遭到破坏,从而加重病情。
纤维化也是导致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微血管的壁层中,存在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同时某些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压等,会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胶原沉积形成,从而引起微血管纤维化和硬化,进而影响微循环和内皮细胞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刘欢;刘润冬【摘要】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导致心血管事件,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其对于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附加的预测价值.此外,内皮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从起始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并发症都起关键作用,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具有可逆性,内皮功能检查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改变之一,其指导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中有效可行,将内皮功能检查引入临床实践能够创新个体化心血管医疗.因此,应用确定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内皮功能以监测血管健康及评估预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许多方法用于评估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应用药理学和/或生理刺激一氧化氮和其他来自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包括有创性的检查比如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无创性的检查比如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外周动脉张力检测以及生物标志物检查.【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5页(P426-430)【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检测;生物标志物【作者】刘欢;刘润冬【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1001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高度活跃的单层细胞,如果人体全身的内皮细胞可收集,那么它的总体质量与肝脏一样,它的总长度为100 000 km[1]。
一个健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生长抑制和生长促进、抗炎和促炎以及抗氧化和促氧化之间的平衡来维持血管的张力和结构。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主要是以血管舒张物质和血管收缩物质不平衡为特点[2],最常见的是以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受损为特点,由NO合酶导致的NO产生减少或活性氧导致的NO降解增加或者二者都有。
正常情况下,NO释放到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导致环鸟苷酸介导的血管舒张[3]。
运动在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运动在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运动与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运动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降低血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减轻心血管内皮损伤,提高内皮细胞的功能和活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收缩素的合成和释放等机制来起到保护心血管内皮的作用。
运动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损伤,从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近年来,许多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运动在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疗效。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动脉硬化指数,提高患者动脉弹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运动者的内皮前体细胞数量和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总的来说,运动在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适
量的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必须适合个体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果。
在进行运动前,还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开展相关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AS发生进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参与AS发生进展。
许多抗AS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此靶点也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仅心血管病患者便已超2.5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扩大。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
不同部位AS可引发不同类型疾病,发生于冠脉可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coronary heart diseas,CHD,简称冠心病),发生于颈部动脉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AS还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外周神经功能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防治AS是开展以上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
A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AS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疾病,可能与全身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膜慢性炎症、管腔狭窄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普及,越来越的证据表明血脂增高与紊乱是AS发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2]。
以下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供借鉴。
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1.1 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壁可分为内膜、中膜以及外膜构成,AS发生、进展过程实质上是血管壁损伤与修复的过程,血管壁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细胞外基质。
内质网应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2020河北省直医疗卫生机构老年病防治项目(303163320)通信作者:张光明,E mail:zhangguangming76@sina.com内质网应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付亚萌 张光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关键事件,不仅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全程,还与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ERS可能通过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现总结ERS与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缓解ERS的药物,有望为临床实现内皮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3 012TheRelationshipBetween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and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ItsClinicalTreatmentFUYameng,ZHANGGuangming(DepartmentofCardiology,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Hebei,China)【Abstract】Asanearlycriticaleventinatherosclerosis(AS),endothelialdysfunctionrunsthroughouttheASprocessandiscloselyrelatedtothepathogenesisofmanyothercardiovasculardiseases.Ithasbeenfoundthattheexpressionof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ERS) relatedproteinsisincreasingincardiovasculardisease,andERSmayexacerbatetheprogress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bypromotingendothelialdysfunction.ERSmayaggravatetheprogressionofcardiovasculardiseasebypromotingendothelialdysfunction.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ERSand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AS,andintroducessomedrugstoalleviateERS,whichisexpectedtoprovidecertainreferencevalue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endothelialdysfunctionandcardiovasculardiseases.【Keywords】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Unfoldedproteinresponse;Endothelialdysfunction;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冠心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发生在大动脉和中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和退行性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及VEC功能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VEC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心血管疾病现已证明VEC除了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以外,还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1】,可以产生和分泌十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血液的正常状态和动态平衡等作用,并通过其屏障和分泌功能,影响着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VEC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2】VEC的功能极其重要和复杂。
1维持血管内膜的光滑,防止血小板及白细胞粘附,防止有害物质侵入血管壁。
2具有半透膜的作用,维持血液、组织液中物质的交换。
3合成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PGI2,,内皮素(ET)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正常血压。
4合成致栓及抗栓物质,维持其动态平衡,如肝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
5 合成胶原基底膜及血管平滑肌保护层。
6合成血管生长因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EC)。
7影响血管壁对脂蛋白等物质的代谢。
2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标志物质【3~5】2.1 一氧化氮(NO)。
NO由血管EC释放,EC以L一精氨酸和分子氧作为底物,在NO合酶作用下生成NO 继之进入邻近的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分解GTP使c—GMP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NO还有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3.5】。
基础状态下,EC作为血藏感受器,转化血液切变力的机械信号为化学剌激,促使NO释放,维持血管张力和血流量相对恒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治疗进展(一)
关键词:内皮血管心血管疾病一氧化氮内皮功能障碍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对内皮功能障碍的逆转性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1正常的内皮功能1-3]
多年来,内皮细胞仅仅被视为血液与间质组织的一层半透性的屏障,其功能是促进水及小分子的交换。
但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内皮功能的实验证明:内皮具有丰富而重要的生理功能。
1.1内分泌功能
内皮细胞能通过膜受体途径感知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液传递的信号,并在接受物理和化学刺激后合成和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调节因子,生长因子,NO(又称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前列腺素,内皮素,内皮细胞因子,白介素,纤溶酶抑制物及vonwillebrand 因子。
这些介质在局部作用于血管发挥生物学效应。
1.2抗血栓作用
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其分泌的前列环素是强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一些激活血小板的刺激物如aDP、ATP同时也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从而抑制血小板栓子的形成。
因此通过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调节血小板功能、血凝的链锁作用及局部血管的紧张度。
虽然内皮细胞产生的Ⅴ因子和Ⅴ因子有促凝作用,但内皮细胞上同时有凝血酶调控因子(thrombomodulin)表面受体,因此在有凝血酶时可激活蛋白C,使Ⅴ因子和Ⅴ因子失活而起抗凝作用。
此外,内皮细胞受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血管加压素或血管内血流淤滞等刺激,可能还分泌t-PA,具有明显的纤溶作用,提示内皮细胞对失控的凝血反应具有安全防卫功能。
1.3调节血管张力
在药物和生理性因素的刺激下,内皮通过膜上的受体及复杂的细胞内途径合成释放一系列舒张或收缩血管的物质,调节其下的平滑肌的紧张度。
这些血管活性物质中较重要的是前列环素和内皮素。
NO是内皮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介质,它是在NO合成酶(NOS)的作用下,由L-精氨酸转化而来。
NO受升高的血流量(导致内皮受压刺激增加)及缓激肽、溶血素、乙酰胆碱及一系列循环因子的刺激而释放。
NO通过对鸟苷酸环化酶中的铁原子作用,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平滑肌细胞内钙减少,引起平滑肌松弛。
前列环素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来,它通地刺激腺苷酸环化酶升高cAMP水平产生作用。
内皮素是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在肾上腺素及缺氧等多种刺激作用下释放。
上述三种介质间的相互平衡维持了正常的血管张力,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外,内皮细胞还具有调控血小板、白细胞与血管壁相互作用;控制血管生长等功能。
某些特异器官的内皮细胞还具有特异的作用,如在肺参与肺气体交换的调节,在心脏控制心肌功能,在肝与脾控制巨噬细胞的功能。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指内皮细胞在病理因素(如高血脂、氧自由基、吸烟、高血流切应力)等刺激下,失去正常功能,如NO分泌异常及活性降低等。
其典型病理生理变化是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异常收缩;血栓形成及血管增生。
它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及高血压等疾病有密切联系。
2.1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4]
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可显著损害内皮细胞的功能。
有学者采用导管介入技术证明:冠状动脉正常者,乙酰胆碱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管扩张,而AS者却产生反常收缩。
对AS 者,应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硝酸甘油却可产生血管扩张,说明动脉硬化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NO扩张血管作用丧失是致血管反常收缩的原因。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破坏不
仅发生在大血管,还可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而且可先于AS发生,提示内皮功能障碍对AS 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病理意义。
近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损伤对内皮细胞功能的破坏。
目前认为:NO合成酶作用底物——精氨酸缺乏、信息传递障碍、NO合成酶表达异常、NO 合成酶的某种辅助因子异常及超氧阴离子对NO的破坏增加等因素可导致NO减少,后者被认为是AS时NO减少的主要原因。
还有学者发现高胆固醇血症时,NO合成酶表达增加,但NO却以非活性形式释放,推测可能为超氧阴离子迅速与NO作用使之降解。
而且NO与超氧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致AS的多种毒性代谢产物,如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超氧阴离子还参与了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使之成为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既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本身,又可增强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及内皮向下移行,还可以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多种粘附分子,这些均促进AS的发生、发展。
2.2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5,6]
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ET)与NO的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血管张力的维持和稳定依赖于神经因素的调节和各种体液因素的平衡。
在众多体液因素中,除血栓素与前列环素外,还有ET与NO间的平衡。
正常机体内的内源性激动剂,如凝血酶等既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ET,也能促进其产生NO,同时ET本身又可促进NO 的合成与释放,它们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血管的正常张力。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对血管张力产生很大影响。
当血管内皮受到各种刺激,如因缺血、缺氧而大量合成释放ET,却不能相应增加NO的合成与释放时,则导致高血压。
反过来,高血压又可加重内皮损伤,使内皮功能障碍加剧,ET与NO间更趋不平衡,加重高血压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
用药物等手段对内皮细胞的内环境及其分泌的介质进行调整,从而逆转内皮功能失调,已成为心血管病治疗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7]。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节内环境和某些药物的应用,如NO前体物L-精氨酸、ACE抑制剂、钙拮抗剂及雌激素等。
3.1调节内环境
高胆固醇血症是诱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由此造成血管壁的氧化环境(主要是氧自由基)可能会使NO活性降低。
降脂疗法是较早被用于调节内皮功能的治疗方法。
随着近年来定量冠脉造影术的发展,使内皮功能检测这种方法进入了临床研究。
1995年,Treasure 等8]用lavastatin治疗AS病人长达6个月,发现lavastatin能较好地提高AS病人由冠状动脉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
但应用这种方法恢复内皮功能需较长的时间,一般在治疗后3~5个月才能出现较好的效果。
由于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病理作用,所以用抗氧化剂抑制LDL的氧化,可对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Osamu等9]采用LDL净化术使血中总LDL及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量下降,改善了内皮诱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同时,这种方法还改善了NO的合成代谢,从而对内皮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抗坏血酸(VitC)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它可有效清除血管内多种有害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阴离子。
它通过保护谷胱甘肽活性提高NO活性。
Levine等10]临床研究证实,口服VitC 可有效提高冠心病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活性,改善其内皮功能。
3.2nO前体物L-精氨酸的应用
由于NO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中核心作用的揭示,近年来开展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即胃肠外注射L-精氨酸11]。
L-精氨酸在体内经NO合成酶的作用转化为NO和L-瓜氨酸。
Adams 等12]证实,口服L-精氨酸可提高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青年人内皮功能,改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作用。
但有动物实验证明,L-精氨酸对内皮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这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及机理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3.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钙拮抗剂
AEC抑制剂早就在临床用于对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现已证实13],ACE抑制剂可改善内皮功能,血管紧张素Ⅴ转换酶与内皮细胞激酶为同一种酶。
作为一种激酶,它能引起缓激肽的分解。
而ACE抑制剂能通过对激酶的抑制而延长接近内皮的缓激肽的半衰期,缓激肽是NO和前列环素释放的重要刺激物。
所以,ACE抑制剂能增强存在的缓激肽的效应而促进血管舒张亚基的释放,从而改善内皮功能。
此外,ACE抑制剂拮抗血管紧张素Ⅴ而起舒血管作用,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效应,使之对内皮细胞的不利影响得以缓解。
还有人认为,ACE抑制剂能调节超氧化物阴离子产生,促NO合成酶活性等作用。
Mancini 等14]应用quinapin治疗冠心病人并监测其内皮功能,发现病人的内皮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
有动物实验表明,钙通道阻滞剂可改善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内皮功能15]。
近年来,短期钙拮抗剂已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人的内皮功能障碍,但尚未有关长期治疗效果的报道。
3.4雌激素的应用
对具有高冠心病危险的绝经妇女进行激素替代疗法,可改善其心血管功能,使其冠心病发病率下降。
雌激素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活性提高。
有实验表明:雌激素改善血管功能与其诱导内皮依赖的NO介导的血管舒张作用有关16]。
上述这些改善内皮功能的方法,同时也有其他心血管功能治疗作用,而这些由非内皮相关效应产生的作用与内皮功能的恢复又有密切关系。
总之,内皮细胞多种生理功能的发现,使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将不断推动临床对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