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下的胰岛素治疗新策略
全文-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抗击指南

全文-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抗击指南引言本文是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抗击指南的全文。
该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针对2型糖尿病的最新治疗建议和管理策略。
疾病概述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该疾病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建议,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要素: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 mmol/L。
治疗目标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管理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的治疗目标包括:空腹血糖水平在4.4-7.0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4.4-10.0 mmol/L之间。
治疗策略2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制定。
常见的治疗策略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建议患者采用均衡的饮食,限制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
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心血管健康。
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常用方法。
常见的口服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口服药物。
胰岛素治疗对于无法通过口服药物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
胰岛素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与管理2型糖尿病的管理需要长期进行,并定期进行随访。
医生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抗击指南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管理策略,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应密切合作,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4037··指南·共识·【编者按】 2型糖尿病(T 2DM )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没有被治愈的证据,但经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T 2DM 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可以实现T 2DM 缓解。
什么是T 2DM 缓解?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发布的《2021 共识报告: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T 2DM 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T 2DM 缓解的替代标准。
目前我国T 2DM 呈高发趋势,患者承受着心理、身体、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对于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因此,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 的共识报告,制定了一部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T 2DM 缓解诊疗工作,帮助T 2DM 患者获得安全、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措施。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编写专家委员会【摘要】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一直被认为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T2DM 缓解,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
T2DM 缓解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患者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还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降低终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规范开展在超重和肥胖T2DM 患者中缓解T2DM 相关的临床诊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提供全面
的防治指南和策略,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糖尿病患者人数。
本全书基
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有用的
信息和建议。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不断增加。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2型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流行病
学数据。
糖尿病的防治策略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2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对于控制血糖水平至
关重要。
- 运动: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
血糖。
-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管理
2型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本章节将介绍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等。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本章节将介绍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建议和资源。
结论
本全书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包括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并发症管理以及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希望这份全书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有所帮助,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杨国庆,母义明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
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
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
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
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
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
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主要更新内容

《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主要更新内容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对原有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
以下是本次更新的主要内容: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 更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标准。
- 调整了糖尿病的分期,将糖尿病前期独立列为一个阶段。
2. 糖尿病病因与病理生理- 丰富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机制描述。
- 强调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更新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 增加了新型并发症的描述,如糖尿病足和视网膜病变。
4. 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强调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作用。
- 更新了糖尿病并发症的评估方法,增加了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5. 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础地位。
- 更新了药物治疗方案,增加了新型降糖药物的介绍。
- 提出了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因素制定。
6. 糖尿病的并发症防治- 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 更新了并发症治疗指南,增加了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
7. 糖尿病的长期管理- 强调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 提出了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和健康管理策略。
8.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强调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 提出了针对一般人群和高风险人群的预防策略。
9. 糖尿病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介绍了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 强调了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10. 指南的解读与推广- 对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帮助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理解指南内容。
- 提出了指南推广的策略,促进糖尿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本次更新的《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控指南》为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我国糖尿病防控水平,减轻糖尿病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
• 目标<130/80 mmHg (A) 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 可采取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 (A)
• >120/80mmHg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B)
• ≥140/90 mmHg者可考虑开始药物 降压治疗。≥160/100 mmHg或者 高 于 目 标 值 20/10mmHg 应 立 即 启 动药物治疗,并可以采取联合治疗 (A)
• 根据肾脏损伤和eGFR评估CKD严重程度
CKD分期 1期(G1)
肾脏损害程度 肾脏损伤a伴eGFR正常
eGFR[ml·min1·(1.73 m2)-1]
≥90
2期(G2)
3a期(G3a) 3b期(G3b)
4期(G4) 5期(G5)
肾脏损伤a伴eGFR轻度下降
eGFR轻中度下降 eGFR中重度下降
参考文献:《2013年中国糖尿病指南》 注:2017年的指南内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7)口头报告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
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眼底筛查 关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进一步指出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患者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结果 并不理想 新增皮质激素局部应用也可用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和黄斑水肿
• 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联合降 压治疗方案,钙拮抗剂、小剂量利 尿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A)
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抗血小板治疗
• 风险评估方法如ACC/AHA的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评估工具在评估糖尿病人阿司 匹林一级预防的潜在获益帮助有限,目前暂不推荐
素抵抗
化合物在
肠道的消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健康状态差异化管理新理念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健康状态差异化管理新理念《指南》立足于国内、国际最新的临床和科研证据,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关老年糖尿病诊治依“健康状态”差异化管理的新理念,具有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中国老年糖尿病规范诊治的纲领性文件。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5岁,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的糖尿病。
患者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包含少数的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方面:《指南》依据WHO1999体系,将老年糖尿病分为T1DM、T2DM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如单基因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虽然重要,但更应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
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较多,甚至以并发症或伴发病为首发表现。
由于糖尿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68%的胰腺癌患者存在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建议对初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筛查。
差异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患者健康状态(好、中、差)《指南》建议利用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老年综合评估(CGA)量表(包括:中国老年人健康综合功能评价量表、《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评估量表和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估(A级推荐):评估内容涉及共患疾病情况、肝肾功能、用药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ADL(IADL)、认知功能、精神状态、营养情况等多方面,将每一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为“好”、“中”和“差”三个等级(表2),以此作为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护理及康复策略的基础(A级推荐)。
血糖控制目标——应考虑获益/风险比,依健康状态差异化制定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需充分考虑获益/风险比,应基于老年健康状态分层(好、中、差)制定血糖控制目标,以HbA1c和点血糖值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评估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灵活和个体化调整:若HbA1c未达标和/或 参考患者需求,考虑转换治疗方案;每日 多次预混胰岛素和基础+餐时方案之间可灵
三联治疗
二甲双胍+
上述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
活转换
胰岛素多次注射
二甲双胍+
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1):4-67.
ADA立场声明1-7
(2012-2018)
AACE/ACE共识声明8、9
(2013-201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11
(2013、2017)
采用个体化的策略,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CDS 指南(2017)11
ADA立场声明(2018)7
• 起始胰岛素疗效不佳,可多次注射或参考患者需 求考虑调整方案,胰岛素方案间可互相转换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 2018;10(1):4-67.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7):447-98.
LM0139
新版指南中胰岛素的应用可根据治疗需求及时起始且不断调整
2017 CDS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不同基线 HbA1c( %)
9.5、9.6 8.0 8.6 9.8、9.7 8.5 8.6、8.5 9 8.1、8.2
不同病 程 (年)
7.7、8.0 8.4 7.9 8.9、9.5 9 9.7、9.2 10.6、10 9.2、9.5
不同种 族/国 家
中国 多种族* 加拿大 美国 英国 亚洲** 多国# 中日
Rosenstock 等
LAPTOP INITIATE 4T
LEAD-Asia
Davidson 等 Action TITRATE™ PREFER
INTENSE FINE-Asia ALHOA
3756
赖伟华 等 GALAPAGOS LanScape 中国Meta 4200
All-to-target
CREDT
二甲双胍+
上述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
胰岛素多次注射
二甲双胍+
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3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此次更新不仅与国际接轨,将以往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药物治疗改为单药、二联、三联和胰岛素多次注射;而且考虑中国特点,更多采用中国证据。
11.1 6.1 0 300
糖尿病病史(年)
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对稳定
相对功能 (%)
200
100
胰岛素分泌逐渐失代偿
糖尿病病史(年)
0
β细胞功能逐渐失代偿
生活方式干预3
口服降糖药物3
胰岛素(起始到强化)3
1. Ismail-Beigi F. Arch Iran Med. 2012; 15(4): 239 – 246. 2. Yabe D,et al.Curr Diab Rep. 2015 Jun;15(6):602. 3. Yoshifumi Saisho et al. World J Diabetes 2015 February 15; 6(1): 109-124. LM0139
起始 治疗
BID BID BID#
vs.
1~2 OADs 餐时TID 1~2 OADs ≥1 OADs 基础+1~3针餐 时 2~3 OADs 1~2 OADs 基础胰岛素 +OADs 基础+1针餐时
vs.
vs.
QD~TID QD
方案 调整
1960
4200 OPAL
BID##
BID vs. TID
8.16
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体现不同的临床需求与多样的胰岛素方案
研究
基础
1707 TITRATE ™ INSIGHT INITIATE 4T CLASSIF Y PARADI GM 3756
QD QD^ QD^^ vs. QD QD
vs.
胰岛素治疗方案
预混
BID vs. TID
基础+餐时
既往用药 情况
≥1 OADs ≥1 OADs 0~2 OADs
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应注重胰岛素的个体化灵活运用
治疗方案
(包括起始和方案调整)
药物选择
预混 / 基础 / 餐时 / 基础-餐时
剂量调整
每日1次 / 每日2次 / 每日 3次 / 每日4次 / 其他
起始及分配 调整及优化
治疗过程中不断灵活调整剂量及方案,包括胰岛素及口服药的种类等
LM0139
全球多个指南均注重个体化起始及灵活调整治疗策略
单药治疗 二甲双胍 二联治疗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更积极的起始治疗: 一种口服药疗效不佳 后,即可起始胰岛素每日1~2次注射治疗
二甲双胍+
口服药物
胰岛素促泌剂/ 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 Ⅳ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共转运蛋 白2抑制剂
注射药物
胰岛素(1~2次/d)/胰高糖素样 肽-1受体激动剂
中国指南 中国证据 中国实践下的
胰岛素治疗新策略
LM0139
中国指南历经十余年变迁,胰岛素治疗路径更加灵活及完善
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尤其是中国证据的积累推动降糖治疗路径不断完善, 胰岛素的应用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灵活调整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12 (6) :283-285.
• 基础胰岛素疗效不佳,可转为基础-餐时或预混 胰岛素多次注射,胰岛素方案间可互相转换
1. Silvio 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 35(6): 1364-79. 2. DIABETES CARE, VOLUME 36, SUPPLEMENT 1, JANUARY 2013. 3. Diabetes Care Volume 37, Supplement 1, January 2014. 4.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Jan;38(1):140-9. 5. Diabetes Care. 2016 Jan;39 Suppl 1:S1-109. 6. Diabetes Care, 2017, 40 (Suppl 1): S1-S135. 7. Diabetes Care 2018;41(Suppl. 1):S1–S159. 8. Endocrine Practice. 2013 , 19 (2) :327-336. 9. Endocr Pract.2016 Jan;22(1):84-113. 10. CDS.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2014;30(10):893-942. 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 . 2018;10(1):4-67.
中国证据逐渐累积,不断丰富中国临床实践经验
2003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Treat to target
Euro Mix INSIGHT GINGER LANMET 1-2-3
1707 OPAL PRESENT
Once-mix IMPROVE 1960
1
注射药物
2
胰岛素(1~2次/d)/胰高式 干 预
胰岛素促泌剂/ 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 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 剂/噻唑烷二酮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三联治疗
20171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20132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单药治疗
二甲双胍 二联治疗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二线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二甲双胍+
口服药物
胰岛素促泌剂/ 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 Ⅳ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共转运蛋 白2抑制剂
LM0139
2017 CDS新版指南降糖治疗路径图更新要点
1 2 3
更积极的胰岛素起始治疗:一种口服药疗效不佳后即可起始胰岛素每日1~2次注射治疗 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提前:从三线治疗方案提前至一种口服药疗效不佳后注射治疗可选方案 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和基础+餐时方案之间可灵活转换:若HbA1c未达标和/或参考患者需求,考虑转换方案
LM0139
?
胰岛素治疗为何需要积极起始且灵活的个体化调整?
LM0139
疾病特点决定治疗中需及时起始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 T2DM早期至病程进展中,β细胞功能不断下降1;且亚洲人群较白种人的β细胞代偿功能更差2
餐后血糖水平不断增高 空腹血糖水平不断增高
20
糖尿病前期
诊断糖尿病
病程早期
病程中晚期
血糖(mmol/L)
1707 study: Wenying Yang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31:852-856. TITRATE study: Blonde L et al. Diab Obes Metab 2009;11:623. INSIGHT study: Gerstein HC,et al.diabet Med.2006;23(7):726-742. INITIATE study: Raskin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260-5. 4T study: Holman RR,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7:1716-30. CLASSIFY study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7 Jan;33(1). PARAPIGM study: Bowering K et al. Diabet. Med. 29, e263–e272 (2012). 3756 study: Yang WY,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29(12):1599-1608. 1960 study: . Gao Y et al.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2010;26(12):1019-23. 4200 study:杨文英, 等. 201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ID:702559. OPAL study: M. R. Lankisch et al.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10, 2008, 1178–1185. 3984 study: Yang wenying et al.J Diabetes Investig 2016; 7: 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