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

选择 a :忽略→状态 A(恢复旧平衡)
不平衡→差异信息→状态A源自选择 b :同化→状态 A (恢复旧平衡) 选择 c :顺应→状态 B (达到新平衡)→适应
皮亚杰的心理操作概念与数量守恒实验

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所获得的最大收获是, 具有了心理操作(operation)能力。儿童可以应用这 种心理操作去认识、表征和反映内、外部世界,使 其认知活动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心理操 作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从皮亚杰经典的守恒实验中 得以说明。 皮亚杰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 液体守恒、体积守恒以及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 都包含着三个同样的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 三个步骤(参见下图)。

在第一个步骤中,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同样多的扣 子,让儿童仔细观察并了解这两排扣子数目相等。 在第二个步骤中,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 其中每个扣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 数量未变。 在第三个步骤中,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仍 具有相同的数量?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儿童能够正确解决这个问 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个体的心理操作能力。 首先,儿童必须能在心里自如地转换物体的空间排 列方式;第二,能找到物体间的某种一一对应的关 系;第三,儿童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某种感觉,要 能给自己的某种结论找到合理的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 动力机制

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获得对客体的适 应( adaptation )来实现的,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 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 equilibrium )。 皮亚杰把平衡定义为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 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发展背后 的一种动力因素。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平衡, 当处于平衡状态的儿童遇到一种新信息时,由于这种 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差距,会引起不平衡状态, 解除这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途径:第一,忽略。即当 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差距过大,无法对此作出反应 时,个体通过忽略新刺激以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第二,同化。个体通过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 构去恢复平衡状态,此时认知结构只有量的扩充而无 质的变化;第三,顺应。个体通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 构来适应新信息,以达到新的平衡。此时,认知结构 发生了质的变化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

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

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
Me i e r , &K e e f e r , 2 0 1 0 ) 。
第三 , 主体理 解 抽 象 概念 过程 中具 有 感 知 觉 的
体验性。当人们学 习抽象概念 以及 进行抽象 思维 时, 一是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概念 , 二是具 体概念相关的感知觉经验也会被激活 , 此时主体就 会体 验 式 加 工 抽 象 概 念 。“ 抽 象 概 念 无 论 如 何 复 杂, 它必 然会 与 身 体性 部 分 发 生 联 结 。人 们 的经 验 只局 限 于身体 所 能 经验 的 , 并 且 基 于身 体 经 验 来 概 念化 抽 象概念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1 9 9 9 ) 。 隐 喻概 念 理 论 的 提 出 , 影 响 了哲 学 、 逻辑学、 语 言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 、 认知语言学、 符号学等学科对 概念 的研究思路。近年来 , 研究者 的研究主要与语 词理 解 或社会 认 知相 关 。这些 实证 研究 涉及 有 空间 隐喻、 温度隐喻、 洁净隐喻 、 明暗隐喻 以及触感和重 感 隐喻 等 。
这种观点似乎很难解释所有的情况譬如早先的研究发现怀疑态度和鱼腥味之间存在关联leeschwarz2012但是很难说明怀疑和鱼腥味之间的关联是源于早期经验因为鱼腥味和怀疑之间的概念关联只是出现在某些文化中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是不存在联系的所以这种具身效应不会出现在任意的文化背景中
心理学探新
2 0 1 7, V o 1 . 3 7 , N o . 3论 。
关键 词 : 身体 ; 具身认知 ; 概 念隐喻理论 ; 知 觉符 号理 论 ; 感知运动模拟 隐喻理 论
中图分类号 : B 8 4 0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5 1 8 4 ( 2 0 1 7 ) 0 3— 0 1 9 5— 0 5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PPT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PPT

维果斯基认为,“对一切教育与教养过程而言,最重要得恰 恰就是那些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得过程。 ”
狼孩
狼孩就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 育起来得人类幼童。世界上已 知由狼哺育得幼童有10多个,其 中最著名得就是印度发现得两 个。狼孩与其她被野兽抚育得 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狼孩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3 、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自主探索
A、请问各组内函数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B、第一组得函数中f(2)与f(-2)相等吗? f(3)与f(-3)呢?
f(4)与f (-4)呢? C、对定义域内得任意x就是否都有f(x)=f(-x)?
给学生5分钟左右得时间,在经过充分得思考与讨论 后尝试给出偶函数得定义、
寻找玩具
一个六岁得孩子,把玩具弄丢了, 向父亲求助。父亲问她最后一次 瞧见玩具就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父亲又问了许多问题—在不在房
间?外面?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没有、” 当父亲问道:“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就是在那里。”
就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与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了 回忆与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从中 把这些策略内化,下次丢了东西 就可以用上了。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的水平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得水平
时间
最近发展区就是一种介于儿童瞧得见得现实能力与并不明 显得潜在能力之间得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 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得儿童帮助下完成得任务 范围。
4岁得汤姆与她得母亲一起玩拼图:
汤姆:这个我放不进去。 (试着将一块拼图放在一个错误得地方) 母亲:哪一块可以放在这儿? (指着拼图) 汤姆:她得鞋子。 (寻找与小丑鞋子相似得一块,但就是尝试错误) 母亲:好,哪一块瞧起来像这个形状? (再一次指向拼图) 汤姆:棕色得那块。 (试一下,正好,然后试另一块,并瞧着她得母亲) 母亲:试着稍稍转动一下。 (给她做手势) 汤姆:我知道了,在那儿。 (放入更多块拼图,母亲瞧着)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知识框架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知识框架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知识框架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2. 社会性发展的理论模型:介绍不同的理论模型,如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探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如婴幼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等。

4. 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

5.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估工具:介绍常用的评估工具,帮助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如人际交往评估表、社会性发展问卷等。

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提供具体的促进策略,如培养合作意识、鼓励积极社交行为、教授解决冲突的技巧等。

7.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的问题和挑战,如欺凌行为、社交焦虑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

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

具身动力模型概述
具身认知
指的是认知过程是通过身体的感 知和运动经验来形成的。它强调 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与传统的离身认知观点相对。
动力模型
动力模型强调认知发展的动态性 和互动性,认为认知是在不断的 环境交互和内部驱动中得以发展 的。
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分 析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 。
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增 进对社会世界的理解。
创造支持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区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交往机会,支 持其社会认知的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
具身动力模型强调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教育者 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具身动力模型的观点,教育者应整合家庭、学校、社 区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统一且多元化的社会 认知发展支持。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贡献
对比
相较于前人研究,具身动力模型更为强调身体体验和环境交互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心理过程。
贡献
该模型通过整合多元素,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为认知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未来研究方向与实际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 • 深入研究身体体验如何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02
社会认知涉及对儿童对人际关系 、社会规则、情感表达等方面的 理解和把握,是其心理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
经典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 运算期四个阶段,其中也包含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读《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有感

读《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有感

读《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有感本书分为十三章,围绕儿童的认知发展,科学系统、生动简明地阐述了什么是具身教育,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阐释了具身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国内外前沿的研究进展,以及具身教育在学校、课堂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具身教育强调学生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力求教育过程中学生“身”与“脑”的共存。

具身教育的四种认知属性“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和“情境性”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性”“情境性”十分契合。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课堂上学生身体的参与度,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

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试图找到更多的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参与,激发大脑的思考,促进经验的形成,从而实现真正的认知。

具身教育,不仅是具身的教,也是具身的学。

具身的教,与离身教育相对比,具有具身性,体验性,生成性,情境性四个认知属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互动,也要注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评价反馈要有提升性,针对性,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能“入境”,做到心脑联动,手脑并用,身心齐动,从而才可以“习法”,最终在情境中达到“运用”。

具身教育是从学生立场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虽然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但其实我们当下的许多教育实践都是符合具身教育理念的,比如,在教学三下语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前,我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圈圈画画,提炼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再根据表格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运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将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这一过程其实就运用了具身认知理论。

现在既然有了这本书,我们就要好好运用起来,更好地让理论联系实际,将这些好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

任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包括语文教育,都必须依据人的天性,人本身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不管何时,我们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教育的转向中,个体才是最重要的表象,教育是育“身心合一”的“人”,而不是脱离身体那虚无的“心灵”。

走进孩子的认知世界认知动力实用资料ppt

走进孩子的认知世界认知动力实用资料ppt
走进孩子的认知世界认知 动力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学习动力的多种实现途径 ❖自主动力的培养 ❖物质的利诱 ❖语言的刺激 ❖身体的刺激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1、目标和理想 2、计划 3、意志和情绪 4、专注 5、自信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有效的学习目标应注重这几个特点: 1、明确具体:明确具体是指要求明确、可操
学习动力的多种实现途径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提高内部动机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
要作用和趣味性。 2、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保持好奇心,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不断激
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3、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如录像、电影、计算
机多媒体、专家讲座,模拟游戏、角色扮演。 4、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
学2、习长动 ❖远力计的内划多和种短在实期现安激途排径 励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我卓越的追求; 孩孩子子的 的认认知知2动动力力)从从哪哪享儿儿来来 受工作乐趣的驱动力;3)求胜心;
对有强烈内在动机的学生不要轻易使用外部激励。
孩 提子高的内 ❖认 部知 动对动 机力 的有从 做哪 法强儿 有来以下烈几点内: 在动机的学生不要轻易使用外部激励。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谁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快乐
1. 以成功为人生的唯一尺度: 2. 淘汰机制下难言快乐 3. 人被物化何谈快乐
❖两点建议
❖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兴趣是快乐最好的朋友
孩子的认知动力从哪儿来
❖ 痛苦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不好、不喜欢以及 被迫学习的结果;
❖主观判断错误、社会偏见、传统教育的偏见是影响 快乐学习的三大障碍,一定要克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与计算50心智与计算, Vol.3,No.1 (2009), 050-054文章编号:MC-2009-08收稿日期:2009-03-02出版日期:2009-03-31© 2009 MC– 厦门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具身动力模型沈秋凤,丁 峻(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浙江杭州310018)sqf-126@摘要: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儿童期是个体社会认知毕生发展的关键期。

本文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视域下,在考量儿童这个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之上提出具身动力模型来阐述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文章论述了具身动力模型的基础、环境差异及动力体现,并据此模型理论对儿童教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具身动力模型;儿童;社会认知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A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of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HEN Qiu-feng, DING Ju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jiaoke0302@Abstract: Social cognition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objects, phenomena and their relations.Childhood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life-long period of social cognition. This paper based onthe viewpoint of the second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ed Cognition”, given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pecial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then put forward embodied cognition dynamic model to elaborate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basis,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model, finally, based on this model we put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proposals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Key words: embodied dynamic model; children, social cognition1 引言社会认知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

儿童社会认知,即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儿童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儿童对社会规则(social rules)以及社会类别(social categories)和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s)的理解[2],这对儿童做什么事、思考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思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90年代以后,对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开始日益增多,由于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独特的特点,他们的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

那么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社会认知的范畴模型、样例模型、情境模型[3]等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呢?我们认为,儿童是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在此,我们将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视野下提出具身动力模型,并借用此模型来阐述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 具身认知观及其特点在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认知革命”将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第二代认知科学确定心智的身体基础,身体在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首要作用为标志,哲学地和经验地表明身体是我们接触、介入、认识和拥有世界的枢轴(pivot),是心智表现的最初样式[4-5]。

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在这里暂且不论对具身认知翻译存在的不同观点,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均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6]。

具身认知认为,(1)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具身的(embodied),即人的心智本质上是具身的生物神经现象,是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体现(appearance),机体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2)具身认知是情境的(situated),是具身心智嵌入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中,是必须相应于环境的状况和变化的;(3)具身认知是发展的(development),认知不是一开始就处于高级水平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4)具身认知是动力系统的(dynamic system),即认知不是一个孤立在头脑中的事件,而是一个系统事件,具身心智的认知活动和环境是耦合的[7]。

3 具身动力模型: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新解释具身动力可以认为是不断整合样例的范畴[8]。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思维缺少基本的材料,只能对当下的情景组合,设想出并不存在的情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兴趣、愿望等。

婴儿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充满样例的环境中,最初他们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感觉系统,知觉周围的环境中的各种样例,产生基本的生理和情绪体验。

James W.曾写道:“我们一但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对于激动我们的知觉对象的知觉心态,并不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假如知觉了之后,没有身体变化紧跟着发生,那么,这种知觉就只是纯粹知识的性质……”[9]。

最初情境中的生理和情绪体验以具身的形式被贮存在婴儿的记忆中:Walker(1982)向5个月大婴儿呈现两部电影,里面出现的是一个陌生成人,一部是成人很生气地说话,并做出生气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另一部中成人高兴地说话,并做出开心的面部表情和姿势。

电影声音都通过扩音器传出。

不管是高兴还是生气的电影,只要配音与电影内容相匹配,婴儿观看电影的时间都比较持久。

这表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关于不同情绪和情绪如何通过面部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些知识[2]。

即,婴儿在经历各种样例的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情绪体验以自我经验表象和情感表象的形式整合成范畴。

这些范畴是模糊的,因为婴儿还不具备将他所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表象的信息与具体的概念结合的能力,但是,这个范畴经历着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先形成的范畴成为参照系,儿童从最初的与个别熟悉的事物或个别切实经验相联系,逐步扩展深化,进一步发展出概括性更高的或抽象性更强的概念乃至范畴,最后形成对主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真理性的意念-理念符号表征系统。

具身动力的范畴是具体情境和具体身体的结合,是具备撮合样例能力的范畴。

儿童早期的情绪激活、具身体验和经验表象的建构,促使儿童感觉皮层、联合皮层的发育发展,使得儿童形成表象性体验,成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基础,具有源头基础性和终身动力性的影响。

情境中的样例如同“在线(online)”[10]的信息,是动态多变的,这些信息首先引起儿童身体图式的变化,即涉及动力系统的功能表征的变化,如视觉体验和情绪变化,然后才有身体意象的变化,即对身体的一系列信念、态度和知觉的变化;范畴是“离线(offline)”[10]的、以记忆为基础的信息,当儿童面对新的样例时,范畴就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儿童将会按照与其最匹配的范畴进行加工,同时整合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的新变化,整合逐步施加的符号信息,发展其具象概念系统,成为把握主客观世界的初步能力,进而过渡至抽象概念表征的中级认知。

3.1 具身动力模型的基础——双元理解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生存价值,能够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的个体,有可能生存得更久、延续后代更多。

由此,社会认知可能有其生物学基础,这是在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自我和他人的双元理解?即,他们何时认识到他们是与物体和其他个人不同的个体?研究此问题的方法是检测婴儿何时开始能识别镜子中的自己。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争论,区分镜子中的自我需要对肖像运动和身体运动的认知达到平衡。

具身认知观认为自我感知的最基本的方面是能明显地区分其他客体、个人与自我之间区别的感觉[10]:当你在办公室时,你能看到桌子、椅子等,当你在户外时,你能看到建筑、树、燕子、鸭子等,你能听到办公室外的吵闹等,这些都能通过你的感觉系统被注意到,但你却不会把这些客体弄混淆;同样地,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双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任何人都能清楚地区分哪双手是自己的。

伴随着这种区分的感觉,产生了在世界上能自己判断事物的认知,因为个体有“来自内部”的身体的体验。

也即,个体好像包含或者约束了自己的身体,从而任何身体外部的东西都能区分。

据认知神经科学家Schmidt-Hieber等(2004)的研究显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其脑内会发生大量突触消失和建立新的更精确与连接距离更远的“突触集”,即那些传入信息能够与最大数量的神经细胞相匹配的“交际性更强”的突触得以保留或新生[11]。

因此,由于不断受到外部客体的刺激,对于外部信息的具身体验不断得以保留或新生,儿童逐渐意识到外部客体的存在。

当儿童能成功识别镜子中自我时,儿童能认识到镜子中运动的身体是自己的,即自己边界内身体的运动,同时认识到镜子中的是他的身体运动的映射。

儿童只有在产生自己身体的边界是什么和边界在哪里的感知后,才能产生自己的判断事物的方法。

换言之,儿童首先要形成自我意识,才可能有社会认知的发展。

当儿童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时,儿童倾向于把自我的特征填充到其他对象上,并在对象的身体上发现、升华自我潜能,相当于把对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所以,具身的感知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必须的。

3.2 具身动力模型下的环境差异儿童是时刻置身于运动变化的环境中,包括自己身体内部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中极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