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合集下载

从管弦乐《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手法

从管弦乐《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手法

作 品 管 弦乐 队 既将 夏 日的炎 热 以 及使 人 困 倦 的 感受 带 给 听众 .又 能创 造 出 梦境 般 的幻 觉 。 作 品没 有 明 显 的结 构 划 分 基 本 上划 分 为三 个 段 落 美 的音 调 一 开 始 由长 笛 吹 奏 出飘 逸 优 膝
衬 托 出神 话 世 界 的幻 境 和牧 神 模 糊 的形 体
◎音乐 坛 论
Q 501E 131 o 63 /O 8m 4 2 9 5 日 4 。8 61 9。 9 …1 7 k 34 … 1 g 5 1 5 …I 【 @… /4 w 91
_ 乏
从 管弦乐《 神午后》 牧 看 德彪 西的音乐创作风 格和手法
文 \ 张 雯 摘 要 :通过对德彪 西管弦乐作品 《 牧神午后》的欣 赏,分别从作品表现的不
受 那 音 乐作 曲者 同样 可 以 用含 蓄 清淡 深 刻 的音 乐 语 言表 达 现 实世 界 中 的种 种 现 象 因 此在 他 的 这 部 音 乐作 品 中 更 多 的是 象 征 主义 园 素 具 有 象 征主 义 特 点 很 多 地 方都 表 现 着各 种 暗 示和 象 征 描 绘 精 细 想 象 丰 富 音 乐 色彩变幻丰富。 前 奏 曲《 神 午 后》 一 部 神秘 牧 是 奇 妙 而又 不 可 思 议 的
同于传统的意境厦给人的畦腱 模糊感受,旋律、和声、自式结构 厦配器等各方自
创 作 手法 的 突破 等 方 来 分 析和 概 括德 彪 西 的创 作风 格 和 典型 特 点 , Ⅸ厦 个人 对 2 0世
纪 现 代 音 乐的 看 法 和 毒 受 。
关键词:《 牧神午后》 德彪西 印象主艾音乐 礞肫 模糊 奇异
这 些 仙 女 我 欲 使 她 们永 存 她 们 的 肌 肤 是 那 样 的 光艳 粉红 在 天 光 中熠 烁 带着 迷 离 睡意 。 我 爱一 个 古 老 的沉 沉 夜色 停 留在 那 细 密纤 巧 的 哎 I我 感 到 了孤 独 为 了克 服 这 是 法 国 梦 吗 我 的 怀疑 树 枝上

分析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部分)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者的启示

分析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部分)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者的启示

分析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部分)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
者的启示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所描绘的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长笛部分则代表了牧神笛声,这些笛声包含着深刻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者也提供了启示。

首先,德彪西的长笛部分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演奏者需要在音乐中体现出诗歌和自然风景的交融。

长笛演奏者应该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尽可能地还原作曲家所想表达的感觉和情感。

其次,德彪西长笛部分的音乐构成复杂,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

其中,包括了许多高难的技巧,如发音法、连续吹奏、颤音等。

因此,长笛演奏者需要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以胜任演奏难度较高的作品。

再次,德彪西的长笛部分更象征了牧神笛声,其音乐具有超凡脱俗和超自然的魔力。

长笛演奏者需要在音乐中感受这种神秘力量,深度体会音乐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最后,德彪西的长笛部分在表达出清新、美好的同时,同时也表现出了无常和变化。

长笛演奏者应该通过音乐展现生命的变化和无常,表现出音乐的深刻意蕴。

总之,德彪西的《牧神午后》长笛部分,让长笛演奏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无穷的内涵,同时也让长笛演奏者通过演奏牧神笛声,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技巧。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摘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打破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的一部经典管弦乐作品,也是标志着他印象派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

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配器上的独特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弱动力”手法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是这种打破常规,让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色彩,在对作品的学习、梳理、分析后,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探究本首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配器;音乐发展一、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一)德彪西德彪西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为20世纪的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非现实的情境,如:大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诗歌绘画中描述的场景等等,音乐强调瞬间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在创作手法方面德彪西更注重音乐的色彩性,他擅长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色彩性的配器等音乐创作手法来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场景。

(二)《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1.创作背景德彪西在八十年代后半叶与法国当时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和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经典管弦乐作品,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

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仙境。

作品通过朦胧的和声、细腻的配器与模糊不清的曲式结构生动描绘出牧神在午后的慵懒、仙女们动人的舞姿以及神话故事中烟波浩渺的仙境。

1.作品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6小节),第二部分(37-78小节),再现部(79-110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由中音区的长笛引出牧神主题,描绘出午后牧神慵懒的模样,整体音乐流畅平缓。

第二部分一开始由双簧管演奏第二主题,同时音符密度变大,使音乐表现更加跌宕起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

《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

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

”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 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

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

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印象主义和声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印象主义和声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印象主义和声引言《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它完全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和声特点。

这部作品以简短鲜明的音乐主题、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突出了主观的、瞬间的感受和印象而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则是色彩丰富的和声。

德彪西的和声是运用了以音列为中心和以和弦为中心相结合的手法,扩大了和弦的使用范围;利用色彩与功能的关系发展和声,既保留了调性又创立了新的调性体系。

一印象派和印象派音乐的产生(一)印象派的产生印象派最先出现在美术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

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家们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把艺术家从周围世界获得的主观印象描绘下来,艺术家所要描绘的是现实中偶然发生的、瞬间的印象…”①极为典型的例子是1876年,克洛德·莫奈展出的一幅名叫“印象-日出”的画,画的内容就是对日出的印象。

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在画中突出第一眼的清晰的印象,并把他保留在画面上,而不追求浪漫主义中程式化的画法。

(二)印象主义画派的美学原则印象主义画派的画主要是注重光泽和色彩瞬间对物体产生的印象。

因为,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日光下对画家产生的印象是不同的。

他们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去画同一种景物,寻找阳光下千变万化的色彩而轮廓却闪烁不定,也没有戏剧性的主题,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所以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画家所注重的并不是清晰的线条与轮廓而是整个的氛围对色彩的印象。

印象主义画派认为物体的颜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他们在不同的日光下产生不同的颜色,所以他们把光和色的氛围看得比物体本身更重要。

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以大自然瞬间的感观为表现理念。

印象主义音乐为了追求这种瞬间的感观强调对比和变化,运用文学中的启发、暗示来表达朦胧不定的意境,它的出现使大小调体系的音乐走向低潮。

印象主义音乐多为小型作品如:前奏曲、夜曲等,乐曲的标题体现了抒情的风格。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是一幅充满着田园风情和自然之美的名画。

这幅画通过瑞典画家彼得·布鲁厄尔的田园诗《乡村集市》而得到灵感,展现了自然环境、人物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完美协调,成为法国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绘画中三个方面分析其绘画性表达。

一、自然环境的绘画性表达在画面中,德彪西通过悬挂的树叶、粉红色的岩石、带着凉意的河流和绿色丛林等细节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使人们感觉到自然环境中的独特氛围。

德彪西运用了大胆的构图手法,将自然环境和人物描绘在同一个场景中,营造出柔和而和谐的画面。

二、人物形态的绘画性表达除了自然环境,德彪西通过人物形态设计,更为生动地表现了画面的田园风情。

画中的人物都身穿白色长袍或裙子,同样采用了柔和的色调,与背景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德彪西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和细节表情,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更加真实而有生命力,如少女炉火上煮茶的背影、男子静静打盹的倩影,都是表达了画面中温和而宁静的氛围。

德彪西画作中的色彩运用也是该作品中比较重要的表现方式。

整幅画采用了许多柔和、优美但富有变化的色彩如:绿色草地、橘红色叶影、粉红岩石和米色树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温柔、宁静的氛围。

这样的色彩运用,使画面不只是表现了田园的自然环境,还能够传递出一份情感,令人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宁谧和独特的情趣。

综上所述,德彪西《牧神午后》所表达的一种独特的田园情境,是通过自然环境、人物形态和色彩的相互交织得以传达出来的。

通过该画作,我们可以体味到德彪西对田园风光和人性特质形态的深刻理解与表现。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牧神午后》被视为印象派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在绘画性上呈现了德彪西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充分展现了他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精湛掌握。

本文将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等方面分析《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巧妙地运用了构图手法,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画面中央是一片宁静的草地,远处是一片浓密的树林,树影投射在地面上,形成明暗交错的效果。

在草地上,一名裸体的男子正在休息,另一名裸体女子则在休息或游玩。

这些人物的姿态和动作生动自然,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画面的布局丰富多样,前景、中景和远景恰到好处地构成了画面的三维空间,使整幅作品富有立体感。

画面中的树林和远处的山体也衬托出草地上的男女,使他们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德彪西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构图手法,使《牧神午后》的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者的眼球,为作品注入了强烈的绘画性。

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大胆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使整幅作品呈现出明快的视觉效果。

画面中的草地、树木、人物和天空等各个部分都用明艳的色彩勾勒出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尤其是画中的光影处理,德彪西通过对光线方向和强度的掌握,使得画面上的明暗色彩错落有致,形成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明暗交错的技巧,不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还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德彪西还通过对色彩的对比运用,使画面更加饱满和立体,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

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的色彩运用十分巧妙,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明快的绘画性。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的一幅优秀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凭借优秀的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等方面成功地表现了绘画性。

画家通过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精湛掌握,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物的生活状态的关注,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马克·德彪西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牧神午后》在许多艺术形式中表现出绘画性的表达。

从画面的开始,观众便能感受到一份温馨而欢乐的气氛。

画中的牧神就坐在一片宁静的草原上,背后是祥和而充满生机的风景。

画面里,窗外清澈的蓝天下是一片迷人的绿色大地,色调恰到好处;牛群和羊群美丽地漫步在水渠里;头顶上有淡淡的云彩,显示着一种恬淡而自然的感觉;而更为重要的是牧神当中,画家以生动而细致的装饰画技巧,将牧神神态、动作、表情细致写实,使画面更加生动。

从这幅画中,德彪西不仅展示了他的绘画技巧,他熟练地掌握了画面空间表现手法,将山林、湖泊、空中的鸟类及植物等各种自然元素细致而生动地排列在画面上,使画面看起来生机勃勃;此外,他还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力,在背景中使用玫瑰色和金黄色的画法更是一举多得,有效地营造出一种轻松宁静的美好气氛,让观者心旷神怡,受益无穷。

通过《牧神午后》这幅画,德彪西向世人展示了他如何巧妙地运用绘画技巧将生活的朝气、欢乐和温馨的气氛呈现出来,从而使观者如置身乡里,令人回味无穷。

Through his work, "Shepherd Afternoon", Marc-Charles-Gabriel Gleye deTour expressed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ain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the painting, the audience can feel a warm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In the painting the shepherd was sitting on a peaceful meadow, backdrop by a tranquil and vibrant landscape. In the painting, the clear blue sky outside the window is a beautiful green land with the right color; the herd of cows and sheep are beautiful strolling in the water channel; the clouds on the top show atranquil and natural feeling; and more importantly, in the shepherd, thepainter meticulously and realistically depicts the shepherd's mood, actionsand expressions, making the painting come alive.Through the painting "Shepherd Afternoon", Gleye de Tour shows how he skillfully uses painting skills to present the vitality, joy, and warmth of life, so that viewers can enjoy the rural life and linger 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宋晓婷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
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

《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

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

”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

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

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
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3、铜管组织用了四支圆号,一来用作作品的背景和声,形成力度对比,二来借助圆号跟号角相近的音色让人们联想到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色。

在作品中圆号是弱起奏且时间较长,有缓慢懒散之味,让人联想到牧神的慵懒形象。

而且在整个作品中圆号的吹奏都是弱
力度,追求一种迷茫的音色,渲染整个音乐背景。

4、作品中唯一使用的打击乐器就是古钱,借助古钱的形象内涵,在婉转柔美的音色中唤起人们对神性的无限联想,颠覆了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乐队中音响力度主要来源的做法。

作品中使用了两架竖琴,加之需要频繁变换和声,所以竖琴需要很弱的力度演奏,作为背景音色,衬托出一种精致、高雅之感,有别于浪漫主义时期用竖琴演奏装饰性和弦以及音型化琶音的做法。

二、《牧神午后》作品分析
——长笛独奏。

《牧神午后》是三部曲式前奏曲,作品的开始是长笛独奏,引出主题-半音阶滑行,即恬美又有一丝慵懒之气。

长笛从低音区开始吹奏,速度从容平稳,没有较大的旋律起伏,将“牧神初醒,带有一丝慵懒气息,回味着梦境中的情景”这一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林中仙女真的来过。

——旋律出现。

旋律出现后就是木管吹奏的柔美和弦与竖琴的刮奏,表现牧神午后冥想的神情,营造了一种飘渺梦幻的意境;接着长笛又重复一样的旋律,同时弦乐组演奏微弱震音辅助。

长笛演奏的旋律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也相继延伸开来,竖琴演奏流动的琶音、大提琴和中提琴形成交相呼应,赋予音乐变化性,展现出一种午后阳光下的草地以及牧神浓浓的倦意。

——第二部分。

作品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由双簧管独奏吹奏出音色明亮且短暂的乐句,然后加快吹奏速度且节奏规整紧凑;接着小提琴高四度重复乐句,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牧神在梦境里的热情被夏日的阳关驱散;竖琴刮奏带出了圆号缠绵悱恻的“对话”,接着相继出现了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四种乐器的独奏[2],让音乐表现得更为细腻,展现出一种柔情之美,将一场“爱情的白日梦”展现得惟妙惟肖,奏出了爱情的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触摸;紧接着,音乐的力度逐渐强化,各个乐器衔接更加协调,织体更加细腻,共同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音乐色彩。

第二段,第二段展现出的音乐是整个作品中十分优美的,由所有的水管组奏出旋律,弦乐演奏的旋律很细,在切分节奏的演奏时也很轻,表现出整个旋律的移动性,两架竖琴的琴音也融合其中,随着音乐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强,最终使乐曲的热情达到一个顶端。

——第三部分。

作品的第三部分可谓是第一部分音乐的简单再现,依旧是由长笛吹奏,体现出慵懒之意,但此时乐曲的调性已发生改变,作为背景的音响表现得更加细腻,整个音乐的发展是以线性为主题不间断向前,就像是流淌的小溪一般,没有任何扩展。

而且,为了将牧神午后慵懒的状态表现得更加传神和细致,第三部分的音乐主题节奏有一定的拓
展,音乐织体也更加丰富。

——乐曲尾声。

最后一部分就是整部作品的尾声,长笛仍然是主要的演奏乐器,同事弦乐组用极为细致和十分轻柔的震音衬托长笛的演奏,增添一种“震颤”之感。

但这种欢愉是十分短暂的,接着音乐又展现出慵懒的情绪,就好像“欢愉”没有来过一样。

最后音乐在寂静里结束,回到了炎炎夏日和煦的阳光、芬芳的草木、森林的安静,牧神又进入了梦乡。

三、结束语
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时,既延续了浪漫主义后期部分音乐元素,也有印象派音乐的独特镶嵌,可谓是集聚开创性的作品;作品中德彪西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更是凭添了一丝风华,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是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奇玉.音乐道路上又一里程碑——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J].邢台学院学报,2005(04):55-56
[2]李思诺.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136-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