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萧红女士的主要作品

呼兰河传
•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 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 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 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 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 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 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 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 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 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 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赏析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它的发表,标志着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 醒,对坚定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6]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 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 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7]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 都使该书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现代民族意识是民族觉醒的前提,没有民族意识,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及其胜利。民 族意识的觉醒是艰难的,《生死场》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过程,我们也应该强调,文学 在现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不仅描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且这一小说的写作、出版、传播本身,也是现代民族意识宣传与社会动员的一部分。 生死场名家评论 鲁迅: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 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 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9] 胡风:《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 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萧红个人作品

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
萧红个人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1932年春
《偶然想起》
1932年春
《栽花》
1932年春
《春曲》(六首)
1932年7月30日
《幻觉》
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
《八月天》
1937年6月20日
《一粒土泥》
1933年4月18日
《弃儿》
散文
1936年8月9日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
1936年9月初
《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萧红作品名录

1939年7月20日
《山下》
1939年7月24日
《梧桐》
1939年8月5日
《花狗》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Hale Waihona Puke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萧红作品名录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1932年春
《偶然想起》
1932年春
《栽花》
1932年春
《春曲》(六首)
1932年7月30日
《幻觉》
1933年8月13日
《八月天》
1937年6月20日
《一粒土泥》
1933年4月18日
《弃儿》
散文
1936年8月9日
《孤独的生活》
《窗边》
1937年10月17日
《逝者已矣!》
1937年10月22日
《小生命和战士》
1937年10月22日
《火线外(二章)》
1937年12月13日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1938年2月20日
《记鹿地夫妇》
1938年5月15日
《无题》
1938年9月18日
《寄东北流亡者》
1938年12月29日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作品集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
萧红作品资料

民间传说的运用
• 借鉴民间传说,丰富作品内涵
• 增强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
•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传说
萧红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独特的艺术风格
审美价值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独特的叙事技巧,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 都关注女性地位,提倡女性解放
• 丁玲作品更注重社会问题的剖析,萧红则更注重个体生
命的体验
03
与沈从文的比较
• 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 都关注乡村生活的描绘
• 沈从文作品更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萧红则更注重对乡
村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02
萧红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
谢谢观看
萧红作品深度解读
01
萧红生平与创作背景概述
萧红的生平经历及重要事件回顾
萧红出生于1911年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
19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
• 受到鲁迅等文学前辈的提携与指导
• 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家
• 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1940年代后期病逝于香港
• 病因:肺结核
03
抗日战争时期
•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 文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萧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
萧红与其他民国作家的比较分析
01
与鲁迅的比较
• 都是左翼文学家
• 都关注民众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鲁迅注重现实主义,萧红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2年萧红作品目录一、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19.《手》署名萧红,载1936年4月作家第一卷第一号。
20.《马房之夜》署名萧红,载1936年5月15日《作家》第一卷第二号。
21.《孤独的生活》署名萧红,载1936年9月5日《中流》第一卷第一期。
22.《王四的故事》署名萧红,载1936年9月20 日《中流》第一卷第二期。
23.《红的果园》署名萧红,载1936年10月《作家》第一卷第六朗。
24.《牛车上》署名萧红,载1936年10月1日《文季月利》第一卷第五期。
25.《家族以外的人》署名萧红,载1936年10月11日《作家》第二卷第一、二朗。
26.《亚丽》署名萧红,载1936年11月16日上海《大沪联报》第三版。
27.《牛车上》(短篇小说集)署名萧红,“文学丛刊”第五集第五册。
28.《汾河的圆月》署名萧红,载1938年8月26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177期。
29.《朦胧的期待》署名萧红,载1938年11月18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36期。
30.《逃难》署名萧红,载1939年1月21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41、42合期。
31.《黄河》署名萧红,载1939年2月1日《文艺阵地》第二卷第八期。
32.《莲花池》署名萧红,载1939年9月16日《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一期。
33.《山下》署名萧红,载1940年《天下好文章》第一号。
34.《后花园》署名萧红,载1940年4月15日至2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综合》与《学生界》。
35.《呼兰河传》(长篇小说)署名萧红,裁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693至810号。
36.《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年3月,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初版。
37.《马伯乐》(长篇小说·上部)署名萧红,1941年1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初版。
38.《马伯乐》(续篇)署名萧红,载1941年2月1日香港《时代批评》第三卷(总第64期)至11月1日第四卷(总第82期)。
39.《北中国》署名萧红,载1941年4月13日至29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901号至917号。
40.《小城三月》署名萧红,载1941年7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
二、散文41.《小黑狗》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42.《中秋节》署名玲玲,载1933年10月29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一期。
43.《烦扰的一日》署名悄吟,载1933年12月17日、24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七、十八两期。
44.《夏夜》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6、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45.《蹲在洋车上》,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30、3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940年收入《萧红散文》时,改题名为《皮球》。
46.《镀金的学说》署名田娣,载1934年6月14日、28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47.《小六》署名悄吟,载1935年3月5日《太白》第一卷第十二期。
收入《萧红散文》集时,易题为《搬家》。
48.《饿》署名悄吟,载1935年6月1日《文学》第四卷第六号。
49.《祖父死了的时候》署名悄吟,载1935年7月28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0.《三个无聊人》署名悄吟,载1935年8月5日《太白》第二卷第十期。
51.《初冬》署名悄吟,载1936年1月5日《生活知识》第一卷第七期。
52.《访问》署名萧红,载1936年1月20 日《海燕》第一期。
53.《过夜》署名萧红,载1936年2月20 日《海燕》第二期。
后来收入《萧红散文》集时,易名《黑夜》。
54.《家庭教师》署名悄吟,载1936年3月《中学生》第62号。
55.《广告员的梦想》署名悄吟,载1936年3月《中学生》第63号。
56.《索菲亚的愁苫》署名萧红,载1936年4月10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25期。
57.《同命运的小鱼》署名悄吟,载1936年4月《中学生》第64号。
58.《随笔三篇:春意挂上了树梢、公园、夏夜》署名悄吟,载1936年5月《中学生》第65号。
59.《随笔三篇:册子、剧团、白面孔》署名悄吟,载1936年6月《中学生》第66号。
60.《欧罗巴旅馆》署名悄吟,载1936年7月1日《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61.《随笔两篇:拍卖家具、最后的一星期》署名悄吟,载1936年8月1日《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62.《女子装饰的心理》署名萧红,载1936年10月29、30日上海《大沪联报》第三版。
63.《商市街》(散文集)署名悄吟,“文学丛刊”第二集第十二册,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64.《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署名萧红,载1937年1月10日《报告》第一卷第一期。
65.《感情的碎片》署名萧红,载1937年4月10 日《好文章》第七期。
66.《两个朋友》署名悄吟,载1937年5月10 日《新少年》第三卷第九期。
67.《来信》署名萧红,载1937年8月5日《中流》第二卷第十期。
68.《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署名萧红,载1937年10月16日《七月》第一卷第一期。
69.《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署名萧红,载1937年11月1日《七月》第一卷第二期。
70.《一条铁路底完成》署名萧红,载1937年12月1日《七月》第一卷第四期。
71.《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署名萧红,载1937年12月16日《七月》第一卷第五期。
72.《无题》署名萧红,载1938年5月16日《七月》第三集第二期。
73.《记鹿地夫妇》署名萧红,载1938年5月1日《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二期。
74.《放火者》署名萧红,载1939年7月11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51、52、53合期。
75.《花狗》署名萧红,载1939年8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371号。
76.《长安寺》署名萧红,载1939年9月5日《鲁迅风》第十九期。
77.《荣食店》署名萧红,载1939年10月2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419号。
78.《萧红散文》(散文集)署名萧红,1940年6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初版。
79.《骨架与灵魂》署名萧红,载1941年5月5日香港《华商报》副刊《华灯》第21号。
三、诗歌80.《八月天》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1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81.《沙粒》(34首)署名悄吟,载1937年3月15日《文丛》第一卷第一期。
82.《幻觉》署名悄吟,载1934年5月2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83.《拜墓》署名萧红,载1937年4月23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327期。
84.《一粒土泥》署名萧红,收入1937年8月1日上海“夜哨丛书”出版社出版的《兴安岭的风雷》。
四、书信85.《海外的悲悼》(10月24日致萧军信),署名萧红,载1936年11月《中流》第一卷第五期。
86.《寄东北流亡者》署名萧红,载1938年9月18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191期。
87.《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署名萧红,载1941年9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第一卷第四期。
88.《九一八致弟弟书》署名萧红,载1941年9月26日桂林《大公报》文艺专栏。
五、话剧89.《突击》(三幕剧)署名聂绀弩、萧红、端木蕻良、塞克,载1938年4月1日《七月》第二集第十二期。
90.《民族魂鲁迅》(哑剧)署名萧红,载1940年10月21日并31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文艺综合》、《学生界》。
六、其它91.《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读后感)署名萧红,载1938年1月16日《七月》第二集第二期。
92.《鲁迅生活散记》(回忆录)署名萧红,载1938年11月1日《文艺阵地》第四卷第一期。
93.《我之读世界语》(杂感)署名萧红,载1938年12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
94.《致×先生》署名萧红,载1939年4月17日至5月7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252号至272号。
95.《记我们的导师》(回忆录)署名萧红,载1939年10月《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十期。
96.《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回忆录)署名萧红,载1939年10月18日至28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427至432号。
97.《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录)署名萧红,裁1939年11月1日《文艺阵地》第四卷第一期。
98.《鲁迅先生生活记略》(回忆录)署名萧红,载1939年12月《文学集林》第二辑《望——)。
99.《<大地的女儿>史沫持烈作》(读书记)署名萧红,载1940年6月30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综合》。
------------------------七、经典代表作:1.《跋涉》(短篇小说合集)2.《生死场》3.《桥》(小说、散文集)4.《牛车上》(小说、散文集)5.《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6.《萧红散文》7.《回忆鲁迅先生》8.《马伯乐》(中篇小说)、9.《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