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0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0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0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

0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

05.运动成绩:

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0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

0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0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

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

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0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

一个完整训练目标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指标)

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

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特征模型)

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量度:①负荷的量:次、时、距、重②负荷的强度:速、重、密、难)

12.训练原则:

1) 它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训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是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3.训练的主要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

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在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训练的各个方面或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15.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运动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有效的控制。

16.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基础:

现代控制论:完整了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

1)施控主体(教练员)和被控制对象(运动员)。

2)控制信息(讲解、示范)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

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

4)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

运动训练信息反映着运动训练素质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信息运用主要指运用

①控制信息②信息反馈③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状态的诊断④对选材对象信息的测定等各种不同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控以及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等。

17.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及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18.适宜负荷原则:

1)概念:适宜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2)理论依据:

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3)训练要点:

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反映对机体刺激的大小(次、时、距、重),负荷强度反映机体对刺激的深度(速、远、高、难)。②渐进式的增加负荷的量度:有四种基本形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③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零界值:零界值的大小受发育程度、竞技水平、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里状态等影响。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应考虑负荷后的恢复问题)

19.区别对待原则:

1)概念:是指对于不同专项、运动员、训练状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等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2)理论依据: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3)训练要点:

(一)注意因素:①运动专项:包括成绩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②训练对象:他们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③训练条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场地、气候、同伴、环境等因素(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初始状况、训练表现、专门测试、批阅训练日记。

20.运动训练方法:

1) 概念:它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 作用:它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3) 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①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②有助于有效的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

③有助于科学的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4)基本结构

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②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法

③安排过程及其变化方式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5)分类

①整体控制方法:A.模式训练法 B.程序训练法

②具体操作方法:完整、分解、持续、间隙、重复、变换、比赛、循环

21.运动训练手段:

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那个某一具体训练任务而专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求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

1)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身体练习的动作构成: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七种要求

3)身体练习的动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

2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A依练习目的

①发展体能训练手段②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③提高战术的训练手段④改善心里的训练手段

B依训练手段的效果

①一般训练手段②专业训练手段

C依应用价值

①基本练习手段②辅助练习手段

D动作结构特点

①周期性练习②混合性练习

24.间歇训练法:

1)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

A.是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B.运用要点: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内负荷强度大)②心率每分19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④练习内容为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⑤练习的动作机构基本稳定⑥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及糖酵解供应系统(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

A它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和心脏供能的一种主要方法B应用要点:①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略长于主项比赛的时间(约在100—300秒),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5%—10%,心率=170—180次/分,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②对于技能类运动项群来说,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又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性。强调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强调启用糖酵解系统或以其为主的混合代谢系统

(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A. 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及心脏供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B. 注意: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②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每分钟16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分开始下次练习

25.变换训练法:

1)概念: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①负荷变换训练法②内容变换训练法③形式变换训练法

3)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四种方式:

①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②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③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④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

应用特点:①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②提高负荷强度和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③通过变换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质量、间歇时间、间歇方式及练习组数等变量方式,促使运动素质、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

4)内容变换训练法:它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应用特点: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负荷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程序符合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

5)形式变换训练法:

它的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方法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应用特点:通过变换训练环境、训练气氛、训练路径、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26.循环训练法:

1)概念: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程序和线路逐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

①循环重复训练②循环间歇训练③循环持续训练

三种循环训练的组织形式共分三类:①流水式②轮流式③分配式

3)循环重复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各站或各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②循环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个练习站,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程序符合比赛的特点,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间歇。

4)循环间歇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②应用特点: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各练习站的负荷时间至少30秒以上,站与站之间的间歇较不充分,循环组间的间歇可以充分也可不充分。

5)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②应用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的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容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有可无,循环组数相对较多。

27.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发挥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为。竞技战术构成:①战术观念②战术指导思想③战术意识④战术知识⑤战术形式⑥战术行动1)战术训练方法:①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法②模拟训练法③实战法

2)分解战术训练法: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战术组合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分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它是学习一种新的战术配合时采用,目的使运动员掌握某种战术配合的基本步骤。

3)完整战术训练法:是指完整的进行战术组合练习的方法。它在运动员已具备一定的战术知识和能力后采用,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够流畅的完成整个战术组合过程。

4)模拟训练方法:指在获取准确的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的主要对手的主要特点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①模拟训练方法分类:

(一).依据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A.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 B.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 C.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二)将其分为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

②程序:

A明确被模拟对象B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

C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模拟分析D主体系统和同态系统一起练习

③注意点:

A模拟训练虽然能帮助运动员或运动队针对特殊对手提高战术能力,但如果运动员或队不具有相应的一般战术能力基础,效果不大,因此要实事求是的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性。B在模拟训练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作被模拟系统。

28.运动员的心理能力:

是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里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竞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用: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和不同状况下,心理能力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价值也不同。①不同类型的不同项目有不同要求②不同水平的选手比赛对人理解力的作用不同

29.心理能力训练常用方法:模拟训练法、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

1)意念训练法:

是运动员有意识的积极的运用大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意念训练法应注意:

①在进行冥思练习时,一定要产生一种思维运动效果,要有意识的发展思维②使冥思练习与各种运动感觉结合起来,把头脑中的想象变成运动中机体“活力”③使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闭目练习常可收到良好效果④比赛前进行意念训练,一方面可以想象动作的完美过程,另一方面用暗示语言进行自我动员和激励,取得技术想象与心理调整的双重效果⑤可在暗室里进行,最好在一个适舒地坐着或躺着

2)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另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诱导训练法注意点:

①所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注意力转移的②诱导者是教练、心理专家、同伴,但均要运动员愿意接受的③计划安排某一次,不可滥用,以防副作用

30.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①表象放松法②自我暗示放松法③音乐调节法④排尿调节法⑤阻断思维法

31.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就是要找出使运动员胆怯的原因,排除思想负担。

造成胆怯的原因:

①运动员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缺乏胜利的信心②对比赛胜负计较得多,压力巨大③惧怕名气大的对手④参加重要比赛时压力过大⑤对观众、环境不适应,常感到一种特殊的刺激气氛

32.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33.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①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比赛经验②对个性倾向比较突出,易冲动的人,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③提高运动员的高尚动机

34.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①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的要求②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阶段性的要求③运动员竞技能力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的最佳组合要求

3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及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①(3-5年)基础训练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②(4-6年)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③(4-8年)最佳竞技阶段:创造优异成绩。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④(2-5年)竞技保持阶段:保持竞技水平。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36.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

①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②内容: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基本运动技能,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一般心理品质。

③负荷特征: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宜负荷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有利提高竞技能力,过度负荷易造成内脏和运动器官的损害,葬送运动前途。

37.“高原现象”的内涵:

优秀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后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高原现象”的成因:

①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自然规律

②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的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减弱。

③训练不当(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④运动员主观努力下降(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引起

38.竞技保持阶段的主要任务:

①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他们参加比赛训练,创造优异成绩的进取动机,根据竞技需要,进行素质、技术训练。

②加强训练理论的学习,有效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延长竞技寿命

负荷特征:此期间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技术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按照自我感觉控制训练过程。

39.训练的种类:

①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

②技战术训练课

③综合训练课

④测验、检查和比赛训练课

上体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 选择 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 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 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 项群分类: 疲劳: 填空 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 简答 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运动训练学复习范围 有效控制原则 控制是对系统有目的、有方向的调节、指挥和掌握。 1应有施控的主体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 2控制信息和信息前向流动控制通路 3反馈信息流动通路:正反馈和负反馈。 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分解训练法 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重复训练法 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重复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柔韧素质 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力量耐力 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运动技术 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风格 技术风格是指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训练课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形态 先天机能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素质 后天技术 战术 心理 智能 竞技状态训练安排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发挥生物节律(竞技水平+名次)比赛条件场地条件 设备条件 社会条件

竞赛规则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评定手段 裁判水平和道德品质 竞技体育的形成原因 1、生物学因素:生存、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身体健康…… 2、心理因素:好胜、求利、心理健康、自我满足…… 3、社会学因素:教育、社交、民族感、社会秩序和发展……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理 学习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还不够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功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运动的体能包括哪些 身体形态——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 身体机能——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五方面。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注意的问题 (一)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1、制定训练计划时,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进行科学的诊断 2、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 3、确定训练目标 4、安排训练和比赛过程 (二)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三)按竞技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由专项竞技能力主要因素和运动员具体特征决定。 (四)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各竞技能力的负荷内容共同组成专项负荷内容。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不同阶段水平、不同项目等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一)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三)感知觉能力

最新运动训练学期末考试题培训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6.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7.单一动作结构项群:以单一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非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和混合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三个亚类。 8.生理负荷: 9.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竞技能力。10.竞技水平: 11.运动技术评价: 12.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13.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14.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特长技术: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宰相对较高的技术。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69年,民主德国___________主编的_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 初步形成了白己的理论体系。哈雷、《训练学》 2、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3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的表现都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4、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水平 5、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自考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 (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 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纲要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论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源起 竞技体育产生的基本过程:健身审美、军事、各种社会功能、宗教、生存 1、竞技体育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个性心理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A、运动训练 B、竞技体育管理 C、运动竞赛 D、运动选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一)竞争性:1、高度发展的体能;2、高度发展的技能;3、灵敏的心智反应 (二)规范性 (三)公平性 (四)集群性 (五)公开性 (六)观赏性、娱乐性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运动训练定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互补性 (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五)训练调控必要性及应变性 (六)现代科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三、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 1、本源性学科 2、综合性学科 3、实践性学科

四、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 1、一般训练学 2、项群训练学 3、专项训练学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2、各项群竞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项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别的基本依据。(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4、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 (一)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题型:概念4-10’简答6×5’论述2×15’方法应用1×30’)一、概念题 1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周期:以重要比赛次数为依据,将比赛划分为周期,按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将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简答题(概念、基本内容) 1竞技体育4个要素 1)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之间的异同 ①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②与训练水平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运动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3系统训练 (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 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运动训练学》复习 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 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 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 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 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 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 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成绩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测定。 4、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把我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10、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教程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设施变换,以提高运行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0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0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0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 0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 05.运动成绩: 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0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 0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0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 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 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0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评定。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6.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7.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 8.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9.项群: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1.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3.负荷: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数量。负荷强度: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 4.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莫伊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训练。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9.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10.身体形态: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11.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2.最大力量: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总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3.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15.有氧耐力: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16.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2010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技能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6、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9、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10、非衡状态: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成不均衡状态 11、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训练原则: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4、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5、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运动。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再去爱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竞技胜负会名次。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对运动员个体特异性的尊重,认真地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个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根基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矩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充实度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 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其力值只有在抵抗超过肌肉最大能力的阻力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侧到。 快速力量——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是运动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 力量耐力——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能力。

运动训练学

关键字: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性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2)规范性:现代竞技运动要求高度完美的技艺,它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规范性要求基础上建立的。 (3)公开性: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4)公平性:没有公平竞争,竞技运动便无法正常进行。 (5)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集体项目中,集群性特点更突出。 (6)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其独特的观赏性赢得官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 4.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 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5.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其研究对象。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包括运动场上的,还有社会因素、心里因素。 6.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具有鲜明专一性,但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运动员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进行有效管理)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 7.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 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8.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推进竞技体育发展. @ 2.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不良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