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

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典的诗词要求,方便大家学习。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修辞手法研究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修辞手法研究

诗词中的体现:通过描绘人物活动,表达对自由、淡泊名利的追求
诗词中的体现:通过描绘历史事件,表达对和平、和谐的向往
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典故作用:增加诗词的深度和广度,使诗词更具文化内涵
典故来源: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等
典故运用: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典故影响: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平仄是古代诗词中音韵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仄在诗词中交替出现,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平仄规则对诗词的音韵和谐、节奏感、音乐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韵脚安排
韵脚:诗词中押韵的字,通常位于句末
韵脚的分类:平声韵、仄声韵、入声韵等
韵脚的运用:根据诗词内容和情感需求选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适的韵脚
韵脚的作用:使诗词朗朗上口,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
映衬手法:通过两种事物或情况的相互映衬,突出其中一种的特点或情感
例子:《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通过对比江南美景和与友人重逢,表达感慨之情
留白的艺术处理
留白的概念:在诗词中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
留白的作用:增加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留白的表现形式:通过省略、暗示、象征等手法来实现
举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举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对仗和押韵,使诗句更加优美和谐
意象的营造
意象的定义: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或思想
意象的作用:使诗词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表达效果
意象的种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情感意象等
押韵:古代诗词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脚)需要与前一句的韵脚相同或相近,形成韵律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与修辞手法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古代诗词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通常由五言或七言组成,这些作品不仅在意境表达上精妙绝伦,而且在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音韵格律1. 韵脚古代诗词中的韵脚是指每个词末尾的韵音。

通过选择特定的韵脚,诗人可以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和韵味。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脚有平声韵、仄声韵和双声韵等。

平声韵是指声调平坦的韵脚,而仄声韵则是指声调上抑下扬的韵脚。

通过巧妙运用平仄的组合,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活有力。

2. 韵部韵部是指词的末尾音节。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韵部分为十六韵部,包括东、冬、江、床等等。

诗人在创作时,常常会选择不同的韵部进行对仗,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整体感。

3.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相邻句子的韵、声、字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通过对仗,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韵律美和内聚力。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对仗形式有平仄对仗、声韵对仗和字义对仗等。

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抽象概念或强调某种感受。

在古代诗词中,比喻常常运用于描写自然风景、人物形象或者表达情感。

2. 借代借代是一种通过转换意思或引申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或概念,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用"飞燕"代指快速行进的车马,用"明月"代指美丽的女子等等。

3. 对仗对仗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相邻词句的韵律、字义或句法的对称关系,增强作品的美感和表达力。

常见的对仗形式有平仄对仗、声韵对仗和字义对仗等。

4.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将词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花红易衰风雨难消,夜夜临高卧燕子空,日升月落绝代无双"。

古代诗词的美感古代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使得其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对仗和声韵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词语的配对关系,而声韵规律则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音韵相似性。

这些规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备了优雅和韵律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对仗和声韵两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的这些规律。

一、对仗对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它通过选用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词语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句子更加韵律明快,意境丰富。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两种类型。

平仗即平声配平声,仄声配仄声。

例如《离骚》中“所观者宜尔,所听者宜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这种对仗方式的使用使得作品节奏感强,有如歌谣般的韵律感。

仄仗即平声与仄声的配对。

例如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平仄声的交替使用,表达了离人的心情萧条和淡忧的情感。

这种对仗方式的使用让整个诗歌节奏婉转而有致。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古代诗人还经常运用一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如交互对仗、夹襟对仗、转责对仗等,这些对仗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多样化、更具表现力。

二、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是指诗词中的音韵相似性。

古代诗人在写作时,往往根据字音特点选用相同或相似的韵母和声母,从而使得整个句子具有韵律感和饶有音乐美感。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声韵规律可分为韵脚、叠韵和押韵三种形式。

韵脚指的是句尾的韵母,常以平水韵、仄水韵等来分类。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梦”、“误”、“日”、“道”、“立”、“加”等多处都选用了平水韵,使得整个诗歌具有一种流畅的韵律感。

叠韵是指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韵母。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尔”、“剪”、“粉白”等多处都选用了“-ian”的韵母,给人一种清新如画的感觉。

押韵是指在整首诗中相邻的词语的韵母相同或相似。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万”与“兰”、“服”与“福”等都选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总的来说,对仗和声韵规律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古诗韵律要求

古诗韵律要求

古诗韵律是指古诗的音韵规律,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诗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诗韵律要求如下:
1. 韵脚要对仗。

古诗的韵脚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要求对仗,即同一句中的两个韵脚要相同,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韵律要平仄相间。

古诗的韵律要求平仄相间,即每个字都有平声和仄声之分,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韵律要求字数相同。

古诗的韵律要求每句字数相同,一般为五言或七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韵律要求意境优美。

古诗的韵律要求不仅在音韵上要求对仗、平仄相间、字数相同,还要求表达出优美的意境和情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总之,古诗韵律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在音韵、字数、意境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规律和要求,使古诗在语言形式和艺术感染力上更加卓越。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律诗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

律诗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

律诗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醉月诗苑押韵1. 押韵的位置固定在偶句。

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五言首句多不用韵,七言首句则多用韵。

2. 必须押平声韵。

如果平仄、对仗都与律诗的要求相合,而押仄声(上、去、入)韵,一般都只视为入律的古风,亦即用律句的古体诗。

押平声韵可能与诗歌本身的性质有关。

诗歌不少是用于吟诵或入乐的,其韵多要求高亢延伸,吟诵或入乐演唱才有舒缓的余地,便于充分表达情感。

韵脚(即用韵的位置)用平声韵则可符合这种要求。

在官话区,平声从隋唐至今的调值都是高而平的;而仄声都是不平或短促的(入声即属一种短促调),不便于吟咏或歌唱。

3. 首句用韵问题。

律诗首句入韵的,首句可以用与其余韵脚的韵相邻近的邻韵。

“邻韵”是指在诗韵韵书(如“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中位置相邻的韵,且具有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条件。

李商隐《深宫》金殿香销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句入韵,为东韵;其余韵脚为冬韵。

东、冬二韵为邻韵。

七律首句多入韵,所以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七律中常见。

七绝首句亦多入韵,但盛唐诗人多不用邻韵,而是一韵到底(实际上只三个韵字);唐大历(唐代宗年号)以下稍有首句用邻韵者,至宋代渐多。

律绝只有四句,首句以不用邻韵为妥。

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七言律绝首句“宁用仄字,勿借平字”,即是说首句宁用不押韵的仄声尾,而不要用借韵。

律诗的邻韵主要有八类:(1)东、冬(2)支、微、齐(3)鱼、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删(6)萧、肴、豪(7)庚、青、蒸(8)覃、盐、咸。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凡唐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可,无远借者,然盛唐绝少。

”他是说盛唐时首句入韵的诗也多与其余韵字同一韵,而不用邻韵。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说:“至于首句出韵(即用旁韵)晚唐作俑,宋人滥觞,尤不可学。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一、古诗的音韵声律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

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

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

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

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

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

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

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

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

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

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

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
格式。

到了明清时期,研究词的人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韵例等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并注明字数、押韵位置等。

这就成了词谱,供作者填词之用。

二、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格律诗称为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

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

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

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

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

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

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

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

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

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

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
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

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

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

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

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

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

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

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

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

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

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

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

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诗词之美包含两个方面,音韵之美和言辞之美。

撇开内容言辞不
谈,获得音韵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格律。

在你没有其他手段使诗歌富有音韵之美时,你忽视格律,就是忽视诗歌的音韵之美。

即使你通过舍弃音韵美使诗词本身的思想内容达到极致,也仅仅是在一个方面光彩夺目,不能弥补在音韵上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