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新闻语言中引用古典诗词的频率和作用分析

新闻语言中引用古典诗词的频率和作用分析
三、 新 闻 内容 中的 引用分 析
《 农 民 日报 》2 0 0 7 年_篇报道安徽名茶 “ 敬亭绿雪 ” 的新 闻中直接引用诗词。… “ 绿雪 ”产于宣城县敬亭 山, 唐 朝 著 名 诗 人 李 白有 诗 咏赞 此 山 : 众鸟高飞尽 , 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 , 只 有 敬 亭 山。 ”在 文 中 引用 了李 白 的名 句, 只字 未提 “ 静”字, 却达 到令 读者 真 切地 感受 到清 幽 自 然 风 景 的效 果 , 并对 诗 人 的情 感 产 生 共 鸣 。诗人 深 情 地凝 望 着敬 亭 山 , 而敬 亭 山也在 默 默地 凝视 着诗 人 , 山与人 仿佛 幅 风 景 画卷 中紧 紧联 系 的 整体 , 不 可分 割 。 山成 为 诗人 最亲密的朋友 , 可以读懂诗人那一颗不为外人理解的内心。 试想 , 在 秀丽 空灵 的敬 亭 山 , 沏一 壶上 好 的 “ 敬 亭 绿雪 ” , 捧 本李 白的诗集 , 那 一 份平 淡与 恬静 的美 , 使人 向往 。
教研 前沿
新 闻语 言 中引 用 古 典 诗 词 的频 率 和 作 用 分 析
周 必 正 ( 天津外 国语大学 ,天津 3 0 0 2 0 4)
摘 要: 江山代有 才人 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古 以来, 各朝代的诗人 , 留下了许 多不朽的诗歌, 具有永恒的 魅力 , 成 为 我们 的 文化遗 产 和精神 财 富 。特 别是 其 中一 些脍 炙人 1 : 7 的名 句 , 是 我 们在 新 闻写作 中遇到 难 以描 述 的 景 物 和难 以表 露 的情 感 时的 “ 稻草” 。 关键词: 新 闻语 言 ; 古典 诗词 ; 频率 ; 作用 中 图分 类 号 :G2 1 0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2 0 — 0 1 8 0 — 01

巧用古诗词制作新闻标题

巧用古诗词制作新闻标题

巧用古诗词制作新闻标题作者:何美玉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摘要】如何把标题做得诱人传神,令读者一见钟情?笔者认为,新闻标题制作,恰当引用、翻新、借助于古诗词的点化,能为报纸增添文采,使文章顿然生辉,既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又能勾起读者的欣赏欲。

【关键词】新闻标题古诗词创新运用新闻标题是以最少的字说最多的话,以最简洁的字说最重要的事,以最动人的修辞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标题如消息的眼睛,最能传神。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标题的创作,恰当的引用、翻新、借助于古诗词的点化,不但为报纸增添文采,而且使文章顿然生辉。

一、现状——报纸面对的生存环境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辞海》中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

题目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所以,新闻标题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

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则可以在一暼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爱不释手地去读完全文①。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看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

据盖洛普一项联合调查,进入“快餐”文化时代的受众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要阅读这则消息。

参与调查的读者们阅读过56%的标题,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

而国内受众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则高达80%,而详细看新闻的比例则不到5%。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闻传播工具并非只有报纸。

多样化标题的出现,是报业改革、竞争与发展的结果。

面对浩瀚的信息源,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

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跃然而出。

二、效果——古诗入题意象新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

我国的诗词流传久远,古诗词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

运用诗词制作标题就是一种常见手法。

古诗词在标题中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引用、仿拟、化用。

(一)引用古诗词1、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这则标题,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威风凛凛的情景烘托出来了。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质量和 吸 引力具 有至 关重要 的作 用。俗话 说 “ 看书 先看 皮, 看报先看题 ”,“ 题好 一半文” ,读者打开报纸 ,首 先映 入眼帘的就是新 闻标题 ,好的标题 ,是生活 的警 句,时代 的号角 ,会使读者产生浓厚 的阅读兴趣 ,起到 良好 的导读
作用。 我 国是 诗 词 的 国度 ,诗 歌 艺术 源远 流 长 , 早 在 两 干 四
运 用 诗 词 制 作 新 闻标 题 的 基本 要 求 古典诗词 时代久远 ,有的跨越 了十 几个 世纪 ,其 中颇

情, 【 不。 1 ( 三 )尽 量 用做 主标 以 引人 注 目
主标是新闻标题 中的核 心部分 ,说明新闻中最重 要或 最 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 ,它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 大 ,居于最显著的位置。把形象生动的古典诗词作 为使用 大字号 的主标 ,读 者一打 开报纸就能发现 ,使其产生 强烈 的视觉冲激 。《 酒 香也怕巷子 深》这一标题 ,让 读者一看 便 明知题 文之意 ,比用 白话 要精妙得多。古典诗 词作 为新 闻标题 的主标 ,能够大大增强新闻标题 的审美价值 ,强化 新闻标题 的传 播力度 。辅题 引用古典诗词屡 见不鲜 ,可以 增 加情 趣等 ,但发挥的作 用不如作 为主标 大。而 以古典诗 词 的名句作 为主标 ,引用比辅 题难 度大 ,要求高,产生的

多古今词意 已不尽相 同 ,况且 我们今 天选择 使用 ,并不完 全了解其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所处的环境、创作的动 因 等 等 ,粗 枝 大 叶地 引 用 ,便 有 可 能 出 现偏 差 、 不 当 和 以 讹
效果 ,在 版面上 发挥 的作用 ,对读 者 的感 染 力和 影 响程
度 ,是 辅题 所 不 能相 提并 论 的。 ( 四 )注 意 诗 词 外 延 内涵 的 准确 无误 有 的 诗 词 名 句 外 延 较 大 ,若 把 握 不 住 ,会 使 标题 的含 意超 出新闻作品内容的范围。标题 大得像珠穆朗玛峰,内

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

中 国科 学 院 院士 、原 华 中 理 工大 学 杨 叔 子教 授 年 逾 六
句 ,仍 奋 战 在 教学 、科 研 第 一 线 ,为 祖 国培 养人 才 和 科 研
别行政 区临时立法会诞生( ) , 副 ” 以李 白《 早发白帝城 》 中的
名 句 入题 。形 象 地 说 明 了香 港特 别 行 政 区 临 时 立 法 会 诞 生
《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 的 诗 句 :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 光 映 中 “ 风
亲 手 架 起 来 的使 天 堑 变 通 途 的 金桥 ,奔 向 那 美 好 光 明 的 彼
岸。
4 交待 新 闻背 景 . 下 生情 . 笔
不 与 四 时 同 ,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日荷 花 别 样 红 ” 从 中 得 到 接 映 ,
应 天 上 有 . 间 难得 几 回 闻 ” 诗 句 , 高度 评 价 了 “ 路 花 人 的 既 丝
体 内容 更 为充 实 丰满 ,主 题 更 为 鲜 明 突 出 ,为 新 闻 增 色 添
彩 。 曾 获得 全 国 好新 闻 作 品奖 的消 息 《 如 长江 大 桥 上车 水 马 龙 》 是 新华 社 15 , 9 7年 l O月 1 6日发 自 武汉 的 电讯 稿 。 息 消
不 绝 的 行 人 。 者 在 消 息 主 体记 叙这 一事 实 时 , 到好 处 地 记 恰 写 道 :今 天 的长 江 江 面 上 ,再 也 不 是 唐 代 诗 人 李 白所 说 的 “ 白浪 如 山那 可 渡 。 风 愁 煞 峭 帆 人 ” 那 番 情景 了 。 狂 的 这 一 诗 词 名 句 引 自李 白青 年 时 期 顺 长 江 漫 游 时 所 作 的 《 江词 》 当时 , 自在 横 江 浦 ( 徽 和 县境 内 一段 江 面 ) 横 。 李 安 遇

诗运转关背景下陶渊明诗歌叙事功能研究

诗运转关背景下陶渊明诗歌叙事功能研究


为什 么要研 究 陶诗 的叙 事 功能
为 “ 正 是 陶渊 明个 人 的声 音 ,复 活 了古 代 的抒 情
学界对陶诗艺术风格的分析历来偏重其抒 情 性 ,可是 我们 通 读 陶诗 却 发 现 其 作 品并 不 全 是 抒
情 诗 ,也 含有 大量叙 事 内容 。对 此 前 人 早 有评 论 ,
的论著 中 ,大都 偏 向于研 究 陶诗 的抒情 性 。
《 圆圆曲》 和朱彝尊 的 《 风怀二百韵》 等等 ,中 国文 学 史 不 难 勾 勒 出 一 条 叙 事 诗 发 展 演 变 的 线
索。 [
海外学者孙康宜在 8 O年代 出版的著作 中,认
从中可以看出 ,董乃斌先生所认可的叙事诗 ,
其他具有明确时间概念的诗歌题目如枟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枠枟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枠枟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枠中还有些诗题虽没有明确时间概念但都跟诗歌内容存在直接联系仅凭题目也能大致了解诗歌创作内容枟还旧居诗枠枟乞食诗枠陶诗中的这些诗题不再具有类型化和抽象概括的特点而是具有现代新闻标题的写实风格诗歌题目从无题到乐谱式的汉乐府旧题转变为文陶渊明的主动制题意识相当明确创新性强在文人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这种拟题方式对唐代杜甫陶诗中的叙事语言更有文采跟东晋以前的乐府诗叙事相比陶诗的叙事语言显得更加精致选词炼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
9 8 . 2 6 % 。
顾及作者 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 较 为确 凿 ,要 不 然 ,是 近 乎 说 梦 的 。 ” 对 于 陶 渊
诗 ,宣告了他对一个多世纪 以来在文学 界 占统 治 地 位 的那种 哲 理 诗 歌模 式 的 背离 。 ” 国内 学 者 张
可 礼先 生在 2 0 0 1年 《 东 晋文艺 综合研 究 》 一 书 中

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

李敬一教授的讲课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畅谈了古典诗词与当代人才的人文素养关系,李教授认为,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我们应当珍惜、应当认真地继承,古典诗词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在不同的领域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享受,并且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

5月15下午,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内气氛热烈、诗情激荡。

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敬一教授应邀做客“天一讲堂”,畅谈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的关系。

讲座伊始,李敬一教授吟诵了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三十六行诗,一字不差,一气呵成,顿时调动起现场气氛,听众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李教授从“古典诗词与当代社会生活”、“古典诗词与人才的综合素质”两方面,阐述了他关于古典诗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应该学点诗词,背点诗词的观点。

在李教授看来,现代生活中处处有诗词。

新闻标题经常化用古典诗词。

例如,世界杯期间,英国男子为看球而推迟婚期,《参考消息》转载此消息时取标题为“四年春风一度,准拟佳期又误”,其中“准拟佳期又误”就是出自辛弃疾《摸鱼儿》。

此外,无论是歌曲、电视剧、书籍、旅游,都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流行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相见时难别亦难》、《枫桥夜泊》,电视剧《庭院深深》、《月满西楼》、《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等都借用了古典诗词里的诗句。

谈到诗词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李教授认为,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四方面。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将诗词作为完善人格人品、陶冶情操的手段,整合到当代人才的知识结构当中,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一直非常热烈,李敬一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演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博得阵阵掌声。

好的新闻标题是怎样产生的

好的新闻标题是怎样产生的

好的新闻标题是怎样产生的作者:齐楚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01期摘 ;要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光要有吸引人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的标题。

因为标题带给读者的是第一印象。

正如人们所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眉目可以传情,一个好的新闻也要依靠一个好的标题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关键词 ;标题;修辞;创意;生动;引人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1-0109-011 ;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人们常说,眉目可以传情,一个人的一双眼睛可以反映出这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

那么我们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无疑突出了标题在整篇新闻稿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媒体多如牛毛、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张报纸能够让读者从头读到尾的已经不多了。

许多人都是在粗略地浏览,当看见自己关心或喜欢的题目时,才会稍微留意一下。

所以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神来之笔,能够打动人,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一睹为快的欲望,正应了那句话:“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可以说,现在早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读题时代”,这也使得报纸编辑们不得不在新闻的标题制作上多下苦功。

2 ;怎样为新闻拟一个好的标题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是简洁精练、题文相符、生动活泼的。

制作标题既要注意与内容的关系,又要注意与导语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主题与辅题的关系,在制作形式方法上可以说千姿百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标题也是这样,缺乏修饰与锤炼的标题往往难以被读者接受。

例如呼伦贝尔日报晨刊2015年4月14日二版一组图片取名为《伊敏河畔的堂·吉诃德》,既突出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献艺者,又为他的为何出现打下了伏笔,让读者想知道他与堂·吉诃德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

新华社曾发过一条原题为《阿勒泰坚决不准渎职者一走了之继续做官》的消息,意思虽然明白但标题显得拖沓,其卖点何在?海南日报的编辑仔细读原文注意到,文中交待的三名渎职者分别叫胡立扬、朱马、胡马尔买提汗,海南日报做了这样一个标题:(引)阿勒泰:此地失渎职 ;他处休做官(主)任上留得“账单”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标题,该标题巧妙地化用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使得三个渎职者的姓和名成了这篇稿子的卖点,看得出来编辑的用心。

诗词引用标题 引用诗句的标题

诗词引用标题 引用诗句的标题

诗词引用标题引用诗句的标题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引用标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引用诗句的标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引用古诗词名句做标题的妙处引用古诗词名句做标题的妙处1、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

在文末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引用诗句作文题,鲜明、醒目。

2、在文章的结尾,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读者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升华文章作者的情感。

照应开头。

3、如何引用古诗做标题直接引用:引用古诗词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直接引用了。

也就是说在作文中直接引用诗人的名句。

4、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

5、用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

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

为什么写文章要引用古诗词呢为什么写文章要引用古诗词呢1、引用诗句作文题,可以起到鲜明、醒目的作用。

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

在文末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文中引用诗句起到以下作用:表达情感:诗歌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学形式,通过引用诗句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强调主题:引用诗句可以突出文章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引用古诗的作用有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适当的古诗起到衬托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引“文”入“文”,就是把古诗文的内容穿插在文章中,作为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

4、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引用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

5、名人名言即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景立华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

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他们所说的感动人心的宣传效果,不正是报纸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所孜孜以求的吗?而把古典诗歌的意境融入标题更可达到语言简洁,画龙点睛,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看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读罢此题,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民日报编辑为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新闻,制作了一个多么出色的标题!她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威风凛凛胜利归来的情景烘托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染力强,让人读后击节赞叹!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

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

这就是将仿拟这种修辞方法巧妙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意境之美。

比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很明显,这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

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

“滚滚长江”,意境壮美;浊浪阵阵,心忧万千!再一个“东逝”,不免感慨古今变化之大,对比何其强烈,由此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

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则标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

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比如:
兰佩紫菊簪黄千金觅红装谁为新人做嫁裳
(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新闻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日子,色彩优美的红装玉服不再是自己穿针引线、熬更守夜去做,而是千金买来。

诗词的活用使标题百味俱生,含蓄写意,色感对比强烈,富于音韵美。

其讴歌社会进步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昂扬情绪不表自露,其间设问一句,令人浮想联翩,诗情美、诗化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回味无穷。

又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标题中引诗一句,让人感觉春意盎然、浓情蜜意,可以说因为这一笔,绣出了精彩,也使标题显得丰腴。

比如:
春风熏得远客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例中的主题,是从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两句演化而来的,语调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

消息配上这条标题,新意顿出,兴味陡增。

由此看来,利用仿拟句式,将古典诗歌巧妙融入新闻标题,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日报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