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Word版

合集下载

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课题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任务书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题目: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设计内容:1.产品零件图1张2.毛坯图1张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1份4.机械加工工艺工序卡片1份5.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设计要求:大批生产设计(论文)开始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老师课程设计评语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姓名苏亚坤班级 B110234 学号 B11023423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题目: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课程设计篇幅:图纸共 2 张说明书共 19 页指导老师评语:年月日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序言 (1)1.1 课题 (1)1.2、设计要求 (2)第二章有关零件的分析 (3)2.1、零件工艺分析 (3)2.2、零件的结构特点 (3)2.3、确定零件毛胚 (4)第三章基准的选择 (5)3.1、有关基准的选择说明 (5)3.1.1、粗基准的选用原则 (5)3.1.2、精基准的选用原则 (5)3.2、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 (5)第四章轴类零件的材料、毛坯及热处理 (6)4.1、轴类零件的材料 (6)4.2、轴类毛坯 (6)4.3、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6)第五章制定加工工艺路线 (7)5.1主轴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7)5.2、工艺路线的拟定 (7)5.3、加工余量的确定 (8)第六章心得体会 (15)第七章参考文献 (16)第一章序言1.1 课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我们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使我们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课程,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去解决专业范围内的工程技术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这次综合能力运用的机会!从后面安装的手动定位销轴由于其同心精度要求很高,加工时必须注意其精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邢晓红)章 (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邢晓红)章 (4)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3) 副后面(Aa):刀具上与已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又 称副后刀面。
(4) 主切削刃(S):前刀面与主后刀面的交线,在切削过 程中担负主要切削工作,并形成工件上的过渡表面。
(5) 副切削刃(Sꞌ):前刀面与副后刀面的交线。它配合主 切削刃完成切削工作,并最终形成已加工表面。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λs=0
+λs
-λs
切屑流向 λs=0
切屑流向 +λs
(a) 控制排屑方向
切屑流向 -λs
+λs
-λs
(b) 车刀受冲击时保护刀尖
图4-9 刃倾角的作用
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可由刀具和工件分别完成,也可由刀具 单独完成。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3.加工中的工件表面 以车削为例,工件在车削过程中有三个不断变化着的表面 (见图4-2): (1) 待加工表面:将被切除金属层的表面,随着切削过程 的进行,它将逐渐减小,直至全部切去。 (2) 已加工表面:已经切去一部分金属而形成的新表面, 随着切削过程的进行,它将逐渐扩大。 (3) 过渡表面:切削刃正在切削的表面,它总是处在待加 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之间。 上述这些定义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切削加工。
的相对运动,即成型运动,而各种成型运动是由机床来实现的, 因此,又称为机床的切削运动。表面成型运动中各单元的运动, 按其在切削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1) 主运动。主运动是切下切屑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运动。 它使刀具切削刃及其邻近的刀具表面切入工件材料,使被切削 层转变为切屑。一般情况下,它是切削运动中速度最高、消耗 功率最大的运动。任何切削过程必须有一个,也只有一个主运 动。它可以是旋转运动,也可以是直线运动。如车削加工时工 件的旋转运动,钻削和铣削加工时刀具的旋转运动,牛头刨床 刨削时刀具的直线往复运动等都是主运动。主运动可以由工件 完成(如车削、龙门刨削等),也可以由刀具完成(如钻削、铣 削、牛头刨床上刨削及磨削加工等)。

机械工艺技术第四版电子版

机械工艺技术第四版电子版

机械工艺技术第四版电子版《机械工艺技术(第四版)》电子版目录:第一章机械工艺基础1.1 机械工艺概述1.2 机械工艺编制基础第二章材料与材料切削性2.1 材料的分类与性质2.2 材料的切削性第三章刀具与切削刃具3.1 刀具与切削刃具的基本知识3.2 刀具的选择与使用第四章切削力与切削温度4.1 切削力的计算与分析4.2 切削温度的计算与控制第五章切削工艺与切削液5.1 切削工艺的选择与优化5.2 切削液的选用与性能第六章切削加工与切削技术6.1 切削加工的基本过程6.2 切削加工的工艺技术第七章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工艺7.1 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7.2 机械加工工艺的实践与应用第八章非传统加工与非传统加工工艺8.1 非传统加工的基本原理8.2 非传统加工工艺的应用与发展第九章焊接与焊接工艺9.1 焊接的基本知识9.2 焊接工艺的选择与控制第十章铸造与铸造工艺10.1 铸造的基本原理与过程10.2 铸造工艺的设计与应用第十一章塑性加工与塑性加工工艺11.1 塑性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1.2 塑性加工工艺的实践与应用第十二章表面处理与表面处理工艺12.1 表面处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2.2 表面处理工艺的选用与控制第十三章数控与计算机辅助制造13.1 数控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本原理13.2 数控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应用与发展《机械工艺技术(第四版)》是一本介绍机械工艺领域知识的学习参考书籍,共分为13章。

第一章介绍了机械工艺的概述和编制基础,帮助读者建立起机械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二章讲解了材料的分类和性质,以及材料的切削性,为后续的切削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刀具和切削刃具的基本知识,包括选择和使用方法。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讨论了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计算与控制,以及切削工艺和切削液的选择和优化。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介绍了切削加工和机械加工的基本过程和工艺技术。

第八章则探讨了非传统加工的原理和发展,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介绍了焊接和铸造的基本知识和工艺设计与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应尽量减小加工面积 支座底面设计为中凹可减少加工量,提高支撑精度和稳定性。
三、要考虑生产类型与加工方法
箱体零件: 单件小批时(a),其同轴孔的直径应设计成单向递减的,以便 在镗床上通过一次安装就能逐步加工出各孔。 大批生产时(b),为提高生产率,一般用双面联动组合机床加 工,这时应采用双向递减的孔径设计,用左、右两镗杆各镗两 端孔,以缩短加工工时。
床身导轨面自为基准
(4)互为基准原则
对工件上的两个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互相作为 定位基准,反复进行加工。
优点: 可使两个加工表面间获得高的位置精度。 如:内外圆面同轴度要求比较高的套类零件的加工安排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制订
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2、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保证位置精度原则
0.16-0.01
加工方法 钻 扩
铰 拉

孔的加工方法
加工性质
加工经济精度(IT)
实心材料
12-11
粗扩
12
精扩
10
半精铰
11-10
精铰
9-8
细铰
7-6
粗拉
10-9
精拉
9-7
粗镗
12
半精镗
11
精镗
10-8
细镗
7-6
表面粗糙度Ra
20-2.5 20-10 10-2.5 10-5 5-1.25 1.25-0.32 5-2.5 2.5-0.63 20-10 10-5 5-1.25 1.25-0.32
加工方法
外圆加工的方法
加工性质
加工经济精度(IT) 表面粗糙度Ra(um)
车 外磨 研磨 超精加工
粗车 半精车
精车 金刚石车

(完整word版)传动轴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完整word版)传动轴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资料袋机械工程学院(系、部) _____2011 ~ 2012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指导教师职称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题目传动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成绩起止日期2011年_12月_19日~2011年 12 月 26日目录清单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机械工程学院(系、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工091班级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题目:传动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1年 12月 19 日至 2011 年 12 月26 日共 1 周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课题名称:传动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成绩:机械工程学院2011 年12月目录一、传动轴的工艺性分析 (1)1.传动轴的工作原理 (1)2.零件图样分析 (1)3.零件的工艺分析 (1)4.审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2)二、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 (2)1.毛坯的选择 (2)2.确定毛坯的尺寸 (2)三、传动轴的基准选择、加工方案、制定工艺路线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3)3.加工阶段的划分 (4)4.加工顺序的安排 (5)5.传动轴工艺路线的确定 (5)四、机床设备的选用 (7)1.机床设备的选用 (7)2.工艺装备的选用 (7)五、工序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7)六、确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13)七、课程设计体会 (16)八.参考资料 (17)一、传动轴的工艺性分析1.传动轴的工作原理轴上的两个齿轮或是带轮均置于箱体外,作用是传递动力,所以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扭转强度。

2.零件图样分析(1)该零件轴段的安排是呈阶梯型,中间粗两端细,符合强度外形原则,便于安装和拆卸。

其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要有较高的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最高达到了1.6µm。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四章-2011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四章-2011

a) a)插齿无退刀空间,小齿轮无 法加工
b) b)留出退刀空间,小齿轮可 以插齿加工
几种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举例
a) a)两端轴颈需磨削加工,但砂 轮圆角不能清根
b) b)留有退刀槽,磨削时可以清根
a) a)锥面磨削加工时易碰伤圆柱 面,且不能清根
b) b)留出砂轮越程空间,可方便 地对锥面进行磨削加工
外圆光整加工方法简介
(1)研磨 研磨是一种光整加工和精密加工方法。将研 磨剂涂 (干式)或浇注在研具与工件间,工件 与研具在一定压力下作不断变更方向的相对运 动,磨粒在工件表面切除微量的金属层。研具 材料:铸铁、铜、铝等 研磨剂:由磨粒和研磨液(煤油或机油)组成 磨粒: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和碳化硼等 研磨可获得很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精度达5级以上,粗糙度Ra<0.16um
(3)零件的机械性能; 同种材料,不同毛坯制造方法其机械性能不同。 如:金属型浇注的毛坯比砂型浇注的毛坯强度高;而 离心浇注和压力浇注又高于金属型。一般强度要求高 的零件应采用锻件,但有时也可采用球墨铸铁。
第二节、工艺路线的制订
工艺过程设计包括两个步骤:
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制订和工序设计。
1)工艺路线制订主要是设计零件从毛坯到成品的整 个工艺过程;包括定位基准的确定、表面加工方法的 选择、加工顺序的安排和组合工序等。 2)工序设计主要是设计各工序的具体内容;包括加 工余量、工序尺寸的计算、机床、刀具的选择、工时 定额等。 两者紧密联系,设计工艺路线时,应考虑有关工 序设计的问题;设计工序时反过来可能又要修改工艺 路线。一般应多提出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a)
a)键槽方向不一致,需两次 装夹才能完成加工
b) b)键槽方向一致,一次装夹即 可完成加工

盘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盘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盘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班级机自0808学生姓名易宗洋指导教师陈帆2010年10月14日摘要: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设计说明书针对盘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进行说明。

主要内容包括从机床、刀具、毛坯的选择等等来确定加工的工艺方案的制定。

本文主要由一张二维零件图和一张三维实体图来描绘盘类零件的样子,从对零件组成、零件的加工顺序和加工方案拟定来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卡、机械加工刀具卡与走刀路线图,最终完成机械加工所要的程序进行加工,使之符合要求。

关键词:盘类零件工艺方案的制定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1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2.2 毛坯的确定…………………………………………………………2.3基准的选择……………………………………………………第三章工艺路线的拟定………………………………………3.1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3.2工艺路线的拟定……………………………………………第四章设计工序内容………………………………………4.1机床、夹具和刀具的选择…………………………………………4.2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确定……………………………………4.3切削用量的确定…………………………………………………第五章填写工艺文件…………………………………………第六章总结…………………………………………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在加工盘类零件时,为了克服盘类零件的轮廓形状复杂、难于控制尺寸,以至得不到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和形状精度要求等特点。

因此,对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基准的选择、刀具的选择、工艺路线的确定、程序的编制等均有较高的要求。

在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要零件的结构特点、精度、等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减速器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艺装备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减速器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艺装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减速器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艺装备指导老师: 张月玲学生:陈颂祥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日期:2015.5.20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减速器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艺装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减速器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艺装备。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要达到的目的是:(1)培养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使之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2)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点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掌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

(3)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有关标准手册,参考书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1)认真阅读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及其它有关规定。

(2)按指导书规定的设计内容,独立按时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

指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规定设计任务,审查方案,检查设计进度以及介绍参考资料。

(3)在设计工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设计在技术上比较先进又切实可行,既能保证产品质量三、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1)减速器传动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2)传动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指定工序的工序卡3.绘制减速器传动轴毛坯图和零件工作图4.参考进度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目录第一章概述 (4)1.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2.课程设计的内容3.设计步骤和方法第二章零件分析 (5)1.传动轴的作用2.传动轴的工艺分析3.生产纲领的计算与生产类型的确定第三章确定毛坯、绘制毛坯图 (8)第四章拟定传动轴的工艺路线 (9)第五章选择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 (13)第六章加工工序设计 (15)第七章设计小结 (21)第八章参考资料 (22)第一章概述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以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机械制造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一次全面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教学目的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概念和基准重合情况下的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确定方法教材分析 重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确定方法难点:各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概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4.3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及公差的确定一.加工余量的概念余量大会增大机加工劳动量,降低生产率,增加材料、工具、能源消耗、提高成本,余量小又不能消除前道工序留下的误差及其表面缺陷,甚至产生废品。

因此必须合理确定加工余量。

1、加工总余量(毛坯余量)与工序余量加工总余量:毛坯尺寸与余零件设计尺寸之差,其大小取决于加工过程中每个工序切除金属层厚度的总和。

工序余量:每一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工序余量。

加工总余量和工序余量之间的关系用下式表示:Z 0=Z 1+Z 2+Z 3+…+Zn= 单边余量:零件非对称结构的非对称表面,其加工余量一般为单边余量。

如平面、端面、 槽深余量,为实际切除金属层厚度。

双边余量:零件对称结构的对称表面,其加工余量一般为双边余量。

如:内外圆柱面和回转体表面。

余量公差:工序尺寸有公差,所以加工余量也必然在某一公差范围内变化,其公差大小等于本道工序尺寸公差与上道工序尺寸公差之和。

T Z =Z max -Z min =T b +T aT Z —工序余量公差Z max —工序最大余量Z min —工序最小余量T b —本道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T a ——上道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一般情况下,工序尺寸按“入体原则”标注。

这样表示,是为了使工件以公称基本尺寸为目标尺寸加工时,仍有可切除量,避免过切产生废品。

∑=n i Zi1无论哪种方法均需保证:三.直线尺寸链在工艺过程中应用(一)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艺尺寸计算1.测量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例:下图所示的车床主轴箱,两孔Ⅲ、Ⅳ中心距127±0.07mm 不便测量,只能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两孔内侧或外侧母线之间的距离来间接保证中心距之间的尺寸要求。

现采用测量两孔内侧母线的方法决定,求该测量尺寸应为多少,才能满足孔心距的要求。

求解:1)建立尺寸链,如图b 所示2)判断增环和减环,其中L0为封闭环。

L1、L2、L3为增环3)计算127=40+L2+32.50.07=0.002+ES2+0.015-0.07=-0.009+EI2+0得 只要实测结果在L2的公差范围内,就一定能保证Ⅲ、Ⅳ中心线的设计要求。

假废品问题:直线尺寸链极值算法是极限情况下的各尺寸之间的尺寸联系。

从保证封闭环的尺寸要求看,是保守算法。

计算结果可靠,但可能出现误判,出现假废品。

上例中若两孔的直径尺寸都取上限,即L1=40.002,L3=32.515时,L2做成L2 =54.5-0.087 时,则L1+L2+L3=126.93为中心距设计尺寸的下限尺寸,工件合格。

应用:为避免假废品的产生,发现实例尺寸超差时,应实测其他组成环的实际尺寸,然后在尺寸链中重新计算封闭环的实际尺寸。

原因:测量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组成环环数愈多,公差范围愈大,出现假废品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应尽量使测量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

2.定位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例1:如下图所示某零件高度方向的设计尺寸12-0.070,,生产中用调整法加工A,B,C 面,前面工序A 、B 面已加工好,本工序以A 面定位基准加工C 面,问本工序调整尺寸应是多少?解题:C 面的设计基准(工序基准)为B 面,定位基053.0061.025.54+-=L1)画尺寸链:如图b 所示。

2)确定封闭环,增环和减环:本尺寸链中调整法加工能直接保证尺寸为L2,L0间接保证。

则L0封闭环,L1增环,L2减环3)计算:L1是未注公差,为保证L0的计算,必须把L0公差分配给L1和L2。

采用等公差法分配:按入体原则标注L1公差为 计算L2的基本尺寸和偏差为(公式计算和竖式计算)……..(二)一次加工满足多个设计尺寸要求的工艺尺寸计算(工序间尺寸及尺寸链 )工序间尺寸链:机械加工过程中,零件尺寸的获得由一个先后的顺序,就某一尺寸而言,它是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若干个工序,逐步切除余量而最后达到图纸设计要求的。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是根据设计要求考虑到加工中心的基准,工序间的余量以及工序的经济精度等条件,对各工序提出的尺寸要求。

工序间尺寸链是零件加工后最终尺寸及其公差和有关的工序尺寸和工序公差,以及工序间的余量有关尺寸联系构成一种工艺尺寸链。

例1:一个带有键槽的内孔,设计尺寸如图a)所示,该内孔由淬火处理要求,因此有以下加工工艺安排:1.镗内孔至ф49.8+0.046mm2.插键槽3.淬火处理4.磨内孔,保证内孔直径ф50+0.030mm 和键槽深度53.8+0.30mm两个设计尺寸的要求求淬火前插键槽的深度L2分析:插键槽工序采用已镗孔的下切线为基准,用试切法保证插键槽深度,此深度尺寸应是上一工序直接保证的尺寸,磨孔工序应保证磨削余量均匀,定位基准为孔的中心孔。

因此ф50+0.030mm 定位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键槽深度53.8+0.30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因此磨孔可直接保证ф50+0.030mm ,而53.8+0.30则间接保证。

解算:…….说明:1) 本例把上工序镗孔和本工序磨孔的定位基准看作是同一中心线是近似要求,因为磨孔和镗孔是连两次装夹下完成,存在同轴度误差,若同轴度误差不是很小,则应将同轴度也作为一035.02021===T T T 0035.0130-=L2)按设计要求键槽深度公差范围为0—0.30mm 。

但插键槽工序却只允许按计算出的尺寸公差进行,而计算值小于原键槽深度公差要求,即增加了加工难度。

原因是工艺基础与设计基准不重合。

因此在考虑工艺安排时,应尽量使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

(三)表面淬火,渗碳层表面及镀层,涂层厚度工艺尺寸链。

1.表面淬火、渗碳:对那些要求淬火或渗碳处理,加工精度要求又比较高的表面,常在淬火或渗碳处理之后安排磨削加工,为保证磨后有一定厚度的淬火或渗碳层,需要进行有关的工艺尺寸计算。

例:一轴类零件,外圆柱P 表面要求渗碳处理,t=0.5~0.8mm ,工艺安排如下:1.精车P ,保证 2.渗碳,控制渗碳层的深度 3.精磨P ,保证尺寸,同时保证渗碳层的深度0.5~0.8mm 。

问渗碳层的深度及其公差应为多少?2.电镀有些零件要求表面涂(镀)一层耐磨或装饰材料,完成后不再加工但有一定精度要求。

这时镀层厚度只通过控制电镀时间直接保证。

例:如下图所示,轴套类零件外表面需要镀铬,规定t=0.025—0.04mm ,镀层不加工,外圆尺寸 ,求电镀前磨削工序的工序尺寸。

(四)余量校核工艺过程中,加工余量过大会影响生产率,浪费材料,并且对精加工工序还会影响加工质量,但是加工余量也不能过小,过小可能造成零件表面局部加工不到产生废品。

因此,校核加工余量,对加工余量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制定工艺规程时不可缺少的工艺工作。

例1:如图所示零件。

其轴向尺寸的30±0.02mm 的工艺安排为:1)精车A 面,B 处切断,保证两端面距离尺寸L1=31±0.1mm2)以A 定位,精车B 面,保证两端面距离尺寸L2=30.4±0.05mm ,精车余量为Z23)以B 定位磨A 面,保证两端距离尺寸L3=30.15±0.02mm ,磨削余量为Z34)以A 定位磨B 面。

保证两端距离尺寸L1=30±0.02mm ,磨削余量为Z4对Z2、Z3、Z4进行余量校核,画包含余量的加工尺寸联系图(图b ),列包含余量的工艺尺寸链,如上图(图C )所示,在尺寸链中,加工中余量由加工前后的实际尺寸间接求得,为封闭环。

01.038-Φ0016.038-Φ0045.028-Φ第一讲教学目的 分析工序时间的组成;总结缩短各部分时间的措施和方法。

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教材分析 重点:工序时间的组成;缩短各部分时间的措施和方法难点:工序时间的组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4.5时间定额与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一、时间定额1、时间定额概念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2、时间定额组成基本时间t 基: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性质,使其成为合格产品或达到工序要求所需时间(包括切入、切出时间)。

以外圆车削为例:基本时间是切去金属所消耗的机动时间,可用公式计算,一般包括切入,切削加工和切出时间。

t 基= 其中:L —加工长度L1—切刀长度L2—切出长度f —进给量n —转速辅助时间t 辅:为实现工艺过程必须进行的各种辅助动作时间,如装卸工件、启停机床、改变切削用量及进退刀等。

确定方法:(1)大批量生产:先将各辅助工作分解,然后查表确定各动作所需消耗的时间、再累加。

(2)中小批量生产中,按基本时间的百分比估算,并在实际中保证。

操作时间=基本时间+辅助时间 t 操作= t 基+ t 辅布置工作地时间t 布置:为使加工正常进行,工人照管工作地所消耗的时间(包括更换刀具、润滑机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

t 布置= (2%—7%)t 操作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t 休:在工作班内,为恢复体力和满足生理需要所需时间,t 布置=2% t 操nf L L L .21++第一讲教学目的分析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问题,对同一加工对象的几种工艺方案计算技术经济指标,再加以分析进行比较,选出最经济者。

教材分析重点:多种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分析和比较难点:多种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分析和比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4.6工艺方案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分析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对同一加工对象的几种工艺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经济的方案用以实施。

一.工艺方案比较当用于同一加工内容的几种工艺方案均能保证所要求的质量和生产率指标时,一般可通过经济性评比加以选择。

1.概念生产成本: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必需的一切费用之和。

工艺成本:生产成本与工艺过程有关的那一部分成本称为工艺成本。

可变费用NV:与零件年产量直接有关费用,包括材料费、通用机床折旧费、操作工人工资等。

不变费用Cn:与年产量无直接关系的费用(不随生产量变化的费用)。

如专用机床折旧费、修理费等。

零件(或工序)的全年工艺成本Sn为:其中:V—每零件的可变费用(元/件)C n—全年的不变费用N—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如图的直线Ⅰ、Ⅱ、Ⅲ分别表示三种加工方案。

Ⅰ:通用机床加工Ⅱ:数控机床加工Ⅲ:专用机床加工nnC NVS+=从中看出,三种方案的全年不变费用C n 依次递增,每个零件的可变费用V 在依次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