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官德的历史演化
论共产党人官德的渊源_内容及特点

2007年第2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No 12,2007(总第44期)JOURNALOFHUNANADM I N I STRATI O N I N STI T UTEGeneral No 144文章编号:1009-3605(2007)02-0059-02论共产党人官德的渊源、内容及特点李耀农(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郴州423000)收稿日期:2006-12-19作者简介:李耀农,男,湖南郴州人,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摘要:官德问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产党人的官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础,党的本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
官德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官德的特点非常鲜明。
关键词:共产党;官德;渊源;内容;特点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共产党人的官德是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就高度重视官德问题,始终把官德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状况,对官德问题尤为关注,特别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对肩负着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的官德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将产生历史性的深刻影响。
一、共产党人的官德渊源1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官德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积累了许多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给中国共产党人以启迪和借鉴继承。
古文《周礼・天官》对“官德”提出了“六廉”的解释: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
秦代的《为民之道》对“官德”提出了“五善”规范:“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查,喜为善于,龚(恭)敬让。
”明代薛渲的《政录》也提出了“居官七要”: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
官德乃为政之本

官德最早的雏形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相传由 孔子删定为一百零二篇。在《皋陶谟》篇中所说的 “行有九德”,就是最早的官德雏形。 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 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九德的要义就是把修身、知人、安民视作为官的 三项基本要求。这就是最早的官德雏形。
《易经· 系辞》中有这样几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事业”一词最
早的出处。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的意思是你的行为和思想都
不是在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是所作所为都是为
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以这种行为和思想为职业的人,所 从事的才叫做事业。
想发财别当官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 李克强
公权力与事业心
公权力是国家为生产、分配和供给公共物品和公
共服务,促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对社会
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社会事务进行决策、 立法和执行的权力。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 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
何为事业
佛
境界
自然
功利
道德
天地
老子对领导效力的四种境界划分
1、百姓对领导——恨而侮之
2、百姓对领导——畏而远之
3、百姓对领导——亲而誉之
4、百姓对领导——不知有之
勤政 廉政
不败四要义
谦逊 正派
为政若此 何败之有
谢谢大家!再见!
安官贪禄、不务公事者是庸臣; 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者是谀臣; 巧言令色、嫉贤妒能者是奸臣;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者是谗臣; 专权擅势、结党营私者是贼臣; 幕后指挥、兴风作浪者是险臣。
中国古代官员素质结构的历史演变

作者简介:杨 涛(1975— ),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济南,250014。
2019年第1期中国古代官员素质结构的历史演变杨 涛摘 要:治国先治吏,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的法则,因为官吏选任的好坏与公权力运用的质量息息相关。
一名官员的行政行为是与其自身内在素质密切相关的,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同官员之间行为举止的差异,在相当大程度上基于各自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
鉴于官员素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素质内容都高度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在选任、培训官员时都对其素质结构和内容要求注入了新的成分。
一些有益经验对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领导干部素质提高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员素质;规范内容 中国历史上,官员往往以“国之栋梁”“爱民如子”为美誉。
官员作为国家机器的操作层,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能,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民生的好坏。
同时,官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的晴朗,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
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官员的素质,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官员素质的规范要求,其中一些有益经验对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领导干部素质提高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世官制时代官员素质结构秦汉以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官吏选拔机制处于初始阶段,这时的政治,主要体现为一种“贵族政治”,选官并不以素质高低为前提,而主要采用官爵世袭的制度。
此时王朝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官员清廉的重要性,《尚书·尧典》上就著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为官要求,教化官员要以清正严明为治官之道。
西周在选官任用的指标上更为严苛,直接以道德品行为评判标准,专门设立了“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制。
“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
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黄清吉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德治是中国古代延绵数千年的治国传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官德教育资源。
系统分析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与实施途径,把握其内在机理,对新时期干部的官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启示。
关键词:官德教育;内容体系;实施途径;方法论启示;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5.04.01德治作为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模式,曾取得同时代他国无出其有的治国绩效。
官德教育,既是成就德治的必要条件,亦是德治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全部历史过程。
对中国古代官德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内在机理,可以为新时期干部的官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内容体系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主张“为政以德”的儒学由一家之言的私学上升为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超越历次王朝兴衰更替的震荡,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政治变迁中始终处于牢不可破的官学地位,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教本、儒家学说为教义的官德教育基本理路。
为官者的大德与德行操守教育构成官德教育内容的两个基本层次。
(一)为官者的大德官员是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以实现国家职能的特殊职业群体。
所谓官之大德,即为官者内化于心的以实现国家职能为取向的职业使命和价值追求。
中国古代官之大德集中体现为:“道高于君”,“以道事君”,“君有道”则“臣事君以忠”。
“道”是儒家倡导的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社会秩序与状态。
一方面,强调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安其位;另一方面,强调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大一统的君主政体中,君主一人系着天下的安危与祸福。
小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社会剩余微薄,抗风险能力低。
官员作为联结君与民的纽带,如果一味盲从君主,君无道则只能是助纣为虐,加速天下动荡、王朝灭亡。
在君有道的情形下,道与君相统一,“臣事君以忠”就是官之大德所在。
略说中国古代“官德”之一:历朝历代“官德”要求

略说中国古代“官德”之一:历朝历代“官德”要求略说中国古代的“官德” (一)“官德”之内涵官德就是权力道德,即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亦即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如:西周朝有知(智)、仁、圣、义、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
宋元明清各朝的有关规定大体上与唐朝一样。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管德之内涵。
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
《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
”《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
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
”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清廉勤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论甚多,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又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的内涵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谨。
略说中国古代的“官德”(二)“官德”之重要性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说法。
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
《传统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传统官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引言传统官德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公仆精神、勤政爱民和道德伦理的坚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官德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官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二、传统官德思想的内涵传统官德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公仆精神:传统官德思想强调官员应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心系百姓,勤政爱民。
这种公仆精神体现了官员的职责和使命,要求他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 道德伦理:传统官德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伦理是官员在行使职权时的重要指南,要求他们以正义和公正的原则处理政务。
3. 勤政廉洁:传统官德思想要求官员勤于政务,尽职尽责,廉洁奉公。
这种勤政廉洁的精神是官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传统官德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传统官德思想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建设:传统官德思想为当代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指导。
在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公仆精神、道德伦理和勤政廉洁等理念仍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官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
2. 社会治理:传统官德思想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要求官员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 文化传承:传统官德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这种思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同时,通过传统官德思想的传承,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力量。
4. 个人修养:传统官德思想对个人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它要求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勤勉敬业。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温恭让学、勤勉谨慎等方面,当前,我国的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修为“忠”之德、修为“诚”之德、修为“公”之德、修为“廉”之德、修为“学”之德、修为“勤”之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古代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
因此,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关键词:统官德;修养;启示道德问题是做人为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须先修德。
那么,何谓官德呢?官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指各级官员道德品质和运用权力过程中保持的政治操守和坚持的品行修养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官德之内涵。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最主要的内容是:(一)忠,忠君爱国忠君爱国。
这是中国古代为官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也是官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忠君爱国是中国古代入仕者的传统美德。
所谓忠,在封建时期主要指指臣属要忠于君主、社稷、天下,其实质是忠于君主。
”[1](P.70)“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忠”作为从政的道德规范有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仁,以民为本“仁”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灵魂。
“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
为官者的“爱人”主要体现在爱民上。
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要求治理者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语。
思想家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中国古代_官德_修养探究及其当代启示_肖文锋

第13卷第6期Vol.13No.6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2012年12月Dec.2012收稿日期:2012-12-03作者简介:肖文锋(1961-),男,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探究及其当代启示肖文锋(鄂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鄂州436000)摘要: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当代中国从政道德内涵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点: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履职为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
在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体系的当代背景之下,探讨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内涵,对丰富当代中国“官德”修养的内容、完善中国从政道德建设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12)06-0066-04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官德”修养的优良传统,这些“官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伟大智慧。
中国古代先哲有关“官德”修养方面的重要论述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P534)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公务员从政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官德”修养的优良传统,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政道德建设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推荐和选举而产生。但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开始 出现由最初承担这一职务的家族世袭。“高辛氏之世,命重为南 正司天,犁为水正司地,尧育重、犁之后曦氏、和氏之子贤者,使 掌旧职天地之官。”所谓贤者,也就是有道德的人。《韩非子》载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 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威舞,有苗乃服”。这些虽然带有 传说的成分,但仍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作为官德渊源的氏族 首领道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为公为民思想比较突出;二是 这些官既是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又是道德上的典范。他们认为, 修德能得天下,用自身的道德威望可以协调内部矛盾,以团结 对外。
#二$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始于公元前 %% 世纪末的夏王 朝。根据 《史记》记载,从夏王朝开始了按照帝王的血缘关系世 袭继承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步入 “文明时代” 的一个重要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在上层建筑 中所必然引起的结果。它从制度上确认贵族家庭世代垄断王位 的特权,从此,“公权”就转化为 “王权”,集权制取代了民主制, 权力异化成为可能。这种变化给官德建设带来了两种影响:一 是官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因为社会发展和百姓安 宁基本上取决于君王是否 “英明”和 “德厚”,政治生活中的人格 崇拜由此产生;二是官可能成为道德上的特殊公民,或者促成 道德上的虚伪,尤其是对至高无上的 “君”而言,道德完全是一 种主观好恶,他本身就是 “王法”,是 “道德”,实际上造成道德上
为官者不能“竭泽而渔”,要树立民为邦本的思想。要爱民如子, 养民为本,爱养民力;要重民、惠民、爱民、利民、恤民、保民。以 民为本,事实上是古人对君民关系,官民关系中孰为上、孰为尊 这一社会政治问题提供的一种回答,它与君为本、官为本相对 立。本,根也,民是国家、社会之根,根深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根伤则树枯,而损 伤了 “民之根”则国亡。以民为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官德建 设依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传统的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 不能说就是民主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它强调的为民作 主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本质的区别。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第 ! 期
传统官德的历史演化
!郑晓红
【摘 要】 官德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可以溯源到氏族社会时期。夏朝建立之后, 随着官吏队伍的形成和官吏体制的建立,中华文化中的官吏思想日趋完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 始终是儒家文化的官吏思想,如以德配天、忠君报国、以民为本等。
【关 键 词】 官德;道德;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 郑晓红,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讲师,&"&&%’, 太原
第二,忠君报国。“食君之禄,为君解忧”,在 “朕即国家”的 专制集权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 经·小雅·北山》),官吏只能奉行 “臣事君以忠”的原则 (《论语 ·八佾》),周时即有这种忠君的舆论,“危身奉上曰忠”(《逸周 书·谥法》),“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礼记·文 王世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 “身以心为 本,国以君为主”(《春秋繁露·通国身》),“君纲”是核心。正如 魏徵所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第 ! 期
的专制和不平等。 随着国家的产生,官吏制度也逐渐发展、壮大,夏朝的建立
使得以公职活动为特征的官吏群正式产生,到周朝建立了三 公、六卿、五官等一整套官吏系统。秦汉时期按中央行政机关 “九卿”设官员,到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中央行政机关按 吏、户、礼、兵、刑、工六种设官,地方按省、府、县三级行政设 官。中国的官僚队伍经历了由少至多、由简至繁的过程。
与忠君相联系的是报国,是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天 下为己任,是衡量官吏道德的重要标准。“专利国家,而不为身 谋”(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以天下为己任”是古代士大夫代 代相传的座右铭,是一大美德,表达了有识之士的理想和抱 负。毫无疑问,这种传统美德是不朽的,因为官员的职责是治理 好国家,“以天下为己任”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责任。这一美德所 规范的是官员为官的目的。孟子的 “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黄宗羲的 “扶危定倾”,尽管带有激情的道 德呼唤,但本质上都是要求官吏以报国为己任。
参考书目: # $ %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 & 伦理学教程 # ’ % &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 % 许启贤 & 中国当代伦理问题 # ’ %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 # , % 孙星衍 & 尚书古今文注疏 # ’ % &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 # " % 王海明 & 新伦理学 # ’ % & 上海:商务印书馆,*++$&
随着官吏队伍的形成和官吏体制的建立,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中的官德思想日趋完善。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官德思想,一直 处于统治地位。
第一,以德配天。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和道德是融为一 体的。统治者一方面把伦理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与政治联系起来,以此扩大和加强伦理的政治功能,来保证封 建政治制度能够在一系列伦理原则的规范和调节下有序地进 行;另一方面,又把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政治权力、政治秩序 等归结于伦理观念,进而从伦理的角度证明封建政治制度的合 理性。因此,许多古代思想家把德治、政德看做是国家兴亡的重 大问题。《尚书》中就提出了:“德惟治,否德乱”的主张。孔子也 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 政》)。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再三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 于胶漆”(《春秋繁露·立元坤》)。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 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 召诰》)。为此,提出了 “以德配天”的理论。“皇天无亲,惟德是 辅”,官德成为社会安危治乱的决定因素。司马迁通过先秦政权 兴衰而得出了 “有德者昌”、“饰诈者亡”(《史记·天官士也》)等 结论。这种思想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第四,为官清廉。在中国古代的吏治中特别强调 “以廉为 本”的思想,要求官吏以廉洁作为从政的志向之一。什么是廉?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可以 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要是见了“万钟则不 辨礼义而受之”是谓贪,贪则不廉,不廉就是败德。由此,“当官 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 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宋史·范纯仁传》)。 其中“清”为首。铁面御史包拯也提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 之贼也”。要保持廉洁,就要俭朴,“俭可以助廉,俭以养其廉” (《海瑞集》下编《令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 责编:其智 /
·!"·
第五,修身为本。“修身”是重视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自觉 进行自我品行的冶炼。儒家十分重视 “修身”,并提出了一套在 道德教育中促进人们“修身”、“养心”的方法。孔子倡导“修己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提 倡 “养性”,扩充内心的 “善端”。《大学》则进一步认为,“修身而 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皆是以修身为本。”《大学》的修身为本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些社 会道德规范由外部权威的必然性变成个人主体的内在自觉要 求,也即在自身中找到证实。如果不能“知本”,那么个人主体的 人格理想的践履、德性的成就和完善,就不能转化为外在政治 上成功的杠杆。中国传统官德十分强调做好官先要做好人,“正 人”思想更强调的是“正官”。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 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即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要修身养性,一是 “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 天下》);二是修其心,治其身。“吾日三省吾身”、“视思明,听思 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 义”(《论语·季氏》)。三是 “省己”、“戒贪”,强调 “慎独”、“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中庸》)。
中国官德的产生和发展同官的起源密切相关。人类历史上 最早的官吏,是由氏族公社管理人员演变而来的。夏朝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此开始出现了具备国家职官的形 态。
#一$ 任何一个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的群体,都需要有一定的管 理人员负责公共事务,包括生产劳动的安排、产品的分配、群体 内部公共生活秩序的维护以及防御外族的入侵等。因此,没有 管理,就不可能构成一个真正的群体;没有管理人员,也就不可 能使这个群体进行正常生产和正常生活。在人类最早的氏族公 社中,氏族首领应运而生。这些被推举为首领的人,不仅要有杰 出的本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出现最早的两次社会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 工业的分工。产品的增加和剩余,使部落首领难以应付复杂社 会活动和战争的需要,官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第一批问世 的官员是 “五行之官”。传说 “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纪名官;共 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水名;神农氏以火记,故以火师火名;黄 帝则云师云名”(《通典》卷十九 《职官》)。这四位部落联盟首领 都建立了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等所谓 “五行之官”。可 见,官的产生是以社会公共权力为前提的,这个前提也是官德 的根本所在。 从黄帝到尧、舜时期,已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已相对提 高,占有剩余产品的私有制已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部落联盟 中的贵族阶层联合起来,设立了百官,官员经部落联盟酋长会
第三,以民为本。中国社会长期盛行“官本位制”,或许正因 为存在这一弊端,几千年来一直有一些正直的思想家执着地主 张“以民为本”。他们提出或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民为重, 君为轻”的重民、爱民思想。“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 犹割肉以充腹,腹绝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所以,